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话式”教学的实质是创新式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但并不是说学生本身就能完成课程标准上规定的任务,这同样需要老师的帮助和关注。
一、对话之前的总设计师
在“对话式”教学进行之前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思考:定什么话题、学生是否有话说、可能会出现什么状况、将会收到怎样的效果等。只有当这些问题教师能高瞻远瞩地了然于胸之后,“对话式”教学才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我所倡导的总设计师角色不是传统意义的包办一切的可以发号施令的人,而是保证“对话”井然有序进行的设计者。能否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取决于教师设计的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首先是学生感兴趣的,能够产生感情的共鸣,唤起相同的生活体验,学生才能有话可说,有感而发。
二、平等交流中的首席者
以往的课程功能更多强调的是知识学科。就语文而言,便按知识体系将知识技能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能力点。阅读的全部意义和目的也自然可以简化为“理清脉络”、“筛选信息”、“提取意旨”,甚至被狭隘地理解成“懂分析”、“会归纳”、“能答题”。现在的课程功能充满了人性关怀,阅读与阅读教学的本义也在一次次的重新审视中被显现出来:阅读应该是人生的一部分,阅读与人的思想和情感,与人的精神和心灵,与人的生命和生活是不可分离的。而作为沟通交流的对话就建立在双方真诚平等的基础上。所以教师应走出教师至上,抛开一切功利心,怀揣一颗平常心,与学生真诚面对,共同营造一个温馨、静谧、安祥的大家庭,在这里,师生自在交流,不吐不快,其乐融融。在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课上,学生给人的感觉就是神了、奇了,妙语连珠。听课的老师也时常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或开怀大笑,通过这种方式参与对话,出现这样的场面,是因为于老师很有亲和力,能蹲下来与孩子对话,注意寻求孩子的声音,让孩子在一种零距离的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放飞思想,进行师生之间“视界融合”的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
三、文本和学生的牵线者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一贯角色、自我定位就是“学生”,习惯于被安排、被要求甚至是被命令的被动群体。被动接受知识使学生处于真正的学习活动的外围。学生很难情不自禁、情动辞发。而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双方应是处于变化的状态中的两个角色,可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也可以是学生与自己、学生与环境等等。教师就像介绍人一样,其根本任务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把着力点放到疏通学生与文章对话的渠道上,促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跟文章的作者直接对话,交流感情。作为“介绍人”应当留出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不要过多地居间聒噪,喋喋不休。只有当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介绍人”才出面帮助解决。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指点与文本对话的门径,帮助学生克服在对话中遇到的困难,让学生自己在文本的对话中各自表述自己的理解,进行平等的、无偏见的、无权威的交流。在此基础上,可以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发问、评价,以促进学生加深或反思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促进学生自己在与文本、与听者、与读者的对话中学习对话,学会对话。
四、真善美的引导者
阅读一篇篇的文学作品,就是进行一次次的精神探险,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以新奇感、神秘感、无畏感与一个个文学迷宫,一座座文学殿堂对话。当学生在对话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及时反馈与鼓励。学生受到鼓励、鞭策、感化和召唤,其心态才能保持开放,才能充满活力,充满创新的体验,也才能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
同时对话既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又要注意引导。著名教师于永正就举过这样一个案例,一次他听课,有个学生说邱少云被活活烧死,是犯傻,而上课的老师对于这个说法居然不置可否,这使于老师感到很吃惊,这难道叫做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吗?“真善美”和“假恶丑”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含糊。对小学生来说,当然
是“言者无罪”,关键在于我们做教师的如何去引导。在对话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向真善美。
五、美好的对话前景
传统的阅读教学,师生对阅读的共同期待是“标准答案”,以对话为状态的阅读教学已超越了单纯意义上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对话过程中,师生双方均作为具有主体精神创造能力的人而介入其间,常常会出现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和经验被他人的视点唤醒,重又建构起新的经验或思想,这样就能到达心有所悟、豁然开朗、心灵共鸣等美妙境界。这就意味着对学生作为大写的人的一种尊重;意味着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欣赏;意味着人格对等基础上的灵魂交融,教学相长情景中的技艺切磋,相互信赖氛围中的心智启迪;意味着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以情生情的心潮相逐,以思引思的丝丝联结;意味着交流之后的认可,肯定之中的引导;意味着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的相互造就。我们相信,对话的美好明天一定会到来。
