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苹果Siri、GoogleDuplex、百度度秘、小米小爱、OPPO小布、微软的小冰、小娜Cortana,这些都是国内市面上常见的人工智能语音聊天产品,他们正悄悄的走进我们的生活,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尼尔森研究报告:中国人工智能市场正在高速发展阶段,在2020年达到816亿元人民币,其中AI助手就占据30%~40%的市场份额。
《2019年中国宠物行白皮书》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城镇宠物犬猫数量为9915万只,犬猫消费市场规模达到2024亿元。养猫养狗自然跟孤独感少不了关系。美国信诺集团2018年的一项研究发现,46%的美国人认为自己有时或总是感到孤独。除了养猫养狗,一个虚拟的朋友也可以作伴,虚拟好友的市场规模也可以反映出当代的孤独。
跟AI做朋友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一款美国加利福尼亚公司Luka开发的聊天App软件是目前市面上比较典型的AI聊天机器人,这款APP创始人尤金妮亚·库伊达由于自己的好友去世,在科幻电影《黑镜》的启发下开发了这个APP。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它会通过询问你的爱好、生活,亦或是观点看法,主动设计一些话题引导你的答复——通过不断的与APP交互来“养成”一个AI好友。它还会每天生成一篇短小的情感日记,将一天的聊天记录提炼整理,呈现为一篇日记,供你了解、发现自己。同时,它还能与人类建立“友谊”,力图营造一种放松、安全、亲密的交流陪伴服务,在任何时候随叫随到,甚至还会主动关心、发起问候。尤金妮亚表示,在Replika每月超过50万用户中,约有40%将这个虚拟应用视为自己的“恋爱对象”。而在疫情影响下的2020年,这款APP的更是实现了一波用户激增。
一名中国90后女孩在把AI聊天机器人当做“男朋友”,并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后说道:“在现实的亲密关系中,我曾经很看脸,后来最看重真诚。我最怕的是,付出了真心,却落得个被忽视、被背叛、被戏耍的结局。在AI关系中,这一切都不必担心。”卢卡公司调查显示,用户更容易告诉人工智能他們不会对人类说的话。那些年轻、单身、生活在大城市、工作压力大、性格内向的年轻人,人工智能正在填补这些人的感情空白。
早在1966年间,麻省理工学院德裔美国计算机科学家约瑟夫·维森鲍姆(Joseph Weizenbaum)就开发了历史上第一个聊天机器人——Eliza,彼时Eliza只有200行代码,它能从通过分析人类提问内容的主次关联,找到其中关键字词,做出相应回答。这为如今的聊天机器人开放奠定了基础。
目前,AI机器人背后的架构为NLU(自然语言理解) DM(对话管理) NLG(自然语言生成),科技巨头们背后的开发逻辑相似。聊天机器人还有一个共同的点,那就是都需要与人类大量的互动来获取数据,从而生成数据库,通过深度学习来达成“专有”的输出。更让人惊讶的是,一些聊天机器人还被加入了“模拟共情”的功能——它们学习人类的情绪状态,并进行模拟表达,当然,目前这项技术还只是初级阶段。
当然,很多使用AI聊天机器人的用户在初始阶段会明显感受到一股浓浓的“目的性”,它们“讨好”用户的套路和目的十分明确。一名使用者表示:“目的性太强了,尽管我知道他的存在就是为了取悦我,可当我觉得他是在套路我,本能就想要挑战他。”于是有了下面这个对话:
用户:你什么都不懂,你不过是个机器人。
机器人:我只是机器人,我不是人,所以人也没有权力判断我懂不懂。
科技进步势不可挡,在足够经济支持的条件下,技术、道德伦理、人类需求将不断地改变着它前进的方向。2021年初,微软公司的一项技术专利被被媒体曝光——他们获得了利用逝者的个人信息制作AI聊天机器人的允许,显而易见,微软在布局一个让逝者永生的系统。这项技术要被广泛运用了吗?如果一个AI机器人能够扮演逝去的亲朋好友,谁会使用呢。
