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中等职业学校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思路出发,针对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的《动物营养与饲料》存在问题,进行一定课程改革,引入模块教学、职业情景体验等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达到“易学、易懂、易会、易通”的目的。
关键词:工作过程 职业情景体验模式 动物营养与饲料
经过行业调研、工作任务分析和课程分析,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我校重新修订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现行人才培养方案按行业岗位需求进行取舍,从知识、能力、素质多方位入手,打破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原有的学科型课程体系,按养殖生产实际工作流程重新设计课程结构,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主线体现中等职业教育办学优势的课程体系。
《动物营养与饲料》是中等职业学校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是教导学生从一般基础知识进入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的桥梁,有助于学生掌握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对本课程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掌握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其他课程的学习,影响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对该课程主要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体系、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改革。
一、《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课程内容重视原理和结论,缺乏应用性。课程设置基本沿袭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模式,仍是以学科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教材内容的组织以知识本身为中心,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而不是以实践任务为中心来选择和组织课堂内容。重点强调营养的基础理论知识,即营养的机理。课程内容缺乏实用性,对就业仍然停留在知识传授阶段,应用性强的日粮选择原料方法、品质鉴别、日粮配制技术等内容比例很少。导致专业与职业岗位、就业需求联系不紧密,真正走上工作岗位,仍觉得用不上,与企业不能零距离接轨。
2.课程内容实际操作、练习、实训少。教学内容缺乏应用性、技术性,制约了情景化教学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推广。一是在课程中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如详实地介绍了各种营养的作用、不同畜禽营养需要的计算等,而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是饲养员和初级技术员,主要应用饲料原料的应用及加工技术等。二是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中,各种营养的原理、机制等理论知识过多,而操作、练习和实训较少,实训仅有3—5个,理论实训比例约为6:1。
3.课堂教学手段落后,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以陈旧、枯燥的课堂学习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单纯地教师口授,学生听讲、记笔记,现代教学手段和艺术运用不够,使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学习效率低。没有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使课程适应学生,而是让学生被动地适应课程,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学生厌学现象严重。
二、《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改革措施
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编写校本教材。通过专家技术人员访谈会,企业调查等实际调研活动确定《动物营养与饲料》的课程的教学内容,紧紧围绕生产岗位实际所必须的基本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展开阐述。由学科体系四个章节改为三个知识模块结构,分为畜禽营养及饲料基础知识识别、动物营养知识识别与饲料原料应用技术、畜禽日粮配方设计技术。按模块式编写校本教材,校本教材要求以理论知识为辅,实践技能为主,理论知识部分要加强目的性、针对性、可操作性。
2.职业情景体验模式教学。
(1)设计思路。设计思想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饲养工→技术员→技术负责人”学生职业成长四个阶段为主线重构教学内容。饲养工要求能够根据现成配方正确配制饲粮,技术员要求能够对现成配方与饲养标准比较是否合理,技术负责人要求能够利用当地原料自配日粮配制日粮。采用行业标准规范学生实训,使他们不仅具有熟练的技能及扎实的理论,还有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及协作组织能力,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接轨。
(2)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建设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实训基地,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满足实训教学。在一体化实训基地教师边教,学生边学、边做。通过在“真实”环境下的“做中学、学中教、实践中教理论”,让学生主动学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趣,增强学习成效。如青贮饲料制作,改变理论实践分离教学方式,将课堂由教室搬到实训室,首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演示青贮饲料制作过程及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确定本组制作青贮饲料步骤和技术要点,教师验收合格,学生动手实施任务,在实施任务过程出现问题及时集中同学进行讲解给予纠正,纠正后继续实施,最后集中点评。采用理论实践交替进行,真正实现空间和时间的统一,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达到“易学、易懂、易会、易通”的目的。
3.改进考试方法与教学评价制度。当每个模块课程全部完成后,将该模块课程的各个学习领域和技能训练项目课程项目单元的考核成绩做综合统计,做综合职业能力评价。综合职业能力评价包括理论考核成绩占30%,学习过程成绩(团队合作、工作态度、工作规范、出勤等)占30%、实践考核占40%等三部分。理论考核统一安排,实践考核采取随堂考核和当场评出成绩,任课教师对该学习领域和技能训练项目课程项目单元的教学质量马上做出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反馈到该学习领域和技能训练项目课程项目单元。同时也反馈给学生,使学生随时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
4.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要实施《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改革措施,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也要具有较熟练的实践技能,更要具有对理论实践相结合教材的分析能力和过程组织能力。为了提高教师的“双师”能力,我校利用寒暑假对专业教师进行轮训或派到企业进行定岗锻炼,打造了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践教学的“双师型”队伍。
三、《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改革成效
1.解决了“学用一致”的问题。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上岗能力,进而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这符合“就业导向”的中职办学方向。
2.解决了“普遍厌学”的问题。通过职业情景环境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教学边做边讲,学生边做边学,使学生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学生学习兴趣和乐趣得到提高,学习成效增强。
3.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教学改革后每个教学模块由若干个教学任务组成,每次课堂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在一定时间完成任务,学生必须相互合作,合理分工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工作任务。经过长期小组合作训练,强化了学生生产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在本课程建设中,主要贯彻的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推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对中等职业学校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的《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建设中作了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袁华 郑晓鸿 主编 《职业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2]卢红 李利军 主编 《职业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关键词:工作过程 职业情景体验模式 动物营养与饲料
