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通过对186例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不同缝合方法的观察,分析皮内缝合法的明显优势。方法:将186例妇产科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两组,观察组93例,对照组93例。观察组采用切口皮内缝合法,对照组采用切口传统缝合法。结果:切口皮内缝合法较传统缝合法,患者痛苦小康复快,缝合的切口呈线状,皮肤无针眼。結论: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皮内缝合法应予大力推广。
【关键词】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皮内缝合法;观察分析
腹部手术是妇产科手术的最常见类型。随着手术技术和手术方式的不断完善,手术切口缝合方法也在不断改进。由于女性下腹部脂肪相对较厚,应用传统的切口缝合方法对脂肪层干扰较大,不仅感染的概率较大,愈合周期较长。而且容易出现脂肪层液化,形成明显的蜈蚣状疤痕。为此,近年来,我院对186例妇产科腹部手术患者进行了取样观察分析,探究手术切口皮内缝合法优势。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患者自主选择手术方式的前提下,从我院住院患者中随机选取186例为观察对象。观察组93例,年龄21~62岁,平均年龄45岁;其中剖宫产32例,子宫切除术38例,附件切除术23例。对照组93例,年龄20~63岁,平均年龄44岁;其中剖宫产34例,子宫切除术37例,附件切除术22例。两组患者在指征、年龄、营养状态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
两组手术关腹时均仔细检查及结扎皮下出血点,实施常规乙醇消毒腹部皮肤切口。观察组采用上海浦东金环YY0166-2002可吸收缝合线(型号2/0,紫色,长度90 cm,自带弯形圆针T-20),自皮肤层与脂肪层交界的皮内进出针连续褥式缝合两侧皮下组织(不穿透表皮层),在切口两端套锁一针,打结(线结埋于皮下),注意上下组织厚薄均匀。对照组则采用传统的丝线间断缝合皮肤及皮下脂肪。两组均以甲硝唑并头孢或喹诺酮抗生素治疗3~5 d,观察组术后24~48 h及出院时各换药1次;对照组术后3 d及拆线时各换药1次。
1.3观察指标
①时间与效果:关腹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情况,瘢痕形成情况。②切口愈合评价:A级:切口愈合良好,无红肿硬节等感染性反应。B级:切口愈合处有红肿硬节、有积液渗出及出现切口部分裂开。C级:切口出现化脓感染、切口裂开。③瘢痕判定标准:显效:瘢痕自然融于正常皮肤面,呈一条细线,手感均匀,色泽正常,无痛痒感;有效:瘢痕略高于正常皮肤面,切口痕迹较重,质略硬,偶有痛痒感;无效:瘢痕明显高于正常皮肤面,手感僵硬,切口痕迹浓厚,有痛痒感。
1.4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数据用均数±s标准差描述,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关腹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与效果比较 观察组关腹时间(4.1±1.2)min,对照组关腹时间(4.8±1.1)min;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5.0±0.9)d,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8.2±0.6)d;观察组切口脂肪液化1例,无切口感染及切口皮下硬结;对照组切口脂肪液化9例、切口感染6例、切口皮下硬结16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切口愈合与瘢痕形成情况比较 观察组A级愈合76例,B级愈合17例,C级愈合0例。对照组A级愈合65例,B级愈合26例,C级愈合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瘢痕显效78例,有效13例,无效2例。对照组瘢痕显效53例,有效34例,无效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一:两组切口愈合与瘢痕形成情况n=93例(%)
3讨论
传统的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缝合,临床多采用间断外缝技术或连续皮下皮内缝合技术,缝线需穿透皮肤层,创伤面大,关腹时间与住院时间较长,还容易发生切口感染。由于女性腹部脂肪层较厚,传统缝合方法对脂肪层干扰较大,脂肪层易出现液化。况且两排出针点与切口有一定距离,因此患者日后腹部会留下蜈蚣状手术瘢痕,造成不适,影响美观。腹部手术切口皮内缝合法,缝线在皮内,减少了外界的污染和切口感染的发生,对脂肪层干扰及切口表皮层的物质交换影响小,无需拆线,切口愈合快;患者腹壁疤痕呈细线状,皮下无异物及硬结,满足现代女性对美的追求,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国松可吸收线在妇产科腹部手术中的应用体会《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11期