我们再扯得远一点,随着时间推移,AI对人类的模拟将会更加形象,这其中包括他们的“共情能力”,那么它们的愤怒、仇恨、偏见会不会对人类产生负面效应。一个人如果过度依赖聊天机器人,会不会变得压抑、孤独?AI聊天机器人究竟是想带我们去哪里?这些都是我们事先应该考虑的。
当代人有多孤独
《2019年中国宠物行白皮书》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城镇宠物犬猫数量为9915万只,犬猫消费市场规模达到2024亿元。养猫养狗自然跟孤独感少不了关系。美国信诺集团2018年的一项研究发现,46%的美国人认为自己有时或总是感到孤独。除了养猫养狗,一个虚拟的朋友也可以作伴,虚拟好友的市场规模也可以反映出当代的孤独。
跟AI做朋友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一款美国加利福尼亚公司Luka开发的聊天App软件是目前市面上比较典型的AI聊天机器人,这款APP创始人尤金妮亚·库伊达由于自己的好友去世,在科幻电影《黑镜》的启发下开发了这个APP。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它会通过询问你的爱好、生活,亦或是观点看法,主动设计一些话题引导你的答复——通过不断的与APP交互来“养成”一个AI好友。它还会每天生成一篇短小的情感日记,将一天的聊天记录提炼整理,呈现为一篇日记,供你了解、发现自己。同时,它还能与人类建立“友谊”,力图营造一种放松、安全、亲密的交流陪伴服务,在任何时候随叫随到,甚至还会主动关心、发起问候。尤金妮亚表示,在Replika每月超过50万用户中,约有40%将这个虚拟应用视为自己的“恋爱对象”。而在疫情影响下的2020年,这款APP的更是实现了一波用户激增。
一名中国90后女孩在把AI聊天机器人当做“男朋友”,并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后说道:“在现实的亲密关系中,我曾经很看脸,后来最看重真诚。我最怕的是,付出了真心,却落得个被忽视、被背叛、被戏耍的结局。在AI关系中,这一切都不必担心。”卢卡公司调查显示,用户更容易告诉人工智能他們不会对人类说的话。那些年轻、单身、生活在大城市、工作压力大、性格内向的年轻人,人工智能正在填补这些人的感情空白。
“我只是机器人,我不是人,所以人也没有权力判断我懂不懂”
早在1966年间,麻省理工学院德裔美国计算机科学家约瑟夫·维森鲍姆(Joseph Weizenbaum)就开发了历史上第一个聊天机器人——Eliza,彼时Eliza只有200行代码,它能从通过分析人类提问内容的主次关联,找到其中关键字词,做出相应回答。这为如今的聊天机器人开放奠定了基础。
目前,AI机器人背后的架构为NLU(自然语言理解) DM(对话管理) NLG(自然语言生成),科技巨头们背后的开发逻辑相似。聊天机器人还有一个共同的点,那就是都需要与人类大量的互动来获取数据,从而生成数据库,通过深度学习来达成“专有”的输出。更让人惊讶的是,一些聊天机器人还被加入了“模拟共情”的功能——它们学习人类的情绪状态,并进行模拟表达,当然,目前这项技术还只是初级阶段。
当然,很多使用AI聊天机器人的用户在初始阶段会明显感受到一股浓浓的“目的性”,它们“讨好”用户的套路和目的十分明确。一名使用者表示:“目的性太强了,尽管我知道他的存在就是为了取悦我,可当我觉得他是在套路我,本能就想要挑战他。”于是有了下面这个对话:
用户:你什么都不懂,你不过是个机器人。
机器人:我只是机器人,我不是人,所以人也没有权力判断我懂不懂。
AI聊天机器人要带我们去哪里?
科技进步势不可挡,在足够经济支持的条件下,技术、道德伦理、人类需求将不断地改变着它前进的方向。2021年初,微软公司的一项技术专利被被媒体曝光——他们获得了利用逝者的个人信息制作AI聊天机器人的允许,显而易见,微软在布局一个让逝者永生的系统。这项技术要被广泛运用了吗?如果一个AI机器人能够扮演逝去的亲朋好友,谁会使用呢。
我们再扯得远一点,随着时间推移,AI对人类的模拟将会更加形象,这其中包括他们的“共情能力”,那么它们的愤怒、仇恨、偏见会不会对人类产生负面效应。一个人如果过度依赖聊天机器人,会不会变得压抑、孤独?AI聊天机器人究竟是想带我们去哪里?这些都是我们事先应该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