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戏曲艺术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世界文明瑰宝,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戏曲文化更是经过不断的打磨,形成了一种我国独有的艺术体系,融合了多种民间艺术。而戏曲音乐作为该艺术形式的重要元素之一,音乐的表现可以更好的突显出是戏曲人物性格、情感,更是提升戏曲表演的舞台效果重要手段。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戏曲音乐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趋向。
关键词:中国文化;戏曲音乐;历史进程;发展趋势
中国戏曲音乐在经历了百余年漫长岁月后,已步人当代社会意识形态中。基于当前飞速的社会发展节奏中,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已然发生变革,在改变戏曲音乐文化生态的同时,也给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生力量。戏曲音乐在时代不断变化下,经历了历史转折,但同时也受到了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戏曲音乐的发展困境重重,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
一、中国戏曲音乐的历史回顾
(一)新中国成立到60年代中期
在建国伊始,人民政府成立各级专门机构,主要目的是管理以及指导戏曲改革。在1951年,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为这一时期的戏曲音乐发展提供了参考。同时,当时的政府还积极鼓励音乐工作者投身到戏曲改革工作中,极大的推动了戏曲队伍的发展,促使戏曲音乐创作方式发生了转变,从以往的民间艺人口头形式、集体形式的创作,逐步开展转向专业作曲家的笔头创作。进而出现了很多具有建数的戏曲作曲家以及戏曲音乐作品,比如京剧代表刘吉典、豫剧代表王基笑、越剧代表刘如曾、黄梅戏代表时白林等。而《红灯记》、《刘巧儿》、《智取威虎山》等剧目的出现,更是推动了音乐创作。当中不少音乐在群众群体中广为传唱,有的直接被编入中小学音乐教材中[1]。
(二)十年“文革”时期
在这一时期,戏曲音乐发展受到了很大影响,受到以江青为首的一些人的破坏,导致戏曲音乐难以正常发展,不仅全国禁止上演传统戏,也严谨地方戏曲剧种演出。但这一时期,京剧“样板戏”却呈现出“一花独放”的景象,“破字当头”成为当时戏曲音乐创作重要思想,使得京剧音乐呈现出高度、畸形发展形态,导致各地方剧种在政策压迫下,艺术创造以模式化方向发展。基于当时的“样板戏”体现的音乐成就,其本身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京剧音乐本身,究其根本,主要是其中的音乐,已经不仅仅是中国戏曲音乐一般规律,当中还体现了中西音乐相结合的宝贵艺术经验。
(三)70年代后期至今
“四人帮”的粉碎,使得中国戏曲艺术得到了复兴,并逐步进入到发展正轨中,一些地方剧种、剧团等得到恢复,同时,遭受迫害的老艺术家也得到了平反昭雪,以往大家喜爱的传统剧目也重新发展起来,戏曲舞台重见天日。在这一时期,中国戏曲音乐遗产受到了高度重视,国家以及各级政府决策出各类计划,致力于开展整理中国戏曲音乐的大工程。其中《京剧音乐概论》、《昆区唱腔研究》、《戏曲新题》等等相继问世。
二、中国戏曲音乐发展趋向分析
(一)創作方式的转变
中国戏曲音乐源自民间艺术,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同时,也通过书面形式,将曲谱、理论著述等较为完整的保存。是一种民间艺人按照非文字、书面的形式进行的创造。以往的民间创作方式,主要特点就是集体性、口头性,也会经过一、二度创作。但经过历史、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大量的新音乐工作者投身到戏曲音乐创作中,改变以往民间创作形式,逐步向专业创作方式发展,这一形式上的改变,也是“戏改”的产物。与时代环境、国家制度存在直接关系。经历过以往的封建时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发挥力量,在先进知识分子的带领下,通过“戏曲改良运动”,促使戏曲艺术更加符合时代发展需求[2]。这一运动也是新时期下的必然延伸,突显出当时人们对戏曲艺术发展规律自觉的认识。
(二)程式发展趋向
