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法审数”的几个问题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haibo880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提出“明法审数”的不是管仲,而是作为百科全书式的著作《管子》。“明法审数”的意思就是修明法度,详审政策。这不仅包括审计,还包括所有与数量、计算有关的治理国家的政策和策略。“明”和“审”是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实现“法”和“数”的制度公正性和社会认同性。借鉴“明法审数”的制度思想之精髓,对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文化大有裨益。
  关键词:
  明法审数;治理国家;政策和策略;制度公正性;社会认同性
  《管子》提出治国要 “明法审数”。许多研究者认为,“明法审数”是中国古代会计、审计活动的制度原则。笔者赞同这样的认识。不过,有的人还认为,“明法审数”审计思想的提出者是管仲,[1]“明法审数”是“春秋第一相”管仲的审计思想。[2]
  一、谁提出了“明法审数”?
  准确地说,提出“明法审数”的是《管子》。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学术典籍之一,是一部论文集,是先秦诸子时代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但它的作者不能说是管子。
  春秋时期确实有管子,即管仲(?~前645)其人。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后人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而《管子》则实为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大约成书于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1年),也有汉代附益部分;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
  《管子》篇幅宏伟,内容复杂,思想丰富。全书16万言,为《论语》的10倍,《道德经》的30多倍,为最宏大的中国先秦单本学术论著,其价值、影响不亚于甚至超过同时代的《商君書》。《韩非子·五蠢》说,“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3],已将《商》《管》并列。
  《汉书·艺文志》将《管子》列为道家著作,《隋书·经籍志》改列法家类,当时有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余10篇仅存目录。
  《管子》以黄老道家为主,既提出以法治国的具体方案,又重视道德教育的基础作用;既强调以君主为核心的政治体制,又主张以人为本,促进农工商业的均衡发展;既有雄奇的霸道之策,又坚持正义的王道理想;既避免了法家忽视道德人心的倾向,又补充了儒家缺乏实际政治经验的不足。其在思想史上有重要地位。
  历来都说《管子》很难读,这一方面是觉得其文字常常读不通顺;另一方面是因为它的观点太丰富,太离奇,也太混乱了。所以,有人说《管子》的中心思想就是没有中心思想;其实,《管子》一书是有中心思想的,那就是中国先秦时期政治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
  因为管子是“圣人之师”,是“华夏第一相”,所以《管子》就托名他而成书。在《管子》这部书里,尽管存有管子部分遗说,也有阐述管子思想主张的内容,但有关他的言论和事迹丰富到不近情理的程度,有些内容完全脱离管子的时代背景,还有很多观点彼此矛盾,各有各的立场。这便显然不会是管子一个人的著述了。
  学术界普遍认为,《管子》的产生与许多先秦典籍类似,既非一人之著,亦非一时之书。顾颉刚先生就认为它“是一部稷下丛书”[4]。所谓“稷下”,指稷下学宫,即于战国时在齐国首都临淄(今属山东)稷门附近举办的学校。这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开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后人视为中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政府智库。稷下学宫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它先后产生了《宋子》《蜗子》《田子》《捷子》《管子》等学术著作,但均非一人一时所著,学者通称为“稷下丛书”。
  二、如何理解“明法审数”?
