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门新课程,初学者既觉新奇,又感到茫然。并非每个学生都爱学,因为历史知识,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学起来确实有些枯燥,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要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原动力,它能直接转化成学习动机。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所说:“教育的艺术,就是要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只有学生感兴趣才会有高度热情,积极主动学习。初中历史老师如何使学生快速有效地学会学习,培养初学者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结合初一历史教学经验,谈谈我的见解。
一、鼓励优先,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多年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我发现一些初中生对历史课存在厌学现象。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认为历史知识容易掌握,只要看书就可了解,用不着听讲,要考高分只要死记硬背即可。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采用这种方法根本不可能把历史学好。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自然就不会厌学。兴趣对学习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很难想象一个对历史没有多浓厚兴趣的人能学好历史。有人说历史太枯燥了,那么多时间、地点、人物,还有影响、意义、原因、结果,其实这是对历史学科的误解,历史实际上是充满趣味的一门学科。我小时候看《上下五千年》,经常被书中那些曲折离奇的历史故事打动,为那些历史人物的命运而叹息,为那些英雄人物的豪言壮举所震撼。学习历史,仿佛是穿越时空的隧道与古人对话,那一个个鲜活历史人物仿佛在眼前一一呈现,那一幅幅历史长河中的画卷仿佛亲身经历。初中生生性活泼,感情丰富,在教学中,我经常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例“你回答得真好!”“你懂得真多!”“请你再想一想,这个问题还有哪些方面的要点?”“你搜集到的历史资料真好!”“老师给大家几分钟,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先把这个问题研究明白”……类似这样语言,对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进取心大有益处,久而久之,学生产生敢言敢议的学习兴趣。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普遍认为历史课是枯燥无趣的,不愿意学习的课,学习起来就成为一些历史事件的简单机械的背诵,这样就大大禁锢了历史教学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如果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穿插一些历史故事,历史知识就会变得真实而生动,从而使历史课变得趣味盎然。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各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使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总体认识。例如,在讲秦末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首先就需要对战争过程进行具体分析:第一个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口号,号召人民为争取生存而斗争;第一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把斗争锋芒直指秦朝统治者;起义军队伍由开始的900人,发展到几十万人;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政权;第一次推翻了封建王朝。然后得出“秦末农民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创精神,在中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通过这种分析,对教材有限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建立整体完整的知识结构,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帮助学生重构历史,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夯实基础
一是深化教材的重点知识。对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背景、起因、性质、特点、实质、意义和历史概念的内涵,要深入发掘,力求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表述。二是强化历史思维能力训练。要精心编写和选择一批能力要求高的训练题,并通过这些训练题的检测和评奖,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解释历史现象和本质、全面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准确表述历史概念和判断是非问题的能力。三是加强解题技巧的探索和总结。尤其是增强解答材料题的技巧和能力,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和目标训练学生能力。只有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才有可能运用知识,快速答题。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第一项为知识和能力。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因此,每讲完一课要求学生把本课的重点内容抄写两遍,加深记忆,同时提高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熟练程度。另外,我在历史教学中特别注重引导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逐条落实。落实主要通过课堂提问。讲完课在学生自学时和早自习的巡视过程中,逐个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求人人过关。
三、培养能力
现在的历史考试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历史教学为社会为时代服务的理念,要求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整合。学生如果只记知识点不能将知识相互联系、重新整合,就答不好这类题。为此我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在综合复习中引导学生把历史知识构建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打破教材原来的知识体系,按照多种标准进行重新归类、整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发展成为纵横交错的网络状态。例如,某两场政变或两种政策之间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说明了什么。分析异同点也有方法可寻,无非就是从背景、性质、影响等固定的板块想。有的书上说,要把历史学成“立体”的。所谓的“立体”,大概就是这种横向与纵向的联系。经常这样思考,对不同的历史现象,我们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这是读书时要注意的问题。书本绝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思考、研究,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相信不久就会发现,历史是越读越有味的。
