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男生缺乏“阳刚之气”的“男生危机”“伪娘现象”仿佛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近日,上海有关方面正在酝酿打造第一所“男子中学”。媒体报道称,这主要是为了培养男孩的“阳刚之气”、改变社会上的“伪娘现象”;但上海八中校长卢起升却表示,成立“男子中学”的首要目的是应对“男孩危机”。原本只是列入华东师范大学与黄浦区开展教育合作的一个计划,但被敏感的媒体一曝出,就成了八方议论的热点。
男子中学备受关注,是因为它与近些年来颇有影响的“男孩危机”现象和“拯救男孩”呼声关联在一起。如今许多男孩,多愁善感、“娘娘腔”,显得过于苍白、纤细和文静,缺少健康、勇敢和自信的气质,即使成绩过人却表情空茫,缺少了最为可贵的青春活力、创造力和坚强毅力。而恰恰相反的是,女生过分强势、成“假小子”“野蛮女友”之类的现象正在青少年中流行,似乎也从反面佐证某种男性精神的萎靡与失落。
● 孙云晓:男孩的“节节败退”
孙云晓在其《拯救男孩》一书中列举了男孩的“节节败退”:2006—2007年、2007—2008年连续两个年度全国约5万名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中,大学女生人数均为男生的2倍左右;与此相对应,男性青少年网民上网成瘾比例为13.29%,女性为6.11%;男孩患多动症、自闭症、学习障碍、智力障碍等方面的比率也比女孩高。
● 郑州十八中:出台“阳刚男生”和“秀慧女生”标准
郑州十八中试行新校规,出台“阳刚男生”和“秀慧女生”标准的评论,依照郑州十八中出台的“阳刚男生”和“秀慧女生”的标准,阳刚男生标准包括崇拜英雄、爱憎分明、有正义感等;女生则要洁身自好、当淑女等。该校老师称,此举是因“性别教育的缺失”……
● 徐安琪:中国的男孩危机是危言耸听的伪命题
“中国男孩危机”并非是一个振聋发聩的警言,而是一个危言耸听的伪命题。我们不能只看到城市女孩在学业上的进步和优势,而忽略了她们同样是应试教育和性别角色刻板化的受害者,尤其在我们这个重男轻女的国度,大量农村女孩因家庭贫困或无继嗣、养老价值而被迫辍学,不能获得与男孩一样的升学机会,有的在吃、穿、用等方面的待遇都不如男孩,小小年纪还要帮助父母照顾弟妹、料理家务,女孩在越高层次教育中的落后和毕业后在择业和就业上普遍受性别歧视的现状更需要引起关注和改善。而出生人口性别比的畸高,更表明女孩在娘胎孕育中或出生后就被大量扼杀,她们的生命权、人身安全(比如女孩受性侵犯的恶性事件时有报道)受到更多的威胁、摧残,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毋庸置疑。
● 邵一鸣(全国政协委员):增加男教师 强化阳刚教育
幼儿园和中小学教育机构中,男性教师的匮乏引起孩子成长中出现诸多问题。邵一鸣建议,增加男性教师比例。革新社会传统观念,鼓励更多男性投入到幼儿园及中小学教育行业中;师范院校调整办学机制,增加男性学生数量。同时,相关部门应该制定优惠措施、倾斜相关政策。
● 杭州拱墅区教育局:向中小学借用男老师,组建了“阳刚教育联盟”
杭州拱墅区教育局今年在全区幼儿园推广“阳刚教育”,左岸幼儿园、金城堡幼儿园等幼儿园,都向周边中小学借用男老师,组建了“阳刚教育联盟”。
“男性身上特有的大气、阳刚的特质,女性是无法取代和弥补的。幼儿园里假如没有一个男老师,会造成‘阳刚’氛围缺失,让一部分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变得比较胆小,依赖心理也很重。为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幼儿园的确需要越来越多的男性加入教师队伍。”对于拱墅区组建“阳刚教育联盟”这一创举,红缨幼儿园副园长黄静这样分析。
● 陈宙亮(小学老师):男女搭配更适合小学教育
