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继续善良下去

来源 :情感读本·道德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2008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这是中国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与行为。在这里,我不把它说成是美德之类,因为这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常识,甚至应是一种本能。本来,社会就是一张相互关联的网,也许你现在救助的就是你的一个朋友的朋友、一个亲人的亲人;也许,说不定哪一天,自己也有了什么意外的事情,急需边上人的救援相助。
  但是,突然之间变了,变得不敢伸手拉一把、不敢向前扶一把、不敢弯腰问一声。更多的人以为这是从江苏彭宇案开始的。是的,彭宇案所产生的恶劣影响将会持续很长时间,因为一个最基本的社会伦理被残忍地撕裂践踏。一个伸手相助者,竟然被认为不可思议而要承担法律责任并做出经济补偿。彭宇案的标本示范,让社会为之一变。其实,在彭宇案之前,已经开始流行所谓的“碰瓷”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电影演员斯琴高娃还主演过这样一部故事片,扮演的角色就是这么一个碰瓷者。当一个善良的社会,面对碰瓷,不能予以严惩,反而予以所谓的同情、谅解或者只是象征性地处罚,终于,碰瓷成为某些人的“职业”。到了这个时候,彭宇案几乎是应运而生。摔倒的是老人、穷人,相助者好歹有份体面的职业和过得去的收入,那就给点吧,就算是做好事吧……
  终于,我们的社会道德有了严重的雾霾,对摔倒的老人或者伤者,竟然视为可怕,甚至抱着“惹不起躲得起”的心态,生怕自己成为第二个彭宇。于是,倒地者延宕时间以后成为重症,或者生命消逝。一个社会变得如此冷漠、如此悲凉,实在是让人觉得瞠目结舌、心如石重。
  社会还是有好人,感谢新华社记者为此专门写下一篇報道。那是宁波市镇海区人民医院大内科护士长郑秀丽,在面对一名青年女子倒地并流血不止时,她走出自己的车,开始对伤者护理,并呼叫120、110。周围有人不能理解,以为是郑秀丽撞倒了这位姑娘。郑秀丽这时有了后怕,这件事能说得清吗?交警后来从监控视频中认定撞倒姑娘的不是郑秀丽,且当事人也已找到。报道中接着有这样一段话:足以证明事故与她无关,“郑秀丽激动地欢呼起来,不住地感谢交警”——不知怎么,我读到这里却有些伤感,一个救人者,还要别人来证明自己不是肇事者,我们为此还要付出怎样的代价?这篇报道当然是为了鼓励郑秀丽出于职业本能的“救死扶伤”,但是,我以为却深刻击中了我们当前社会的一个软肋,那就是摔倒后没人敢扶,救护者还要被人怀疑、不能信任。想到这里,真觉得有些不寒而栗。
  一个社会应有的制度最起码就是让坏人无法得逞、好人不受冤。是非颠倒,其后果实在是让人不敢想象。那么,好人怎么才能受到保护呢?据说,2009年,美国加州议会以750票通过“好心人免责条款”,强调因救助他人的疏忽导致其受到伤害的情况下,得以免责。之后,美国其他州和西方许多国家也都有了类似于此的法案。也许,这样落实到法律以后,好人就有了应有的保护。问题还在于,我真想看到对那些碰瓷者,或者反诬好人者、讹人者,更应该有一部严惩的法律,要严惩到不敢碰瓷、不敢反诬、讹人,否则就要付出昂贵、惊心动魄的代价——这才会真正使好人得到保护,而出现更多的好人。
  新华社的这篇报道中还有一个细节。郑秀丽当时的所作所为,都被在边上10岁的儿子亲眼目睹。儿子由衷地赞叹:“妈妈,你做的是对的!”这句话让郑秀丽鼻头发酸又倍感欣慰。是呀,当一个10岁的小男孩,目睹妈妈这一过程,我们可以想象,这会在他的心目中非但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而且很可能影响到他的一生。现在,郑秀丽只是说了这样一句话:“要继续善良下去。”
  张彦摘自《新民晚报》
其他文献
硝烟散尽于历史的天空,世人方知,活着原来就是为了相聚,为了骨肉不再分离。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悲伤可以忘记,爱恨可以放下,无论怎样的沧桑与悲凉,都会在春天到来时终结。  一次返乡途中,台湾湖北黄梅籍抗战老兵梅国庆听到扬声器里传来歌声:“九妹九妹漂亮的妹妹,九妹九妹透红的花蕾。九妹九妹可爱的妹妹,九妹九妹心中的九妹……”年逾七旬的他蓦然一惊,慢慢回忆起前尘往事。  十年生死两茫茫  50年前,梅国庆与
