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教学”作为一个教学论的概念被提出来虽然是晚近的事情,但我们宁愿在更宽泛的意义上使用“有效教学”。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表现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和学的怎么样”。在教学实践中,该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求是准确和明确。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情感”和“创造”是教学的本质。我们应该强调:教师在目标确定上要更新观念,重视情感培养、态度转变和价值观教育,注重教学形式与学习内容的统一。加强情感性教学,增长学生的见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对学习的持久热情。即:应做到:
(1)目标确立应当是开放的,不应该是封闭的;
(2)目标确立应当是全面的,而不是单一的;
(3)目标的确立应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
(4)目标的确立要符合发展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即在课程教学目标中整合人文精神的渗透;
(5)目标的确立还要考虑教师自身在课堂教学中教学个性发展方向。
二、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方法指的是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法与学法都可以预设,但不一定要恪守,随着课堂教学流程推进,要灵活选择。
(1)教法的选择。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事先预设的教法,只能作为备案,走进课堂。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教师不能无视学生所呈现的生命信息,来选择教法。而教学的方法的选择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知识水平和个性的差异、教师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以及学校现有的客观条件等。只有教师明察课堂,适时调控,灵活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才能保证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2)学法的选用。虽然执教前我们可以在头脑中对学情、学法作详细考虑,但很难穷尽课堂万千的变化。学生的学法会在其充分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灵活地创造,我们要积极地接纳与吸收。鼓励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去思考、去发现、去解决。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根据课堂教学情况,科学合理选用学法,激活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三、落实有效的教学交往
教学交往的有效性是指师生与生生之间通过有效地交流,促使课堂教学目标有效达成。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有效知识量。因为只有互动,教师和学生才可能获得相互理解。现实生活中往往显示为教师单向的传递,知识在书本、教师和学生之间单向地流动,所谓“互动教学”或“对话教学”并不多见。人们往往只承认教材、教具、图书馆、博物馆等课程资源,却很少与理会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中即时生成的智慧资源,更不会想到学生的“错误”、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
案例:刚当教师时,由于上课经验不足,经常去听一些老教师的课,不管是否是自己专业或自己学校的。记得一次正好去自己原就读的初中找老师,碰上他有课,就厚着脸皮去听了一节。当老师讲授完“负负相乘得正”的原则之后,问学生-3乘以-4等于多少。一位同学回答说等于9,另一位同学回答说等于12。老师肯定了后者,并让其陈述了原因,而对前者不加理会。课后我问那位回答等于9的同学为什么他认为等于9时,这位同学说:如果从数轴上看,将-3向正方向移动4次,每次移动3个单位,那么结果就等于9。可以设想。如果当那位同学回答等于9时,老师追问一声“为什么”,这样的课堂教学法是否会有另一种效果,有另一种品味?
四、运用有效的现代教育技术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来开发和利用相关的课程资源。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当教师适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时,现代教育技术本身就构成课程资源的一个部分。职高学生的特点是认知能力不高,对学习兴趣不大,好动且上课不自觉。我们不可能要求他们端端正正坐着听你讲枯燥的理论,但若能将这些变成直观的、形象而具有“可视性”的、娱乐性的东西,学生就愿意去听,它使“寓教于乐”的理想部分也成为了现实。
案例:在基础会计第六章第三节《生产过程的核算》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羽毛球生产过程。学生可以从这个过程中看到工人们是如何对羽毛、线、球顶进行加工从而生成完整的产品。教师根据该片断进行提问,生产羽毛球需要些什么费用?学生回答很多,如羽毛、线、球顶、工人、机器等等,教师根据这些回答引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即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如此学生心中对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就有一个很直观的概念,比教师课堂上花上很多时间抽象地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不过,现代教育技术是否能够发挥它的力量和魅力,取决于教师的恰当使用。真正能够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还需要考虑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程时所花费的资源成本,包括教师在制作课件中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材料。相反,若不考虑资源成本或使用不当,倒很可能“弄巧成拙”。
