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卧位通气联合气道压力释放通气模式对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疗效观察

来源 :临床急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e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应用俯卧位通气联合气道压力释放通气(AP-RV)呼吸模式治疗的疗效.方法:2018年12月-2021年3月河南科技大学附属黄河医院ICU收治应用有创通气呼吸机的ARDS患者86例,其中56例中重度患者需行俯卧位通气,根据涂层刮卡法将此类患者随机分为俯卧位通气联合APRV模式组(观察组)和俯卧位通气联合常规通气组(对照组),每组28例,记录2组患者入ICU后通气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2h、24 h、48 h、72h的呼吸参数、血流动力学参数并统计预后情况,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2组患者的主要结局(30 d生存时间)和次要结局(ICU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72h内氧合指标(SaO2、PaO2、PaO2/FiO2)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无效腔分数(VD/VT)指标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72 h内血流动力学指标(MAP、CVP)较对照组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预后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机械通气时间:(8.9±3.6) dvs.(12.6±3.2)d、拔管成功率:82.1% vs.53.6%、气胸发生率:7.1% vs.28.6%、谵妄发生率:14.3%vs.42.9%、30d住院病死率:17.9%vs.46.4%,均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观察组生存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logRank检验x2=5.026,P=0.023),观察组ICU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中位时间13 d(95%CI:6.8~24.8) vs.20 d(95%CI:10.4~38.2),x2 =8.830,P=0.003].结论:早期(72 h)俯卧位通气患者应用APRV模式可显著改善中重度ARDS患者的呼吸参数、血流动力学指标,有较少的气胸和谵妄发生率,脱机时间短,拔管成功率高,可改善生存预后.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脓毒症患者血清肝素结合蛋白(HBP)水平与常规炎症标志物的相关性及联合HBP清除率对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106例脓毒症患者,根据治疗后28 d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病情程度评分、血常规指标、肝肾功能指标、凝血功能、炎症标志物及血清HBP、HBP 24 h清除率.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血清CRP、PCT与HBP、HBP 24 h清除率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预后的影响因素,绘制CRP、PC
目的:探索超声引导腋静脉穿刺置管术应用于急诊危重症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比较左右两侧腋静脉径路的异同.方法:进行前瞻性研究,以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收治并行超声引导腋静脉穿刺置管术者为研究对象,详细记录临床资料和穿刺置管资料.共56例患者纳入研究,按穿刺置管部位分为左侧腋静脉组(L组)和右侧腋静脉组(R组),对两组患者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L组穿刺置管成功率(20/21,95.2%)和R组(35/35,10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组并发症发生率(0/21,0.0%)和R组
急诊科患者病情复杂,心搏骤停、呼吸衰竭、昏迷等是急诊科常见的危重症,常常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术(endotracheal intubation ETI).ETI是建立人工气道的一项有创操作,因急诊科环境混乱,患者通常不稳定,生理储备不足,医生判断患者病情的时间较短,更容易出现插管后并发症,其中气管插管后低血压(post intubation hypotension,PIH)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短时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与缺血性脑卒中及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以昆山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2018年9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51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缺血性脑卒中组(A组);同时以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3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原发性高血压组(B组),比较两组BPV量化指标[收缩压标准差(dSSD)、白天的舒张压标准差(dDSD)、夜间的收缩压标准差(nSSD)、夜间的舒张压标准差(nDS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