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当今各国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讲话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当前我国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创新驱动战略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企业技术创新扶持政策,特别是专项支持为驱动企业创新提供了重要契机。
科技专项政策指依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需求,由政府主导的用来解决区域发展中遇到的关键技术性、系统性、战略性、前瞻性和共性问题,能够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的一种独立的科技政策。这类政策的实施目标,主要包括为企业指明前沿核心技术研发创新方向、推动公共基础创新、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开展跨国技术领域创新合作、提供专项资金支持特定领域企业创新等。从科技专项的作用来看,主要是可以高度集合资源和定向配置资源,促进多主体知识交流与技术合作,引领企业创新方向,明确成果去向和引导未来市场需求,降低企业独立研发风险。因此,科技专项政策以自主知识产权形成、高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高级人才培养与引进、高技术装备配置、产学研合作等为目标。
企业响应科技专项政策的资源利用是一个观望、博弈、学习和自适应交叠的复杂过程,每一步响应策略的实施都符合“理性人”假设。在响应博弈和非关键部门剥离过程中存在政策资源利用率“瓶颈点”,克服瓶颈需要耗费人力和财力,导致一些企业在实际响应政策时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甚至未转化政府资源。因此,为了有效保障企业创新和科技专项政策实施效率,一方面,企业应充分认知政策,学习同行响应经验,明确政策资源的投入方向,将政策集中配置于关键创新部门,适时与供应链合作企业分享相关信息,统计资源在技术研发创新各阶段的利用情况,及时总结和反馈以减少损耗;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开辟政策资源的监管渠道和反馈机制,分析资源投入部门、与其他资源的同期投入比、损耗率和最终效用,避免企业单一方向的瞒报和误报,适时提升政策响应成本,选拔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公平竞争,并利用创新网络效应减轻财政负担。
天上将有更多“中国星”
(上接A1版)近十多年来,我国遥感技术在卫星有效载荷技术上有许多突破,在遥感信息科学的基础研究与重大科学应用方面取得多项自主创新的重要进展。比如,提出了多源多模式空间遥感精细定量信息获取与处理,取得了遥感信息研究的新突破。金亚秋解释:“每一项技术的发展会提出许多相对应的科学问题,而科学问题的解决又促进技术的又一轮的新发展。星载遥感多频段、多极化、多角度、多站、(甚)高分辨率的多任务和主被动等多源多模式的发展与融合,对定量精细信息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遥感信息链的科学研究问题。把这些问题解决好,才能从海量的大数据中提炼出深一层次的科学信息,形成新的科学知识,又再次推动人类科学技术的新发展。谁做得好,谁就领先。”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郭华东院士提出了在月球上开展对地观测的新设想。在月球设立观测站,一是可对地球的同一地区做长时段、可变视角的快速观测,二是可同时观测到地球半球的全景,其稳定性也有着巨大优势。月基遥感器可对地球上发生的大尺度、动态变化等宏观科学问题,在全球尺度进行时间连续、空间同步的对比观测,能获得更为丰富的全球变化信息。
我国对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微波载荷的研究,同样在国际上取得领先地位。吴季介绍,这是一个在太空中“凝视”地球的计划。近地遥感卫星分辨率高,但其“绕着地球飞”的特性让它无法对地球进行全天候观测。而地球同步轨道是“凝视”地球的最好位置,能够对地球同一区域进行全天时、全天候的观测。除此之外,微波遥感还具有对云层中温度和水气三维观测的能力,“比如光学遥感卫星能够看到台风,但看不到台风之下的水气,微波遥感却可以清楚地知道”。但由于地球同步轨道距离地面有3万多公里高,需要很大的天线才能实现需要的地面分辨率,因此,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在地球同步轨道上在微波、毫米波波段实现对地球连续三维观测的能力。吴季透露,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已经成功研制出了干涉式综合孔径微波/毫米波成像仪地面样机,仅仅使用常规技术1/2的天气孔径,仍可以实现30~50公里的地面分辨率。吴季说:“该项技术是目前最有可能实现同步轨道微波观测的有效载荷,并一直处于国际上技术领先地位。”