一、对话之前的总设计师
在“对话式”教学进行之前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思考:定什么话题、学生是否有话说、可能会出现什么状况、将会收到怎样的效果等。只有当这些问题教师能高瞻远瞩地了然于胸之后,“对话式”教学才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我所倡导的总设计师角色不是传统意义的包办一切的可以发号施令的人,而是保证“对话”井然有序进行的设计者。能否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取决于教师设计的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首先是学生感兴趣的,能够产生感情的共鸣,唤起相同的生活体验,学生才能有话可说,有感而发。
二、平等交流中的首席者
以往的课程功能更多强调的是知识学科。就语文而言,便按知识体系将知识技能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能力点。阅读的全部意义和目的也自然可以简化为“理清脉络”、“筛选信息”、“提取意旨”,甚至被狭隘地理解成“懂分析”、“会归纳”、“能答题”。现在的课程功能充满了人性关怀,阅读与阅读教学的本义也在一次次的重新审视中被显现出来:阅读应该是人生的一部分,阅读与人的思想和情感,与人的精神和心灵,与人的生命和生活是不可分离的。而作为沟通交流的对话就建立在双方真诚平等的基础上。所以教师应走出教师至上,抛开一切功利心,怀揣一颗平常心,与学生真诚面对,共同营造一个温馨、静谧、安祥的大家庭,在这里,师生自在交流,不吐不快,其乐融融。在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课上,学生给人的感觉就是神了、奇了,妙语连珠。听课的老师也时常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或开怀大笑,通过这种方式参与对话,出现这样的场面,是因为于老师很有亲和力,能蹲下来与孩子对话,注意寻求孩子的声音,让孩子在一种零距离的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放飞思想,进行师生之间“视界融合”的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
三、文本和学生的牵线者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一贯角色、自我定位就是“学生”,习惯于被安排、被要求甚至是被命令的被动群体。被动接受知识使学生处于真正的学习活动的外围。学生很难情不自禁、情动辞发。而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双方应是处于变化的状态中的两个角色,可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也可以是学生与自己、学生与环境等等。教师就像介绍人一样,其根本任务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把着力点放到疏通学生与文章对话的渠道上,促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跟文章的作者直接对话,交流感情。作为“介绍人”应当留出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不要过多地居间聒噪,喋喋不休。只有当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介绍人”才出面帮助解决。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指点与文本对话的门径,帮助学生克服在对话中遇到的困难,让学生自己在文本的对话中各自表述自己的理解,进行平等的、无偏见的、无权威的交流。在此基础上,可以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发问、评价,以促进学生加深或反思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促进学生自己在与文本、与听者、与读者的对话中学习对话,学会对话。
四、真善美的引导者
阅读一篇篇的文学作品,就是进行一次次的精神探险,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以新奇感、神秘感、无畏感与一个个文学迷宫,一座座文学殿堂对话。当学生在对话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及时反馈与鼓励。学生受到鼓励、鞭策、感化和召唤,其心态才能保持开放,才能充满活力,充满创新的体验,也才能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
同时对话既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又要注意引导。著名教师于永正就举过这样一个案例,一次他听课,有个学生说邱少云被活活烧死,是犯傻,而上课的老师对于这个说法居然不置可否,这使于老师感到很吃惊,这难道叫做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吗?“真善美”和“假恶丑”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含糊。对小学生来说,当然
是“言者无罪”,关键在于我们做教师的如何去引导。在对话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向真善美。
五、美好的对话前景
传统的阅读教学,师生对阅读的共同期待是“标准答案”,以对话为状态的阅读教学已超越了单纯意义上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对话过程中,师生双方均作为具有主体精神创造能力的人而介入其间,常常会出现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和经验被他人的视点唤醒,重又建构起新的经验或思想,这样就能到达心有所悟、豁然开朗、心灵共鸣等美妙境界。这就意味着对学生作为大写的人的一种尊重;意味着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欣赏;意味着人格对等基础上的灵魂交融,教学相长情景中的技艺切磋,相互信赖氛围中的心智启迪;意味着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以情生情的心潮相逐,以思引思的丝丝联结;意味着交流之后的认可,肯定之中的引导;意味着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的相互造就。我们相信,对话的美好明天一定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