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竞争压力的增大,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明显增多。针灸防治亚健康,当从振奋阳气入手。
目前对亚健康的认识,普遍的观点是指人们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低质状态及其体验,是处于欲病而未发作的中间阶段。又称为病前状态、亚临床期、临床前期。王琦等经过研究最终得出下列同亚健康相关的条目,且适合作为客观评定的症状: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担心自己的健康、工作效率低、家庭及人际关系紧张、神疲乏力、睡眠不佳、情绪不稳急躁易怒、反应迟钝、闷闷不乐、易受惊吓、少气懒言、头晕目眩、头痛、头发早白、牙齿松动、口干咽痛、胸闷、心慌、气短、盗汗或多汗、关节肌肉酸痛、腰腿酸软、手足发冷、手足麻木、手足心热,脘腹痞满、食欲不振、大便秘结或溏薄、小便增多或清长、月经先后不定、经量时多时少、性欲减退、面色萎黄或晄白、易外感。这些症状在中医上大都属于阳虚的症候。
中医理论认为阴阳平衡,气血调和,经络通畅,人体才能健康。反之则产生疾病。防治的关键在与调和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阳,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这段话以天空和太阳的关系作比喻,来说明阳气在人身的重要性。阳气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对人体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营养、气化的作用,阳气的不足或气机升降出入活动的失调就会出现一系列以脏腑生理活动减弱或失调的症状,这也是亚健康状态的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症状。因此,振奋阳气是防治亚健康状态的首选方法。
“盖阳气为卫,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开合,此皆卫外而为固也。”(《卫生宝鉴》)若阳气不固,则邪气易乘虚而入,这也是产生亚健康状态的原因之一。因此,振奋阳气是“上工治未病”的具体体现。通过振奋阳气,来巩固机体的阳气,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
在治疗上,针对亚健康状态产生的病机,针灸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充分发挥其振奋阳气的作用,来达到“阴平阳秘”的效果。在穴位的选取上当以阳经为主,可选用头、背部、四肢的阳经穴位。头为“诸阳之会“,而百会穴能提一身之阳,四神聪穴能醒脑开窍。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大椎穴、至阳穴、腰阳关穴、命门穴都有宣达阳气,助阳祛寒的作用。膀胱经上的背俞穴可治疗与其相对应的脏腑及其相关疾病。下肢的足三里穴有“强壮要穴”之称,甚有“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的讲法。
操作上当重视灸法。灸法有温中散寒、行气活血的作用,有很好的振奋阳气、强身保健的功能。《扁鹊心书》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针灸资生经·虚损》也提到:“气海者,元气之海也……宜频灸此穴,以壮元阳。”可见,艾灸对振奋阳气,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很好的作用。临床观察和大量实验研究资料已充分证实针灸具有调整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从而起到防病、治病、“扶正固本”的功效。
灸法举例
足三里灸:足三里具有补脾胃、调气血、助运化、补虚弱、扶正培元、驱邪防病的功效。可温和灸。
关元灸:关元亦称丹田,具有温肾固精、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和血之功效。长期施灸可壮一身之气,使元气充足,虚损可复,固治诸虚百损。尤其是老年人宜多灸之。此灸法孕妇不宜采用。可温和灸、隔姜灸,隔附子灸。
神阙灸:神阙又名脐中。灸此穴,具有复苏固脱、温补元阳、健运脾胃、延年益寿的功效。老年人阳气不足、真元虚惫者尤宜之。禁用化脓灸。可温和灸、隔姜灸,隔附子饼灸、隔盐灸。
身柱灸:身柱穴属督脉,为小儿强身保健要穴。名为身柱,含有全身支柱之意,有通阳理气、祛风退热、清心宁志、降逆止嗽的功效。可温和灸。
涌泉穴:是老年保健灸之要穴,有宁神开窍、补肾益精、舒调肝气的作用。涌泉灸有保健益寿之功。常用隔姜灸和着肤灸。
讨 论
亚健康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用针灸手段干预亚健康状态是一方面,合理的养生保健方法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多种方法一起运用,才能达到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琦,高京宏,李英帅,等.亚健康筛选方法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11):725-728.
2 张奇文.中国灸法大全[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丹参和营活血化瘀、僵蚕疏通经络。通过活血抑制血小板的黏附聚集,防止血栓形成,增加脑部供血。同时加上整脊推拿,整脊调衡是对脊柱周围相关软组织的损伤或退行性改变进行调整,以恢复脊柱的生物力学内外平衡。松解颈了项部肌肉,纠正环枢关节解剖位置的异常,促进了血液循环,解决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问题,运用推拿整脊复位等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符合它的发病机理,因此,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贺铁豪,黄李平.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的观察[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19(2):212-213.
2 李景银.颈椎横突孔及椎动脉的观察及其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学上的意义[J].中国骨伤,2010,1:34.
