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夜幕降临,沿着深南大道行驶,平安国际金融中心、招商银行总部、腾讯大厦……一路高楼林立、流光溢彩。40年,深圳从一个偏居一隅的边陲小镇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成为知名的国际一线城市,创造了人类城市发展史的奇迹,为中国和世界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城市的发展主要依赖要素的聚集,既要靠制度、靠区位、靠市场效率等硬实力加码,也要靠文化、政商和谐等软实力的加持。在第一批确立的4个特区中,深圳不一定是禀赋最好的一个,但40年后却成为了最耀眼的一个,是哪些因素在推动和支撑深圳的超常规发展?
“深圳产业链配套齐全,市场示范性和引领性强,市场环境规范透明,大多数股东坚持认为深圳的营商环境是最好的,不愿意离开深圳!”今年3月,国内最大的无限宽带专网运营商北讯集团开始着手办理回迁深圳的业务。
企业的迁移情况一直被视为反应一座城市营商环境的晴雨表,“水深则鱼悦,城兴则贾兴”,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是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只有全面优化的营商环境,打造新的比较优势,形成强大的“引力场”,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深圳扎根,和深圳一同成长。
这个“特区中的特区”,近5年每年平均诞生超过3万家企业,截至2019年底,深圳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247.3户,创业密度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而自1981年发出第一张外资企业营业执照到今天,深圳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9万家,累计吸收合同外资近3 000亿美元,深圳“全球朋友圈”也在不断拓展。
深圳成功经验所蕴含的持续改善营商环境的宝贵经验与制胜之道,深刻揭示了持续改善营商环境的客观必然性,在當前环境下更是如此,也是我们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和“双循环”格局下的需要。
深圳先后出台了“营商环境20条”“年度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工作要点”以及《深圳市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行动方案》等文件,力求在改革上发力,从根本上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对许多在深企业而言,深圳各级政府的角色就像空气——企业在日常运营中,似乎觉察不到政府的存在,但只要企业有需求,政府就会变成企业生存必不可少的“氧”气。
2020年12月,在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21世纪经济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0年中国29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营商环境报告》中,深圳营商环境总水平位居第一。在一线城市中,深圳全市下辖9个区,总面积1 997.47平方千米,体量与北上广差距明显,但是这样的深圳依旧创造了如此璀璨的成绩以及良好的口碑。
如果说“三天一层楼”的速度曾让深圳闻名全国,追求高质量发展而打下的营商环境基础则让深圳走向世界。而对于更多城市而言,如何学到深圳良好的营商环境的精髓,才是最为重要的。
深圳奇迹不容复刻,有一种声音认为中国不可能再出现第二个深圳。
但青岛市政府就大胆喊出了“学深圳、赶深圳,搞活青岛这座城”。
这不是青岛第一次寻求对标城市,事实上,青岛正是对标发展的直接受益者。
1994年,青岛提出对标大连,经过7年的快速发展,青岛经济反超了大连,紧接着青岛接连办奥运、开上合,一时风光无限。2019年青岛GDP11 741亿元,大连当年GDP仅7 001亿元,青岛已经将自己的老师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那么,青岛这次对标深圳,能否再次完成超越?
从2019年开始,青岛就不断派出队伍南下深圳考察学习,这个黄海之滨的城市在南海之畔掀起了一股“青岛旋风”。这些前往深圳考察的学员中感触最深的就是深圳优质开放的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就是提高综合竞争力。
对于青岛而言,学习深圳经验,一方面是坚持深化市场化、法制化改革,持续改善政务环境,解决企业办事难、办事慢、两头跑等问题,进一步提高政务效率;另一方面是学习深圳的平台思维,以市场力量整合资源。如青岛市民营经济局印发的“胶州湾对接深圳湾”民营中小企业行动计划,组织企业对接深圳优秀创新资源和产业领军企业,并将搭建两地产业技术、人才智库和资本资源的交流互通平台。
“凡是深圳能做到的,青岛都要做到。”在这句掷地有声的承诺加持下青岛正在摸索“深圳密码”,逐步摸索适合青岛本土的优化营商环境的思路和措施。
黄海之滨,另一场关于梦想与实干的故事正在上演。
城市的发展主要依赖要素的聚集,既要靠制度、靠区位、靠市场效率等硬实力加码,也要靠文化、政商和谐等软实力的加持。在第一批确立的4个特区中,深圳不一定是禀赋最好的一个,但40年后却成为了最耀眼的一个,是哪些因素在推动和支撑深圳的超常规发展?
