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已推行了十年,初中历史教学呈现出盎盎的生机与活力,有许多值得总结与反思的地方。当前,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的背景下,更有必要反思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进一步推进课改的着力点。笔者现就初中历史教学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根据初中历史新课标的要求,提出深化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应关注的三个“度”,请方家指正。
一、课时教学目标的清晰度
历史教学目标对历史教学的有效实施,以及建立历史学业评价的科学体系至关重要。教学目标有三个层次,一是宏观目标,即教育的培养目标,这是对任何学科教学都有的共性要求;二是中观目标,即学科课程目标,带有鲜明的学科特性,在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要求;三是微观目标,即课时教学目标,是指某一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应达到的预期状态,是宏观的共性要求与中观的特性要求的具体体现。
课时教学目标的清晰度对教学过程具有指导和定向的作用,即对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方式的选择与应用都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同时,课时教学目标还为学业评价提供了标准与依据。但笔者在听课调研中发现,课时教学目标不清晰所导致的历史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等现象仍很普遍。
笔者认为,产生这些现象的主因有三:一是部分教师对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往往只凭经验进行教学,以为讲完了教科书某一节课的内容就达成了该课时的教学目标;二是部分教师只是从教参或教辅资料上简单照搬教学目标,而没有从“以学定教”的高度去设计契合学情的教学目标,缺乏导向作用;三是部分教师未能区分教学目标的层次,导致教学目标的预设空泛、虚化乃至远离实际。
二、教学内容优化的适度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一线教师对优化历史教学内容已形成了共识,但仍有不少教师对如何把握优化的适切度仍深感困惑。笔者认为,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适切度,首先应分清历史课程内容、历史教科书内容和历史教学内容三个概念。
历史课程内容,是指历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内容。而历史教科书所表述的各种知识和信息,即为教科书内容。至于历史教学内容,则是教师在理解历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内容的基础上经过精心整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给学生的各种历史学科的信息、知识、技能和方法等内容。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往往忽视了在深刻解读历史课标和教科书等文本的基础上做好历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优化,通常直接把历史教科书的陈述视为教学内容,很少考虑教科书呈现的内容及组织形式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机械地依照教科书的编排按部就班地讲授,既缺少对教科书内容的合理整合,更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切合学情的“质”的改造。
历史教科书是践行历史课程标准的一个载体,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虽然初中历史教科书在一定程度上叙述了有关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揭示了知识的本质与联系,并体现了一定的认知策略,但因篇幅所限,教科书往往把知识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过程。因此,教师在将教科书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时,还应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的实际,对教科书内容进行“过程化”的再加工,形成既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又服务于课时目标的教学内容,使教科书上的知识“活”起来。
三、教学方法选择的实效性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课程改革引发了初中历史教学的重大变革,改变了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明显增多。
但也有部分教师对课程标准认识不足,对新课程理念、新的教学方式的理解不到位,导致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异化”现象:一是“以问题驱动教学”演变成“满堂问”,只重问题的数量而忽视问题的质量;二是“以学生为中心”演变成“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只重活动的形式而忽视活动的效益,缺乏必要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三是“模拟历史情境”演变成“戏说历史”,只重视情境的创设而忽视历史的客观真实性;四是“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演变成“独媒体”,媒体取代了板书,只重视现代化手段的运用而忽视传统教学手段的承继;五是“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演变成“抛弃教科书”,资源的过度使用,使教科书成了学生案头的一个摆设品……
例如,有教师在讲授七年级上册“春秋战国的纷争”时,课前布置学生做准备,把与课文相关的“减灶记”“城濮之战”“管鲍之交”“退避三舍”“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用自己擅长的形式在课堂上呈现出来。
于是,学生有讲故事的,有以漫画或连环画的形式展示的,还有以小组为单位表演历史剧的,形式多样,课堂气氛非常热闹。但是,热闹之后,学生对这段历史真的理解了吗?这一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齐桓公、晋文公成就霸业的原因是什么?恐怕不甚了了。
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能盲目、随意地选择教学方法。由于历史的过去性特点,教师应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让学生知晓历史事件发生演变的前因后果,清楚地了解具体的历史状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去尝试解决新问题的课堂活动设计才是有效的。