3 钟士元.脊柱相关疾病治疗学.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22-123.
目前对亚健康的认识,普遍的观点是指人们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低质状态及其体验,是处于欲病而未发作的中间阶段。又称为病前状态、亚临床期、临床前期。王琦等经过研究最终得出下列同亚健康相关的条目,且适合作为客观评定的症状: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担心自己的健康、工作效率低、家庭及人际关系紧张、神疲乏力、睡眠不佳、情绪不稳急躁易怒、反应迟钝、闷闷不乐、易受惊吓、少气懒言、头晕目眩、头痛、头发早白、牙齿松动、口干咽痛、胸闷、心慌、气短、盗汗或多汗、关节肌肉酸痛、腰腿酸软、手足发冷、手足麻木、手足心热,脘腹痞满、食欲不振、大便秘结或溏薄、小便增多或清长、月经先后不定、经量时多时少、性欲减退、面色萎黄或晄白、易外感。这些症状在中医上大都属于阳虚的症候。
中医理论认为阴阳平衡,气血调和,经络通畅,人体才能健康。反之则产生疾病。防治的关键在与调和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阳,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这段话以天空和太阳的关系作比喻,来说明阳气在人身的重要性。阳气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对人体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营养、气化的作用,阳气的不足或气机升降出入活动的失调就会出现一系列以脏腑生理活动减弱或失调的症状,这也是亚健康状态的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症状。因此,振奋阳气是防治亚健康状态的首选方法。
“盖阳气为卫,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开合,此皆卫外而为固也。”(《卫生宝鉴》)若阳气不固,则邪气易乘虚而入,这也是产生亚健康状态的原因之一。因此,振奋阳气是“上工治未病”的具体体现。通过振奋阳气,来巩固机体的阳气,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
在治疗上,针对亚健康状态产生的病机,针灸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充分发挥其振奋阳气的作用,来达到“阴平阳秘”的效果。在穴位的选取上当以阳经为主,可选用头、背部、四肢的阳经穴位。头为“诸阳之会“,而百会穴能提一身之阳,四神聪穴能醒脑开窍。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大椎穴、至阳穴、腰阳关穴、命门穴都有宣达阳气,助阳祛寒的作用。膀胱经上的背俞穴可治疗与其相对应的脏腑及其相关疾病。下肢的足三里穴有“强壮要穴”之称,甚有“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的讲法。
操作上当重视灸法。灸法有温中散寒、行气活血的作用,有很好的振奋阳气、强身保健的功能。《扁鹊心书》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针灸资生经·虚损》也提到:“气海者,元气之海也……宜频灸此穴,以壮元阳。”可见,艾灸对振奋阳气,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很好的作用。临床观察和大量实验研究资料已充分证实针灸具有调整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从而起到防病、治病、“扶正固本”的功效。
灸法举例
足三里灸:足三里具有补脾胃、调气血、助运化、补虚弱、扶正培元、驱邪防病的功效。可温和灸。
关元灸:关元亦称丹田,具有温肾固精、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和血之功效。长期施灸可壮一身之气,使元气充足,虚损可复,固治诸虚百损。尤其是老年人宜多灸之。此灸法孕妇不宜采用。可温和灸、隔姜灸,隔附子灸。
神阙灸:神阙又名脐中。灸此穴,具有复苏固脱、温补元阳、健运脾胃、延年益寿的功效。老年人阳气不足、真元虚惫者尤宜之。禁用化脓灸。可温和灸、隔姜灸,隔附子饼灸、隔盐灸。
身柱灸:身柱穴属督脉,为小儿强身保健要穴。名为身柱,含有全身支柱之意,有通阳理气、祛风退热、清心宁志、降逆止嗽的功效。可温和灸。
涌泉穴:是老年保健灸之要穴,有宁神开窍、补肾益精、舒调肝气的作用。涌泉灸有保健益寿之功。常用隔姜灸和着肤灸。
讨 论
亚健康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用针灸手段干预亚健康状态是一方面,合理的养生保健方法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多种方法一起运用,才能达到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琦,高京宏,李英帅,等.亚健康筛选方法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11):725-728.
2 张奇文.中国灸法大全[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丹参和营活血化瘀、僵蚕疏通经络。通过活血抑制血小板的黏附聚集,防止血栓形成,增加脑部供血。同时加上整脊推拿,整脊调衡是对脊柱周围相关软组织的损伤或退行性改变进行调整,以恢复脊柱的生物力学内外平衡。松解颈了项部肌肉,纠正环枢关节解剖位置的异常,促进了血液循环,解决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问题,运用推拿整脊复位等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符合它的发病机理,因此,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贺铁豪,黄李平.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的观察[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19(2):212-213.
2 李景银.颈椎横突孔及椎动脉的观察及其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学上的意义[J].中国骨伤,2010,1:34.
3 钟士元.脊柱相关疾病治疗学.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