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学生联系生活体会面积的含义,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估计物体表面的大小,计算物体表面的面积,因为一切数学知识都来源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将知识学以致用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面积问题入手,引导学生通过测量、计算来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运用,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将是十分有效的学习策略。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结合学生生活中实际问题和已有知识,使学生在认识、使用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材中面积知识的学习,我们一是让书本上抽象的面积计算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找到学生熟悉的原型,二是要设法创造有效条件,帮助学生利用学到的面积计算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面积计算问题。将生活实际与数学学习结合,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这一问题谈几点浅显的做法。
一、联系生活体会面积的含义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的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面”是什么。
在第一个环节中,我先以涂色游戏导入,让孩子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出示两面大小不同的旗子,男女各派一名代表上台进行涂红旗比赛。结果如意料中,让他们初步感知面有大有小。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体会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看—看,黑板表面,课本封面,体会物体有面;比—比,黑板表面与课本封面哪一个比较大,哪一个比较小,体会各个物体的面都有确定的大小;听—听,让学生口述“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它比课本封面的面积大”这句话,在听同学说的过程中,感知面积的含义;摸—摸,课本封面和课桌面,体会这些面客观存在,感受这些面各自面积的大小;说—说,举例说说身边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比它们的大小。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形成初步的面积概念。
再通过平面图形认识面积。出示这几种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先让他们认一认是什么图形,再指一指它们的表面,然后让他们比一比大小,说一说每个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各自的面积,使学生充分感受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
二、联系生活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表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
1.建立1平方厘米的表象
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将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和自己的指甲面比一比,发现大拇指的指甲面大小大约是1平方厘米。让学生用这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在教室里测量物体的面积,找找还有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学生发现一块小橡皮的侧面、魔方上的每个小正方形面、田字格等较小物体面的大小大约是1平方厘米。
2.建立1平方分米的表象
在课前给学生准备好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上,先让学生用手比画1分米的长度,明确一拃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明确这样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寻找教室里哪些物体表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学生利用手中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比画着找到开关面板的面积、黑板上田字格的大小、粉笔盒的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
3.建立1平方米的表象
观察米尺,告诉学生这样一把米尺的长度,就是1米。将我们的双臂打开成一字,用米尺比画一下一庹的长度,一庹的长度大约是1米。出示一个大正方形,贴在黑板上,测量它的边长是1米。这样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米。教室地面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磨光石子地砖,面积是1平方米;教室里电视机屏幕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讲台面的面积大约有1平方米。
三、联系生活估计物体表面的大小
在初步建立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基础上,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实物,比较这些面积的大小。
1.利用重叠比较面积大小
比较2个正方形的大小、2个长方形的大小,我们可以将这2个正方形(或长方形)重叠,这样就能很直观地比较它们的大小。
2.通过观察比较面积大小
对于无法重叠的物体表面,如黑板的面、讲台的面,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比较面积的大小。让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说一说,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此方法仅限于面积大小差异较大的物体表面,才能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结论。
3.组织实践比较面积大小
对于无法采用重叠、观察的方法,比较它们面的大小的情况,我们就要组织实践活动去比较面积的大小。
如让学生比较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的大小,有的学生猜测正方形的面积比长方形大,理由是正方形比较高;有的学生猜测长方形的面积比较大,理由是长方形比较宽。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将正方形和长方形边长按照长度分割成大小相等的小正方形,数一数,它们各有几个这样的小正方形,小正方形个数多的,面积就大。总结实践活动,明确:方格的大小必须统一,就是统一的面积单位,有几个小正方形,就是有几个这样的面积单位。
四、联系生活计算物体表面的面积
数学学习,贵在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不仅要理解面積的含义,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会比较面积的大小,还要在生活中通过测量计算,正确计算物体的表面积。
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小。首先明确数学书封面是一个长方形,求封面的面积,就是求长方形的面积。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长×宽,我们要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就必须测量出它的长和宽,再利用面积公式计算。在测量计算之前,也可以利用经验,估计一下面积大小,再测量计算。利用已知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去估计课桌面、作业本面的大小,丰富学生对物体表面大小的感性认识。
