口服橄榄油联合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对慢性便秘患者肠道准备效果的影响

来源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l273518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口服橄榄油联合聚乙二醇电解质散(PEG)用于慢性便秘患者的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前瞻性研究方法,将2017年11月至2018年5月于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接受结肠镜检查的180例慢性便秘患者均分成3组。C组检查前一晚8点服用1 500 mL PEG溶液,检查当日早5点再服用1 500 mL PEG溶液;A组检查前一晚7点半口服橄榄油60 mL和一块冰糖,后续同C组;B组检查前一晚服完PEG溶液后再口服橄榄油60 mL和一块冰糖,后续同C组。记录服药后首次排便时间,入眠前排便次数,排便总次数,各部分结肠的波士顿肠道准备评分及不良反应。计量资料3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发现差异后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Pearson χ2检验。

结果

B组有1例在检查过程中因无法继续配合而终止检查,B组和C组各有1例在检查中降结肠发现巨大肿物而被剔除,最终A组60例、B组58例、C组59例纳入数据分析,3组间在年龄、性别构成、身高、体重指数及术前便秘评分构成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服药后首次排便时间A组为(2.25±2.32)h、B组为(2.43±2.39)h、C组为(3.36±2.79)h,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6,P=0.037),两两比较中A、C组间和B、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眠前排便次数A组为(3.47±2.09)次、B组为(3.24±1.76)次、C组为(2.49±1.58)次,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5,P=0.011),两两比较中A、C组间和B、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便总次数A组为(7.20±2.67)次、B组为(6.81±2.31)次、C组为(5.64±2.22)次,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68,P=0.002),两两比较中A、C组间和B、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结肠评分、中段结肠评分及总评分方面,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右侧结肠评分A组为(2.03±0.82)分、B组为(1.95±0.87)分、C组为(1.53±0.80)分,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38,P=0.002),两两比较中A、C组间和B、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后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胀,A组分别为7、3、0、3例,B组分别为5、3、0、6例,C组分别为4、2、1、4例,3组间在不良反应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35,P=0.824)。

结论

口服橄榄油联合PEG溶液可有效提高慢性便秘患者右侧结肠清洁度,在肠道准备过程中缩短首次排便时间,增加入眠前排便次数和排便总次数。对比检查前一晚在服用PEG溶液前还是服完后再口服橄榄油,未见对肠道准备效果及不良反应产生明显影响。

其他文献
期刊
雄激素性秃发(AGA)是最常见的一种非瘢痕性脱发类型。研究提示,AGA的发病机制涉及遗传背景、性激素代谢异常与毛囊微型化、毛囊微环境炎症反应以及环境因素等多个方面,其中遗传易感性是造成AGA个体发病差异最重要的因素,性激素代谢异常和/或毛囊微环境炎症反应诱发的毛囊微型化则是AGA发病的最后环节。
目的比较并分析申克孢子丝菌菌丝相及早期酵母相转录组学的差异,明确酵母相形成过程中转录组表达谱的变化。方法对25 ℃沙氏培养基培养96 h获得的菌丝相申克孢子丝菌及37 ℃脑心浸液培养基培养36 h获得的早期酵母相申克孢子丝菌的转录组进行测序分析,对筛选后的单基因簇进行功能注释,包括与多个数据库(NR、Swiss-Prot、KEGG、COG、KOG、GO、Pfam)的比对、编码区序列预测及基因在每个
皮肤结核病由结核杆菌复合群引起,临床表现因感染途径、宿主免疫力等因素差异而呈多样性。传统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如抗酸染色直接镜检、培养、病理检查等在皮肤结核诊断和治疗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以核酸扩增技术为代表的系列检测技术的发展为其临床精准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保障。本文将综述皮肤结核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进展。
大量证据表明精神因素如焦虑、紧张、精神应激等可以诱发或加重银屑病,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银屑病的治疗效果,提示精神因素可能在银屑病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关于银屑病精神神经相关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精神因素作为应激源,引起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与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两大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另一方面神经肽及神经生长因子诱导体内的神经源性炎症反应。精神神经因素可能通过以上
红斑狼疮是一病谱性疾病,一端为皮肤型红斑狼疮,病变主要限于皮肤;另一端为系统性红斑狼疮,除皮肤损害以外,病变可累及多脏器和多系统。正确认识不同类型红斑狼疮的皮肤损害,有助于早期诊断、正确治疗及改善预后。为了对皮肤型红斑狼疮的诊疗提供更为科学、权威的参考依据,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红斑狼疮研究中心在《皮肤型红斑狼疮诊疗指南(2012)》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及专家建议,制订本指南。该指南修订内
目的初步评估X线引导普通内镜下胃空肠支架吻合术治疗恶性胃流出道梗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7年3月至2017年6月,肿瘤晚期所致胃流出道梗阻,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消化内科住院,并行X线引导普通内镜下胃空肠支架吻合术治疗的6例患者纳入回顾性分析,总结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随访情况。结果6例支架均成功放置且位置良好、通畅,技术成功为100%(6/6),操作时间为(91
报道1例输入性疖肿型皮肤蝇蛆病,并对致病瘤蝇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序列进行分析。患者女,33岁。患者于1个月前去非洲加纳和喀麦隆两地,期间未采取任何防蚊措施,且有室外晾晒衣物经历。皮肤科检查:左上臂内侧和左侧胸部外侧各见一疖性隆起,直径1 ~ 2 cm,鲜红色,边缘不规则,触之较硬,皮损表面中央有小孔。形态学观察显示皮损处挤出的虫体疑似为蝇蛆。PCR扩增虫体COⅠ基因片段获得
目的探讨改变内镜放置胰管支架的数量,对改善ERCP治疗儿童及青少年慢性胰腺炎疗效的影响。方法对3~16岁行两次及以上ERCP治疗的慢性胰腺炎患者,按照第2次行ERCP是否基于前次基础改变支架数量分为对照组以及渐变组,比较每组患儿在每一段随访期间内因腹痛入院的次数以及因慢性胰腺炎需要入院和进行手术治疗的百分比,以此判断改变胰管支架数量对慢性胰腺炎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共纳入3~16岁行至少两次ERCP
目的比较经内镜胆道内支架放置术(ERBD)和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对各级急性胆管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6月在北京朝阳医院接受急诊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的272例急性胆管炎患者资料,其中ERBD组143例,包括Ⅰ级(轻度)急性胆管炎63例,Ⅱ级(中度)51例,Ⅲ级(重度)29例;ENBD组129例,包括Ⅰ级(轻度)54例,Ⅱ级(中度)37例,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