“深圳产业链配套齐全,市场示范性和引领性强,市场环境规范透明,大多数股东坚持认为深圳的营商环境是最好的,不愿意离开深圳!”今年3月,国内最大的无限宽带专网运营商北讯集团开始着手办理回迁深圳的业务。
企业的迁移情况一直被视为反应一座城市营商环境的晴雨表,“水深则鱼悦,城兴则贾兴”,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是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只有全面优化的营商环境,打造新的比较优势,形成强大的“引力场”,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深圳扎根,和深圳一同成长。
这个“特区中的特区”,近5年每年平均诞生超过3万家企业,截至2019年底,深圳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247.3户,创业密度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而自1981年发出第一张外资企业营业执照到今天,深圳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9万家,累计吸收合同外资近3 000亿美元,深圳“全球朋友圈”也在不断拓展。
深圳成功经验所蕴含的持续改善营商环境的宝贵经验与制胜之道,深刻揭示了持续改善营商环境的客观必然性,在當前环境下更是如此,也是我们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和“双循环”格局下的需要。
深圳先后出台了“营商环境20条”“年度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工作要点”以及《深圳市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行动方案》等文件,力求在改革上发力,从根本上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对许多在深企业而言,深圳各级政府的角色就像空气——企业在日常运营中,似乎觉察不到政府的存在,但只要企业有需求,政府就会变成企业生存必不可少的“氧”气。
2020年12月,在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21世纪经济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0年中国29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营商环境报告》中,深圳营商环境总水平位居第一。在一线城市中,深圳全市下辖9个区,总面积1 997.47平方千米,体量与北上广差距明显,但是这样的深圳依旧创造了如此璀璨的成绩以及良好的口碑。
如果说“三天一层楼”的速度曾让深圳闻名全国,追求高质量发展而打下的营商环境基础则让深圳走向世界。而对于更多城市而言,如何学到深圳良好的营商环境的精髓,才是最为重要的。
青岛:“凡是深圳能做到的,青岛都要做到!”
深圳奇迹不容复刻,有一种声音认为中国不可能再出现第二个深圳。
但青岛市政府就大胆喊出了“学深圳、赶深圳,搞活青岛这座城”。
这不是青岛第一次寻求对标城市,事实上,青岛正是对标发展的直接受益者。
1994年,青岛提出对标大连,经过7年的快速发展,青岛经济反超了大连,紧接着青岛接连办奥运、开上合,一时风光无限。2019年青岛GDP11 741亿元,大连当年GDP仅7 001亿元,青岛已经将自己的老师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那么,青岛这次对标深圳,能否再次完成超越?
从2019年开始,青岛就不断派出队伍南下深圳考察学习,这个黄海之滨的城市在南海之畔掀起了一股“青岛旋风”。这些前往深圳考察的学员中感触最深的就是深圳优质开放的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就是提高综合竞争力。
对于青岛而言,学习深圳经验,一方面是坚持深化市场化、法制化改革,持续改善政务环境,解决企业办事难、办事慢、两头跑等问题,进一步提高政务效率;另一方面是学习深圳的平台思维,以市场力量整合资源。如青岛市民营经济局印发的“胶州湾对接深圳湾”民营中小企业行动计划,组织企业对接深圳优秀创新资源和产业领军企业,并将搭建两地产业技术、人才智库和资本资源的交流互通平台。
“凡是深圳能做到的,青岛都要做到。”在这句掷地有声的承诺加持下青岛正在摸索“深圳密码”,逐步摸索适合青岛本土的优化营商环境的思路和措施。
黄海之滨,另一场关于梦想与实干的故事正在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