  《管子》一书可以当做政治经济学著作来读。其卓越之处在于提出了“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具有初步民生主义的思想;而在具体方略上,还提出了许多富国富民的方法,如盐铁官营,掌控粮食,铸造货币,国家控制商品流通,增加财政收入,防止贫富悬殊……这之中,就有“明法审数”。
  “明法审数”载于《管子·幼官篇》,相关文字是:“若因处虚守静人物,人物则皇。五和时节,君服黄色,味甘味,听宫声,治和气,用五数,饮于黄后之井,以倮兽之火爨,藏温濡,行欧养,坦气修通,凡物开静,形生理。常至命,尊贤授德,则帝。身仁行义,服忠用信,则王。审谋章礼,选士利械,则霸。定生处死,谨贤修伍,则众。信赏审罚,爵材禄能,则强。计凡付终,务本饬末,则富。明法审数,立常备能,则治。同异分官,则安。”[5]
  《管子》在这里提出成为皇业、帝业、王业、霸业以及赢得群众、带来国强国富的若干条件后,又指出:修明法度,详审政策,建立常规,配备能臣,可以带来国治;按照不同职务,实行分官而治,可以带来国安。这样看来,“明法审数”的意思就是修明法度,详审政策。
  修明法度,详审政策,应该是不仅包括审计,还包括所有与数量、计算有关的治国理政的政策和策略。
  之所以人们更加注意到“明法审数”这个抽象原则对审计的意义,是因为《管子》对于审计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议论见解独到。在《管子》一书中,多次论述过“明计数”“审度量”“度称盆” 的问题,《管子· 七法篇》甚至说:“不明于计数, 而欲举大事,犹无舟楫,而欲经于水险也”;“举事必成, 不知计数不可”。[6]这就是说,在制定国家策略和计划时,必须以真实的数据为依据。《管子》提出理财为治国之本,应节约开支,量入为出,对国家财政收支活动进行全面考核和审查,这就必然产生“明法审数”的审计思想。
  按照《管子》的论述,欲国强民富,统治者在管理国家财政收支时必须采纳“明法审数”这条重要原则。这一重要原则包含两方面含义:“明”和“审”是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实现“法”和“数”的制度公正性和社会认同性;为此,负责此项工作的官员必须熟悉、了解法律,按照国家颁布的法令法规和规章制度办事,维护法律的尊严,在清楚国家财政收支实际情况和财政出入之数的情况下,进行财政收支的审核考查,最大限度地防止不法行为或差错的发生。   “明法审数”既包含了财务制度的建立健全,也包括审计制度的建立健全,只有这样,才能“法立数得”。《管子》认为,会计不仅仅是一项计算和记录的工作,而是治理国家的必要手段,必须利用健全的制度进行审计,通过会计核算与审查,不仅仅要计数,还要量国费,查财用,以达到节用的作用。只有“明法审数”,才能取得准确而真实的经济数据,也才能有良好的经济环境。
  三、“明法审数”的影响与意义
  “明法审数”作为一条重要的规范原则,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在监督、管理国家财政收支时所遵循的规范和标准,以后被历朝统治者所推崇,所继承,所借鉴。
  正确理解“明法审数”必须从国家和会计个体两个方面来认识:
  从国家层面讲,“明法”,就是国家要制定明确的法令,还要严明地执行法令;“审数”,就是国家要制定完善的会计工作策略并且审查会计工作策略、方法的执行情况,审计机构及人员要熟稔财政收支情况及财物出入的数量。
  从会计个体讲,“明法”,就是会计人员必须知法、懂法,在会计工作中要遵纪守法,严格按照国家所颁定的法令办事;“审数”,就是会计人员必须熟悉、了解国家会计工作方法策略,在工作中要严格贯彻执行会计工作的方法策略。
  作为抽象的审计原则,“明法审数”已和现代审计中的“政策性原则”“法令性原则”等的含义基本一致。可以说,《管子》的“明法审数”,不仅在我国是最早提出来的审计原则,就是在世界上也称得上是最古老的审计原则。
  “明法审数”的制度思想在当今并没有过时,借鉴其制度思想之精髓,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文化大有裨益。我们今天不仅要弘扬、传承“明法审数”的理念文化和伦理文化,更应该将其中蕴含的客观公正的精神运用到审计制度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我们在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准则、审计基础工作规范、审计人员继续教育、审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审计人员奖惩办法等各类规章制度方面,都可以借鉴“明法审数”的审计思想。
  注释:
  [1]李援朝:《“明法审数”审计思想的提出者——管仲》,《工业审计与会计》2008年第4期。
  [2]郭姝雅:《“明法审数”——“春秋第一相”管仲的审计思想》,《中国审计报》2018年8月23日。
  [3](战国)韩非:《韩非子·五蠢》,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13年版。
  [4]顾颉刚:《“周公制礼”的传说和<周官>一书的出现》,《文史》第6辑,中华书局1979年版。