测量计算较大的面积,如教室的地面、篮球场地面、足球场地面、花坛占地面积、停车位面积等,让学生在测量计算的过程中,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用数学的眼光解决生活问题。
【作者单位:昆山市城北高科园中心小学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结合学生生活中实际问题和已有知识,使学生在认识、使用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材中面积知识的学习,我们一是让书本上抽象的面积计算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找到学生熟悉的原型,二是要设法创造有效条件,帮助学生利用学到的面积计算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面积计算问题。将生活实际与数学学习结合,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这一问题谈几点浅显的做法。
一、联系生活体会面积的含义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的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面”是什么。
在第一个环节中,我先以涂色游戏导入,让孩子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出示两面大小不同的旗子,男女各派一名代表上台进行涂红旗比赛。结果如意料中,让他们初步感知面有大有小。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体会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看—看,黑板表面,课本封面,体会物体有面;比—比,黑板表面与课本封面哪一个比较大,哪一个比较小,体会各个物体的面都有确定的大小;听—听,让学生口述“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它比课本封面的面积大”这句话,在听同学说的过程中,感知面积的含义;摸—摸,课本封面和课桌面,体会这些面客观存在,感受这些面各自面积的大小;说—说,举例说说身边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比它们的大小。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形成初步的面积概念。
再通过平面图形认识面积。出示这几种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先让他们认一认是什么图形,再指一指它们的表面,然后让他们比一比大小,说一说每个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各自的面积,使学生充分感受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
二、联系生活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表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
1.建立1平方厘米的表象
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将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和自己的指甲面比一比,发现大拇指的指甲面大小大约是1平方厘米。让学生用这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在教室里测量物体的面积,找找还有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学生发现一块小橡皮的侧面、魔方上的每个小正方形面、田字格等较小物体面的大小大约是1平方厘米。
2.建立1平方分米的表象
在课前给学生准备好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上,先让学生用手比画1分米的长度,明确一拃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明确这样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寻找教室里哪些物体表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学生利用手中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比画着找到开关面板的面积、黑板上田字格的大小、粉笔盒的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
3.建立1平方米的表象
观察米尺,告诉学生这样一把米尺的长度,就是1米。将我们的双臂打开成一字,用米尺比画一下一庹的长度,一庹的长度大约是1米。出示一个大正方形,贴在黑板上,测量它的边长是1米。这样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米。教室地面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磨光石子地砖,面积是1平方米;教室里电视机屏幕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讲台面的面积大约有1平方米。
三、联系生活估计物体表面的大小
在初步建立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基础上,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实物,比较这些面积的大小。
1.利用重叠比较面积大小
比较2个正方形的大小、2个长方形的大小,我们可以将这2个正方形(或长方形)重叠,这样就能很直观地比较它们的大小。
2.通过观察比较面积大小
对于无法重叠的物体表面,如黑板的面、讲台的面,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比较面积的大小。让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说一说,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此方法仅限于面积大小差异较大的物体表面,才能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结论。
3.组织实践比较面积大小
对于无法采用重叠、观察的方法,比较它们面的大小的情况,我们就要组织实践活动去比较面积的大小。
如让学生比较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的大小,有的学生猜测正方形的面积比长方形大,理由是正方形比较高;有的学生猜测长方形的面积比较大,理由是长方形比较宽。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将正方形和长方形边长按照长度分割成大小相等的小正方形,数一数,它们各有几个这样的小正方形,小正方形个数多的,面积就大。总结实践活动,明确:方格的大小必须统一,就是统一的面积单位,有几个小正方形,就是有几个这样的面积单位。
四、联系生活计算物体表面的面积
数学学习,贵在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不仅要理解面積的含义,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会比较面积的大小,还要在生活中通过测量计算,正确计算物体的表面积。
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小。首先明确数学书封面是一个长方形,求封面的面积,就是求长方形的面积。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长×宽,我们要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就必须测量出它的长和宽,再利用面积公式计算。在测量计算之前,也可以利用经验,估计一下面积大小,再测量计算。利用已知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去估计课桌面、作业本面的大小,丰富学生对物体表面大小的感性认识。
测量计算较大的面积,如教室的地面、篮球场地面、足球场地面、花坛占地面积、停车位面积等,让学生在测量计算的过程中,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用数学的眼光解决生活问题。
【作者单位:昆山市城北高科园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