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科技新闻是科技界和媒体双方合作的结果,科研人员和记者作为分属不同领域的两个主体,双方的沟通尤为重要,甚至决定了科技新闻最终的质量。尝试以发现双方沟通障碍及其原因为切入点,分析这些问题对科技新闻的影响,解决科研人员与新闻记者之间沟通的障碍,以期提高科技新闻的质量。
[关 键 词] 科技新闻记者;沟通;科研人员
[中图分类号] G21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8-0179-01
从科技发展前沿到公众理解科学,科技新闻记者在这一传播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作为媒体传播科技信息载体之一的科技新闻,其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公众对科技发展态势的了解、对科技信息的使用及对科技的态度,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国家科技政策的顺利推行,科技新闻的发展状况与这两方的合作密不可分,其中重要环节就是科技新闻记者于科研工作者的沟通。科研人员和记者作为分属不同领域的两个主体,在工作性质、思维方式、角色定位上各不相同,因此,双方的沟通尤为重要,甚至决定了科技新闻最终的质量。本文尝试以发现双方沟通障碍及其原因为切入点,分析这些问题对科技新闻的影响,进而寻找解决思路并提出建议。
一、科技新闻科学性与新闻性的融合问题
科技新闻具有严谨性、及时性、科普性、知识性、客观性等特点,在报道中应严谨客观地报道科学的事实、规律、方法、理念精神等。科学研究中的很多科技名词、方法、途径、工具、材料在缺乏科学知识的大众看来显得生硬而难以理解,所以过分强调其科学性会使得科技新闻呆板枯燥,可读性不强。新闻性强调及时性和通俗易懂,而过分强调新闻性,追求轰动、猎奇会导致科技新闻的庸俗化。例如,在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报道中,大量的媒体报道集中在了“三无科学家”“中西药之争”“奖金与北京房价”,严重削弱严谨求实的科技工作者对媒体的信任,也打击了公众在科技新闻中求知的积极性。
多年来,科技新闻科学性和新闻性的融合成为科技新闻问题的主要焦点,无论是科技人员还是媒体工作者,均从不同角度探讨和实此类问题的解决办法。陈力丹强调了记者和科学家充分沟通的重要性:“传媒与科技界有不同话语体系,传媒讲究生动、及时等,而科技界的科学话语特征则为严谨消除歧义;不同学科间也存在显著的话语表达差异,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记者与科学家家之间充分的协商。”
二、造成科研人员与新闻记者之间沟通障碍的原因分析
(一)两者对科技新闻的关注点不同
科研人员关注的是重点科学研究的细节,希望新闻传递的是当前学科研究的真实情况。记者满足的是公众对信息的需求,而观众所接收信息与受教育程度、生活经历、兴趣爱好相关,往往对专业研究的内容难以理解,也形不成需求。这就导致科研人员与新闻记者间的关注重点没有契合点。
(二)两者对科研领域的了解程度不同
科研人员与记者的专业背景不同,对专业的研究不在同一层次。因为科研人员有着多年的深入研究,而记者需要短时间内进行笼统了解,使两者的沟通并不能在同一语境中进行。
(三)时效性因素导致两者的步调不一致
科学研究成果往往是长时间的逐步积累,这种方式无法满足记者快速采集新闻的要求。在报道的过程中,科学人员往往不能全面而详实地提供成果的材料,记者则对接收到的材料进行准确和全面的描述。
(四)科研人员与新闻记者之间沟通不畅
一种是记者完全听从科研人员的描述,自己不作出判断或取舍;另一种是记者通过采访,通过自己的理解撰写稿件,可能会造成科技新闻报道的偏差。
三、消除科研人员与记者沟通障碍的思考
对记者来说,一是要提升自身科学素养,科学知识的积累是做好科技新闻的基础,包括科技政策的理解、科学知识贮备、科学思维的训练、科学方法的应用以及科学新闻的表达机能。要深入科研一线,触类旁通地感知科学研究的规律和特点。二是做好采访前的功课,要对被采访对象的研究科目、生平、性格特点、专业观点、科研成就、相关报道等做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梳理采访提纲,找到采访重点。保证在一个合理逻辑的思路下进行采访。三是与科研人员交朋友,与被采访对象保持长期良好的关系,及时了解其科研进展与最新成果,与科研人员互动的同时,也可以促进记者及时发现科技界最新动态和有价值的新闻苗头。
科研人员要充分理解记者的职业特征。俗話说:“隔行如隔山”,双方处于不同的行业领域,科研人员对于记者对科研领域的“浅显”和热衷于炒作热点的心态给予充分理解。科研人员应该对记者提出的问题给予充分解答,提高与记者沟通的社交能力;科研人员要学会“翻译”,尽量避免使用严格的科技术语,将艰深的内容变通为大众易于理解的知识,也要与记者共同参与撰写和审校稿件,以免出现报道偏差;科研人员应提高报道的主动性,适时将适合公布的内容针对性地提供给记者,既能将有新闻亮点的新人、新事、新成果公布于众,又能够向社会发布权威言论,消除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