目前我刚毕业,进入工作单位后发现小学老师在很多时候还要承担“保姆”的工作,这时女老师的细心、温柔在教学质量上就占很大的优势;而男老师不拘小节,灵活变通的教育方式更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男老师遇事不慌乱、处事果断的男性特有的性格,可以更好地辅助女老师进行教学。男女老师各有所长,互相配合进行教育会使孩子的性格、心理发展更加健康、健全。
当今社会男性缺乏阳刚已然成为一种倾向。此非特指言谈举止、服饰等显性特质,更包括心理性格、思维特性等。我们不刻意倡导人类性别生态有固定的模式,但是性别倾向趋于中性化,尤其是男性性格趋于中性,将会更改传统人类学、社会学的诸多概念,会使当前的社会群体结构、社会文化发生改变,还可能会影响到一个民族的发展潜力。男性缺乏阳刚和幼儿园的关系不大,其中不排除女教师过多的影响,但小孩的性别意识有限,受女教师的影响也是有限的,这种结果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教育思维所限。教育理念中缺乏创造性思维、缺少挫折教育,用什么老师的结果都一样。
● 《生命时报》:解决“男孩危机”,中国教育体制应反思
缺少“阳刚之气”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它和家庭中父亲这一角色不够强大、“男人女性化”作为时尚潮流受到追捧等很多原因有关,所以不应该光指望教育来解决。与设立“男子中学”相比,在学校中增加男性教师比例;给孩子们更多的课外时间,让男孩去释放他们“天然的野性”;家长和老师都更多地放手,给他们独当一面的机会等,都有利于增强男生的“阳刚之气”。从这个意义上说,“男子中学”仅仅是教育上的一种探索,而不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
科学研究表明:人生来就有各种不同的气质。按照生理学的表述,性别的合理格局是两性平衡,而非趋同化、中性化。在西方的性别教育中,就常讲到不同角色的责任差异和风格要求,提倡回归“本性”。
我们的教育缺少的不是什么“男子中学”,而是缺少落实“因材施教”教育原则的决心和意志;我们的教育缺少的不是什么“阳刚教育”,而是缺少个性饱满、特色鲜明的“人格”!
今天,教育培养的是素质合格、个性多样的社会公民,不是千篇一律的考试机器。当然,我们也应多些宽厚和包容,多给百年树人的学校一些时间和空间,让我们多办出些以人为本的,有特色、有文化传承的学校来。
男子中学备受关注,是因为它与近些年来颇有影响的“男孩危机”现象和“拯救男孩”呼声关联在一起。如今许多男孩,多愁善感、“娘娘腔”,显得过于苍白、纤细和文静,缺少健康、勇敢和自信的气质,即使成绩过人却表情空茫,缺少了最为可贵的青春活力、创造力和坚强毅力。而恰恰相反的是,女生过分强势、成“假小子”“野蛮女友”之类的现象正在青少年中流行,似乎也从反面佐证某种男性精神的萎靡与失落。
● 孙云晓:男孩的“节节败退”
孙云晓在其《拯救男孩》一书中列举了男孩的“节节败退”:2006—2007年、2007—2008年连续两个年度全国约5万名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中,大学女生人数均为男生的2倍左右;与此相对应,男性青少年网民上网成瘾比例为13.29%,女性为6.11%;男孩患多动症、自闭症、学习障碍、智力障碍等方面的比率也比女孩高。
● 郑州十八中:出台“阳刚男生”和“秀慧女生”标准
郑州十八中试行新校规,出台“阳刚男生”和“秀慧女生”标准的评论,依照郑州十八中出台的“阳刚男生”和“秀慧女生”的标准,阳刚男生标准包括崇拜英雄、爱憎分明、有正义感等;女生则要洁身自好、当淑女等。该校老师称,此举是因“性别教育的缺失”……
● 徐安琪:中国的男孩危机是危言耸听的伪命题
“中国男孩危机”并非是一个振聋发聩的警言,而是一个危言耸听的伪命题。我们不能只看到城市女孩在学业上的进步和优势,而忽略了她们同样是应试教育和性别角色刻板化的受害者,尤其在我们这个重男轻女的国度,大量农村女孩因家庭贫困或无继嗣、养老价值而被迫辍学,不能获得与男孩一样的升学机会,有的在吃、穿、用等方面的待遇都不如男孩,小小年纪还要帮助父母照顾弟妹、料理家务,女孩在越高层次教育中的落后和毕业后在择业和就业上普遍受性别歧视的现状更需要引起关注和改善。而出生人口性别比的畸高,更表明女孩在娘胎孕育中或出生后就被大量扼杀,她们的生命权、人身安全(比如女孩受性侵犯的恶性事件时有报道)受到更多的威胁、摧残,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毋庸置疑。
