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党我国历经了3次思想大解放,打破了“两个凡是”,触动了姓“社”姓“资”,冲破了姓“公”姓“私”,使人们的思想不断地得到了解放,为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值得很好的回顾和思考。
关键词:改革开放解放思想
Three thought fully emancipated review and ponder——Commemoration reform and open policy 30th anniversary
Liu Yudong
Abstract: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for 30 years,our party our country has had been through repeatedly 3 thought fully emancipateds,has broken “the two whatevers”,touched the surname “socialism” the surname “capitalism ”,has broken through the surname “private ownership” the surname “public ownership system ”,enable people’s thought to obtain the liberation unceasingly,has laid the science thought foundation for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smooth advancement,was worth the very good review and the ponder.
Keywords:Reform and open policyEmancipates the mind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0023-03
1978年至今,我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事业已走过三十年的历程。三十年来,我国曾有过三次思想大解放,这三次大解放都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都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在今天,回顾这三次思想大解放,对我们纪念这段历史,对我们眼下正在进行的新一轮改革定有裨益。
1.1978年打破“两个凡是”,实现第一次思想大解放
1977年7月,邓小平同志第三次复出。当时,我国结束十年动乱不到一年,由于思想领域人们受极“左”思潮影响时间太长,所以尽管粉碎了“四人帮”,但阴霾仍未散净。这年2月,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还联合发表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继续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向社会宣扬个人迷信和极“左”思想。社论向全国明确发出号召:“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逾地遵循。”随后,全国所有报纸都以通栏大字标题的规格隆重转载。在当时,两报一刊具有与中央文件相同甚至更大的政治影响力。这样,“两个凡是”立刻就成为全社会判断政治是非、行为对错的基本标准。
邓小平同志复出时,正是举国上下积重难返、百废待兴的时候,如何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尽快摆脱极“左”影响,解决“文革”遗留问题,把全党中心转移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这是邓小平同志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作为杰出的政治家,邓小平以他的非凡胆略,一方面迅速解决了一批冤假错案,使一些老同志重回领导岗位;另一方面,积极在思想领域谋划怎样拨乱反正。1977年8月,中央党校内部理论刊物《理论动态》发表《理论工作必须恢复和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一文,批评了有些人“对待是非不以客观实际为准”,而是以“权威意见为准,以报纸刊物上的提法为准”。1978年1月,人民日报《文风和认识路线》一文提出:“检验工作好坏、水平高低的标准是看实践,还是去看别的东西?”同年3月,人民日报在《标准只有一个》的文章中进一步提出:“真理的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除了社会实践,不可能再有其他检验真理的标准。”
这篇文章并没在当时引起太大社会反响,但它却如一场思想“热身赛”,给封闭多年的我国社会在精神上注入了活力,为日后更大范围、更大规模的理论讨论奠定了舆论基础,也促使理论工作者对实践标准问题去做更深层次的理性思考。1978年5月10日,有多名理论工作者参与写作修改,由胡耀邦同志亲自审定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理论动态》第60期全文发表;第二天,光明日报全文转发;第三天,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全文转载,新华社向全国发通稿,几天之内,该文迅速传遍神州大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全文分四个部分: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从学术角度来说,该文阐述的不过是最基本的哲学道理,并无理论新意,但是,由于它恰好点到我国在真理问题上的教条主义“死穴”,触及到人们对待“两个凡是”的不同态度,因而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文章一出,举国震惊,一场围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由此在党内外公开展开。这场讨论与其说是理论争论,不如说是思想斗争,因为真理标准直指“两个凡是”,而人们在“两个凡是”上的不同思想立场,自然就构成两种不同的政治态度。过程无需赘言,这场讨论与斗争最后以极“左”派失败、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而结束,尤其是三中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批判了“两个凡是”,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原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空前活跃,改革开放稳步推进。在经济领域,“小岗村改革”轰动全国,人民公社悄然解体,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文化领域,小说诗歌佳作不断,美术戏剧新潮迭起,各类思想碰撞不已。一场思想大解放,给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带来全方位的大解放和大发展。
