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学设计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rtacohe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178-02
  一、教材地位
  1.本节是前一节《牛顿第一定律》认知过程的延续,更是下一节《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2.本实验是学生第一次利用系统的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物理探究,实验涉及到控制变量法、比较法和图象法等一些方法。
  3.考纲对本节的内容要求是Ⅱ级,在历次模拟及高考中命题频率都较高,它的思想和方法一直是考察的热点。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教学沿着探究过程的各个要素逐层展开,通过情境的创设和问题思考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究的过程。
  实验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依据学生所有的知识体系一步步设计出加速度、质量和力的测量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得出利用控制变量法开展实验探究过程。
  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
  ⑵通过探究理解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实验的设计、调节和控制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引导学生切实参与探究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流程。
  ⑵通过探究过程渗透科学方法,如控制变量法,比较法和图像分析法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体会探究过程所带来的成就感,培养学习的信心和积极的情绪。
  ⑵通过探究过程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团队精神。
  ⑶培养严谨科学的探究态度,形成科学素养。
  四、重点、难点
  实验设计的过程及数据处理
  五、器材
  ⑴附有滑轮的长木板1块;⑵小车1个;⑶带小盘的细线1条;⑷规格不同砝码和钩码各一盒;⑸纸带;⑹打点计时器;⑺学生电源;⑻导线和电键;⑼ 刻度尺;⑽天平;⑾小木块;⑿计算机 投影仪及课件。
  六、教学过程
  引入:多媒体展示生活照汽车启动的视频,引导学生比较赛车、小汽车、卡车运动状态改变的快慢(粗略比较)
  (设计原则:创设问题情境,形成认知冲突,激发探索兴趣。)
  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
  师: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用什么物理量来描述?
  生:加速度。
  师:汽车的加速度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生:与汽车的质量和牵引力有关系。
  师:一般小汽车从静止加速到一定速度,只需十几秒的时间,而满载的货车加速就慢得多。
  教师带领学生形成初步假设: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和受力有关。
  (设计原则:利用已有认知,强化探索的动机和欲望。)
  2.猜想与假设
  师:加速度质量、合外力可能有怎样的关系?
  生:力越大,加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
  师:请大家猜想:物体的加速度与力和质量之间可能会有怎样的定量关系?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猜想1:
  猜想2:
  师: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不可能把每种猜想都探究一遍,科学的方法是从最简单的关系开始研究,上述猜想中最简单的关系是什么?
  生: a∝F, a∝1/m
  师:好,接下来就让我们从这个最简单的关系角度去开始我们的探究之旅吧。(板书课题)
  (设计原则:由定性的感觉到定量的猜想,由模糊渐变到清晰。)
  3.设计实验、制定实验计划
  师:我们要研究哪些物理量?
  生:需要测量加速度,质量和力三个物理量。
  ①加速度的测量
  师:如何通过实验得到物体的加速度?
  (学生分组讨论)
  生1:用频闪照相的方法测量出物体的位移和时间,求加速度。
  生2:测出物体运动的位移和时间带入方程计算即可求加速度。
  生3:首先应该确保物体做匀变速运动,最好是初速度为零,测量出物体运动的位移和时间,即可以求得加速度。
  师:(综合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比较几种方案的优劣)要得到物体的加速度,我们的确应该设计一个匀加速的过程,而加速度的计算可以利用打点计时器实验完成。下面请大家观察桌上的器材,设计一种测量加速度的具体方案。(学生观察器材讨论方案)
  (说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独立的设计和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要肯定学生的设计,又要引导学生寻找合适的方法。)
  生:利用挂有钩码的细线拉动小车在长木板上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利用打点计时器和纸带测量物体运动的位移和时间。根据或求得小车的加速度。
  师:这个方案不错,但是我们怎么测量小车的质量呢?
  ②质量的测量
  生:用天平测出小车的质量。
  师:实验中要探究质量对加速度的影响我们还需要怎么做?
  (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的方案。)
  生:改变小车质量多次测量。
  ③力的测量
  师:如何为小车的运动设计一个合外力?
  生:用绳上钩码的重力充当小车合力,用天平测出钩码质量即可得合力的大小。
  师:钩码的重力就是小车的合力吗?请大家讨论一下。
  生:木板存在摩擦,因此钩码重力不是小车的合力。
  师:怎么处理可以让钩码的重力尽量接近小车的合力?   (说明:作为系统误差的来源,暂时可以不讲钩码质量对小车合外力的影响,把重点放在如何“去掉”摩擦力上。)
  生1:使用光滑的木板。
  学生讨论:现实中不存在绝对光滑的表面。
  生2:用重力的分力抵消掉滑动摩擦力。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平衡摩擦力的方法:在长木板没有滑轮的一端垫一小木块,左右移动小木块直到没有挂钩码的小车能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平衡摩擦力的方法和要求。
  师:解决了摩擦力问题,我们如何在实验中改变合力的大小?
