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9年3月14日,从北京开来十几辆大货车,拉着办公用品、家具,像部队拉练似的,浩浩荡荡地来到河南罗山樊寺劳改农场。他们是全国总工会“五七”干校打前站的队伍,是来做筹建和安置工作的。接着,第二批、第三批相继开到樊寺劳改农场安营扎寨,一干就是五年。
这期间,我被县里抽调,协助干校搞水利规划和修姚河渡槽,吃住在干校,与干校领导打交道较多。时间长了,我们成了朋友。40年过去了,忆干校往事,仍历历在目。
“五七”干校的建立
“文化大革命”进入“斗、批、改”阶段后,1968年,毛泽东发出指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为了使广大干部“重新学习”,大批干部被下放到农村和各利,“五七”干校。
全国总工会“五七”干校是在原河南省五一劳改农场三分场(即樊寺劳改农场)的基础上建起来的,总部设在樊寺。由于摊子大,人员多,衣、食、住、行都成了困难。干校领导号召全体学员学习愚公移山精神,攻克建校难关。罗山县生产指挥部派人员做安置和协调工作,我也在其中。
由于住房紧张,十几个人住一间屋子,睡的是高低床,有些年老体弱的,爬上爬下很不方便。夜晚睡觉,有说梦话的,有打呼噜的,有精神受刺激乱说话的,造成部分人失眠。生活上,菜、肉、蛋类、豆制品,都凭票供应,加之罗山生猪上调任务重,猪肉经常缺供。1969年春季阴雨连绵,交通不便,到县城买菜全靠人力,所以食堂经常缺少新鲜蔬菜,只有靠腌菜下饭。
全国总工会“五七”干校的学员,有教授、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工作者、大学生,也有领导干部。职位最高的是全国总工会常务副主席马纯古、副主席陈少敏(因身体不好住县人武部)。干校的生活、工作环境,与北京有着天壤之别。所以,部分人不适应这里的生活环境,生病的较多,有时医疗室床位满员。干校的医疗条件比较好,医疗器械齐全,有病房、手术室,有内科、外科、眼科等。这些使下校的学员有了安全感。县里派去农业技术员、种田能手帮助他们,还设有供销、粮油供应、银行、邮电等单位。
“早请示”、“晚汇报”
全国总工会“五七”干校设有总部、办公室、政工、生产、后勤等机构。下边有连、排和作业组等。老、中、青三结合的领导班子的负责人叫刘植野,是个中年知识分子。1969年4月,他参加了中共九大。事后,刘植野在罗山干部大会上作过报告,传达中共九大会议精神。
总部下边分有农、工、副、机等连队,其中严冲农场最大,人多地广,很有名气。其他连队有五六十人。干校实行生产战斗化、行动军事化、生活集体化。连、排和作业组都有生产、学习、生活制度。早起集中唱革命歌曲,读毛主席著作和有关语录,这叫“早请示”;晚上收工时也要集合,选唱革命歌曲,朗诵《毛主席语录》,这叫“晚汇报”。
食堂在开饭前要做三件事:一是高唱革命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二是背《毛主席语录》。三是祝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寿无疆!祝林副主席健康,永远健康!三件事办完,方可进饭厅打饭。有个青年人打趣地说:“两个馒头一碗汤,一盘小菜保健康。”结果被造反派听到了,当场揪出来了,说他恶毒攻击林彪副主席,对“祝林副主席健康,永远健康”这一口号不满,开展批判,并通报全校,实行强行劳教。
“五七”干校对学习毛主席著作抓得很紧,除早晚学习外,还要带着《毛主席语录》上岗,在田间地头谈学习心得。夜晚,经常开批斗会,说是对有问题的人进行帮助,甄别弄清问题。有人说:“五七”干校就是要“以阶级斗争为纲”。
办“五七”干校,要向农民看齐
1969年3月下旬,正是下秧季节,干校人员基本就绪。在农业技术员的指导下,他们很快学会了泡中育苗、操整秧田、打畦撒苗等农活。一年之季在于春,机不可失。为此,蔬菜基地、鸡场、猪场、作坊、牛棚等先后筹建起来。各行各业生产有计划,行动有目标,个人有任务,项项有要求。
干校地处丘陵,无法机耕,只有靠水牛耕田。每个连队都有十几头水牛,水牛成了干校的活拖拉机。他们也自种蔬菜。有一种菜叫上海青,生长很快,产量高。罗山的上海青种子就是从干校传下来的。
