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壹光年》和戏剧2.0时代
4月11日,北大百年讲堂的舞台上,6名演员统一穿着黑色的演出服,不论男女,全部素颜,布景极简约。这是赵淼和他导演的形体戏剧《壹光年》的演出现场。
舞台上几乎没有道具,两个演员拉着一条铁链一把锁头就是铁门,一个方向盘就是出租车,演员戴绿色手套上下舞动就是大树。囧字形的箱子,纸板做的星星,蓝色绸缎是水,一个呼啦圈就是一口井。道具成了符号,或者说,该剧用的都是符号式的道具。
演员的台词很少,可忽略不计。一家三代的生活变迁,用3张照片交代清楚;解剖课上,演员套上胸口有拉链的白大褂就成了“尸体”;飙车正酣,响起游戏超级玛丽的音乐,明显不打算严肃。在这个没有实物的舞台上,演员本身就是多媒体。
这样的舞台,包容度高,分辨率低。在这样的舞台上,发生过舞台事故:演员撞进黑色大幕里,不小心把整个幕布扯了下来,正在幕后换衣服的演员吓得僵住了。这一切发生在3秒钟内,当时坐在观众席上的导演赵淼正好低着头,抬起头后,他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台下观众也懵了,不知眼前的一切是剧情,还是意外。演员们调整了一下情绪,不动声色地继续往下演。
在先锋戏剧的阵营里,赵淼的表现比起一些实验性更强的导演,已算温和。
2009年青年戏剧节期间,有一幕港台导演的戏剧,开场半个小时了,台上却没有人,观众开始诧异、骚动;又过了半个小时,台上还是没有人,这时,观众有的离去,有的走上台想看个究竟,大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一个多小时后,一个演员走上台谢幕:“我们的表演结束了。”观众被彻底激怒,破口大骂。
观看传统话剧,观众在座位上偶尔发个短信、接个电话后,把目光重新投向舞台时,照样可以连上故事情节。看《壹光年》,一旦走神儿,你就跟不上它的逻辑。舞台上,一个演员同一场戏里,一会儿是养老院的老人,一会儿是脾气暴躁的医学教授,一会儿是家庭不和睦的出租车司机,也可能是树叶、猫,或柜子。没有布景,最初是因为钱不够,后来因穷就简,索性形成了风格。比如生日蛋糕上的蜡烛,是演员如火焰一般舞动的5个手指,吹一口气手指收回去,就完成了生日会上最重要的许愿仪式。“这样低碳环保。”赵淼调侃。“真放个蜡烛吹灭了,那不是戏剧,是生活。”
“观众的认知力,也分1.0的时代和2.0的时代。1.0的时代里,戏剧是说教的;2.0的时代,就要给观众余地,不代替观众思考。”赵淼认为,他和他的观众已经来到了2.0的时代。
然而,通往戏剧2.0时代的道路并不平坦。
中国先锋戏剧舞台上的先行者孟京辉曾疑惑,“看凯瑟的诗或毕加索的画,你说看不懂,人们就会觉得你傻,为什么看话剧的时候你就敢恬不知耻的说看不懂?!”
赵淼不似孟京辉那么激烈,但心里特别难受:“怎么就看不懂呢?”
2008年,赵淼带着他的形体戏剧《东游记》去深圳演出,“那个剧场是个文化馆,第一次演出话剧,没有观众通道,观众是挤进剧场的,到场的人几乎都是第一次看话剧,从他们穿拖鞋来剧场这点就看出来了。”开演时,观众坐得很满,没一会儿,剧场里拖鞋踢踢沓沓的声音连成了一片,“看不懂,走了。有的走了又回来,站着和旁边人边聊天儿边有一搭没一搭地看戏。”坐在台下的赵淼看到了演员的失落:“表演的节奏明显偏快。表演话剧时,如果观众的反应好,演员会从容、细腻地表演;观众反应差时,特别像这种状况下,演员们只想快点演完。”演出结束后,从剧场到酒店,一路上,谁也没说话。
直到现在,赵淼和他的三拓旗剧社也还很清贫。和赵淼同校同届的表演系的吴迪,从第一部戏到现在,一直和赵淼站在同一个战壕里。和吴迪同班的女孩儿朱荔莘,演过几年影视剧,因为热爱话剧,从2006年加盟三拓旗后再也没演过影视剧。为了生存,有的演员平时会接点影视剧,赵淼有时会参加一些商业戏的拍摄,并在中国戏曲学院任教。大家奔波喘息积累点生活费后再重新聚到一起。
赵淼说,他相信有理想的人不光应该吃饱饭,还要吃好饭。但是现在,这群人过的还是“理想归理想,吃饭归吃饭”的生活。