  生:改变钩码的个数。
  ④探究方法
  师:我们已经知道如何获得运动小车的加速度,质量和力。但是实验中同时出现了两个变量:质量和力。如何进行研究比较好?为什么?
  生(讨论):分别研究比较好,同时改变的话,无法确定加速度的改变是由哪个量变化引起的。且变量不容易控制。保证其中一个量不变而只改变另外一个,可以准确的发现加速度与变量之间的关系。
  师:很好!我们可以先保持小车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跟力的关系,再保持力不变研究加速度跟小车质量的关系,我们在初中学习欧姆定律时曾经接触过这样的方法,称作控制变量法。请大家按照这个思路设计实验步骤。
  学生每四人一小组分工设计实验步骤,设计数据记录表格。
  (设计原则: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上必须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去逐步解决问题,对于难点,教师要做到含蓄的引导,切忌代替学生完成,当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一明朗时,学生的设计也就水到渠成了,步骤和数据的收集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行设计完成。)
  4.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安排学生按照所设计的步骤分组开始实验:
  ①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组装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②教师巡回指导,对实验中遇到的突发问题引导、帮助学生加以分析解决。
  ③学生进行实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说明:严密监控学生实验,做到形式上放手,实质上参与,关注实验中出现的共性问题。)
  实验完成
  师:如何对实验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
  生:分别算出质量一定时的F/a,如果其比值是一个常数,说明a∝F,同时可以算出F一定条件下的ma,如果是一个常数,说明 a∝1/m。
  师:大家结合自己的实验分析这种处理方法是否合适。
  生:由于实验存在误差,实验结果不可能完全严格的满足正比关系,我认为应该考虑实验的误差因素进行数据分析。
  师:事实上直接比较的确会带来比较大的误差,除了数据比较之外我们还可以选择怎样的方法进行分析呢?
  生(讨论后回答):如果我们猜想的关系是正确的,那么作出的a-F图像和a-1/m图像应该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师:图象法是我们进行实验数据分析的常用手段,而且利用图象法可以有效的减小实验中的误差。下面就请大家利用手中的数据作出a-F图像和a-1/m
  (巡视学生的作图过程)
  (设计原则:数据分析是探究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一环。引导学生思考处理数据的可能方法,促使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升华,能力的培养也为以后的实验打下了基础。)
  5.分析与论证
  投影展示学生实验成果
  师:图像中所有的点是否在同一直线上,如果不在一条直线上,点的离散是实际的必然还是实验中的偶然?图像是否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直线如有偏离,是实际的必然还是实验中的偶然?
  学生讨论回答:点不全在同一条直线上,图像也不是显然的通过原点,可能是我们的实验不够精密或者是实验中的误差所导致。也有可能是我们的猜想有问题。
  师:很好,大家能够实事求是的分析实验结果而不被自己初始的猜想所左右,这是一种很好的科学态度,在探究过程中我们不能妄下结论,一个结论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的实验才能最终形成。下面我利用你们的数据,借助电脑模拟出,请大家观察它们的特点。
  (老师用电脑拟合图像并展示)
  生:观察发现图像和图像的线性关系更不明显。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上述现象的成因:通过比较发现a-F,a-1/m图像更接近线性关系,因此我们有理由坚定我们的猜想a∝F, a∝1/m。当然,更精确的结果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验证。
  形成初步结论:a∝F, a∝1/m
  (设计思想:分析和论证的过程需要科学的依据,本实验的结果仅仅是一个初步的结论,电脑拟合图像的比较对学生的猜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初步结论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6.评估、交流与合作
  学生交流实验成果,包括实验的过程设计(步骤),数据和信息等。通过讨论评估其科学性。通过交流发现他人设计中的优点,对自己的设计进行修改和完善。
  七、板书设计
  八、布置作业
  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处理,分析图像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的可能原因。
  针对课本所提供的另外一种加速度测量比较方案进行思考,设计实验探究过程。
其他文献
两年后,“重建都江堰心灵家园”顺利结业,这是EMC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迈出的第一步。未来如何构建覆盖全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如何让公益走进员工内心,如何结合自身的业务优势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同样是EMC公司探索的问题。  “每次上完课坐在飞往台湾的飞机上,我都带着都江堰满满的能量、祝福以及同学们的笑容,在台湾也不停地与台湾的同胞们分享和都江堰老师们领导们共同的美好回忆。这不是一个毕业的终点,这是一
随着世界经济状况的不断变化,不同产业和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企业的培训负责人不得不将视线聚焦于短期性的成果,以维持企业的生存。但是为确保企业最为根本的
全国党建研究会国有企业党建研究专业委员会指定刊物中国企业改革和发展研究会会刊《国企》杂志是由国务院国资委批准并支持创办的一本坚持正面宣传国有企业的高端财经新闻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