1971年冬,全国总工会“五七”干校历经两年多的时间,农副业收入基本达到自给和半自给。由于科学种田,引进优良品种,合理深耕密植,科学施肥,每亩产量都在700斤到900斤之间,高出当地群众产量两三成。因此,周围生产队社员曾到干校学技术、换种子和交流经验。
从1969年3月到1974年10月,全国总工会“五七”干校在罗山历经五年的时间。在这五年里,干校给周围百姓留下许多谈论的话题。当初干校留下的一幢幢住房,现在变成承包户的住宅;干校栽下的一排排香樟树,现在已长成一个人抱不过来的大树。
干校当时有个口号,叫“向贫下中农学习,向农民看齐”。为此,干校挂带了刑桥大队的南李畈和赵堰两个生产队。干校的主要负责人住进生产队,作为工农相结合的试点。
据时任南李畈生产队队长的李新含说:“南李畈是全总干校示范点,干校副校长刘植野、校办主任齐品,还有个女同志叫余立群,吃住在南李畈,帮助生产队改良饮水和厕所。”由于当地习惯使用露天茅厕,干校领导让每户都盖茅房,封闭茅厕。改变陋习,人畜不再饮用塘水或小河里的水,让家家打机井压水。他们调钻机,帮每户都打了压水井。时至今日,这些设施仍在使用,很受群众欢迎。
我当时编了三首顺口溜:
全总干校好领导,住进李畈把心操;露天茅池来改造,卫生环境改变了。
露天茅池变茅房,前边安门后安窗;茅池封闭无臭味,冬天暖和夏天凉。
全总领导爱人民,调来钻机打机井;改变饮水讲卫生,吃水不忘打井人。
原在邢桥大队当革委会主任的赵培仁说:“全总干校给赵堰生产队修了座桥,能跑汽车,至今群众还没有忘记,现在修‘村村通’,正好用得上,给村民带来了很大便利。”时任邢桥大队贫协主任的姚依金说:“全总干校来的都是些大文化人,我给他们办点事是应该的,他们却记在心里。在演出时把我编进歌词:‘歌唱姚依金,办事多认真;矛盾能化解,我的好主任……’把我唱得不好意思。”
40年过去了,当年全国总工会“五七”干校的部分人可能已不在人世了。我也是年近八旬的老人。今天我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就是诚恳地邀请原干校的人们,有机会来你们生活过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
这期间,我被县里抽调,协助干校搞水利规划和修姚河渡槽,吃住在干校,与干校领导打交道较多。时间长了,我们成了朋友。40年过去了,忆干校往事,仍历历在目。
“五七”干校的建立
“文化大革命”进入“斗、批、改”阶段后,1968年,毛泽东发出指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为了使广大干部“重新学习”,大批干部被下放到农村和各利,“五七”干校。
全国总工会“五七”干校是在原河南省五一劳改农场三分场(即樊寺劳改农场)的基础上建起来的,总部设在樊寺。由于摊子大,人员多,衣、食、住、行都成了困难。干校领导号召全体学员学习愚公移山精神,攻克建校难关。罗山县生产指挥部派人员做安置和协调工作,我也在其中。
由于住房紧张,十几个人住一间屋子,睡的是高低床,有些年老体弱的,爬上爬下很不方便。夜晚睡觉,有说梦话的,有打呼噜的,有精神受刺激乱说话的,造成部分人失眠。生活上,菜、肉、蛋类、豆制品,都凭票供应,加之罗山生猪上调任务重,猪肉经常缺供。1969年春季阴雨连绵,交通不便,到县城买菜全靠人力,所以食堂经常缺少新鲜蔬菜,只有靠腌菜下饭。
全国总工会“五七”干校的学员,有教授、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工作者、大学生,也有领导干部。职位最高的是全国总工会常务副主席马纯古、副主席陈少敏(因身体不好住县人武部)。干校的生活、工作环境,与北京有着天壤之别。所以,部分人不适应这里的生活环境,生病的较多,有时医疗室床位满员。干校的医疗条件比较好,医疗器械齐全,有病房、手术室,有内科、外科、眼科等。这些使下校的学员有了安全感。县里派去农业技术员、种田能手帮助他们,还设有供销、粮油供应、银行、邮电等单位。
“早请示”、“晚汇报”
