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距离拉萨,有多远?地理上横跨大半个中国,行程近4000公里。海拔从北京城区不足50米上升到3650米。如此的长度与高度跨越,让很多北京到西藏旅游的人都要鼓一下勇气,更何况到高原长期工作生活。然而从1995年至今,北京市累计7批共600多名援藏干部跨越了这长度与高度,为西藏发展的各个领域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并留下一生牵挂的高原情。作为北京市援藏干部总领队、北京援藏指挥部总指挥兼党委书记,现任拉萨市委副书记马新明和他的妻子孙伶伶,就是这光荣集体中的一对。
2005年,当马新明第一次从北京来到西藏时,这片高天厚土让他流连忘返。当时他就对朋友说:“有朝一日,我一定会来西藏工作。”自此,马新明心中深深地埋下了“西藏情结”。正是这样的“起心动念”,让他在偶然下,抓住了来援藏的机会,并且还带着他的夫人一起,近6年的光阴里,在这座“日光城”书写他们的夫妻情,民族情,爱国情。“我相信,只要能有勇气来援藏的人,都有一些理想主义色彩,都有一种勇于担当的奉献精神。”马新明的信念始终如一,“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把工作做好,为首都人民争光,为中央的援藏政策争光,为当地老百姓多做一些工作,改善他们的生活,促进当地的发展。”
夫妻伉俪雪域齐飞
来到拉萨,被安排采访马新明书记的时间已经是晚上将近11点,本来担心影响到书记的休息,但在他身边工作的闫秘书却告诉记者,作为两届北京援藏干部,在藏5年多来,马新明书记从未在夜里2点前入睡过,就在前一天晚上马书记还工作到深夜3点,他说,这也是很多当地干部和援藏干部的工作常态。
来到马新明书记的住地,长期繁重的工作加之高原反应,让刚过不惑之年的他略显沧桑。见到第一批援藏干部“老前辈”中华儿女报刊社李而亮社长,两位从未谋面但又“同命相怜”的人马上找到了共同的话题,听着李社长回忆1995年他们第一批援藏干部来拉萨时的生活工作情景:“当年最难过的是没有洗澡的地方,一个礼拜想洗一次澡都难”时,马书记马上骄傲地介绍起家中的设施:“看看现在,这是供暖供氧都有,这也说明拉萨发展变化了。20年,援藏从第一批到第七批,见证了西藏的发展,生活条件也有很大的改进。”
然而,从北京到拉萨,是“援”,也是“缘”。
2005年,当时还是北京市新闻出版局人事教育处处长的马新明,由于一次工作机会第一次来到了西藏,用他的话说那是一次“浪漫的邂逅”,一次在纳木错植树造林的活动,马新明与西藏结识,震撼的自然风光,西藏人民朴实的民风,以及身体上对高原地区出奇的适应,让同为少数民族的他心里埋下了“高原的种子”。
2010年,任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机关委员会专职副书记、基层工作处处长的马新明,由于一次偶然的工作汇报,在正发愁援藏工作安排的领导面前主动请缨,时年37岁的他,作为后备干部,拥有博士学位,又是少数民族,是组织上的重点培养对象。得知他报名援藏的消息,很多亲朋好友都劝他“三思而后行”。
马新明决定援藏后,回家征求妻子孙伶伶的意见。当时正好孙伶伶所在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也在选拔援藏干部,需要一位英语水平高的学者。他们两人产生了共同赴藏的想法,并提出了援藏申请,很快得到批准。比马新明小一岁的孙伶伶和他同为北大法学博士,曾赴日本和美国留学和访学。她精通英文、日文并有律师资格证,是中国律师界涉外法律业务的佼佼者。
于是这对博士夫妻开创了援藏历史上的“多个第一”:第一对博士,第一对北大校友,第一对具海外访学经历者,第一对两届援藏……5年来,这对博士夫妻比翼齐飞,满怀家国情怀,奉献边疆,成为雪域高原上一段援藏佳话。
援藏前,孙伶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外交研究室副研究员。2010年7月,作为中央直属机关及企事业单位派遣的第六批援藏干部,孙伶伶赴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西藏研究》编辑部工作,2012年3月起任编辑部副主任。2013年7月留任第七批援藏干部,孙伶伶任西藏社会科学院当代西藏研究所副所长。
