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中“发愤抒情”机制新解

来源 :鸭绿江(下半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c894784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愤抒情”出自屈原,后在司马迁、刘勰、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人的阐释下不断得到发展,并广泛的作用于文学创作。发愤抒情内含着创作者遭际——愤情——创作这一链条,通过对该链条的论证发现愤情是导致创作的动因,但更应该关注到其背后是专制政权对传统知识分子的不合理控制,故现代创作者对“发愤抒情”说要用反思的眼光看到发愤与产生好作品的构建的不合理。 “Emotion lyrical ” from Qu Yuan, after Si Maqian, Liu Xie, Han Yu, Liu Zongyuan, Ouyang Xiu and other people’s interpretation of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a wide range of literary creation. The expression of anger includes the writer’s anger-anger-creates this chain. Through the argumentation on this chain, it finds that the anger is the motivation leading to the creation, but it should be more concerned about the fact that the autocratic regime is not behind the traditional intellectual Reasonable control, so the modern creators “angry lyrical ” said to use reflective vision to see angry and produce a good work to build unreasonable.
其他文献
艺术家身处的世界已经发生巨变。商业浪潮滚滚袭来,任何人都无从逃脱,艺术家也是如此。全球化带给当代艺术家前所未有的机会,也考验着他们的智慧,如何在今天这样一个资本高速
早在1965年,荷兰人deWit就提出了一个杂草与作物竞争的数学模型,其研究竞争关系的“置换试验法”至今仍被杂草科学工作者所采用。近年来,国际上数学模型在杂草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笔者认为当代学者在艺术创作中大多都缺少了独特的艺术面貌,就是个人生命中最真的、最感人的那个部分。许多优秀的艺术创者大多都是选定了所谓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一条道走到
1研究背景与资料本研究检索1966~1997年发表的研究文献,包括参考文献和卫生经济学家的讨论文件,严格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进行,从5381篇文献中筛检出332篇文献进行评价,最终
】采用16种不同的引物对3株典型的稻瘟病菌(Magnaporthegrisea)菌株ZA1,ZG1和M1进行了RAPD分析。结果表明,从杂草马塘与水稻分离的菌株,基因组的差异很大,很容易通过RAPD鉴别这两种不同来源的稻瘟病菌菌株。自水稻分离的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是西汉刘向《说苑·善说篇》里记
本文对材料——现代艺术的主要语言载体,进行了初步探讨。文中指出材料已经不是一般形式上的视觉语言,它以其传统绘画无法比拟的众多优势为艺术家和观者提供了广泛的选择性空
本文利用碘离子对鲁米诺—H_2O_2—AuCl_4~-发光体系的抑制作用,在盐酸胺碘酮的定量水解条件下,通过对碘离子的定量测定,实现对盐酸胺碘酮有效含量的测定,效果满意。 In thi
少孢节丛孢菌(Arthrobotrysoligospora)是一种捕食线虫性真菌,早在1850年由Fresenius从土壤中分离获得。此后,许多学者经过多年研究,证明该菌对多种线虫幼虫都具有很高的杀虫效率,与某些化学药品相比,有安全、无污染等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