总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理解为由教师“解放”学生,而应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自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备较全面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更关键的是教师要把这些能力通过教与学的契合互动过程,逐步转化为学生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同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要鼓励学生超过自己,并以此为荣,让学生能站在老师的肩膀上,摘取更丰硕的成果。
一、鼓励优先,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多年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我发现一些初中生对历史课存在厌学现象。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认为历史知识容易掌握,只要看书就可了解,用不着听讲,要考高分只要死记硬背即可。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采用这种方法根本不可能把历史学好。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自然就不会厌学。兴趣对学习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很难想象一个对历史没有多浓厚兴趣的人能学好历史。有人说历史太枯燥了,那么多时间、地点、人物,还有影响、意义、原因、结果,其实这是对历史学科的误解,历史实际上是充满趣味的一门学科。我小时候看《上下五千年》,经常被书中那些曲折离奇的历史故事打动,为那些历史人物的命运而叹息,为那些英雄人物的豪言壮举所震撼。学习历史,仿佛是穿越时空的隧道与古人对话,那一个个鲜活历史人物仿佛在眼前一一呈现,那一幅幅历史长河中的画卷仿佛亲身经历。初中生生性活泼,感情丰富,在教学中,我经常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例“你回答得真好!”“你懂得真多!”“请你再想一想,这个问题还有哪些方面的要点?”“你搜集到的历史资料真好!”“老师给大家几分钟,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先把这个问题研究明白”……类似这样语言,对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进取心大有益处,久而久之,学生产生敢言敢议的学习兴趣。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普遍认为历史课是枯燥无趣的,不愿意学习的课,学习起来就成为一些历史事件的简单机械的背诵,这样就大大禁锢了历史教学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如果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穿插一些历史故事,历史知识就会变得真实而生动,从而使历史课变得趣味盎然。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各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使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总体认识。例如,在讲秦末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首先就需要对战争过程进行具体分析:第一个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口号,号召人民为争取生存而斗争;第一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把斗争锋芒直指秦朝统治者;起义军队伍由开始的900人,发展到几十万人;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政权;第一次推翻了封建王朝。然后得出“秦末农民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创精神,在中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通过这种分析,对教材有限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建立整体完整的知识结构,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帮助学生重构历史,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夯实基础
一是深化教材的重点知识。对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背景、起因、性质、特点、实质、意义和历史概念的内涵,要深入发掘,力求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表述。二是强化历史思维能力训练。要精心编写和选择一批能力要求高的训练题,并通过这些训练题的检测和评奖,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解释历史现象和本质、全面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准确表述历史概念和判断是非问题的能力。三是加强解题技巧的探索和总结。尤其是增强解答材料题的技巧和能力,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和目标训练学生能力。只有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才有可能运用知识,快速答题。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第一项为知识和能力。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因此,每讲完一课要求学生把本课的重点内容抄写两遍,加深记忆,同时提高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熟练程度。另外,我在历史教学中特别注重引导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逐条落实。落实主要通过课堂提问。讲完课在学生自学时和早自习的巡视过程中,逐个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求人人过关。
三、培养能力
现在的历史考试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历史教学为社会为时代服务的理念,要求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整合。学生如果只记知识点不能将知识相互联系、重新整合,就答不好这类题。为此我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在综合复习中引导学生把历史知识构建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打破教材原来的知识体系,按照多种标准进行重新归类、整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发展成为纵横交错的网络状态。例如,某两场政变或两种政策之间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说明了什么。分析异同点也有方法可寻,无非就是从背景、性质、影响等固定的板块想。有的书上说,要把历史学成“立体”的。所谓的“立体”,大概就是这种横向与纵向的联系。经常这样思考,对不同的历史现象,我们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这是读书时要注意的问题。书本绝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思考、研究,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相信不久就会发现,历史是越读越有味的。
总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理解为由教师“解放”学生,而应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自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备较全面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更关键的是教师要把这些能力通过教与学的契合互动过程,逐步转化为学生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同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要鼓励学生超过自己,并以此为荣,让学生能站在老师的肩膀上,摘取更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