比较可惜的是,这次记者一行赴西藏采访,没能见到孙伶伶博士,马新明书记说:“今年西藏自治区和平解放50周年,中国社科院与西藏社科院合作好几个课题,她作为中国社科院和西藏社科院的纽带,最近在北京对接工作。”
说到夫妻情谊,都会提到孩子,然而与记者聊起这个话题时,马新明不再像聊起援藏工作那样神采奕奕,语气有些许缓慢,轻声和记者说:“结婚头几年,一直忙于工作、学习,又先后出国深造,聚少离多,孩子的事情就耽误了。前些年正准备要时,赶上来援藏。这几年,怕高原对孩子有影响,也就没有要。”记者也一时语塞,原来在这雪域高原,奉献,未必非要轰轰烈烈。有所为,是奉献;有所不为,也是奉献。
但援藏确是实现了马新明夫妇多年的夙愿。出生在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的马新明说:“我来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国家培养了我这么多年,有机会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面貌,报效祖国,做点实事,也是我一生的梦想。”
首善之都对接“日光城”
1994年,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北京对口支援拉萨。此后,北京在推进干部、人才、项目、产业、文化、智力、科技、医疗、爱心援藏方面,为拉萨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了积极贡献。北京市累计派出7批共600多名援藏干部,累计投入资金30亿元,建成300多个项目。从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开始,每年北京市拿出财政收入的千分之一,用于援藏。十二五期间,北京1‰援藏资金12.1亿,实际投入超过20亿元。无论是投入资金,还是派出干部,在全国援藏省市中都是最多的。 作为北京市派遣第六批援藏干部,马新明先后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兼任北京市援藏干部副总领队、副总指挥兼纪委书记。2013年7月,作为留任第七批援藏干部,马新明任拉萨市委副书记、北京市援藏干部总领队、北京援藏指挥部总指挥兼党委书记。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加大文化援藏,促进了民族交融。仅在公共文化设施方面,北京就先后投入近10亿元援藏资金,建设了拉萨群众文化体育中心、德吉罗布儿童乐园、牦牛博物馆、拉萨文化大厦等十多个文化项目。西藏文化资源丰富、深厚,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它的独特性和民族性,引起了马新明的浓厚兴趣。
马新明详细介绍说:“拉萨是一座非常美丽的城市,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也是西藏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拉萨现在有3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下辖7个县一个区,有83万人口,拉萨因为日照时间很长,每年有3200多小时的日照时间,所以有日光城之称。拉萨是一座藏传佛教的圣城,藏传佛教的文化在拉萨保存得比较完整,拉萨的寺庙比较著名,像释迦牟尼的12尊等身像就在大昭寺,藏民族同胞们朝圣的目的地就在大昭寺,还有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等格鲁派主要寺庙都在拉萨。拉萨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1300多年的历史,拥有布达拉宫、大昭寺等世界文化遗产,拉萨市委市政府在积极地申报拉萨的八角古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2011年底,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为推进西藏旅游文化发展,以文成公主的历史故事为主题,打造一台实景演出,大力宣传汉藏民族交流融合。