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密码

来源 :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7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夜幕降临,沿着深南大道行驶,平安国际金融中心、招商银行总部、腾讯大厦……一路高楼林立、流光溢彩。40年,深圳从一个偏居一隅的边陲小镇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成为知名的国际一线城市,创造了人类城市发展史的奇迹,为中国和世界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城市的发展主要依赖要素的聚集,既要靠制度、靠区位、靠市场效率等硬实力加码,也要靠文化、政商和谐等软实力的加持。在第一批确立的4个特区中,深圳不一定是禀赋最好的一个,但40年后却成为了最耀眼的一个,是哪些因素在推动和支撑深圳的超常规发展?
  “深圳产业链配套齐全,市场示范性和引领性强,市场环境规范透明,大多数股东坚持认为深圳的营商环境是最好的,不愿意离开深圳!”今年3月,国内最大的无限宽带专网运营商北讯集团开始着手办理回迁深圳的业务。
  企业的迁移情况一直被视为反应一座城市营商环境的晴雨表,“水深则鱼悦,城兴则贾兴”,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是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只有全面优化的营商环境,打造新的比较优势,形成强大的“引力场”,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深圳扎根,和深圳一同成长。
  这个“特区中的特区”,近5年每年平均诞生超过3万家企业,截至2019年底,深圳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247.3户,创业密度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而自1981年发出第一张外资企业营业执照到今天,深圳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9万家,累计吸收合同外资近3 000亿美元,深圳“全球朋友圈”也在不断拓展。
  深圳成功经验所蕴含的持续改善营商环境的宝贵经验与制胜之道,深刻揭示了持续改善营商环境的客观必然性,在當前环境下更是如此,也是我们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和“双循环”格局下的需要。
  深圳先后出台了“营商环境20条”“年度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工作要点”以及《深圳市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行动方案》等文件,力求在改革上发力,从根本上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对许多在深企业而言,深圳各级政府的角色就像空气——企业在日常运营中,似乎觉察不到政府的存在,但只要企业有需求,政府就会变成企业生存必不可少的“氧”气。
  2020年12月,在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21世纪经济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0年中国29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营商环境报告》中,深圳营商环境总水平位居第一。在一线城市中,深圳全市下辖9个区,总面积1 997.47平方千米,体量与北上广差距明显,但是这样的深圳依旧创造了如此璀璨的成绩以及良好的口碑。
  如果说“三天一层楼”的速度曾让深圳闻名全国,追求高质量发展而打下的营商环境基础则让深圳走向世界。而对于更多城市而言,如何学到深圳良好的营商环境的精髓,才是最为重要的。

青岛:“凡是深圳能做到的,青岛都要做到!”


