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标准》倡导在对学生体育学习进行评价时,改变教师对学生单一的外部评价,积极引入学生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这种学习评价形式的转变,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以及进一步促进体育学习能力的发展。引导学生互相评价旨在让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学会对学习行为的自我监控,并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在互相评价时存在着“不愿”“不能”“不会”的“三不”现象,并针对上述现象总结出一系列的教学策略。
一、 学生互相评价“三不”现象
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主体性的缺失以及对学习评价价值认知偏离,导致学生“不愿”“不能”“不会”互相评价。因此,教师要正确对待学习评价重点的转变,积极构建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正视学习评价的价值。
首先,学生不愿互评。学生不愿互评的成因是多元、复杂的。除了运动参与不足的主观因素之外,还有以下三点客观存在的因素:一是长期单一的教师评价形式充斥课堂所形成的学生主体性丧失;二是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体育是一个不具有真正学习意义的学科,因此很难对体育学科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进而影响到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反思,评价的效用自然微乎其微了;三是对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体育学科特质认识不足,很难适应体育学习的独特性与复杂性,缺乏一定的自我反思和调控能力。
其次,学生不能互评。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互评的状态一般都是“可有可无”或者“蜻蜓点水”,学生不能真正自主参与学习评价。具体表现在:一是缺少学生互评的时间与空间;二是缺少互评的内容与操作方式;三是缺少学生互评的常态机制。
最后,学生不会互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误导往往让学生互评的效果差强人意。具体表现在:一是互评时机不当。实践表明,正确的动作概念和技能初步形成之际才是引入互评最佳时机;二是评价标准单一。非“好”即“差”的评价标准无助于体育学习的提高;三是互评主题不具针对性。只有设置具体、可观察和比较的评价问题,才能唤起学生互评的主动性。
二、学生互相评价的教学策略
互相评价的有效性重点在于优化评价内容与形式。教师应基于“三维目标”选择可操作性、可测可评的具体评价内容。关注个体差异与情意表现是优化评价形式的重要视角,努力营造和谐乐学的学习氛围。与此同时,以身体练习为本质属性的体育学习如何规避身体自尊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评价内容的价值取向。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总是这样表述评价内容:“你同伴的动作做得好吗?好,我们就给他鼓鼓掌。”“我们练习的积极性高吗?”评价内容的界定通常是以问题表述的形式出现的,而上述这两个问题的提出,缺乏评价深度,只需要浅显的判断思考,并不能真正唤醒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由此可见,评价内容的价值取向是引领学生互评的关键所在。因此,小学体育教学学生互评内容的引入要讲究问题的归纳性和价值判断性。归纳性的问题往往需要学生说明理由,通常要求两个以上的记忆内容,而且回答可能是多样性的;价值判断性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选择,是一种态度与认知上的判断,但回答绝不仅限于正确与否的绝对判断。
其次,“友情式”分组。“友情式”分组的特点是学生之间心理相容、志趣相投。因为这种分组方式更容易激发学生之间坦诚相待地说出“心里话”。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因教师组织形式的失当而导致学生评价失控的现象屡见不鲜。“友情式”分组的互评也存有学生之间相互吹捧、言过其实的弊端,需要教师依据教材的特点与班级具体学情而定。
最后,身体自尊。身体自尊是学生自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很敏感的组成部分,对运动技能学习和身体素质的评价与学生的身体自尊密切关联,评价失当就会严重地伤害学生身体自尊。笔者在教学中引入“学习卡片”的评价手段,有效规避了互伤身体自尊的教学评价现象。书面评价是体育课堂教学学生口头互评的一种延续,其具有相对的规范性和格式化要求,从而能影响学生口头表达的随意性。实践表明,学生经过长期的评价训练,正确的评价态度与能力得以提升,反映在课堂中的相互评价也逐步趋于规范和精彩。
在体育学习中,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一定是与互相观察紧密相连的,有效地观察直接影响着学生互评的质量。同时,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又始终伴随着自我反思,学生在自我反思和互相评价中能够释疑解惑逐步形成对动作技能的领悟与改进。总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互相评价有助于进一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体育学习能力的发展。