传统戏曲音乐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程式性,是历史艺术实践自然而然形成的。以往戏曲音乐主要表现为“一曲多用”,与梅兰芳先生所说“移步不换形”相符合。虽然进行了变化,但是整体上并没有改变原有曲调的基本框架。而现代京剧唱腔早已经改变了此种程式性,虽然同样是保持传统风格,但却进行了重新创作。从近代很多剧种新作看,除了保持了传统程式的“语汇”、“部件”外,主要表现为与多种声腔融合的方法。比如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的“打虎上山”前奏部分,与其他戏的“一曲多用”完全找不到契合点,因此,属于新作。现代戏曲音乐强调“专曲专用”。虽然与专业音乐中的“专曲专用”不同,但在具体创作过程中,依然注重中个性,反对模仿。
(三)流派的发展趋向
从中国戏曲发展历史看,流派属于一种历史产生的文化现象。比如戏曲音乐中的唱腔,主要就是将演员作为中心,根据民间创作形式最终形成的派别。但是建国以后,流派不再是戏曲音乐发展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京剧发展历史上,有过“前三杰”、“后三杰”、“四大须生”等众多流派。但从建国后,随着各剧团恢复民间创作方式,几乎不再出现流派。此时,戏曲作家、剧作曲家的地位得到提升,与此同时,在艺术创造、艺术欣赏方面,人们也更加关注作品、表演的创作性,改变了以往“重复”的思想,更加追求新的审美,所以,在建国以来,并未有新的流派出现。显然,以流派发展为主体的戏曲音乐早已成为过去式。但是这一发展趋势,也不等同于当代戏曲音乐的创造,对戏曲演员个性化发展造成了不良限制,这一个改变,只能说是表现形式的二度创作。
结语:
总而言之,戏曲不再是“一统天下”,当今的戏曲音乐需要与众多现代艺术进行不断沟通,并从中探索出一条适合戏曲音乐发展的道路。通过本文对戏曲音乐历史进程以及发展趋势分析看,在未来戏曲音乐发展中,不仅会收藏式保存经典戏曲音乐,同时,还非常有可能继续“戏改”模式发展,不断产生新型戏曲音乐,此外,也非常容易与古今中外的各种艺术进行融合,衍生出更多、更新的音乐品种。但无论呈现出哪一种发展趋向,都是推动戏曲音乐发展的重要途径,使得中国戏曲艺术更加繁荣昌盛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蓓.听弦知语声——胡琴艺术与地方戏曲风格相辅之道[J].北方音乐,2020,12(22):239-243.
[2]张琼.融媒体背景下河南戏曲传播路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0,56(11):138-140.
(绍兴市文化馆 312000)
关键词:中国文化;戏曲音乐;历史进程;发展趋势
中国戏曲音乐在经历了百余年漫长岁月后,已步人当代社会意识形态中。基于当前飞速的社会发展节奏中,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已然发生变革,在改变戏曲音乐文化生态的同时,也给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生力量。戏曲音乐在时代不断变化下,经历了历史转折,但同时也受到了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戏曲音乐的发展困境重重,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
一、中国戏曲音乐的历史回顾
(一)新中国成立到60年代中期
在建国伊始,人民政府成立各级专门机构,主要目的是管理以及指导戏曲改革。在1951年,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为这一时期的戏曲音乐发展提供了参考。同时,当时的政府还积极鼓励音乐工作者投身到戏曲改革工作中,极大的推动了戏曲队伍的发展,促使戏曲音乐创作方式发生了转变,从以往的民间艺人口头形式、集体形式的创作,逐步开展转向专业作曲家的笔头创作。进而出现了很多具有建数的戏曲作曲家以及戏曲音乐作品,比如京剧代表刘吉典、豫剧代表王基笑、越剧代表刘如曾、黄梅戏代表时白林等。而《红灯记》、《刘巧儿》、《智取威虎山》等剧目的出现,更是推动了音乐创作。当中不少音乐在群众群体中广为传唱,有的直接被编入中小学音乐教材中[1]。
(二)十年“文革”时期
