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住房问题是当今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政府在其中启着主导作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成了政府部门的当务之急。文章就政府职能和该不该救楼市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对策。
关键词:中国房价 政府职能 救市
对于政府该不该救楼市这个问题,我认为市场经济就应该有市场自己的规律,我们应该遵循它的发展规律。中国的楼市并没有出现恶化。在楼市没有出现恶化的情况下,政府出手干预是错误的选择。
中国楼市出现问题了吗?我认为没有。除了广州、深圳、上海、北京等为数不多的地区价格在下降,大部分地区与以前相比仍然在上涨,只是涨幅放缓了些,成交量下降了一些而已。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去救市,干扰房价的自然调整,这样有可能错失通过市场自发力量挤压地产泡沫的良机。而泡沫累积的结果,必然是破坏性的。次贷危机爆发,正是楼市泡沫破灭引发的。从2008年10月开始,许多地方政府纷纷出手救市。这股风从西部的重庆、西安开始,一直蔓延到了南京、杭州和上海等地。无疑地方政府救市已经形成"羊群效应"。羊群原本是一种非常散乱的无序组织,平时在一起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头羊动起来,羊群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不远处有更好的草。
在现行的国情和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某个家庭一旦有了住房,就意味着基本脱离了贫困。但我国目前毕竟还是贫困人口居多。因此,曾有多少人为了解决住房问题而成为或者正在沦为"房奴"。相关部门极早呼吁房价"救市",过早表明政府自身的立场和态度,这至少会给政府部门带来两个麻烦:其一是容易引起百姓的"官商勾结,同流合污"之嫌;其二容易增加和助长开发商继续耍横的资本和利益冲动。利益受到了冲击,开发商们急得跳墙是正常的,出来跺跺脚、发发牢骚,也没什么大惊小怪。只是,凭什么楼市一萎靡就要政府"救市"?凭什么房价涨跌带来的不利因素都要老百姓埋单?开发商们的利益重要,难道老百姓的利益就不重要了吗?房地产都已经暴利了十多年,现在回归理性,让老百姓也理直气壮地说说话、作作主,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作为职能部门,其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政府。因此、为市场营造一个公开透明的公平竞争环境,当是政府职责所系,就即便是要呼吁"救市",又怎能只听取一家之言,而偏离了百姓的心声。
一段时间以来,媒体关于"救市"的议论有很多。当舆论还在是否救市的纠缠之时,救市的实际行动已经相继在一些城市悄然兴起。该不该救市?谁来救市?谁能救市?怎样救市?何时救市?有不少问题需要人们去冷静地深思。表面上看来,关于"救市"一说,有三种心态和言论,一种是坚决反对救市,认为至少政府不要干预;一种是坚决要求救市,尤其政府必须参与救市;一种是三缄其口,不言不语,怯于谈及救市这个敏感话题。其实,对于我们这个特殊国家的特殊行业,早已不是"该不该救"的问题了,一个与投资与消费两头紧紧相系的、对GDP的直接和间接贡献最大的、能够牵动最多行业的、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最紧密相关的重要支柱行业,可能已经到了即将"熄火"甚至已经"熄火"的时候,当然要救。问题在于,人们对"救市"一说存在普遍的误解。例如,不少人认为-救市就是救开发商;叫救市的都是开发商;救市就是鼓励房价上涨;救市就是否定宏观调控;救市是地方政府在对抗中央政策;救市还未到时机;救市不利于行业重组;救市只须松动银根、地根,要救市只能让发展商们自救。
救市者鼓吹救市的另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是金融安全,认为房价跌幅超过20%就会出现金融危机,按照这种荒唐的逻辑,房价几乎是只能涨不能跌的。而实际上这种说法忽略了几个因素:第一,并不是所有买房的人都贷款。据不完全统计,从2007年开始,上海市选择一次性付款买房的人占比为30%-40%,而进入2008年以后,由于贷款利率提高,一次性付款买房的人已经占到50%以上。第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在房价最高位时买的房子。第三,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在最近一年内买的房子,而绝大部分是前几年买的。第四,按揭贷款者有30%的首付款。第五,央行2008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08年2月底,全国商业银行本外币贷款余额为28.5万亿元,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5.63万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69万亿元,占整个国内银行体系贷款总额的7%左右;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为3.35万亿元,占整个国内银行体系贷款总额的12%左右。两者合计,也仅占整个国内银行体系贷款总额的17%,即使不良贷款比例上升,也远不至于威胁金融安全。在中国房价连续10年上涨没有像样调整的情况下,盲目的救市只会使我国房地产市场错过一次难得的调整机会,导致房价中的泡沫越积越多,埋下更可怕的隐患。因此,坚决反对政府拯救楼市,房价需要一次像样的深度调整。房价调整,有利于缓解通货膨胀压力,可让更多人买得起房,可以使我们这个以住房为终极理念的民族得以部分解脱。中央政府应该坚持一个底线:如果开发商不降低房价,如果地方政府不降低地价,永远不要救市!当然,解决住房问题不能完全指望民众买房,政府应加大投入,积极建设保障性住房,切切实实地维护和捍卫民众的居住权,而不是一门心思从住房中牟取私利。
参考文献:
[1]易宪容.政府救市房地产是一种短视行为[N].福建工商时报,2008.
[2]贾志勇.房地产经济"逼宫"源于短视[N].中国商报,2009.
[3]念文.2009年房地产将步入较长调整期 [N].消费日报,2008.
