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跑的是同一场马拉松吗?

来源 :户外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毫无疑问,一万名跑者就有一万种跑步感受。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不同的参赛目标、不同量级的跑步水平和参赛经验、不同程度的情感关联……都会让人产生不同的参赛体验,以至于你会怀疑“我们跑的是同一场马拉松吗?”上面是我们采访到的几位银川马拉松亲历者的自述,并且根据他们对银马的体验感和专业度的评价分别列入了四个象限。你会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现象,非常值得我们思考。至于为什么第四象限空着,是因为体验感差专业度却很高的情况,是不存在的!
  第一象限
  真正站到起跑區的时候心里依然有点小激动,发令枪响后却平静了下来。虽然我的抗旱能力比较强,平时跑半马中途没有任何补给也一样过来了,但比赛时我还是听从了朋友的建议,除了第一个补给站没喝到水之外其他的水站我都喝了个遍,在那样的艳阳和高温下我能一直保持非常好的状态与充分补水有很大的关系。其实整个赛程我都没有任何疲惫的感觉,一路都很开心,也并没有觉得那条被频频吐槽的线路有多么煎熬和糟糕。到达终点后获得了我的第一枚完赛奖牌,成绩2:09:34,是我的个人最好成绩。在这条很普通的赛道上,我第一次觉得自己与马拉松的距离这么近。这项运动的确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经过两年的锻炼,本已亮起红灯的身体各项指标都处于非常健康的区间,精神状态也变得更加积极乐观。最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让我惊喜于自己的变化,更加热爱生活,也更加投入地去营造更好的生活。
  (跑者:胡鹃 项目:半程)
  作为一个在银川出生长大的跑步爱好者,跑一场家门口的马拉松可以说是一场盛会。我悉心感受它的一切,从开幕式到领参赛物品的体验都很完美,志愿者热情周到、耐心贴心。银川马拉松的赛道是被参赛者吐槽最多的一个点,我也觉得起点和终点不在一起很不方便,赛道后半程地面相对太硬,对参赛者的关节损伤比较大,不利于参赛选手跑出好成绩。起终点不在一起的马拉松对于外地参赛选手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由于外地选手带的行李相对多一些,所以赛后多数希望能及时回到酒店洗澡换衣服,有些甚至要在完赛后不久就赶到火车站或机场,而终点回到起点有40公里,这样一来回到起点酒店拿行李所需的时间最少要多出2小时,很不方便。但是当我回到家看到航拍下的银川时,我被震撼了——原来我们居住的银川是这么美丽。在我看来,银川举办马拉松比赛是推动宁夏全民健身的里程碑,它的意义和作用不会被赛会的缺点和瑕疵磨灭,这种影响力远远大于几个跑团所做的推广,毕竟它已经存在了就是迈出了历史性的一大步。我想下一次的银川马拉松主办方一定会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更多考虑参赛者的感受。
  (跑者:芙蓉 项目:全程)
  第二象限
  比赛起点贺兰山体育场是这座城市标志性的体育场,2万多名参赛选手正在陆续汇集。因为管制,我们必须要从体育场的南门绕到北门的出发区。到了安检通道,但却被安保人员告知不能带水进入,这种情况是我之前从没遇到过的。进入了全马出发区,感觉相当宽敞,甚至可以轻松地在出发区绕小圈进行热身,这种感觉还是很赞的。在出发区和朋友们聊天,已经感觉嗓子非常干涩了。出发快到5公里的时候,心想赶紧补水,结果在一个类似水站的点位被告知“没有水,7公里处才有水”。按照国际惯例,马拉松赛道上的补给点位未经许可是不能随意更改位置的。算了,再忍忍。终于到7公里处,喝到了银马的第一口水补给,可因为大家都在争抢喝水,我的小兄弟被其他跑友带倒差点儿摔了个踉跄。银马前半程的赛道是非常棒的,赛道宽敞,树木成荫,并且全程大直道,没有拐弯折返。自发观赛的市民和企业单位组织的加油团也非常热闹,一路都能听见大家的鼓励声。过了25公里,就进入了京藏高速,赛道的起伏开始增加,观赛的群众随之变得越来越稀少,太阳当空照,温度越来越高,晒得人越来越蔫,配速也在逐渐放慢,到了27公里,我已经有了退赛的想法,这在我以往的参赛过程中是不曾出现的。后半程赛道的单调,是让许多跑友都抓狂的事情,只身在高架桥高速路上奔跑,温度在不断升高。我就这样一公里一公里地挨过来,到40公里后还有一个上坡,完赛成绩5:36:00。关于银川马拉松的好坏,我不做评价,因为每个人对马拉松的看法和感受都不一样,我只是希望能够做一个快乐奔跑的人。要组织起一届赛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银马从整体的组织、环节的衔接设置来说都没有问题。对于自己家门口的赛事,我的态度是多包容、多支持,这样我们才能有进步的空间,才能有更好的第二届银川马拉松。