作者单位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吴桥中心小学
编辑 徐绒绒
一、 学生互相评价“三不”现象
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主体性的缺失以及对学习评价价值认知偏离,导致学生“不愿”“不能”“不会”互相评价。因此,教师要正确对待学习评价重点的转变,积极构建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正视学习评价的价值。
首先,学生不愿互评。学生不愿互评的成因是多元、复杂的。除了运动参与不足的主观因素之外,还有以下三点客观存在的因素:一是长期单一的教师评价形式充斥课堂所形成的学生主体性丧失;二是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体育是一个不具有真正学习意义的学科,因此很难对体育学科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进而影响到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反思,评价的效用自然微乎其微了;三是对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体育学科特质认识不足,很难适应体育学习的独特性与复杂性,缺乏一定的自我反思和调控能力。
其次,学生不能互评。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互评的状态一般都是“可有可无”或者“蜻蜓点水”,学生不能真正自主参与学习评价。具体表现在:一是缺少学生互评的时间与空间;二是缺少互评的内容与操作方式;三是缺少学生互评的常态机制。
最后,学生不会互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误导往往让学生互评的效果差强人意。具体表现在:一是互评时机不当。实践表明,正确的动作概念和技能初步形成之际才是引入互评最佳时机;二是评价标准单一。非“好”即“差”的评价标准无助于体育学习的提高;三是互评主题不具针对性。只有设置具体、可观察和比较的评价问题,才能唤起学生互评的主动性。
二、学生互相评价的教学策略
互相评价的有效性重点在于优化评价内容与形式。教师应基于“三维目标”选择可操作性、可测可评的具体评价内容。关注个体差异与情意表现是优化评价形式的重要视角,努力营造和谐乐学的学习氛围。与此同时,以身体练习为本质属性的体育学习如何规避身体自尊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评价内容的价值取向。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总是这样表述评价内容:“你同伴的动作做得好吗?好,我们就给他鼓鼓掌。”“我们练习的积极性高吗?”评价内容的界定通常是以问题表述的形式出现的,而上述这两个问题的提出,缺乏评价深度,只需要浅显的判断思考,并不能真正唤醒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由此可见,评价内容的价值取向是引领学生互评的关键所在。因此,小学体育教学学生互评内容的引入要讲究问题的归纳性和价值判断性。归纳性的问题往往需要学生说明理由,通常要求两个以上的记忆内容,而且回答可能是多样性的;价值判断性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选择,是一种态度与认知上的判断,但回答绝不仅限于正确与否的绝对判断。
其次,“友情式”分组。“友情式”分组的特点是学生之间心理相容、志趣相投。因为这种分组方式更容易激发学生之间坦诚相待地说出“心里话”。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因教师组织形式的失当而导致学生评价失控的现象屡见不鲜。“友情式”分组的互评也存有学生之间相互吹捧、言过其实的弊端,需要教师依据教材的特点与班级具体学情而定。
最后,身体自尊。身体自尊是学生自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很敏感的组成部分,对运动技能学习和身体素质的评价与学生的身体自尊密切关联,评价失当就会严重地伤害学生身体自尊。笔者在教学中引入“学习卡片”的评价手段,有效规避了互伤身体自尊的教学评价现象。书面评价是体育课堂教学学生口头互评的一种延续,其具有相对的规范性和格式化要求,从而能影响学生口头表达的随意性。实践表明,学生经过长期的评价训练,正确的评价态度与能力得以提升,反映在课堂中的相互评价也逐步趋于规范和精彩。
在体育学习中,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一定是与互相观察紧密相连的,有效地观察直接影响着学生互评的质量。同时,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又始终伴随着自我反思,学生在自我反思和互相评价中能够释疑解惑逐步形成对动作技能的领悟与改进。总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互相评价有助于进一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体育学习能力的发展。
作者单位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吴桥中心小学
编辑 徐绒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