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有关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复发的特点和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01月到2015年01月于我院收治的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共220例,进行随访调查其高血压、糖尿病、低血压、过度疲劳和精神心理因素等合并性疾病对良性发作性眩晕复发的影响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的220例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中,高血压和精神心理因素是导致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复发的主要因素,与其他因素引起的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复发并无显著关系.结论:临床上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与患者高血压和精神心理合并性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复发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分析,选取2014年01月到2015年01月于我院收治的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共22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在进行持续34个月的阶段性复诊调查后,发现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复发与高血压和精神心理合并性疾病有着密切关系,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01月到2015年01月于我院收治的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共220例,本文选取对象均经过临床诊断、变位性眼震试验等确诊为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者头部位置变化后出现眩晕或出现旋转性眩晕。将患者按初次就诊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在220例患者中,其中男性患者116例,女性患者114例,年龄分布为20-75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6.7±11.3岁,病程为10-36个月,平均病程20.1±5.6个月。
1.2诊断标准:患者经Dix-Hallpike测试后出现短暂眩晕、垂直眩晕、旋转性眩晕等症状
1.3入选标准:①根据中华医学会耳鼻喉分会确诊为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疾病;②患者有完整的检查结果和随访记录。
1.4 调查方法
对患者采用每月2-3次的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患者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复发情况进行调查。其中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初始发作时间、首次复发时间、发作时间长短、发作频率、患者是否具有家族遗传史、相关的医学检查结果和患者自身的其他病史。问卷分批次收回,然后对问卷内容进行归纳整理,最终观察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分析。
1.5观察指标
在患者接受上述调查和检验后,对患者的合并性疾病进行统计研究,观察后半规管性BPPV患者在排除其他药物因素下的BPPV复发率。患者在进行Dix-Hallpike测试后出现明显的反应情况。
1.6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或者采用T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影响因素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表中数据为良性复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复发因素调查结果,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复发影响因素资料统计结果
2.2患者合并疾病类型的综合比较
高血压和精神心理因素合并疾病是引起的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主要因素,经过对比,比较高血压、糖尿病、低血压、过度疲劳和精神心理因素导致疾病的复发情况。详细见下表2。
表2合并疾病与BPPV复发的比较分析[n(%)]
3 讨论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也称为BPPV,是一种耳科疾病,是由于内耳出现机械性疾患所导致的,大多数耳源性眩晕症都是由于此项疾病所引起的[1]。BPPV是由于病患半规管中出现游离的碳酸钙盐晶体,患者头位变化后导致晶体碎片在耳中移动导致“拔赛效应”的产生,促使壶腹嵴产生相对位移,最终刺激前庭神经,出现眩晕症状[2]。经研究发现,BPPV的临床表现呈现出多种特征,首先对于潜伏期而言,头位变化后不会立即出现眩晕症状,而是间隔1-4秒后才显现出症状;对于旋转性而言,患者闭眼可以明显感觉到旋转感;对于疲劳性而言,患者头位的不断变化反而会使得症状得到缓解;对于短暂性和转换型而言,它们分别的状态显现为短暂性在1分钟之内症状自行消失,转换性头位恢复原位后能再次产生眩晕症状。本次研究主要通过对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复发的患者进行复诊问卷调查,探究主要引起患者复发的因素[3]。由表二中的数据可知合并高血压疾病的56例患者中合并疾病发病率为73.2%,同时合并精神心理疾病的48例患者中合并疾病发病率为75.0%,而合并糖尿病、低血压、过度疲劳疾病的患者合并发病率都低于50.0%。由此可见合并高血压和精神心理疾病是导致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复发的主要因素[4]。综上所述,高血压、糖尿病、、低血压、过度疲劳、精神心理疾病都会引起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复发,但是合并高血压和精神心理疾病是引起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依照患者个人体质的不同采取相关的治疗手段,尤其要注重伴有高血压疾病和精神心理疾病的患者,积极采取干预治疗的手段改善临床疗效,提高预后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永,郭啸鸣,李胜利,朱向阳,董政协,黄怀宇.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复发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实用医学杂志,2013,15:2509-2511.
[2]袁玉梅,黄瑞娟,焦艳英.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07:97-98.