  深圳奇迹不容复刻,有一种声音认为中国不可能再出现第二个深圳。
  但青岛市政府就大胆喊出了“学深圳、赶深圳,搞活青岛这座城”。
  这不是青岛第一次寻求对标城市,事实上,青岛正是对标发展的直接受益者。
  1994年,青岛提出对标大连,经过7年的快速发展,青岛经济反超了大连,紧接着青岛接连办奥运、开上合,一时风光无限。2019年青岛GDP11 741亿元,大连当年GDP仅7 001亿元,青岛已经将自己的老师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那么,青岛这次对标深圳,能否再次完成超越?
  从2019年开始,青岛就不断派出队伍南下深圳考察学习,这个黄海之滨的城市在南海之畔掀起了一股“青岛旋风”。这些前往深圳考察的学员中感触最深的就是深圳优质开放的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就是提高综合竞争力。
  对于青岛而言,学习深圳经验,一方面是坚持深化市场化、法制化改革,持续改善政务环境,解决企业办事难、办事慢、两头跑等问题,进一步提高政务效率;另一方面是学习深圳的平台思维,以市场力量整合资源。如青岛市民营经济局印发的“胶州湾对接深圳湾”民营中小企业行动计划,组织企业对接深圳优秀创新资源和产业领军企业,并将搭建两地产业技术、人才智库和资本资源的交流互通平台。
  “凡是深圳能做到的,青岛都要做到。”在这句掷地有声的承诺加持下青岛正在摸索“深圳密码”,逐步摸索适合青岛本土的优化营商环境的思路和措施。
  黄海之滨,另一场关于梦想与实干的故事正在上演。
其他文献
当我们开始远离消费互联网的“势力范围”,原本的狂热就逐渐变得理性。  所谓的互联网模式并不适配万物,当面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需求,以去中间化为代表的互联网模式开始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寻找新的,区别于消费互联网的发展模式成为一种必然和趋势。中短期探索·创造无限价值  无论是传统的消费互联网公司,还是传统实体企业,几乎都开始从产业的角度来看待和思考后消费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新模式。产业互联网的概念便是在这个
期刊
从无到有,一家佛具店用11年时间,蜕变为全国近600家门店、超600万会员的“儒释道”国学文化品牌,达梵天的火爆兴起,背后预示着新时代商业的何种黄金趋势?  作为达梵天的创始人,易善江是这个问题最合适的回答者。  “与其说达梵天是家店,不如说它是传统文化的交流基地,各个地方的佛学爱好者、传统文化、国学研究者汇聚一堂,大家在这个平台上互相交流思想,碰撞文化,智慧其享”。  易善江希望于浮华闹市之中,
期刊
哥伦布至死都以为,他航海抵达的是东印度群岛。这是他最初的目标概念,所以哥伦布也将上岸见到的美洲土著称为印第安人(indias,西班牙语的印度人)。  这个故事在反复上演。  从工业革命到互联网时代,探路者拥入新兴领域所进行的许多伟大行动,都是已经走到半路上,突然发现远远超越了最初的概念。  今天,人们发现的新大陆正是“产业互联网”。  为了唤醒和加深大众、特别是投资者的信心,新的相关概念,也像搭积
期刊
什么是“碳中和”?  这个词是在去年9月份,我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时进入大众视线。  通俗来说,碳中和是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方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要实现这个目标,国家需要“减去”污染较大的老能源,转而发展新能源
期刊
什么叫城市间的对标?简单地说就是一座城市瞄准比自己发展程度更高的城市进行比较,以期取得更好的成绩,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标杆、追求卓越的过程。  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一些先进城市的经验确实可以为后来者提供可借鉴的模版,这其中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等城市优等生成为了主要的标杆。  去年,武汉在“双胜利”动员大会上提出要全面推进“对标工作法”,社会治理要对标北京,营商环境对标上海,科技创新对标深圳,
期刊
有一句玩笑话是这样说的,“外国人眼里,中国只有一个城市,就是上海。”  除了首都,上海可以说是国内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这里随处可见前来经商、旅游、求学的外国人,这里也是各类国际会议、国际电影节、海外明星的演出的举办地。从内向外,这里是国家向外的窗口城市;从外向内,这里是世界对中国的印象标签。  自开埠以来,上海就在为成为国际化都市而努力。如今,它是国家的金融中心,也是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 
期刊
存量时代,终极博弈。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城市竞争的存量时代,二线城市拼杀惨烈。  總有新的城市脱颖而出,实现城市体系的跃层升级;也总有一场又一场明里暗里的竞争,造就城市间的瑜亮情结,在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成就中国经济奇迹的同时,让城市竞争的对标式发展成为一股时代热潮。
期刊
钱包里的现金越来越少,带上手机就可以在城市畅行无阻;车辆违法缴罚、公积金查询、查税办税、看病挂号都不用再去窗口排队,手机上就能轻松搞定;看似“虚拟”的信用评分正带来更多的实惠和便利……我们的生活中悄然发生的这些变化,就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福利。  “智慧城市”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信息共享和连接,促进城市管理和服务的精准高效,从而提高人们在城市中的生活品质。  早在2016年,在《中国新型智慧城市
期刊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总会有新的城市脱颖而出,实现在高质量城市发展体系上的层级跃升。  标兵在前,新兵渐进,各城市为了推动崭新的发展战略,也为了追求更好的发展,都会为自己列出一个或多个对标城市,以对标城市为模板和榜样,学习他们的发展方式,达到他们的发展程度。比如,北京,就时常作为“标兵”,成为发展的前行者,不断被国内其他城市或系统或局部的学习模仿着。  在有限的资源中得
期刊
铁路客流量跻身全国第五;酒店预订量稳居全国前十;某网红餐饮店“1天取号超3万桌”;为一杯奶茶坐一趟高铁、为一盘小龙虾排一天队……每个长短假期,蜂涌而至的各地游客将“长沙”频繁送上热搜。  长沙如何一举走红?  时间的指针回拨到2014年,长沙的第一条地铁线路二号线开通,两年之后,一号线也投入运营。从五一广场站到黄兴广场再到南门口,在这条仅仅一公里的直线上就有三个地铁站点——五一广场站,从最开始就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