[4]易宪容.房地产周期性调整正在开始 [N].华夏时报,2008.
关键词:中国房价 政府职能 救市
对于政府该不该救楼市这个问题,我认为市场经济就应该有市场自己的规律,我们应该遵循它的发展规律。中国的楼市并没有出现恶化。在楼市没有出现恶化的情况下,政府出手干预是错误的选择。
中国楼市出现问题了吗?我认为没有。除了广州、深圳、上海、北京等为数不多的地区价格在下降,大部分地区与以前相比仍然在上涨,只是涨幅放缓了些,成交量下降了一些而已。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去救市,干扰房价的自然调整,这样有可能错失通过市场自发力量挤压地产泡沫的良机。而泡沫累积的结果,必然是破坏性的。次贷危机爆发,正是楼市泡沫破灭引发的。从2008年10月开始,许多地方政府纷纷出手救市。这股风从西部的重庆、西安开始,一直蔓延到了南京、杭州和上海等地。无疑地方政府救市已经形成"羊群效应"。羊群原本是一种非常散乱的无序组织,平时在一起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头羊动起来,羊群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不远处有更好的草。
在现行的国情和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某个家庭一旦有了住房,就意味着基本脱离了贫困。但我国目前毕竟还是贫困人口居多。因此,曾有多少人为了解决住房问题而成为或者正在沦为"房奴"。相关部门极早呼吁房价"救市",过早表明政府自身的立场和态度,这至少会给政府部门带来两个麻烦:其一是容易引起百姓的"官商勾结,同流合污"之嫌;其二容易增加和助长开发商继续耍横的资本和利益冲动。利益受到了冲击,开发商们急得跳墙是正常的,出来跺跺脚、发发牢骚,也没什么大惊小怪。只是,凭什么楼市一萎靡就要政府"救市"?凭什么房价涨跌带来的不利因素都要老百姓埋单?开发商们的利益重要,难道老百姓的利益就不重要了吗?房地产都已经暴利了十多年,现在回归理性,让老百姓也理直气壮地说说话、作作主,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作为职能部门,其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政府。因此、为市场营造一个公开透明的公平竞争环境,当是政府职责所系,就即便是要呼吁"救市",又怎能只听取一家之言,而偏离了百姓的心声。
一段时间以来,媒体关于"救市"的议论有很多。当舆论还在是否救市的纠缠之时,救市的实际行动已经相继在一些城市悄然兴起。该不该救市?谁来救市?谁能救市?怎样救市?何时救市?有不少问题需要人们去冷静地深思。表面上看来,关于"救市"一说,有三种心态和言论,一种是坚决反对救市,认为至少政府不要干预;一种是坚决要求救市,尤其政府必须参与救市;一种是三缄其口,不言不语,怯于谈及救市这个敏感话题。其实,对于我们这个特殊国家的特殊行业,早已不是"该不该救"的问题了,一个与投资与消费两头紧紧相系的、对GDP的直接和间接贡献最大的、能够牵动最多行业的、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最紧密相关的重要支柱行业,可能已经到了即将"熄火"甚至已经"熄火"的时候,当然要救。问题在于,人们对"救市"一说存在普遍的误解。例如,不少人认为-救市就是救开发商;叫救市的都是开发商;救市就是鼓励房价上涨;救市就是否定宏观调控;救市是地方政府在对抗中央政策;救市还未到时机;救市不利于行业重组;救市只须松动银根、地根,要救市只能让发展商们自救。
救市者鼓吹救市的另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是金融安全,认为房价跌幅超过20%就会出现金融危机,按照这种荒唐的逻辑,房价几乎是只能涨不能跌的。而实际上这种说法忽略了几个因素:第一,并不是所有买房的人都贷款。据不完全统计,从2007年开始,上海市选择一次性付款买房的人占比为30%-40%,而进入2008年以后,由于贷款利率提高,一次性付款买房的人已经占到50%以上。第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在房价最高位时买的房子。第三,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在最近一年内买的房子,而绝大部分是前几年买的。第四,按揭贷款者有30%的首付款。第五,央行2008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08年2月底,全国商业银行本外币贷款余额为28.5万亿元,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5.63万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69万亿元,占整个国内银行体系贷款总额的7%左右;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为3.35万亿元,占整个国内银行体系贷款总额的12%左右。两者合计,也仅占整个国内银行体系贷款总额的17%,即使不良贷款比例上升,也远不至于威胁金融安全。在中国房价连续10年上涨没有像样调整的情况下,盲目的救市只会使我国房地产市场错过一次难得的调整机会,导致房价中的泡沫越积越多,埋下更可怕的隐患。因此,坚决反对政府拯救楼市,房价需要一次像样的深度调整。房价调整,有利于缓解通货膨胀压力,可让更多人买得起房,可以使我们这个以住房为终极理念的民族得以部分解脱。中央政府应该坚持一个底线:如果开发商不降低房价,如果地方政府不降低地价,永远不要救市!当然,解决住房问题不能完全指望民众买房,政府应加大投入,积极建设保障性住房,切切实实地维护和捍卫民众的居住权,而不是一门心思从住房中牟取私利。
参考文献:
[1]易宪容.政府救市房地产是一种短视行为[N].福建工商时报,2008.
[2]贾志勇.房地产经济"逼宫"源于短视[N].中国商报,2009.
[3]念文.2009年房地产将步入较长调整期 [N].消费日报,2008.
[4]易宪容.房地产周期性调整正在开始 [N].华夏时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