● 邵一鸣(全国政协委员):增加男教师 强化阳刚教育
幼儿园和中小学教育机构中,男性教师的匮乏引起孩子成长中出现诸多问题。邵一鸣建议,增加男性教师比例。革新社会传统观念,鼓励更多男性投入到幼儿园及中小学教育行业中;师范院校调整办学机制,增加男性学生数量。同时,相关部门应该制定优惠措施、倾斜相关政策。
● 杭州拱墅区教育局:向中小学借用男老师,组建了“阳刚教育联盟”
杭州拱墅区教育局今年在全区幼儿园推广“阳刚教育”,左岸幼儿园、金城堡幼儿园等幼儿园,都向周边中小学借用男老师,组建了“阳刚教育联盟”。
“男性身上特有的大气、阳刚的特质,女性是无法取代和弥补的。幼儿园里假如没有一个男老师,会造成‘阳刚’氛围缺失,让一部分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变得比较胆小,依赖心理也很重。为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幼儿园的确需要越来越多的男性加入教师队伍。”对于拱墅区组建“阳刚教育联盟”这一创举,红缨幼儿园副园长黄静这样分析。
● 陈宙亮(小学老师):男女搭配更适合小学教育
目前我刚毕业,进入工作单位后发现小学老师在很多时候还要承担“保姆”的工作,这时女老师的细心、温柔在教学质量上就占很大的优势;而男老师不拘小节,灵活变通的教育方式更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男老师遇事不慌乱、处事果断的男性特有的性格,可以更好地辅助女老师进行教学。男女老师各有所长,互相配合进行教育会使孩子的性格、心理发展更加健康、健全。
当今社会男性缺乏阳刚已然成为一种倾向。此非特指言谈举止、服饰等显性特质,更包括心理性格、思维特性等。我们不刻意倡导人类性别生态有固定的模式,但是性别倾向趋于中性化,尤其是男性性格趋于中性,将会更改传统人类学、社会学的诸多概念,会使当前的社会群体结构、社会文化发生改变,还可能会影响到一个民族的发展潜力。男性缺乏阳刚和幼儿园的关系不大,其中不排除女教师过多的影响,但小孩的性别意识有限,受女教师的影响也是有限的,这种结果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教育思维所限。教育理念中缺乏创造性思维、缺少挫折教育,用什么老师的结果都一样。
● 《生命时报》:解决“男孩危机”,中国教育体制应反思
缺少“阳刚之气”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它和家庭中父亲这一角色不够强大、“男人女性化”作为时尚潮流受到追捧等很多原因有关,所以不应该光指望教育来解决。与设立“男子中学”相比,在学校中增加男性教师比例;给孩子们更多的课外时间,让男孩去释放他们“天然的野性”;家长和老师都更多地放手,给他们独当一面的机会等,都有利于增强男生的“阳刚之气”。从这个意义上说,“男子中学”仅仅是教育上的一种探索,而不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
科学研究表明:人生来就有各种不同的气质。按照生理学的表述,性别的合理格局是两性平衡,而非趋同化、中性化。在西方的性别教育中,就常讲到不同角色的责任差异和风格要求,提倡回归“本性”。
我们的教育缺少的不是什么“男子中学”,而是缺少落实“因材施教”教育原则的决心和意志;我们的教育缺少的不是什么“阳刚教育”,而是缺少个性饱满、特色鲜明的“人格”!
今天,教育培养的是素质合格、个性多样的社会公民,不是千篇一律的考试机器。当然,我们也应多些宽厚和包容,多给百年树人的学校一些时间和空间,让我们多办出些以人为本的,有特色、有文化传承的学校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