2.1992年南巡谈话触动姓“社”姓“资”,实现第二次思想大解放
1989年下半年以后,受海内外政治形势的影响,国内再次出现思想纷争,以为改革开放要收、阶级斗争要抓的疑问不仅在社会,在党内也大有存在,这时候,蛰伏多年的“左”倾思想有了抬头空间,于是抓住机会又冒了出来。1990年2月,一篇《关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文章在北京某报发表,该文提出一个带根本性的质问:“是推行资本主义化的改革,还是推行社会主义改革?”也是这个年份,一家有影响的杂志在第一期发表的《用四项基本原则指导和规范改革开放》一文中指出,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就会冲击社会主义经济。”同年7月,北京某报发表《谁说社会主义“讲不清”》的文章,把矛头直接对准当时颇为流行的“摸着石头过河”和“黑猫白猫”理论。还有一篇署名“闻迪”的《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文章,居然洋洋洒洒在某大报连续转载。
在姓“社”姓“资”的争论上,“左”倾势力一度甚嚣尘上。思想上的混乱必然带来生产上的停滞和经济上的下滑,在当时,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一直在5%上下徘徊,出现较大的滑坡势头。不过,舆论界也有顶着逆流而上的情况。1991年春节第一天,上海解放日报就发表了震惊全国的《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的评论文章(当年是农历羊年)。这篇评论以犀利的语言冲破压抑,以极大的激情去歌唱改革、鼓动改革,“何以解忧,唯有改革”,就是本文贯彻始终的中心思想。随后,该报一鼓作气又接连发表《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改革开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三篇文章,形成掀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系列评论。自然,黄埔江畔的声音很快遭到来自党内外各种持否定态度者的反对和批判,一些大报大刊纷纷发表文章,谴责之声不绝于耳,谴责的焦点,从《改革开放可以不问姓“社”姓“资”吗?》、《庸俗生产力观点是十分有害的》等文章标题上就可看出。其中最为突出的是,1991年12月,一篇集各种“左”倾思想之大成的文章《关于树立社会主义改革观的七个问题》在北京一家刊物出现,该文从改革的目的、标准、任务、方向等方面进行全面反击,把这场“左”“右”之争推向了高潮。
为了解决当时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1992年1月,邓小平同志以88岁的高龄一路南下,到武昌、到深圳、到珠海,就改革开放中的问题沿途发表谈话。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震动全国,它冲破禁锢人们多年的思想禁区,解决了困惑中国多年的改革难题,为思想再次大解放指明了路径。“东方风来满园春”,当时,全国几乎所有党委机关报都转发了以此为标题,详细记述邓小平在深圳特区视察工作的长篇通讯。邓小平南巡谈话后,我国市场经济开始建立,股票这个十分陌生的东西开始在深圳发行,沿海、沿江、沿边开放的经济格局逐步形成,内陆地区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也逐步建立,整个中国经济呈现高速增长、浪潮迭起的生动局面。
3.1997年党的十五大为“公”、“私”定论,实现第三次思想大解放
第二次思想大解放以后,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随着姓“社”姓“资”问题的解决,国家所有制结构发生巨大变动,私有制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到1994年,我国已有私营企业主30多万户,在一些沿海省份,有的私企甚至雇工超千人。不过据权威部门调查,这其实还是一个十分保守的统计,当时,私营企业主的实际数量比注册数还要多出一倍。这样,我国政治语言中的一个敏感词汇——私营,在不经意间就出现了。
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中“摸着石头过河”,越摸越深,所有制问题无可回避地摆在了社会面前。据未曾公开的消息报道,在这个问题上,思想理论界1995~1997年初曾先后有过四份“万言书”,分别从国家安全、反和平演变、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等方面,对私有化及价值取向进行全面围攻。媒体舆论上,围绕“公”“私”之争,理论交锋也没停止,连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党内大报也先后加入其中。部门报纸如经济参考报、中国经济时报,地方报纸如上海的解放日报、深圳的深圳特区报等等,也都纷纷加入了讨论。
在这种纷争不断的情形下,1997年5月29日,时任党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发表了他准备良久的讲话。江泽民说:“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我们说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不动摇。在邓小平同志逝世之后,我们全党,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在这个问题上尤其要有高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讲话全文有两个要义,一是高举邓小平旗帜,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虽然没有直接涉及姓“公”姓“私”的争论,但针对“左”的批评显而易见。“5.29”讲话后,国内政治形势上在一段时间并没把该讲话直接与“第三次思想解放”相联系,直到8月12日,中国经济时报一篇《第三次思想解放:冲破姓“公”姓“私”的思想疑惑——访中宣部理论局副局长、研究员李君如》,以及十五大召开当天,还是中国经济时报在9月12日头版,以《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为题,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几次思想碰撞进行总结概括,这样,江泽民的“5.29”讲话才正式同第三次思想大解放一起见诸于媒体表述之中。