[关 键 词] 科技新闻记者;沟通;科研人员
[中图分类号] G21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8-0179-01
从科技发展前沿到公众理解科学,科技新闻记者在这一传播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作为媒体传播科技信息载体之一的科技新闻,其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公众对科技发展态势的了解、对科技信息的使用及对科技的态度,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国家科技政策的顺利推行,科技新闻的发展状况与这两方的合作密不可分,其中重要环节就是科技新闻记者于科研工作者的沟通。科研人员和记者作为分属不同领域的两个主体,在工作性质、思维方式、角色定位上各不相同,因此,双方的沟通尤为重要,甚至决定了科技新闻最终的质量。本文尝试以发现双方沟通障碍及其原因为切入点,分析这些问题对科技新闻的影响,进而寻找解决思路并提出建议。
一、科技新闻科学性与新闻性的融合问题
科技新闻具有严谨性、及时性、科普性、知识性、客观性等特点,在报道中应严谨客观地报道科学的事实、规律、方法、理念精神等。科学研究中的很多科技名词、方法、途径、工具、材料在缺乏科学知识的大众看来显得生硬而难以理解,所以过分强调其科学性会使得科技新闻呆板枯燥,可读性不强。新闻性强调及时性和通俗易懂,而过分强调新闻性,追求轰动、猎奇会导致科技新闻的庸俗化。例如,在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报道中,大量的媒体报道集中在了“三无科学家”“中西药之争”“奖金与北京房价”,严重削弱严谨求实的科技工作者对媒体的信任,也打击了公众在科技新闻中求知的积极性。
多年来,科技新闻科学性和新闻性的融合成为科技新闻问题的主要焦点,无论是科技人员还是媒体工作者,均从不同角度探讨和实此类问题的解决办法。陈力丹强调了记者和科学家充分沟通的重要性:“传媒与科技界有不同话语体系,传媒讲究生动、及时等,而科技界的科学话语特征则为严谨消除歧义;不同学科间也存在显著的话语表达差异,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记者与科学家家之间充分的协商。”
二、造成科研人员与新闻记者之间沟通障碍的原因分析
(一)两者对科技新闻的关注点不同
科研人员关注的是重点科学研究的细节,希望新闻传递的是当前学科研究的真实情况。记者满足的是公众对信息的需求,而观众所接收信息与受教育程度、生活经历、兴趣爱好相关,往往对专业研究的内容难以理解,也形不成需求。这就导致科研人员与新闻记者间的关注重点没有契合点。
(二)两者对科研领域的了解程度不同
科研人员与记者的专业背景不同,对专业的研究不在同一层次。因为科研人员有着多年的深入研究,而记者需要短时间内进行笼统了解,使两者的沟通并不能在同一语境中进行。
(三)时效性因素导致两者的步调不一致
科学研究成果往往是长时间的逐步积累,这种方式无法满足记者快速采集新闻的要求。在报道的过程中,科学人员往往不能全面而详实地提供成果的材料,记者则对接收到的材料进行准确和全面的描述。
(四)科研人员与新闻记者之间沟通不畅
一种是记者完全听从科研人员的描述,自己不作出判断或取舍;另一种是记者通过采访,通过自己的理解撰写稿件,可能会造成科技新闻报道的偏差。
三、消除科研人员与记者沟通障碍的思考
对记者来说,一是要提升自身科学素养,科学知识的积累是做好科技新闻的基础,包括科技政策的理解、科学知识贮备、科学思维的训练、科学方法的应用以及科学新闻的表达机能。要深入科研一线,触类旁通地感知科学研究的规律和特点。二是做好采访前的功课,要对被采访对象的研究科目、生平、性格特点、专业观点、科研成就、相关报道等做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梳理采访提纲,找到采访重点。保证在一个合理逻辑的思路下进行采访。三是与科研人员交朋友,与被采访对象保持长期良好的关系,及时了解其科研进展与最新成果,与科研人员互动的同时,也可以促进记者及时发现科技界最新动态和有价值的新闻苗头。
科研人员要充分理解记者的职业特征。俗話说:“隔行如隔山”,双方处于不同的行业领域,科研人员对于记者对科研领域的“浅显”和热衷于炒作热点的心态给予充分理解。科研人员应该对记者提出的问题给予充分解答,提高与记者沟通的社交能力;科研人员要学会“翻译”,尽量避免使用严格的科技术语,将艰深的内容变通为大众易于理解的知识,也要与记者共同参与撰写和审校稿件,以免出现报道偏差;科研人员应提高报道的主动性,适时将适合公布的内容针对性地提供给记者,既能将有新闻亮点的新人、新事、新成果公布于众,又能够向社会发布权威言论,消除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