拉萨市委接受任务后,马新明任副组长兼实景办主任,从洽谈合作、剧本及音乐创作、选址和征地,到演员选拔、排练,他事必躬亲。为了确保演出的质量和进度,马新明要求下属“当日事当日毕”、“只能说如何行,不能说不行”。那些日子里,工作人员凌晨两三点敲开他的门商讨工作是“家常便饭”。《文成公主》剧场版从筹备到进京正式上演,只花了4个月。那段日子,马新明与演职人员同吃同住,组织协调、媒体宣传、票务销售、进场施工、生活保障、观众组织……在京20多天从未回过家。
2012年10月,《文成公主》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首演时,很多观众泪洒剧场,首都艺术界高度赞誉。如今,观看文成公主大型演出已经成为来拉萨不可或缺的项目之一,实景剧还为农牧民提供了就业机会。项目建设阶段,仅慈觉林村群众就增加了约3000万元收入。开演后,为群众提供演员、保安、保洁、管理等近千个岗位,每年为群众增加收入5000余万元。
“天下没有远方,人间都是故乡,有爱就是天堂。”《文成公主》剧中的歌词正好契合马新明的心境。他深知,援藏的过程,是一段播撒民族团结与友谊之旅,只有从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感情上融入当地,援藏干部才能完成好中央交付的各项任务。
“北京作为首都,援藏工作一定要在各个方面走在前列,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所以我们提出‘首善援藏’,就是建设的项目,投入的方向,援藏干部作用发挥,包括产业援藏、教育援藏、卫生援藏、人才援藏、文化援藏等等都要力求做得最好,这就是首善原则。”马新明说。
援藏见证民族大爱
在西藏的日常工作生活中,一句简单而真诚的“扎西德勒”就能拉近彼此间的距离。5年的援藏,马新明全身心地融入当地。作为北京援藏领队,马新明要求援藏干部把民族团结放在首位,他经常和他的“援友”们说:“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维护民族团结和谐。援藏干部的首要任务是做好民族团结。如果民族团结做不好,就不可能很好地开展工作,更不可能完成援藏工作。”他组织“援友”们学习藏语、藏歌、藏舞,有时在食堂吃饭,他也会向藏族服务员请教藏语发音。由于“老马”的身先士卒,学习藏语、藏歌、藏舞在北京援藏指挥部蔚然成风。
马新明逢会必讲,援藏干部的首要任务是做好民族团结工作,要多讲团结话、多做团结事。他身体力行,每年组织开展首都艺术家拉萨行、京藏儿童夏令营等10多项活动,编织了促进民族团结的纽带。
马新明下基层,和农牧民群众打成一片。他吃糌粑、干牛肉,喝酥油茶、青稞酒,到农牧民家里拉家常,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阿朗乡是“大骨节病”的多发地,主要原因是饮用水中矿物质超标。在马新明的多方奔走下,村里人喝上了安全的自来水。通水当天,马新明夫妇前往祝贺,当地村民闻讯自发赶来,为他们献上哈达。有位患大骨节病的老人行动不便,但依然坚持亲自来献上哈达,表达感恩之情。
马新明说,没有在西藏工作的经历,很难真正理解民族团结的极端重要性,很难深切感受维护国家统一的极端重要性,很难深刻体悟维护西藏发展稳定对国家的非凡战略意义。
2012年,拉萨市作为第一个制定《拉萨市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的省会城市,将每年9月份定为民族团结月,9月17日定为民族团结节。在拉萨市委领导下,马新明组织策划了“56个民族拉萨行”等活动,谱写了民族团结新篇章。
眼看第七批援藏工作时间也还剩下不到一年的时间,马新明有很多感慨,对于援藏工作,他一再说:“最主要的还是把首都的优势和拉萨的需求结合起来,首都的优势就是科技、文化、教育、医疗、人才,这些资源都是北京最丰富的。把首都资源用足用好,这比给多少钱都管用得多,西藏过去缺钱,现在也缺,但已经不是最主要的,现在最主要的是缺人才和技术。人才援藏,每一个人才背后都是资源,要把这些资源用足了。还有以后来的援藏干部,首先要对这里有感情,有感情才能融入这里真正的做实事。真正捧出一颗心来,用心用情投入,有种舍小我为大我的精神,才能把援藏工作做好。”