这次思想大解放,我们已从十五大报告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论述中明显感受到。报告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十五大以后,国企改革“抓大放小”实施战略性改组,股份制、合作制、租赁承包等所有制形式先后出现,民营、私营企业比重逐年上升,医疗、住房、教育等改革也随后跟进,市场经济步伐在全国明显加快。
现今,也有学者对当年的第三次思想大解放提出质疑,质疑的主要点是说,在内容上,第三次思想大解放所解决的问题,是第二次大解放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延伸,它们属同一层面,完全可以划归到第二次思想大解放的延续之中。还有人提出,现在社会对住房、医疗、教育改革反映较多、意见较大,如把它们纳入第三次思想大解放之中,会不会形成对这次大解放的否定? 作为一个学术问题,第二、第三次思想大解放有无必要分开完全可以展开讨论,但必须看到,它在当时确实对人们解放思想起到了促进作用,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起到了促进作用,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至于住房、医疗、教育改革存在不足,它不属于改革自身的问题。换句话说,不是应不应改革,而是应怎么改、改什么,有问题也是改革进程中所发生的偏差,它属另一方面的话题,与思想解放本身是两回事。
4.三次思想大解放的对比思考
回顾我国三次思想大解放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三次大解放都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进行,都贯穿一条反“左”主线;三次大解放都使干部群众打破了精神枷锁,带来思想的跃进,促进了生产力大发展。不过,在侧重点上,三次大解放各有不同,主要表现在:
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是从哲学理念上突破,它冲破“两个凡是” 的束缚,打破个人崇拜,属思想观念的转变更新。第二次思想大解放在经济领域突破,它冲破姓“社”姓“资”的束缚,打破的是计划经济崇拜,以生产发展为中心。第三次思想大解放也在经济领域,但重点在体制创新,它冲破的是姓“公”姓“私”的束缚,打破了所有制问题上的公有崇拜,是第二次解放基础上更深层次的改革。另外,在舆论声援上,第一、二次媒体跟进很强,社会舆论反响突出。第三次重在引导探索,“左”“右”之争的激烈程度与前两次相比,有波澜,但不惊。在时间间隔上,从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到第二次思想大解放,中间相隔14年,第二次到第三次间隔较短,只有5年时间。
回顾三次思想大解放的历程我们可以感到,在我们这种经济落后的国家里,人们的早期改革诉求大都着眼于衣食住行、温饱富裕这些经济层面的东西,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原有问题的解决,经济领域更深层次的问题又暴露出来,社会的改革要求也由此更加迫切,但基本还是以解决民生问题为主。这一点比较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的原理,是社会发展规律的生动再现。如今的问题是,第三次思想大解放距今已过去十一个年头,现在,当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走向深入,与经济领域的政治因素发生碰撞;当经济之外的其它社会矛盾与改革中的经济问题产生摩擦;当经济体制改革渐行渐远,与现今尚为传统的政治体制产生距离不便匹配时,我们是否需要思考再来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呢?
党的十七大就是对思想解放进行一次再动员的大会。十七大报告在引言中就开宗明义地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随后,报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的概括上,在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论述上,都无不体现着继续解放思想。“法宝”是指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克敌制胜的武器。党的十七大报告把解放思想称作“一大法宝”,充分说明我们党对解放思想的高度重视,充分说明当前继续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当然,由于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已经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由于现今的问题既涉及经济也包含政治,既涉及社会更包含民生,所以,今天在解放思想上所面临的形势肯定更为复杂,担负的任务肯定更重,尤其是当政治与经济、社会与民生这些问题交织一起的时候,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的难度无疑更大更高。因此,这次思想大解放的“点”应该选择在哪里,改革应该从哪里入手,路径应该如何选择,这一切,都是我们回顾三十年思想解放与改革历史过程后,需要认真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改革开放解放思想
Three thought fully emancipated review and ponder——Commemoration reform and open policy 30th anniversary
Liu Yudong
Abstract: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for 30 years,our party our country has had been through repeatedly 3 thought fully emancipateds,has broken “the two whatevers”,touched the surname “socialism” the surname “capitalism ”,has broken through the surname “private ownership” the surname “public ownership system ”,enable people’s thought to obtain the liberation unceasingly,has laid the science thought foundation for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smooth advancement,was worth the very good review and the ponder.