金亚秋院士说:“此次大会证明了我国已是遥感科学技术先进国家,我们要以此作为未来发展的契机和新的起点,推动我国遥感科学技术向强国进军。”齐芳 陈海波
科技专项政策指依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需求,由政府主导的用来解决区域发展中遇到的关键技术性、系统性、战略性、前瞻性和共性问题,能够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的一种独立的科技政策。这类政策的实施目标,主要包括为企业指明前沿核心技术研发创新方向、推动公共基础创新、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开展跨国技术领域创新合作、提供专项资金支持特定领域企业创新等。从科技专项的作用来看,主要是可以高度集合资源和定向配置资源,促进多主体知识交流与技术合作,引领企业创新方向,明确成果去向和引导未来市场需求,降低企业独立研发风险。因此,科技专项政策以自主知识产权形成、高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高级人才培养与引进、高技术装备配置、产学研合作等为目标。
企业响应科技专项政策的资源利用是一个观望、博弈、学习和自适应交叠的复杂过程,每一步响应策略的实施都符合“理性人”假设。在响应博弈和非关键部门剥离过程中存在政策资源利用率“瓶颈点”,克服瓶颈需要耗费人力和财力,导致一些企业在实际响应政策时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甚至未转化政府资源。因此,为了有效保障企业创新和科技专项政策实施效率,一方面,企业应充分认知政策,学习同行响应经验,明确政策资源的投入方向,将政策集中配置于关键创新部门,适时与供应链合作企业分享相关信息,统计资源在技术研发创新各阶段的利用情况,及时总结和反馈以减少损耗;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开辟政策资源的监管渠道和反馈机制,分析资源投入部门、与其他资源的同期投入比、损耗率和最终效用,避免企业单一方向的瞒报和误报,适时提升政策响应成本,选拔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公平竞争,并利用创新网络效应减轻财政负担。
天上将有更多“中国星”
(上接A1版)近十多年来,我国遥感技术在卫星有效载荷技术上有许多突破,在遥感信息科学的基础研究与重大科学应用方面取得多项自主创新的重要进展。比如,提出了多源多模式空间遥感精细定量信息获取与处理,取得了遥感信息研究的新突破。金亚秋解释:“每一项技术的发展会提出许多相对应的科学问题,而科学问题的解决又促进技术的又一轮的新发展。星载遥感多频段、多极化、多角度、多站、(甚)高分辨率的多任务和主被动等多源多模式的发展与融合,对定量精细信息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遥感信息链的科学研究问题。把这些问题解决好,才能从海量的大数据中提炼出深一层次的科学信息,形成新的科学知识,又再次推动人类科学技术的新发展。谁做得好,谁就领先。”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郭华东院士提出了在月球上开展对地观测的新设想。在月球设立观测站,一是可对地球的同一地区做长时段、可变视角的快速观测,二是可同时观测到地球半球的全景,其稳定性也有着巨大优势。月基遥感器可对地球上发生的大尺度、动态变化等宏观科学问题,在全球尺度进行时间连续、空间同步的对比观测,能获得更为丰富的全球变化信息。
我国对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微波载荷的研究,同样在国际上取得领先地位。吴季介绍,这是一个在太空中“凝视”地球的计划。近地遥感卫星分辨率高,但其“绕着地球飞”的特性让它无法对地球进行全天候观测。而地球同步轨道是“凝视”地球的最好位置,能够对地球同一区域进行全天时、全天候的观测。除此之外,微波遥感还具有对云层中温度和水气三维观测的能力,“比如光学遥感卫星能够看到台风,但看不到台风之下的水气,微波遥感却可以清楚地知道”。但由于地球同步轨道距离地面有3万多公里高,需要很大的天线才能实现需要的地面分辨率,因此,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在地球同步轨道上在微波、毫米波波段实现对地球连续三维观测的能力。吴季透露,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已经成功研制出了干涉式综合孔径微波/毫米波成像仪地面样机,仅仅使用常规技术1/2的天气孔径,仍可以实现30~50公里的地面分辨率。吴季说:“该项技术是目前最有可能实现同步轨道微波观测的有效载荷,并一直处于国际上技术领先地位。”
金亚秋院士说:“此次大会证明了我国已是遥感科学技术先进国家,我们要以此作为未来发展的契机和新的起点,推动我国遥感科学技术向强国进军。”齐芳 陈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