马新明还说到,过去更多的是一种输出型的援藏,今后更需要造血型的援藏,提高西藏的自我发展能力。特别是如何与首都北京实现合作共赢,北京的优势和拉萨的资源结合,让北京离不开西藏,西藏离不开北京。
2005年,当马新明第一次从北京来到西藏时,这片高天厚土让他流连忘返。当时他就对朋友说:“有朝一日,我一定会来西藏工作。”自此,马新明心中深深地埋下了“西藏情结”。正是这样的“起心动念”,让他在偶然下,抓住了来援藏的机会,并且还带着他的夫人一起,近6年的光阴里,在这座“日光城”书写他们的夫妻情,民族情,爱国情。“我相信,只要能有勇气来援藏的人,都有一些理想主义色彩,都有一种勇于担当的奉献精神。”马新明的信念始终如一,“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把工作做好,为首都人民争光,为中央的援藏政策争光,为当地老百姓多做一些工作,改善他们的生活,促进当地的发展。”
夫妻伉俪雪域齐飞
来到拉萨,被安排采访马新明书记的时间已经是晚上将近11点,本来担心影响到书记的休息,但在他身边工作的闫秘书却告诉记者,作为两届北京援藏干部,在藏5年多来,马新明书记从未在夜里2点前入睡过,就在前一天晚上马书记还工作到深夜3点,他说,这也是很多当地干部和援藏干部的工作常态。
来到马新明书记的住地,长期繁重的工作加之高原反应,让刚过不惑之年的他略显沧桑。见到第一批援藏干部“老前辈”中华儿女报刊社李而亮社长,两位从未谋面但又“同命相怜”的人马上找到了共同的话题,听着李社长回忆1995年他们第一批援藏干部来拉萨时的生活工作情景:“当年最难过的是没有洗澡的地方,一个礼拜想洗一次澡都难”时,马书记马上骄傲地介绍起家中的设施:“看看现在,这是供暖供氧都有,这也说明拉萨发展变化了。20年,援藏从第一批到第七批,见证了西藏的发展,生活条件也有很大的改进。”
然而,从北京到拉萨,是“援”,也是“缘”。
2005年,当时还是北京市新闻出版局人事教育处处长的马新明,由于一次工作机会第一次来到了西藏,用他的话说那是一次“浪漫的邂逅”,一次在纳木错植树造林的活动,马新明与西藏结识,震撼的自然风光,西藏人民朴实的民风,以及身体上对高原地区出奇的适应,让同为少数民族的他心里埋下了“高原的种子”。
2010年,任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机关委员会专职副书记、基层工作处处长的马新明,由于一次偶然的工作汇报,在正发愁援藏工作安排的领导面前主动请缨,时年37岁的他,作为后备干部,拥有博士学位,又是少数民族,是组织上的重点培养对象。得知他报名援藏的消息,很多亲朋好友都劝他“三思而后行”。
马新明决定援藏后,回家征求妻子孙伶伶的意见。当时正好孙伶伶所在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也在选拔援藏干部,需要一位英语水平高的学者。他们两人产生了共同赴藏的想法,并提出了援藏申请,很快得到批准。比马新明小一岁的孙伶伶和他同为北大法学博士,曾赴日本和美国留学和访学。她精通英文、日文并有律师资格证,是中国律师界涉外法律业务的佼佼者。
于是这对博士夫妻开创了援藏历史上的“多个第一”:第一对博士,第一对北大校友,第一对具海外访学经历者,第一对两届援藏……5年来,这对博士夫妻比翼齐飞,满怀家国情怀,奉献边疆,成为雪域高原上一段援藏佳话。
援藏前,孙伶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外交研究室副研究员。2010年7月,作为中央直属机关及企事业单位派遣的第六批援藏干部,孙伶伶赴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西藏研究》编辑部工作,2012年3月起任编辑部副主任。2013年7月留任第七批援藏干部,孙伶伶任西藏社会科学院当代西藏研究所副所长。
比较可惜的是,这次记者一行赴西藏采访,没能见到孙伶伶博士,马新明书记说:“今年西藏自治区和平解放50周年,中国社科院与西藏社科院合作好几个课题,她作为中国社科院和西藏社科院的纽带,最近在北京对接工作。”