[2]梁秀同妇科手术中改良皮内缝合下腹横切口效果分析《河北医药》2011年10期
[3]李华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不缝脂肪层皮下连续缝合法《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年13期
【关键词】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皮内缝合法;观察分析
腹部手术是妇产科手术的最常见类型。随着手术技术和手术方式的不断完善,手术切口缝合方法也在不断改进。由于女性下腹部脂肪相对较厚,应用传统的切口缝合方法对脂肪层干扰较大,不仅感染的概率较大,愈合周期较长。而且容易出现脂肪层液化,形成明显的蜈蚣状疤痕。为此,近年来,我院对186例妇产科腹部手术患者进行了取样观察分析,探究手术切口皮内缝合法优势。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患者自主选择手术方式的前提下,从我院住院患者中随机选取186例为观察对象。观察组93例,年龄21~62岁,平均年龄45岁;其中剖宫产32例,子宫切除术38例,附件切除术23例。对照组93例,年龄20~63岁,平均年龄44岁;其中剖宫产34例,子宫切除术37例,附件切除术22例。两组患者在指征、年龄、营养状态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
两组手术关腹时均仔细检查及结扎皮下出血点,实施常规乙醇消毒腹部皮肤切口。观察组采用上海浦东金环YY0166-2002可吸收缝合线(型号2/0,紫色,长度90 cm,自带弯形圆针T-20),自皮肤层与脂肪层交界的皮内进出针连续褥式缝合两侧皮下组织(不穿透表皮层),在切口两端套锁一针,打结(线结埋于皮下),注意上下组织厚薄均匀。对照组则采用传统的丝线间断缝合皮肤及皮下脂肪。两组均以甲硝唑并头孢或喹诺酮抗生素治疗3~5 d,观察组术后24~48 h及出院时各换药1次;对照组术后3 d及拆线时各换药1次。
1.3观察指标
①时间与效果:关腹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情况,瘢痕形成情况。②切口愈合评价:A级:切口愈合良好,无红肿硬节等感染性反应。B级:切口愈合处有红肿硬节、有积液渗出及出现切口部分裂开。C级:切口出现化脓感染、切口裂开。③瘢痕判定标准:显效:瘢痕自然融于正常皮肤面,呈一条细线,手感均匀,色泽正常,无痛痒感;有效:瘢痕略高于正常皮肤面,切口痕迹较重,质略硬,偶有痛痒感;无效:瘢痕明显高于正常皮肤面,手感僵硬,切口痕迹浓厚,有痛痒感。
1.4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数据用均数±s标准差描述,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关腹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与效果比较 观察组关腹时间(4.1±1.2)min,对照组关腹时间(4.8±1.1)min;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5.0±0.9)d,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8.2±0.6)d;观察组切口脂肪液化1例,无切口感染及切口皮下硬结;对照组切口脂肪液化9例、切口感染6例、切口皮下硬结16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切口愈合与瘢痕形成情况比较 观察组A级愈合76例,B级愈合17例,C级愈合0例。对照组A级愈合65例,B级愈合26例,C级愈合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瘢痕显效78例,有效13例,无效2例。对照组瘢痕显效53例,有效34例,无效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一:两组切口愈合与瘢痕形成情况n=93例(%)
3讨论
传统的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缝合,临床多采用间断外缝技术或连续皮下皮内缝合技术,缝线需穿透皮肤层,创伤面大,关腹时间与住院时间较长,还容易发生切口感染。由于女性腹部脂肪层较厚,传统缝合方法对脂肪层干扰较大,脂肪层易出现液化。况且两排出针点与切口有一定距离,因此患者日后腹部会留下蜈蚣状手术瘢痕,造成不适,影响美观。腹部手术切口皮内缝合法,缝线在皮内,减少了外界的污染和切口感染的发生,对脂肪层干扰及切口表皮层的物质交换影响小,无需拆线,切口愈合快;患者腹壁疤痕呈细线状,皮下无异物及硬结,满足现代女性对美的追求,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国松可吸收线在妇产科腹部手术中的应用体会《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11期
[2]梁秀同妇科手术中改良皮内缝合下腹横切口效果分析《河北医药》2011年10期
[3]李华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不缝脂肪层皮下连续缝合法《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年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