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时我还在上学前班,每天的作业是写满一页田字格。老师会给作业打上一个具体的分数,我总是拿到七八十分。我没想过老师给一页汉字评分的标准是什么,也不知道78分和84分的差别在哪里。我不关心别的小朋友得了几分,甚至不会对比自己每天的分数是涨是跌。对于“七八十分”这个水平,我当时的理解是:它很高,虽然不是一百分,但也占到了一百分的大多数。我总是兴高采烈的告诉妈妈:我今天又拿了高分!
对于我的志得意满,妈妈却很少给出积极回应。终于有一天,她兜头泼了我一盆冷水:“你才拿七十几分,高兴什么?你看看别人家小孩……”我愣住了,心想:“我虽然得分没别人家小孩高,但也并不低啊。”
从那天起,我的世界改变了。在那天之前,我只要对自己满意,只需达到自己的标准就行。在那天之后,我开始知道世间有另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是在无数人与人的比较当中自然形成,客观中立,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在这样强大的客观标准面前,“我自己的标准”一文不值,永久失效。
我每次数学考试,总是95、96、97、98……连99.5都考过两次。但就是考不了100分。妈妈那么希望我考100分,我也完全有能力考100分,每次我都能无限接近100分,但就是没一次真的考到100分。
这看起来像是故意的。
事实并非如此,我从未故意做错过任何一题。但另一方面,我也确实无法在考试中提起精神,集中注意力。早早做完了卷子,就趴着发呆,绝不会检查一遍。我当然也“想”考个100分,但只是想想而已。学前班时代那个无论拿多少分都对自己很满意的卢十四,本质上似乎从未改变过。
为这件事,我妈骂过我无数次。在一次痛骂中,我妈问我:“你到底有没有自尊心?”
这个问题实在难以回答。我当然不能说自己没有自尊心。但如果我说有,那么她接下来一个问题必定是:“那么你的自尊心体现在哪里?”我扪心自问:在考试的时候,我总是那么惫懒,完全没想过“自尊”这回事。但每当挨骂时,我又确确实实羞愧难当。最终我的回答是这样的:
“你骂我的时候,我就有自尊心。”
这个回答代表着我当时全部力所能及的反思,以及毫无保留的坦诚。这个回答换回的是一个大耳光,因为它听起来是那么无耻,能给出这种答案的人分明已经毫无自尊心可言。
我有位高中同学,和我关系很好。他一直稳居班级前十名。我曾一度幻想:如果我能有他那样的成绩,肯定再也不会被爸妈骂了。直到大二寒假,我去武大找他玩,他给我看了他高中时代的日记。日记本里通篇苦闷,讲述他如何在考到全班第六之后,被他爸妈痛骂为何总也考不进前三。——那一刻,我心都凉了。我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想法多么可笑:他妈骂他的方式和我妈一模一样。他全班第六,我全班第十六,并没有区别。
第一次听衣湿乐队的那首《放了我》,我被一句歌词震惊了:
“但是我不想有啥子出息。”
这难道不是严重的政治不正确吗?诉说青少年苦闷的文艺作品那么多,那些苦闷的少年总是说“我有我的追求”“他们不理解我的理想”……总之,那个少年可以不认同别人强加给他的理想,但必须要有一个其他的理想——“教练我想打篮球”也好,“我是要成为海贼王的男人”也罢。这个“其他的理想”可以离经叛道,但必须和他所拒绝的那个理想同等远大、同等有出息。惟其如此,他的反叛才能够显得理直气壮,有资格分庭抗礼。
但衣湿居然说“我不想有出息”,既不接受别人的理想,也没有自己的理想。这样的自甘堕落,即便是文艺作品里的叛逆少年,也不好意思说出口吧?