说到夫妻情谊,都会提到孩子,然而与记者聊起这个话题时,马新明不再像聊起援藏工作那样神采奕奕,语气有些许缓慢,轻声和记者说:“结婚头几年,一直忙于工作、学习,又先后出国深造,聚少离多,孩子的事情就耽误了。前些年正准备要时,赶上来援藏。这几年,怕高原对孩子有影响,也就没有要。”记者也一时语塞,原来在这雪域高原,奉献,未必非要轰轰烈烈。有所为,是奉献;有所不为,也是奉献。
但援藏确是实现了马新明夫妇多年的夙愿。出生在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的马新明说:“我来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国家培养了我这么多年,有机会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面貌,报效祖国,做点实事,也是我一生的梦想。”
首善之都对接“日光城”
1994年,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北京对口支援拉萨。此后,北京在推进干部、人才、项目、产业、文化、智力、科技、医疗、爱心援藏方面,为拉萨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了积极贡献。北京市累计派出7批共600多名援藏干部,累计投入资金30亿元,建成300多个项目。从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开始,每年北京市拿出财政收入的千分之一,用于援藏。十二五期间,北京1‰援藏资金12.1亿,实际投入超过20亿元。无论是投入资金,还是派出干部,在全国援藏省市中都是最多的。 作为北京市派遣第六批援藏干部,马新明先后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兼任北京市援藏干部副总领队、副总指挥兼纪委书记。2013年7月,作为留任第七批援藏干部,马新明任拉萨市委副书记、北京市援藏干部总领队、北京援藏指挥部总指挥兼党委书记。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加大文化援藏,促进了民族交融。仅在公共文化设施方面,北京就先后投入近10亿元援藏资金,建设了拉萨群众文化体育中心、德吉罗布儿童乐园、牦牛博物馆、拉萨文化大厦等十多个文化项目。西藏文化资源丰富、深厚,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它的独特性和民族性,引起了马新明的浓厚兴趣。
马新明详细介绍说:“拉萨是一座非常美丽的城市,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也是西藏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拉萨现在有3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下辖7个县一个区,有83万人口,拉萨因为日照时间很长,每年有3200多小时的日照时间,所以有日光城之称。拉萨是一座藏传佛教的圣城,藏传佛教的文化在拉萨保存得比较完整,拉萨的寺庙比较著名,像释迦牟尼的12尊等身像就在大昭寺,藏民族同胞们朝圣的目的地就在大昭寺,还有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等格鲁派主要寺庙都在拉萨。拉萨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1300多年的历史,拥有布达拉宫、大昭寺等世界文化遗产,拉萨市委市政府在积极地申报拉萨的八角古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2011年底,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为推进西藏旅游文化发展,以文成公主的历史故事为主题,打造一台实景演出,大力宣传汉藏民族交流融合。拉萨市委接受任务后,马新明任副组长兼实景办主任,从洽谈合作、剧本及音乐创作、选址和征地,到演员选拔、排练,他事必躬亲。为了确保演出的质量和进度,马新明要求下属“当日事当日毕”、“只能说如何行,不能说不行”。那些日子里,工作人员凌晨两三点敲开他的门商讨工作是“家常便饭”。《文成公主》剧场版从筹备到进京正式上演,只花了4个月。那段日子,马新明与演职人员同吃同住,组织协调、媒体宣传、票务销售、进场施工、生活保障、观众组织……在京20多天从未回过家。