  [5](唐)房玄龄注,(明)刘绩补注,刘晓艺校点《管子·幼官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6](唐)房玄齡注,(明)刘绩补注,刘晓艺校点《管子·七法篇》。
  作者单位:四川维诚审计评估事务所
其他文献
数九有两种数法,从冬至开始数的为“冬九九”,从夏至开始数的为“夏九九”。  数“夏九九”跟数“冬九九”一样是“古已有之”。宋人周遵道的《豹隐纪谈》即载有夏天与冬天的不同数九歌谣:  土俗以二至后九日為寒燠之候,故谚有“夏至未来莫道热,冬至未来莫道寒”之语。又,夏至后一说云:“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吃水如蜜汁;四九三十六,争向露头宿;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不入寺;七九
洋务运动以后,清政府开始尝试主动接触西方文明,中国近代化的速度有所加快,给当时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当时的上海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经济繁荣,工商业发
期刊
1947:中国第一套儿童节邮票诞生于解放区rn中国儿童节,最初定于每年4月4日,并不是如今的6月1日,当时称为“四四”儿童节,距今已有近90年的历史.rn1925年8月,包括中国在内的54
期刊
摘 要:在“成都”得名的研究中,《太平寰宇记》关于“成都”二字的解释被广泛引用,形成讹传、误导。需要明确的是,《太平寰宇记》不仅对“成都”的解释有误,而且它也不是唯一、最早对“成都”进行解释的古籍。比《太平寰宇记》稍早一些的《太平御览》才最早对“成都”作出解释,虽然它的解释也极为牵强。  关键词:成都得名研究;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讹传误导  上世纪80年代,学术繁荣,有关“成都”得名问题的研究一
被日机大轰炸那天,一位即将离开成都返回美国的美国友人德慕克(Paul Clifford Dom e又译为多姆克)遇了这次大轰炸。他用他的摄影器材和文字记录了它。德慕克80多年前的中国之行,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和电影资料。上世纪90年代,其家人把德慕克生前珍藏的这些照片和电影资料捐献给了他的母校美国明尼苏达州卡尔顿学院(Carl eton College)。202年,其校图书馆员刘湘蕙借助一种众人辨认研究方案(Crowdsourcin g Project)着手解读些照片。四川大学戚亚男编辑有幸受邀参与其中,并且
在我们的《家谱》中,不仅收录有一世祖周敦颐的诗,还收录有二世祖周焘的诗,其中《合江亭》诗两首和《和吴栻暑雪轩》诗一首是后者作于他成都任上的。成书于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的《成都文类》这本书也将周焘的这三首诗收录了进去,这真要感谢袁说友、扈仲荣、程遇孙等九人的好意,他们将上至西汉下迄宋淳熙的千百年间文人墨客写成都的诗与文精选其中,不仅让今人还能了解到千年前成都长啥样,也让像周焘这样的历史文化名人的诗作得以保存,流传至今。而在今天,《合江亭》诗更像一张名片镶嵌在成都人关于合江亭的文化记忆中,让后人可以阅
195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故事片《南征北战》很多人都看过,影片里的这场战役是以莱芜战役为原型的.影片中有一个镜头颇耐人寻味:“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这是陷入
期刊
2019年,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古田军号》在全国热映,影片以一名红军小号手的视角,讲述了红4军从井冈山到达闽西后那段鲜为人知的峥嵘岁月,再现了毛泽东、朱德、陈毅
期刊
十九、大学士李东阳的润笔之叹  明代弘治年间的大学士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茶陵(今属湖南省)人。他是著名文学家,擅长诗文,其风格典雅流丽。他的书法也独树一帜。时人称他“以文章领袖缙绅”。当时追随他的人颇多,在诗歌方面形成一个“茶陵诗派”,以他为首领。  李东阳以文入仕,在孝宗朝,曾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他体恤民间疾苦,上过不少革除弊政、限制豪族的奏章。武宗即位后,耽于
洪学智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这在我军历史上仅此一例,在国外也没有先例.在抗美援朝中,洪学智任志愿军副司令.他留下一部《抗美援朝回忆》,记录了那场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战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