[3]李隽静.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临床特点与手法复位治疗[D].福建医科大学,2013.
[4]王蕊.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影响因素分析[J]. 现代养生,2014,06:33-34.
关键词: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复发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分析,选取2014年01月到2015年01月于我院收治的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共22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在进行持续34个月的阶段性复诊调查后,发现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复发与高血压和精神心理合并性疾病有着密切关系,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01月到2015年01月于我院收治的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共220例,本文选取对象均经过临床诊断、变位性眼震试验等确诊为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者头部位置变化后出现眩晕或出现旋转性眩晕。将患者按初次就诊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在220例患者中,其中男性患者116例,女性患者114例,年龄分布为20-75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6.7±11.3岁,病程为10-36个月,平均病程20.1±5.6个月。
1.2诊断标准:患者经Dix-Hallpike测试后出现短暂眩晕、垂直眩晕、旋转性眩晕等症状
1.3入选标准:①根据中华医学会耳鼻喉分会确诊为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疾病;②患者有完整的检查结果和随访记录。
1.4 调查方法
对患者采用每月2-3次的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患者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复发情况进行调查。其中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初始发作时间、首次复发时间、发作时间长短、发作频率、患者是否具有家族遗传史、相关的医学检查结果和患者自身的其他病史。问卷分批次收回,然后对问卷内容进行归纳整理,最终观察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分析。
1.5观察指标
在患者接受上述调查和检验后,对患者的合并性疾病进行统计研究,观察后半规管性BPPV患者在排除其他药物因素下的BPPV复发率。患者在进行Dix-Hallpike测试后出现明显的反应情况。
1.6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或者采用T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影响因素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表中数据为良性复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复发因素调查结果,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复发影响因素资料统计结果
2.2患者合并疾病类型的综合比较
高血压和精神心理因素合并疾病是引起的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主要因素,经过对比,比较高血压、糖尿病、低血压、过度疲劳和精神心理因素导致疾病的复发情况。详细见下表2。
表2合并疾病与BPPV复发的比较分析[n(%)]
3 讨论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也称为BPPV,是一种耳科疾病,是由于内耳出现机械性疾患所导致的,大多数耳源性眩晕症都是由于此项疾病所引起的[1]。BPPV是由于病患半规管中出现游离的碳酸钙盐晶体,患者头位变化后导致晶体碎片在耳中移动导致“拔赛效应”的产生,促使壶腹嵴产生相对位移,最终刺激前庭神经,出现眩晕症状[2]。经研究发现,BPPV的临床表现呈现出多种特征,首先对于潜伏期而言,头位变化后不会立即出现眩晕症状,而是间隔1-4秒后才显现出症状;对于旋转性而言,患者闭眼可以明显感觉到旋转感;对于疲劳性而言,患者头位的不断变化反而会使得症状得到缓解;对于短暂性和转换型而言,它们分别的状态显现为短暂性在1分钟之内症状自行消失,转换性头位恢复原位后能再次产生眩晕症状。本次研究主要通过对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复发的患者进行复诊问卷调查,探究主要引起患者复发的因素[3]。由表二中的数据可知合并高血压疾病的56例患者中合并疾病发病率为73.2%,同时合并精神心理疾病的48例患者中合并疾病发病率为75.0%,而合并糖尿病、低血压、过度疲劳疾病的患者合并发病率都低于50.0%。由此可见合并高血压和精神心理疾病是导致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复发的主要因素[4]。综上所述,高血压、糖尿病、、低血压、过度疲劳、精神心理疾病都会引起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复发,但是合并高血压和精神心理疾病是引起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依照患者个人体质的不同采取相关的治疗手段,尤其要注重伴有高血压疾病和精神心理疾病的患者,积极采取干预治疗的手段改善临床疗效,提高预后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永,郭啸鸣,李胜利,朱向阳,董政协,黄怀宇.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复发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实用医学杂志,2013,15:2509-2511.
[2]袁玉梅,黄瑞娟,焦艳英.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07:97-98.
[3]李隽静.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临床特点与手法复位治疗[D].福建医科大学,2013.
[4]王蕊.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影响因素分析[J]. 现代养生,2014,06: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