综上所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要实现这一理念,就需要把历史课堂教学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笔者在本文中所提出的三个“度”,就是建立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这个基点上的。
(河北省平山县岗南中学)
一、课时教学目标的清晰度
历史教学目标对历史教学的有效实施,以及建立历史学业评价的科学体系至关重要。教学目标有三个层次,一是宏观目标,即教育的培养目标,这是对任何学科教学都有的共性要求;二是中观目标,即学科课程目标,带有鲜明的学科特性,在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要求;三是微观目标,即课时教学目标,是指某一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应达到的预期状态,是宏观的共性要求与中观的特性要求的具体体现。
课时教学目标的清晰度对教学过程具有指导和定向的作用,即对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方式的选择与应用都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同时,课时教学目标还为学业评价提供了标准与依据。但笔者在听课调研中发现,课时教学目标不清晰所导致的历史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等现象仍很普遍。
笔者认为,产生这些现象的主因有三:一是部分教师对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往往只凭经验进行教学,以为讲完了教科书某一节课的内容就达成了该课时的教学目标;二是部分教师只是从教参或教辅资料上简单照搬教学目标,而没有从“以学定教”的高度去设计契合学情的教学目标,缺乏导向作用;三是部分教师未能区分教学目标的层次,导致教学目标的预设空泛、虚化乃至远离实际。
二、教学内容优化的适度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一线教师对优化历史教学内容已形成了共识,但仍有不少教师对如何把握优化的适切度仍深感困惑。笔者认为,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适切度,首先应分清历史课程内容、历史教科书内容和历史教学内容三个概念。
历史课程内容,是指历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内容。而历史教科书所表述的各种知识和信息,即为教科书内容。至于历史教学内容,则是教师在理解历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内容的基础上经过精心整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给学生的各种历史学科的信息、知识、技能和方法等内容。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往往忽视了在深刻解读历史课标和教科书等文本的基础上做好历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优化,通常直接把历史教科书的陈述视为教学内容,很少考虑教科书呈现的内容及组织形式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机械地依照教科书的编排按部就班地讲授,既缺少对教科书内容的合理整合,更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切合学情的“质”的改造。
历史教科书是践行历史课程标准的一个载体,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虽然初中历史教科书在一定程度上叙述了有关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揭示了知识的本质与联系,并体现了一定的认知策略,但因篇幅所限,教科书往往把知识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过程。因此,教师在将教科书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时,还应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的实际,对教科书内容进行“过程化”的再加工,形成既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又服务于课时目标的教学内容,使教科书上的知识“活”起来。
三、教学方法选择的实效性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课程改革引发了初中历史教学的重大变革,改变了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明显增多。
但也有部分教师对课程标准认识不足,对新课程理念、新的教学方式的理解不到位,导致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异化”现象:一是“以问题驱动教学”演变成“满堂问”,只重问题的数量而忽视问题的质量;二是“以学生为中心”演变成“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只重活动的形式而忽视活动的效益,缺乏必要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三是“模拟历史情境”演变成“戏说历史”,只重视情境的创设而忽视历史的客观真实性;四是“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演变成“独媒体”,媒体取代了板书,只重视现代化手段的运用而忽视传统教学手段的承继;五是“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演变成“抛弃教科书”,资源的过度使用,使教科书成了学生案头的一个摆设品……
例如,有教师在讲授七年级上册“春秋战国的纷争”时,课前布置学生做准备,把与课文相关的“减灶记”“城濮之战”“管鲍之交”“退避三舍”“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用自己擅长的形式在课堂上呈现出来。
于是,学生有讲故事的,有以漫画或连环画的形式展示的,还有以小组为单位表演历史剧的,形式多样,课堂气氛非常热闹。但是,热闹之后,学生对这段历史真的理解了吗?这一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齐桓公、晋文公成就霸业的原因是什么?恐怕不甚了了。
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能盲目、随意地选择教学方法。由于历史的过去性特点,教师应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让学生知晓历史事件发生演变的前因后果,清楚地了解具体的历史状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去尝试解决新问题的课堂活动设计才是有效的。
综上所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要实现这一理念,就需要把历史课堂教学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笔者在本文中所提出的三个“度”,就是建立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这个基点上的。
(河北省平山县岗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