  (跑者:小虎子 项目:全程)
  家门口的比赛最大的优势就是不用舟车劳顿。在经历了大小十来场马拉松的洗礼后,我对银马可以说没有任何期待,毕竟只是一场首次举办的千人级(全程 半程)小比赛。当然小比赛的好处就是领包的顺畅程度超乎我的想象,前后5分钟搞定。虽然对银马的期望不高,可是当我站在起点的一刻,还是被深深地感动了。在一条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马路上,和一群熟识的朋友,跑一个跑过无数次的距离。没想到当这一切熟悉的元素相遇的时候,却产生了如此美妙的化学反应。鸣枪、过线、起表。赛前给自己的保底目标是1小时45分。对我而言,一个相对保守的目标更容易在比赛中能够以平和的心态来面对。赛前的赛道实测,让我更直观和准确地计划好了体能分配——这是家门口比赛的另一个好处吧。整个比赛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最终1:39:00分的成绩也佐证了这点。一场家门口的比赛,可以让家人和朋友更直观地了解到我所喜欢的这项运动,感受到我为之努力的并不是简单的几个小时的傻跑,并且见证了我的自我突破。冲向终点、看到家人和好友的那一刻,是一种无法替代的人生经历。然而,这样一场对我个人而言已算完满的比赛,赛后却给我带来了深深的刺痛。首先是听到了一位跑者逝去的噩耗,他是儿子、是丈夫、是父亲。在探究是什么导致这样的结果的同时,我觉得每个跑者都应该去思考,我们自己应当做些什么能够让这些事情不在自己或者朋友身上发生?其次,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负面报道,让我有些怀疑我们参加的是不是同一场马拉松:缺失的5公里补给站;有异味的海绵;没有任何遮挡和观众的全程后半段赛道;终点位置尴尬的返程大巴;缺失的全程完赛服……不禁让我反思,我们究竟应该以怎样的一种心态来面对马拉松?   (跑者:朱晓科 项目:半程)
  第三象限
  我是从北京过去跑银川马拉松的。银马对我的吸引力在于,以往很少跑西部赛事,加上今年银马是首届,所以很想去这“塞上江南”之地跑一个马拉松;另一个原因就是有朋友相邀。所以我是抱着很大的期待去的。赛前一天抵达银川后,我慢跑了40多分钟以适应海拔近1200米的赛道和银川当地的气候状况。
  这次银马我有一个任务:担任官方330兔子。出发后快跑到5公里前,我还提醒跟随的跑友们到补给站要补水,然而5公里处并没有设置水站。跑过6公里、7公里还没有看到水站,不少跑者都呆了,埋怨声此起彼伏,大家明显都很渴、很失望……直到7.5公里才看到第一个水站。按330来跑的选手在这儿是有足够水喝的,但后边偏慢的选手就难说了,据说不少选手没水喝……
  到18公里左右时,我们听到了银川市民热烈的加油呐喊……随着时间的流逝,快到半程时,感觉赛道两边几乎没有树荫了,而且是一直迎着太阳跑,只会越来越晒。我明显感到跟随的跑友们呼吸渐渐加重,到25公里左右,至少一半的跟随者跟不住而掉队了。
  这时路边除志愿者外再无市民的加油声,一条直道延伸向不知何处的远方。上了高架桥,桥下是黄河,桥上白花花的阳光,这种单调的赛道,在我跑过的赛事中只有郑开马拉松了,但这里的海拔、日晒、不断出现的缓坡岂是郑开能比的?
  顶着阳光,心率明显高于平日,我也明显觉得越来越难跑。过30公里后,先后遇见了另外两名330官兔,我们的跟随者都仅剩零落几人。到35公里时,最后跟随我的那位跑者也无力再跟,我成了一只孤零零的兔子(后来得知,另外两位官兔也大致如此,35公里后都成了孤独跑者),这种感觉,很特别,也不太好……
  最后的7公里,气温更高,前后无人,疲劳感顿升,索性放慢节奏,先不去想任务,退而求其次,安全完赛吧。沿途见到的仍然只有补给点志愿者、摄影师、医疗人员,他们和我一样,也是孤零零地出现在赛道上,有些悲壮,这就是西部的格调吗?