老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研究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要勇于拷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要勇于查找、反思课堂教学中的无效、低效行为,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减少、消灭无效、低效教学行为。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表现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和学的怎么样”。在教学实践中,该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求是准确和明确。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情感”和“创造”是教学的本质。我们应该强调:教师在目标确定上要更新观念,重视情感培养、态度转变和价值观教育,注重教学形式与学习内容的统一。加强情感性教学,增长学生的见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对学习的持久热情。即:应做到:
(1)目标确立应当是开放的,不应该是封闭的;
(2)目标确立应当是全面的,而不是单一的;
(3)目标的确立应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
(4)目标的确立要符合发展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即在课程教学目标中整合人文精神的渗透;
(5)目标的确立还要考虑教师自身在课堂教学中教学个性发展方向。
二、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方法指的是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法与学法都可以预设,但不一定要恪守,随着课堂教学流程推进,要灵活选择。
(1)教法的选择。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事先预设的教法,只能作为备案,走进课堂。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教师不能无视学生所呈现的生命信息,来选择教法。而教学的方法的选择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知识水平和个性的差异、教师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以及学校现有的客观条件等。只有教师明察课堂,适时调控,灵活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才能保证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2)学法的选用。虽然执教前我们可以在头脑中对学情、学法作详细考虑,但很难穷尽课堂万千的变化。学生的学法会在其充分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灵活地创造,我们要积极地接纳与吸收。鼓励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去思考、去发现、去解决。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根据课堂教学情况,科学合理选用学法,激活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三、落实有效的教学交往
教学交往的有效性是指师生与生生之间通过有效地交流,促使课堂教学目标有效达成。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有效知识量。因为只有互动,教师和学生才可能获得相互理解。现实生活中往往显示为教师单向的传递,知识在书本、教师和学生之间单向地流动,所谓“互动教学”或“对话教学”并不多见。人们往往只承认教材、教具、图书馆、博物馆等课程资源,却很少与理会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中即时生成的智慧资源,更不会想到学生的“错误”、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
案例:刚当教师时,由于上课经验不足,经常去听一些老教师的课,不管是否是自己专业或自己学校的。记得一次正好去自己原就读的初中找老师,碰上他有课,就厚着脸皮去听了一节。当老师讲授完“负负相乘得正”的原则之后,问学生-3乘以-4等于多少。一位同学回答说等于9,另一位同学回答说等于12。老师肯定了后者,并让其陈述了原因,而对前者不加理会。课后我问那位回答等于9的同学为什么他认为等于9时,这位同学说:如果从数轴上看,将-3向正方向移动4次,每次移动3个单位,那么结果就等于9。可以设想。如果当那位同学回答等于9时,老师追问一声“为什么”,这样的课堂教学法是否会有另一种效果,有另一种品味?
四、运用有效的现代教育技术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来开发和利用相关的课程资源。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当教师适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时,现代教育技术本身就构成课程资源的一个部分。职高学生的特点是认知能力不高,对学习兴趣不大,好动且上课不自觉。我们不可能要求他们端端正正坐着听你讲枯燥的理论,但若能将这些变成直观的、形象而具有“可视性”的、娱乐性的东西,学生就愿意去听,它使“寓教于乐”的理想部分也成为了现实。
案例:在基础会计第六章第三节《生产过程的核算》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羽毛球生产过程。学生可以从这个过程中看到工人们是如何对羽毛、线、球顶进行加工从而生成完整的产品。教师根据该片断进行提问,生产羽毛球需要些什么费用?学生回答很多,如羽毛、线、球顶、工人、机器等等,教师根据这些回答引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即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如此学生心中对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就有一个很直观的概念,比教师课堂上花上很多时间抽象地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不过,现代教育技术是否能够发挥它的力量和魅力,取决于教师的恰当使用。真正能够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还需要考虑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程时所花费的资源成本,包括教师在制作课件中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材料。相反,若不考虑资源成本或使用不当,倒很可能“弄巧成拙”。
老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研究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要勇于拷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要勇于查找、反思课堂教学中的无效、低效行为,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减少、消灭无效、低效教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