4月11日,北大百年讲堂的舞台上,6名演员统一穿着黑色的演出服,不论男女,全部素颜,布景极简约。这是赵淼和他导演的形体戏剧《壹光年》的演出现场。
舞台上几乎没有道具,两个演员拉着一条铁链一把锁头就是铁门,一个方向盘就是出租车,演员戴绿色手套上下舞动就是大树。囧字形的箱子,纸板做的星星,蓝色绸缎是水,一个呼啦圈就是一口井。道具成了符号,或者说,该剧用的都是符号式的道具。
演员的台词很少,可忽略不计。一家三代的生活变迁,用3张照片交代清楚;解剖课上,演员套上胸口有拉链的白大褂就成了“尸体”;飙车正酣,响起游戏超级玛丽的音乐,明显不打算严肃。在这个没有实物的舞台上,演员本身就是多媒体。
这样的舞台,包容度高,分辨率低。在这样的舞台上,发生过舞台事故:演员撞进黑色大幕里,不小心把整个幕布扯了下来,正在幕后换衣服的演员吓得僵住了。这一切发生在3秒钟内,当时坐在观众席上的导演赵淼正好低着头,抬起头后,他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台下观众也懵了,不知眼前的一切是剧情,还是意外。演员们调整了一下情绪,不动声色地继续往下演。
在先锋戏剧的阵营里,赵淼的表现比起一些实验性更强的导演,已算温和。
2009年青年戏剧节期间,有一幕港台导演的戏剧,开场半个小时了,台上却没有人,观众开始诧异、骚动;又过了半个小时,台上还是没有人,这时,观众有的离去,有的走上台想看个究竟,大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一个多小时后,一个演员走上台谢幕:“我们的表演结束了。”观众被彻底激怒,破口大骂。
观看传统话剧,观众在座位上偶尔发个短信、接个电话后,把目光重新投向舞台时,照样可以连上故事情节。看《壹光年》,一旦走神儿,你就跟不上它的逻辑。舞台上,一个演员同一场戏里,一会儿是养老院的老人,一会儿是脾气暴躁的医学教授,一会儿是家庭不和睦的出租车司机,也可能是树叶、猫,或柜子。没有布景,最初是因为钱不够,后来因穷就简,索性形成了风格。比如生日蛋糕上的蜡烛,是演员如火焰一般舞动的5个手指,吹一口气手指收回去,就完成了生日会上最重要的许愿仪式。“这样低碳环保。”赵淼调侃。“真放个蜡烛吹灭了,那不是戏剧,是生活。”
“观众的认知力,也分1.0的时代和2.0的时代。1.0的时代里,戏剧是说教的;2.0的时代,就要给观众余地,不代替观众思考。”赵淼认为,他和他的观众已经来到了2.0的时代。
然而,通往戏剧2.0时代的道路并不平坦。
中国先锋戏剧舞台上的先行者孟京辉曾疑惑,“看凯瑟的诗或毕加索的画,你说看不懂,人们就会觉得你傻,为什么看话剧的时候你就敢恬不知耻的说看不懂?!”
赵淼不似孟京辉那么激烈,但心里特别难受:“怎么就看不懂呢?”
2008年,赵淼带着他的形体戏剧《东游记》去深圳演出,“那个剧场是个文化馆,第一次演出话剧,没有观众通道,观众是挤进剧场的,到场的人几乎都是第一次看话剧,从他们穿拖鞋来剧场这点就看出来了。”开演时,观众坐得很满,没一会儿,剧场里拖鞋踢踢沓沓的声音连成了一片,“看不懂,走了。有的走了又回来,站着和旁边人边聊天儿边有一搭没一搭地看戏。”坐在台下的赵淼看到了演员的失落:“表演的节奏明显偏快。表演话剧时,如果观众的反应好,演员会从容、细腻地表演;观众反应差时,特别像这种状况下,演员们只想快点演完。”演出结束后,从剧场到酒店,一路上,谁也没说话。
直到现在,赵淼和他的三拓旗剧社也还很清贫。和赵淼同校同届的表演系的吴迪,从第一部戏到现在,一直和赵淼站在同一个战壕里。和吴迪同班的女孩儿朱荔莘,演过几年影视剧,因为热爱话剧,从2006年加盟三拓旗后再也没演过影视剧。为了生存,有的演员平时会接点影视剧,赵淼有时会参加一些商业戏的拍摄,并在中国戏曲学院任教。大家奔波喘息积累点生活费后再重新聚到一起。
赵淼说,他相信有理想的人不光应该吃饱饭,还要吃好饭。但是现在,这群人过的还是“理想归理想,吃饭归吃饭”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