Keywords:Reform and open policyEmancipates the mind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0023-03
1978年至今,我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事业已走过三十年的历程。三十年来,我国曾有过三次思想大解放,这三次大解放都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都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在今天,回顾这三次思想大解放,对我们纪念这段历史,对我们眼下正在进行的新一轮改革定有裨益。
1.1978年打破“两个凡是”,实现第一次思想大解放
1977年7月,邓小平同志第三次复出。当时,我国结束十年动乱不到一年,由于思想领域人们受极“左”思潮影响时间太长,所以尽管粉碎了“四人帮”,但阴霾仍未散净。这年2月,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还联合发表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继续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向社会宣扬个人迷信和极“左”思想。社论向全国明确发出号召:“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逾地遵循。”随后,全国所有报纸都以通栏大字标题的规格隆重转载。在当时,两报一刊具有与中央文件相同甚至更大的政治影响力。这样,“两个凡是”立刻就成为全社会判断政治是非、行为对错的基本标准。
邓小平同志复出时,正是举国上下积重难返、百废待兴的时候,如何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尽快摆脱极“左”影响,解决“文革”遗留问题,把全党中心转移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这是邓小平同志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作为杰出的政治家,邓小平以他的非凡胆略,一方面迅速解决了一批冤假错案,使一些老同志重回领导岗位;另一方面,积极在思想领域谋划怎样拨乱反正。1977年8月,中央党校内部理论刊物《理论动态》发表《理论工作必须恢复和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一文,批评了有些人“对待是非不以客观实际为准”,而是以“权威意见为准,以报纸刊物上的提法为准”。1978年1月,人民日报《文风和认识路线》一文提出:“检验工作好坏、水平高低的标准是看实践,还是去看别的东西?”同年3月,人民日报在《标准只有一个》的文章中进一步提出:“真理的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除了社会实践,不可能再有其他检验真理的标准。”
这篇文章并没在当时引起太大社会反响,但它却如一场思想“热身赛”,给封闭多年的我国社会在精神上注入了活力,为日后更大范围、更大规模的理论讨论奠定了舆论基础,也促使理论工作者对实践标准问题去做更深层次的理性思考。1978年5月10日,有多名理论工作者参与写作修改,由胡耀邦同志亲自审定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理论动态》第60期全文发表;第二天,光明日报全文转发;第三天,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全文转载,新华社向全国发通稿,几天之内,该文迅速传遍神州大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全文分四个部分: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从学术角度来说,该文阐述的不过是最基本的哲学道理,并无理论新意,但是,由于它恰好点到我国在真理问题上的教条主义“死穴”,触及到人们对待“两个凡是”的不同态度,因而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文章一出,举国震惊,一场围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由此在党内外公开展开。这场讨论与其说是理论争论,不如说是思想斗争,因为真理标准直指“两个凡是”,而人们在“两个凡是”上的不同思想立场,自然就构成两种不同的政治态度。过程无需赘言,这场讨论与斗争最后以极“左”派失败、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而结束,尤其是三中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批判了“两个凡是”,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原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空前活跃,改革开放稳步推进。在经济领域,“小岗村改革”轰动全国,人民公社悄然解体,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文化领域,小说诗歌佳作不断,美术戏剧新潮迭起,各类思想碰撞不已。一场思想大解放,给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带来全方位的大解放和大发展。
2.1992年南巡谈话触动姓“社”姓“资”,实现第二次思想大解放