经过行业调研、工作任务分析和课程分析,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我校重新修订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现行人才培养方案按行业岗位需求进行取舍,从知识、能力、素质多方位入手,打破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原有的学科型课程体系,按养殖生产实际工作流程重新设计课程结构,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主线体现中等职业教育办学优势的课程体系。
《动物营养与饲料》是中等职业学校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是教导学生从一般基础知识进入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的桥梁,有助于学生掌握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对本课程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掌握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其他课程的学习,影响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对该课程主要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体系、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改革。
一、《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课程内容重视原理和结论,缺乏应用性。课程设置基本沿袭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模式,仍是以学科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教材内容的组织以知识本身为中心,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而不是以实践任务为中心来选择和组织课堂内容。重点强调营养的基础理论知识,即营养的机理。课程内容缺乏实用性,对就业仍然停留在知识传授阶段,应用性强的日粮选择原料方法、品质鉴别、日粮配制技术等内容比例很少。导致专业与职业岗位、就业需求联系不紧密,真正走上工作岗位,仍觉得用不上,与企业不能零距离接轨。
2.课程内容实际操作、练习、实训少。教学内容缺乏应用性、技术性,制约了情景化教学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推广。一是在课程中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如详实地介绍了各种营养的作用、不同畜禽营养需要的计算等,而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是饲养员和初级技术员,主要应用饲料原料的应用及加工技术等。二是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中,各种营养的原理、机制等理论知识过多,而操作、练习和实训较少,实训仅有3—5个,理论实训比例约为6:1。
3.课堂教学手段落后,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以陈旧、枯燥的课堂学习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单纯地教师口授,学生听讲、记笔记,现代教学手段和艺术运用不够,使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学习效率低。没有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使课程适应学生,而是让学生被动地适应课程,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学生厌学现象严重。
二、《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改革措施
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编写校本教材。通过专家技术人员访谈会,企业调查等实际调研活动确定《动物营养与饲料》的课程的教学内容,紧紧围绕生产岗位实际所必须的基本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展开阐述。由学科体系四个章节改为三个知识模块结构,分为畜禽营养及饲料基础知识识别、动物营养知识识别与饲料原料应用技术、畜禽日粮配方设计技术。按模块式编写校本教材,校本教材要求以理论知识为辅,实践技能为主,理论知识部分要加强目的性、针对性、可操作性。
2.职业情景体验模式教学。
(1)设计思路。设计思想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饲养工→技术员→技术负责人”学生职业成长四个阶段为主线重构教学内容。饲养工要求能够根据现成配方正确配制饲粮,技术员要求能够对现成配方与饲养标准比较是否合理,技术负责人要求能够利用当地原料自配日粮配制日粮。采用行业标准规范学生实训,使他们不仅具有熟练的技能及扎实的理论,还有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及协作组织能力,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接轨。
(2)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建设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实训基地,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满足实训教学。在一体化实训基地教师边教,学生边学、边做。通过在“真实”环境下的“做中学、学中教、实践中教理论”,让学生主动学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趣,增强学习成效。如青贮饲料制作,改变理论实践分离教学方式,将课堂由教室搬到实训室,首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演示青贮饲料制作过程及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确定本组制作青贮饲料步骤和技术要点,教师验收合格,学生动手实施任务,在实施任务过程出现问题及时集中同学进行讲解给予纠正,纠正后继续实施,最后集中点评。采用理论实践交替进行,真正实现空间和时间的统一,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达到“易学、易懂、易会、易通”的目的。
3.改进考试方法与教学评价制度。当每个模块课程全部完成后,将该模块课程的各个学习领域和技能训练项目课程项目单元的考核成绩做综合统计,做综合职业能力评价。综合职业能力评价包括理论考核成绩占30%,学习过程成绩(团队合作、工作态度、工作规范、出勤等)占30%、实践考核占40%等三部分。理论考核统一安排,实践考核采取随堂考核和当场评出成绩,任课教师对该学习领域和技能训练项目课程项目单元的教学质量马上做出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反馈到该学习领域和技能训练项目课程项目单元。同时也反馈给学生,使学生随时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
4.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要实施《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改革措施,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也要具有较熟练的实践技能,更要具有对理论实践相结合教材的分析能力和过程组织能力。为了提高教师的“双师”能力,我校利用寒暑假对专业教师进行轮训或派到企业进行定岗锻炼,打造了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践教学的“双师型”队伍。
三、《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改革成效
1.解决了“学用一致”的问题。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上岗能力,进而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这符合“就业导向”的中职办学方向。
2.解决了“普遍厌学”的问题。通过职业情景环境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教学边做边讲,学生边做边学,使学生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学生学习兴趣和乐趣得到提高,学习成效增强。
3.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教学改革后每个教学模块由若干个教学任务组成,每次课堂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在一定时间完成任务,学生必须相互合作,合理分工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工作任务。经过长期小组合作训练,强化了学生生产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在本课程建设中,主要贯彻的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推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对中等职业学校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的《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建设中作了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袁华 郑晓鸿 主编 《职业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2]卢红 李利军 主编 《职业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