在这一时期,戏曲音乐发展受到了很大影响,受到以江青为首的一些人的破坏,导致戏曲音乐难以正常发展,不仅全国禁止上演传统戏,也严谨地方戏曲剧种演出。但这一时期,京剧“样板戏”却呈现出“一花独放”的景象,“破字当头”成为当时戏曲音乐创作重要思想,使得京剧音乐呈现出高度、畸形发展形态,导致各地方剧种在政策压迫下,艺术创造以模式化方向发展。基于当时的“样板戏”体现的音乐成就,其本身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京剧音乐本身,究其根本,主要是其中的音乐,已经不仅仅是中国戏曲音乐一般规律,当中还体现了中西音乐相结合的宝贵艺术经验。
(三)70年代后期至今
“四人帮”的粉碎,使得中国戏曲艺术得到了复兴,并逐步进入到发展正轨中,一些地方剧种、剧团等得到恢复,同时,遭受迫害的老艺术家也得到了平反昭雪,以往大家喜爱的传统剧目也重新发展起来,戏曲舞台重见天日。在这一时期,中国戏曲音乐遗产受到了高度重视,国家以及各级政府决策出各类计划,致力于开展整理中国戏曲音乐的大工程。其中《京剧音乐概论》、《昆区唱腔研究》、《戏曲新题》等等相继问世。
二、中国戏曲音乐发展趋向分析
(一)創作方式的转变
中国戏曲音乐源自民间艺术,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同时,也通过书面形式,将曲谱、理论著述等较为完整的保存。是一种民间艺人按照非文字、书面的形式进行的创造。以往的民间创作方式,主要特点就是集体性、口头性,也会经过一、二度创作。但经过历史、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大量的新音乐工作者投身到戏曲音乐创作中,改变以往民间创作形式,逐步向专业创作方式发展,这一形式上的改变,也是“戏改”的产物。与时代环境、国家制度存在直接关系。经历过以往的封建时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发挥力量,在先进知识分子的带领下,通过“戏曲改良运动”,促使戏曲艺术更加符合时代发展需求[2]。这一运动也是新时期下的必然延伸,突显出当时人们对戏曲艺术发展规律自觉的认识。
(二)程式发展趋向
传统戏曲音乐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程式性,是历史艺术实践自然而然形成的。以往戏曲音乐主要表现为“一曲多用”,与梅兰芳先生所说“移步不换形”相符合。虽然进行了变化,但是整体上并没有改变原有曲调的基本框架。而现代京剧唱腔早已经改变了此种程式性,虽然同样是保持传统风格,但却进行了重新创作。从近代很多剧种新作看,除了保持了传统程式的“语汇”、“部件”外,主要表现为与多种声腔融合的方法。比如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的“打虎上山”前奏部分,与其他戏的“一曲多用”完全找不到契合点,因此,属于新作。现代戏曲音乐强调“专曲专用”。虽然与专业音乐中的“专曲专用”不同,但在具体创作过程中,依然注重中个性,反对模仿。
(三)流派的发展趋向
从中国戏曲发展历史看,流派属于一种历史产生的文化现象。比如戏曲音乐中的唱腔,主要就是将演员作为中心,根据民间创作形式最终形成的派别。但是建国以后,流派不再是戏曲音乐发展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京剧发展历史上,有过“前三杰”、“后三杰”、“四大须生”等众多流派。但从建国后,随着各剧团恢复民间创作方式,几乎不再出现流派。此时,戏曲作家、剧作曲家的地位得到提升,与此同时,在艺术创造、艺术欣赏方面,人们也更加关注作品、表演的创作性,改变了以往“重复”的思想,更加追求新的审美,所以,在建国以来,并未有新的流派出现。显然,以流派发展为主体的戏曲音乐早已成为过去式。但是这一发展趋势,也不等同于当代戏曲音乐的创造,对戏曲演员个性化发展造成了不良限制,这一个改变,只能说是表现形式的二度创作。
结语:
总而言之,戏曲不再是“一统天下”,当今的戏曲音乐需要与众多现代艺术进行不断沟通,并从中探索出一条适合戏曲音乐发展的道路。通过本文对戏曲音乐历史进程以及发展趋势分析看,在未来戏曲音乐发展中,不仅会收藏式保存经典戏曲音乐,同时,还非常有可能继续“戏改”模式发展,不断产生新型戏曲音乐,此外,也非常容易与古今中外的各种艺术进行融合,衍生出更多、更新的音乐品种。但无论呈现出哪一种发展趋向,都是推动戏曲音乐发展的重要途径,使得中国戏曲艺术更加繁荣昌盛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蓓.听弦知语声——胡琴艺术与地方戏曲风格相辅之道[J].北方音乐,2020,12(22):239-243.
[2]张琼.融媒体背景下河南戏曲传播路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0,56(11):138-140.
(绍兴市文化馆 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