1989年下半年以后,受海内外政治形势的影响,国内再次出现思想纷争,以为改革开放要收、阶级斗争要抓的疑问不仅在社会,在党内也大有存在,这时候,蛰伏多年的“左”倾思想有了抬头空间,于是抓住机会又冒了出来。1990年2月,一篇《关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文章在北京某报发表,该文提出一个带根本性的质问:“是推行资本主义化的改革,还是推行社会主义改革?”也是这个年份,一家有影响的杂志在第一期发表的《用四项基本原则指导和规范改革开放》一文中指出,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就会冲击社会主义经济。”同年7月,北京某报发表《谁说社会主义“讲不清”》的文章,把矛头直接对准当时颇为流行的“摸着石头过河”和“黑猫白猫”理论。还有一篇署名“闻迪”的《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文章,居然洋洋洒洒在某大报连续转载。
在姓“社”姓“资”的争论上,“左”倾势力一度甚嚣尘上。思想上的混乱必然带来生产上的停滞和经济上的下滑,在当时,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一直在5%上下徘徊,出现较大的滑坡势头。不过,舆论界也有顶着逆流而上的情况。1991年春节第一天,上海解放日报就发表了震惊全国的《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的评论文章(当年是农历羊年)。这篇评论以犀利的语言冲破压抑,以极大的激情去歌唱改革、鼓动改革,“何以解忧,唯有改革”,就是本文贯彻始终的中心思想。随后,该报一鼓作气又接连发表《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改革开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三篇文章,形成掀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系列评论。自然,黄埔江畔的声音很快遭到来自党内外各种持否定态度者的反对和批判,一些大报大刊纷纷发表文章,谴责之声不绝于耳,谴责的焦点,从《改革开放可以不问姓“社”姓“资”吗?》、《庸俗生产力观点是十分有害的》等文章标题上就可看出。其中最为突出的是,1991年12月,一篇集各种“左”倾思想之大成的文章《关于树立社会主义改革观的七个问题》在北京一家刊物出现,该文从改革的目的、标准、任务、方向等方面进行全面反击,把这场“左”“右”之争推向了高潮。
为了解决当时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1992年1月,邓小平同志以88岁的高龄一路南下,到武昌、到深圳、到珠海,就改革开放中的问题沿途发表谈话。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震动全国,它冲破禁锢人们多年的思想禁区,解决了困惑中国多年的改革难题,为思想再次大解放指明了路径。“东方风来满园春”,当时,全国几乎所有党委机关报都转发了以此为标题,详细记述邓小平在深圳特区视察工作的长篇通讯。邓小平南巡谈话后,我国市场经济开始建立,股票这个十分陌生的东西开始在深圳发行,沿海、沿江、沿边开放的经济格局逐步形成,内陆地区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也逐步建立,整个中国经济呈现高速增长、浪潮迭起的生动局面。
3.1997年党的十五大为“公”、“私”定论,实现第三次思想大解放
第二次思想大解放以后,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随着姓“社”姓“资”问题的解决,国家所有制结构发生巨大变动,私有制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到1994年,我国已有私营企业主30多万户,在一些沿海省份,有的私企甚至雇工超千人。不过据权威部门调查,这其实还是一个十分保守的统计,当时,私营企业主的实际数量比注册数还要多出一倍。这样,我国政治语言中的一个敏感词汇——私营,在不经意间就出现了。
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中“摸着石头过河”,越摸越深,所有制问题无可回避地摆在了社会面前。据未曾公开的消息报道,在这个问题上,思想理论界1995~1997年初曾先后有过四份“万言书”,分别从国家安全、反和平演变、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等方面,对私有化及价值取向进行全面围攻。媒体舆论上,围绕“公”“私”之争,理论交锋也没停止,连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党内大报也先后加入其中。部门报纸如经济参考报、中国经济时报,地方报纸如上海的解放日报、深圳的深圳特区报等等,也都纷纷加入了讨论。
在这种纷争不断的情形下,1997年5月29日,时任党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发表了他准备良久的讲话。江泽民说:“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我们说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不动摇。在邓小平同志逝世之后,我们全党,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在这个问题上尤其要有高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讲话全文有两个要义,一是高举邓小平旗帜,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虽然没有直接涉及姓“公”姓“私”的争论,但针对“左”的批评显而易见。“5.29”讲话后,国内政治形势上在一段时间并没把该讲话直接与“第三次思想解放”相联系,直到8月12日,中国经济时报一篇《第三次思想解放:冲破姓“公”姓“私”的思想疑惑——访中宣部理论局副局长、研究员李君如》,以及十五大召开当天,还是中国经济时报在9月12日头版,以《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为题,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几次思想碰撞进行总结概括,这样,江泽民的“5.29”讲话才正式同第三次思想大解放一起见诸于媒体表述之中。