“我不想有出息”,——这句歌词时不时萦绕在我耳边,总是让我既羞耻,又兴奋。当年妈妈问我“有没有自尊心”,我无言以对。而如今,每当生活中出现类似的责问,我都在心中默默回答一句:“没有”。
“你有自尊心吗?”——没有。“你有上进心吗?”——没有。“你有责任心吗?”——没有。“你有担当吗?”——没有。“你是男人吗?”——不是。“你到底想不想有出息?”——不想。
对于我的志得意满,妈妈却很少给出积极回应。终于有一天,她兜头泼了我一盆冷水:“你才拿七十几分,高兴什么?你看看别人家小孩……”我愣住了,心想:“我虽然得分没别人家小孩高,但也并不低啊。”
从那天起,我的世界改变了。在那天之前,我只要对自己满意,只需达到自己的标准就行。在那天之后,我开始知道世间有另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是在无数人与人的比较当中自然形成,客观中立,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在这样强大的客观标准面前,“我自己的标准”一文不值,永久失效。
我每次数学考试,总是95、96、97、98……连99.5都考过两次。但就是考不了100分。妈妈那么希望我考100分,我也完全有能力考100分,每次我都能无限接近100分,但就是没一次真的考到100分。
这看起来像是故意的。
事实并非如此,我从未故意做错过任何一题。但另一方面,我也确实无法在考试中提起精神,集中注意力。早早做完了卷子,就趴着发呆,绝不会检查一遍。我当然也“想”考个100分,但只是想想而已。学前班时代那个无论拿多少分都对自己很满意的卢十四,本质上似乎从未改变过。
为这件事,我妈骂过我无数次。在一次痛骂中,我妈问我:“你到底有没有自尊心?”
这个问题实在难以回答。我当然不能说自己没有自尊心。但如果我说有,那么她接下来一个问题必定是:“那么你的自尊心体现在哪里?”我扪心自问:在考试的时候,我总是那么惫懒,完全没想过“自尊”这回事。但每当挨骂时,我又确确实实羞愧难当。最终我的回答是这样的:
“你骂我的时候,我就有自尊心。”
这个回答代表着我当时全部力所能及的反思,以及毫无保留的坦诚。这个回答换回的是一个大耳光,因为它听起来是那么无耻,能给出这种答案的人分明已经毫无自尊心可言。
我有位高中同学,和我关系很好。他一直稳居班级前十名。我曾一度幻想:如果我能有他那样的成绩,肯定再也不会被爸妈骂了。直到大二寒假,我去武大找他玩,他给我看了他高中时代的日记。日记本里通篇苦闷,讲述他如何在考到全班第六之后,被他爸妈痛骂为何总也考不进前三。——那一刻,我心都凉了。我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想法多么可笑:他妈骂他的方式和我妈一模一样。他全班第六,我全班第十六,并没有区别。
第一次听衣湿乐队的那首《放了我》,我被一句歌词震惊了:
“但是我不想有啥子出息。”
这难道不是严重的政治不正确吗?诉说青少年苦闷的文艺作品那么多,那些苦闷的少年总是说“我有我的追求”“他们不理解我的理想”……总之,那个少年可以不认同别人强加给他的理想,但必须要有一个其他的理想——“教练我想打篮球”也好,“我是要成为海贼王的男人”也罢。这个“其他的理想”可以离经叛道,但必须和他所拒绝的那个理想同等远大、同等有出息。惟其如此,他的反叛才能够显得理直气壮,有资格分庭抗礼。
但衣湿居然说“我不想有出息”,既不接受别人的理想,也没有自己的理想。这样的自甘堕落,即便是文艺作品里的叛逆少年,也不好意思说出口吧?
“我不想有出息”,——这句歌词时不时萦绕在我耳边,总是让我既羞耻,又兴奋。当年妈妈问我“有没有自尊心”,我无言以对。而如今,每当生活中出现类似的责问,我都在心中默默回答一句:“没有”。
“你有自尊心吗?”——没有。“你有上进心吗?”——没有。“你有责任心吗?”——没有。“你有担当吗?”——没有。“你是男人吗?”——不是。“你到底想不想有出息?”——不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