期刊
艾外都紧紧握着父亲的手说:“爸爸,儿子知道,儿子都懂。您是希望我找到姐姐。放心吧,我去找!”父亲点了点头,带着微笑离开了人世。  2018年7月8日晚,在中央电视台《等着我》节目现场,两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紧紧相拥,老泪纵横。其中一位来自新疆的艾外都·阿不都老人,用带有浓重新疆口音的普通話,奋力说道:“姐姐,我想你了,我找你了,找了你53年……”被艾外都称为姐姐的老人名叫王香莲,她说:“当年我仅做了一
期刊
一只翠鸟又飞来了  在静潭的水边  站在倒下来的树上  悄无声息地看着水面  我第一次看见翠鸟  是在几十年前的一个秋天  在一个叫门前塘井的地方  跟着挑吃水的母亲来到这里  那时的一只翠鸟  让我记到现在  尽管多年后才知道鸟的名字  但我仍會常常想起  人间这样的美好  这个刚下完一场雨的秋天  那只翠鸟又飞来了  在树林密布的静潭  蓝色的天空漏在了水里  与翠鸟的翠  连在一起
期刊
我想要的幸福就是:钥搂着我,我挽着瑞,翱跟在后面,我们是朋友之上,家人未满,就这样一直一起走下去。  幸福是什么?我想根本不会像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使人心情愉悦的境遇和生活——那么抽象。  幸福就是:早上睁眼看到的是明净的蓝色天空,耳畔响着的是欢快的鸟叫,于是我又闭上眼翻个身,搂住被阳光照得暖暖和和的被子,眯个回笼觉。直到饿得躺不住了,才爬起来,穿着可爱的小飞象T恤衫,蹦跳着出门,边走边踩井盖,“
期刊
十岁的时候,我是社区邻近的四条街内“享有盛名”的少年。每逢我家四周出现破窗户、漏水管,或涂满黏胶、鞋油的邻居家的门把手,大家一定想到我。母亲的责骂与教诲,父亲凶巴巴的眼神与强有力的耳光,对我都没有影响。然而忠告与严惩所做不到的事,竟被一件旧外套完成了。不对,是一件新外套。  自我有记忆以来,父亲从来没有穿过新衣。虽然裁缝许德鲁先生是父亲最要好的朋友,我也从未见过裁缝到家中送新衣服给父亲。当他的衣服
期刊
我在爷爷奶奶身上看到了爱情最好的模样。  爷爷是急性子,饭菜不合胃口,立马放下筷子不再吃。奶奶就很淡定,我从未见过奶奶跟爷爷翻脸。我曾问奶奶:“怎么从来没见你和爷爷吵过架啊?”奶奶说:“吵啊,怎么不吵?但是两三句就吵完了。”  爷爷家的院子有一个铁线架,常常用来晒被子和晾衣服。后来有了我,爷爷就在铁线架的边上额外支出一段,还特意招人做了一个带靠背的木凳,结结实实地栓了一个秋千。此后每年快到夏天的时
期刊
没有人喜欢跟她做朋友。  只要她一开口,就像坏掉的水龙头般喋喋不休,她向周围人讲述着自己的苦难,一遍又一遍,她何止是喜欢倾诉,简直是诉苦着魔。  她告诉所有人,她最好的朋友是我,这让我有些难堪,因为我并不这么认为。  她是我的初中同学,初中时,交流并不多,只记得有人在班级上为她筹过一次款,为此,她的母亲怒冲冲跑来学校里闹,脑海里还依稀存着当时的画面,她市井气息的母亲扯着大嗓门在教室外面跟老师理论“
期刊
母亲知道  吃完中饭我又要启程离开家  她拄着拐杖挨到我身边,问我  带点鸡蛋去  不带  带点花生米去  不带  带点干豇豆去  不带  带点辣椒糊去  不带  带点藕去  不带  母親可怜巴巴地望着我  一如我小时候为某件事  可怜巴巴地望着她  好,带两支藕去  霎时母亲开心地笑了  我坐在条凳上眼含泪水
期刊
背靠角落,乖乖地坐在小凳上  书桌就是一把旧木椅  沉默与喧哗,人来与人往  橡胶、皮革以及脏鞋臭袜的气味  都被你小小的严肃和认真  一一挡在门外  忙碌的父母  每天不停地修补和擦拭日子  对你无暇顾及  只能用弯曲的脊背注视你  他们总是坐着躬着蹲着  低矮狭窄的店铺,鞋子和工具箱的位置  似乎也不适合他们站起来  小男孩始終一脸严肃,表情认真  落日余晖打在他脸上  也被他忽略  他瘦小而
期刊
老娘:  我好像没有正式地单独给您写过信。这封信也不长,我也知道,想要把17年的感谢一口气表达完,有点儿困难。但我想借这个机会,说一些平时不好意思说的话。  虽然小时候老挨您打,但我记得,那是因为,我老磨叽,才惹您老生气。所以我每年的新年愿望都有“今年不磨叽,不惹老娘生气”。  我知道,小时候您就已经比现在、过去的我加起来都要累得多。后来也总梦到,每星期从昌平坐公交一路到市里上课的日子。北京的大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