这次思想大解放,我们已从十五大报告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论述中明显感受到。报告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十五大以后,国企改革“抓大放小”实施战略性改组,股份制、合作制、租赁承包等所有制形式先后出现,民营、私营企业比重逐年上升,医疗、住房、教育等改革也随后跟进,市场经济步伐在全国明显加快。
现今,也有学者对当年的第三次思想大解放提出质疑,质疑的主要点是说,在内容上,第三次思想大解放所解决的问题,是第二次大解放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延伸,它们属同一层面,完全可以划归到第二次思想大解放的延续之中。还有人提出,现在社会对住房、医疗、教育改革反映较多、意见较大,如把它们纳入第三次思想大解放之中,会不会形成对这次大解放的否定? 作为一个学术问题,第二、第三次思想大解放有无必要分开完全可以展开讨论,但必须看到,它在当时确实对人们解放思想起到了促进作用,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起到了促进作用,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至于住房、医疗、教育改革存在不足,它不属于改革自身的问题。换句话说,不是应不应改革,而是应怎么改、改什么,有问题也是改革进程中所发生的偏差,它属另一方面的话题,与思想解放本身是两回事。
4.三次思想大解放的对比思考
回顾我国三次思想大解放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三次大解放都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进行,都贯穿一条反“左”主线;三次大解放都使干部群众打破了精神枷锁,带来思想的跃进,促进了生产力大发展。不过,在侧重点上,三次大解放各有不同,主要表现在:
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是从哲学理念上突破,它冲破“两个凡是” 的束缚,打破个人崇拜,属思想观念的转变更新。第二次思想大解放在经济领域突破,它冲破姓“社”姓“资”的束缚,打破的是计划经济崇拜,以生产发展为中心。第三次思想大解放也在经济领域,但重点在体制创新,它冲破的是姓“公”姓“私”的束缚,打破了所有制问题上的公有崇拜,是第二次解放基础上更深层次的改革。另外,在舆论声援上,第一、二次媒体跟进很强,社会舆论反响突出。第三次重在引导探索,“左”“右”之争的激烈程度与前两次相比,有波澜,但不惊。在时间间隔上,从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到第二次思想大解放,中间相隔14年,第二次到第三次间隔较短,只有5年时间。
回顾三次思想大解放的历程我们可以感到,在我们这种经济落后的国家里,人们的早期改革诉求大都着眼于衣食住行、温饱富裕这些经济层面的东西,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原有问题的解决,经济领域更深层次的问题又暴露出来,社会的改革要求也由此更加迫切,但基本还是以解决民生问题为主。这一点比较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的原理,是社会发展规律的生动再现。如今的问题是,第三次思想大解放距今已过去十一个年头,现在,当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走向深入,与经济领域的政治因素发生碰撞;当经济之外的其它社会矛盾与改革中的经济问题产生摩擦;当经济体制改革渐行渐远,与现今尚为传统的政治体制产生距离不便匹配时,我们是否需要思考再来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呢?
党的十七大就是对思想解放进行一次再动员的大会。十七大报告在引言中就开宗明义地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随后,报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的概括上,在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论述上,都无不体现着继续解放思想。“法宝”是指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克敌制胜的武器。党的十七大报告把解放思想称作“一大法宝”,充分说明我们党对解放思想的高度重视,充分说明当前继续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当然,由于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已经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由于现今的问题既涉及经济也包含政治,既涉及社会更包含民生,所以,今天在解放思想上所面临的形势肯定更为复杂,担负的任务肯定更重,尤其是当政治与经济、社会与民生这些问题交织一起的时候,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的难度无疑更大更高。因此,这次思想大解放的“点”应该选择在哪里,改革应该从哪里入手,路径应该如何选择,这一切,都是我们回顾三十年思想解放与改革历史过程后,需要认真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