  终于到终点了,我有些木讷,没有多少兴奋感,也无多少内疚。一次不圆满的兔子之旅,就以这样的方式完赛了。領完奖牌和完赛包后,和友人一起上了回程的大巴,见到不少跑者还在道上或跑或走……人生不易,马拉松也一样啊。
  若以体验感1~10分、专业度1~10分给银马打分的话,我认为体验感4分、专业度5分。果然,银马赛后的吐槽不少,几乎要炸锅了。我作为银马亲历者,曾跑过几十个全马,在此不吐槽,只想结合自己了解的情况说说银马的几点硬伤:1. 主办方对比赛重视程度不够,不少配套的服务措施不到位,也不注重跑者的实际需求。2. 赛道的线路选择是一条自西向东迎着太阳跑的线路,超过一半的线路无观众、无树荫、无风景,对跑者来说几乎没有好的体验可言。3. 赛后组委会对广大参赛选手的普遍吐槽没有任何回应,这是个态度问题,不知明年是否知耻而后勇。
  (跑者:那一抹蓝 项目:全程)
其他文献
提名:巅峰户外运动学校教练团队完成白马雪山五条新路线  攀登者:巅峰户外运动学校教练团队,孙斌、李赞、赵兴政、祝瑞兰、黄超、蒋震宇、小强、脱大为  攀登时间:2012年10月2日~19日  难度定级:  1号线:多楚博姆巴登峰,海拔5466米,III/AI2/M3/snow40°/1000米(从冰川起),路线命名:“近在咫尺”。  2号线:海拔5288米,III/AI2/M2 /snow50°/8
这些超大画幅的作品,拍摄于2014年马卡鲁峰探险过程中,探索浩瀚无边的自然与微小的人类的存在之间的关系。  Tim Taylor是一名专业的摄影师和探险家,从极限环境中的美丽与这个星球上的狂野地貌中获得灵感与激励。他的热情在于探索和拍摄那些偏远、原始的区域,并与他人分享这些冒险故事。为了表达自己的视觉与观点,Tim Taylor创作了一系列画幅巨大而细节精致的摄影作品,并制作多媒体演示和图片故事集
英伦三岛不是只有文质彬彬的绅士和繁文缛节的皇室,在高高耸起的礼帽下还潜藏着原始的狂野和对自然探索的痴迷,这点从人们对英国肯道尔国际山地电影节的狂热中就能略见一斑。  肯道尔国际山地电影节由两名来自英国的攀登爱好者—John Porter和Brian Hall一手创建,今年已经迎来了第17个年头。也许是由于两位创办者对于攀登事业的狂热追求,导致电影节曾经中断数年,但随着户外运动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发展
她们是女神度母手中的圣物,她们是西方园艺界的宠儿,她们是令西方植物猎人和园艺学家魂牵梦绕的“喜马拉雅蓝罂粟”(The Himalayan Blue Poppies),她们是观花爱好者心中的“绿神”。    她們就是“世界花母”绿绒蒿,离天空最近的花朵,高原地区众多植物中的明星物种,高冷而狂野,浓烈而奔放,一到了绽放的季节,漫山遍野都飞舞着她们五彩缤纷而又晶莹剔透的裙裾。  绿绒蒿生长在海拔3000
西藏地域广阔,自古以来对自然神灵的崇拜让神山圣湖(包括地域性的)如汗牛充栋,几乎每个乡、每个村都有自己信仰的山神。用绕转的方式来祈福,是藏族同胞千百年来的习俗,而以磕长头的方式来完成转山,更是他们对于信仰最虔诚的展现。对于藏传佛教而言,马年转山更是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尤其是位于阿里的冈仁波齐神山,每到马年转山路上更是人流如织,转山者川流不息。据传,藏传佛教中,马年转山一圈相当于其他年份转13圈的功
出发那天天气不错,有风,零下4℃,目标大海盗,据说这里以前是商贾驼队必经之路,因位置险要,故得名。我们星夜兼程没有赶到原计划露营地,无奈大家只好在距彭加木纪念地13公里的一个金矿的井房旁边露营。  广袤无垠的罗布泊地形结构复杂,地貌形态多变,车队一路将穿越过雅丹、黑戈壁、盐碱硬壳、沙漠等地带。途中路况崎岖颠簸,路途将会挑战队友们的身体及精神极限,陷车、车辆故障在这里是家常便饭,但每个队员会很享受这
本奖项授予完全标榜自助及自由精神的行走,并在自助游领域具有一定群体召唤力的行者。  提名Nomination  汤佳和托马斯  张千里和左手  梁飞和黄道
从温哥华一直到阿拉斯加,整个加拿大西海岸遍布无数岛屿、峡湾、高山、雨林,而位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以下简称:BC省)的这一段长达8850公里的海岸,则是其中的精华所在。BC省是加拿大最西端的省份,气候温和舒适,自然环境丰富多样。这里有看不完的风景,玩不尽的户外体验—仰止巍峨群山,登临悬崖绝壁,寻踪原住民痕迹,行走无垠海滩,戏水于清澈的湖泊,在苔藓覆地的雨林里徒步健行,纵情享受舒缓的水疗和诱人的珍馐美
越野拉力赛对于摩托车手来说艰苦并充满危险,你觉得作为一个赛车手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  赵宏义:首先拉力赛有别于其他的赛事,属于长距离赛事,而且比赛路段没有重复,每向前一米都是新的路程。场地赛一般都是在几十分钟,而且重复同样的路线;不同的是场地赛是要在几十分钟内使出浑身解数。爆发所有的能力。而拉力赛的变数复杂,赛程从几天到十几天,赛段少到几十公里多到七八百公里以上。更考验车手的心理变化,和对不断变化
“从2015年底开始,我‘四大皆空’。过去的一年显然非常艰难。”三届职业冲浪协会世界冠军米克·范宁说道。在这12个月里,他被大白鲨攻击过一次,离了婚,二哥又意外离世,还丢掉了世界冠军的头衔。“但是之前的三年我参加了不少大赛,和媒体的关系处得也很好。我只是觉得自己无以为继,需要一段时间的休整,去旅行散心,重新让自己满血复活,当然这肯定少不了我的冲浪板。”  去年年底,我在挪威和范宁碰了面。那是下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