全国总工会“五七”干校设有总部、办公室、政工、生产、后勤等机构。下边有连、排和作业组等。老、中、青三结合的领导班子的负责人叫刘植野,是个中年知识分子。1969年4月,他参加了中共九大。事后,刘植野在罗山干部大会上作过报告,传达中共九大会议精神。
总部下边分有农、工、副、机等连队,其中严冲农场最大,人多地广,很有名气。其他连队有五六十人。干校实行生产战斗化、行动军事化、生活集体化。连、排和作业组都有生产、学习、生活制度。早起集中唱革命歌曲,读毛主席著作和有关语录,这叫“早请示”;晚上收工时也要集合,选唱革命歌曲,朗诵《毛主席语录》,这叫“晚汇报”。
食堂在开饭前要做三件事:一是高唱革命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二是背《毛主席语录》。三是祝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寿无疆!祝林副主席健康,永远健康!三件事办完,方可进饭厅打饭。有个青年人打趣地说:“两个馒头一碗汤,一盘小菜保健康。”结果被造反派听到了,当场揪出来了,说他恶毒攻击林彪副主席,对“祝林副主席健康,永远健康”这一口号不满,开展批判,并通报全校,实行强行劳教。
“五七”干校对学习毛主席著作抓得很紧,除早晚学习外,还要带着《毛主席语录》上岗,在田间地头谈学习心得。夜晚,经常开批斗会,说是对有问题的人进行帮助,甄别弄清问题。有人说:“五七”干校就是要“以阶级斗争为纲”。
办“五七”干校,要向农民看齐
1969年3月下旬,正是下秧季节,干校人员基本就绪。在农业技术员的指导下,他们很快学会了泡中育苗、操整秧田、打畦撒苗等农活。一年之季在于春,机不可失。为此,蔬菜基地、鸡场、猪场、作坊、牛棚等先后筹建起来。各行各业生产有计划,行动有目标,个人有任务,项项有要求。
干校地处丘陵,无法机耕,只有靠水牛耕田。每个连队都有十几头水牛,水牛成了干校的活拖拉机。他们也自种蔬菜。有一种菜叫上海青,生长很快,产量高。罗山的上海青种子就是从干校传下来的。
1971年冬,全国总工会“五七”干校历经两年多的时间,农副业收入基本达到自给和半自给。由于科学种田,引进优良品种,合理深耕密植,科学施肥,每亩产量都在700斤到900斤之间,高出当地群众产量两三成。因此,周围生产队社员曾到干校学技术、换种子和交流经验。
从1969年3月到1974年10月,全国总工会“五七”干校在罗山历经五年的时间。在这五年里,干校给周围百姓留下许多谈论的话题。当初干校留下的一幢幢住房,现在变成承包户的住宅;干校栽下的一排排香樟树,现在已长成一个人抱不过来的大树。
干校当时有个口号,叫“向贫下中农学习,向农民看齐”。为此,干校挂带了刑桥大队的南李畈和赵堰两个生产队。干校的主要负责人住进生产队,作为工农相结合的试点。
据时任南李畈生产队队长的李新含说:“南李畈是全总干校示范点,干校副校长刘植野、校办主任齐品,还有个女同志叫余立群,吃住在南李畈,帮助生产队改良饮水和厕所。”由于当地习惯使用露天茅厕,干校领导让每户都盖茅房,封闭茅厕。改变陋习,人畜不再饮用塘水或小河里的水,让家家打机井压水。他们调钻机,帮每户都打了压水井。时至今日,这些设施仍在使用,很受群众欢迎。
我当时编了三首顺口溜:
全总干校好领导,住进李畈把心操;露天茅池来改造,卫生环境改变了。
露天茅池变茅房,前边安门后安窗;茅池封闭无臭味,冬天暖和夏天凉。
全总领导爱人民,调来钻机打机井;改变饮水讲卫生,吃水不忘打井人。
原在邢桥大队当革委会主任的赵培仁说:“全总干校给赵堰生产队修了座桥,能跑汽车,至今群众还没有忘记,现在修‘村村通’,正好用得上,给村民带来了很大便利。”时任邢桥大队贫协主任的姚依金说:“全总干校来的都是些大文化人,我给他们办点事是应该的,他们却记在心里。在演出时把我编进歌词:‘歌唱姚依金,办事多认真;矛盾能化解,我的好主任……’把我唱得不好意思。”
40年过去了,当年全国总工会“五七”干校的部分人可能已不在人世了。我也是年近八旬的老人。今天我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就是诚恳地邀请原干校的人们,有机会来你们生活过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