2012年10月,《文成公主》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首演时,很多观众泪洒剧场,首都艺术界高度赞誉。如今,观看文成公主大型演出已经成为来拉萨不可或缺的项目之一,实景剧还为农牧民提供了就业机会。项目建设阶段,仅慈觉林村群众就增加了约3000万元收入。开演后,为群众提供演员、保安、保洁、管理等近千个岗位,每年为群众增加收入5000余万元。
“天下没有远方,人间都是故乡,有爱就是天堂。”《文成公主》剧中的歌词正好契合马新明的心境。他深知,援藏的过程,是一段播撒民族团结与友谊之旅,只有从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感情上融入当地,援藏干部才能完成好中央交付的各项任务。
“北京作为首都,援藏工作一定要在各个方面走在前列,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所以我们提出‘首善援藏’,就是建设的项目,投入的方向,援藏干部作用发挥,包括产业援藏、教育援藏、卫生援藏、人才援藏、文化援藏等等都要力求做得最好,这就是首善原则。”马新明说。
援藏见证民族大爱
在西藏的日常工作生活中,一句简单而真诚的“扎西德勒”就能拉近彼此间的距离。5年的援藏,马新明全身心地融入当地。作为北京援藏领队,马新明要求援藏干部把民族团结放在首位,他经常和他的“援友”们说:“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维护民族团结和谐。援藏干部的首要任务是做好民族团结。如果民族团结做不好,就不可能很好地开展工作,更不可能完成援藏工作。”他组织“援友”们学习藏语、藏歌、藏舞,有时在食堂吃饭,他也会向藏族服务员请教藏语发音。由于“老马”的身先士卒,学习藏语、藏歌、藏舞在北京援藏指挥部蔚然成风。
马新明逢会必讲,援藏干部的首要任务是做好民族团结工作,要多讲团结话、多做团结事。他身体力行,每年组织开展首都艺术家拉萨行、京藏儿童夏令营等10多项活动,编织了促进民族团结的纽带。
马新明下基层,和农牧民群众打成一片。他吃糌粑、干牛肉,喝酥油茶、青稞酒,到农牧民家里拉家常,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阿朗乡是“大骨节病”的多发地,主要原因是饮用水中矿物质超标。在马新明的多方奔走下,村里人喝上了安全的自来水。通水当天,马新明夫妇前往祝贺,当地村民闻讯自发赶来,为他们献上哈达。有位患大骨节病的老人行动不便,但依然坚持亲自来献上哈达,表达感恩之情。
马新明说,没有在西藏工作的经历,很难真正理解民族团结的极端重要性,很难深切感受维护国家统一的极端重要性,很难深刻体悟维护西藏发展稳定对国家的非凡战略意义。
2012年,拉萨市作为第一个制定《拉萨市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的省会城市,将每年9月份定为民族团结月,9月17日定为民族团结节。在拉萨市委领导下,马新明组织策划了“56个民族拉萨行”等活动,谱写了民族团结新篇章。
眼看第七批援藏工作时间也还剩下不到一年的时间,马新明有很多感慨,对于援藏工作,他一再说:“最主要的还是把首都的优势和拉萨的需求结合起来,首都的优势就是科技、文化、教育、医疗、人才,这些资源都是北京最丰富的。把首都资源用足用好,这比给多少钱都管用得多,西藏过去缺钱,现在也缺,但已经不是最主要的,现在最主要的是缺人才和技术。人才援藏,每一个人才背后都是资源,要把这些资源用足了。还有以后来的援藏干部,首先要对这里有感情,有感情才能融入这里真正的做实事。真正捧出一颗心来,用心用情投入,有种舍小我为大我的精神,才能把援藏工作做好。”
马新明还说到,过去更多的是一种输出型的援藏,今后更需要造血型的援藏,提高西藏的自我发展能力。特别是如何与首都北京实现合作共赢,北京的优势和拉萨的资源结合,让北京离不开西藏,西藏离不开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