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在新时代里转型发展,将被赋予更多的社会历史意义,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的社会价值。一校多馆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特色空间建设方兴未艾,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明确空间建设的缘由、现状趋势以及注意的事项。需要从总分馆视角统一统筹规划,配合校区发展理念管理模式,一体协同发展,注重空间的内涵建设和文化建设。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在总分馆视角下通过一校三馆顶层设计,做好功能定位,根据三个校区的办学特色进行了空间建设和转型的实践。
关键词:空间再造;总分馆;高校图书馆;特色空间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7-0080-04
Abstract: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library space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will be endowed with more social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irreplaceable unique social valu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ultiple libraries in one university,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space of university library is in the ascendant.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reas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space construction and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an overall plan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ain branch library, cooperate with the management mode of development concept of the campus, develop in one body and lay stress on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space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Library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s done a job in functional positioning through the top-level design of one university and three libraries, and carried out the practice of space constr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campuses.
Keywords: space reconstruction; central-branch library system; university library; characteristic space
一、高校圖书馆特色空间建设缘由及趋势
(一)空间理论对图书馆空间建设的影响
我国上个世纪90年代涌现了高校合并和扩建新校区的热潮,一校多区成为国内高校的常见办学格局和模式。在此背景下,一校多馆成为普遍的现象。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提供组织和支持高质量专业的文献及信息服务,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撑。其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是学校建设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1]。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图书馆处于以纸质文献为核心的传统服务向以用户为核心的服务转变时期。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目前是个热点,是图书馆转型的重要方向。
图书馆学是研究知识与信息的组织整理方法,以及通过图书馆这一机构或服务实现知识与信息传递的学问[2]。图书馆的概念是一直与物理场所或实体机构不可分割且息息相关的,空间是其重要的存在形式。习总书记提出:“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也是重点突出了图书馆的空间和场所价值。
图书馆的空间和场所价值在当前得到高度的重视,重要原因之一是源于空间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传统图书馆学将图书馆建筑空间当作图书馆业务和服务的背景和容器,关注的是空间内的对象和相关活动,这在实体纸质资源为中心的时代是合理的,因为彼时资源、空间和服务是三位一体的[3]。随着云端数字资源的急速增加,图书馆在信息时代初期没有了过去拥有纸质资源和独揽信息的存储、整理和传播优势,数字资源的获取完全可以绕过图书馆。图书馆本身的概念与反映非物理世界的术语如数字化、无墙、虚拟等常常连用,数字图书馆、无墙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等定位和概念令业已形成的对图书馆概念的理解无所适从[2]。当空间价值没有体现,图书馆的实体空间从理论上推演可能会走向消亡。如1978年兰开斯特在《电子时代的图书馆和图书馆员》中认为现在的图书馆可能完全消失[4]。2011年《2050年高校图书馆尸检报告》中作者将图书馆消亡期限界定在2050年[5]。
法国思想大师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认为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是具有可塑性和生产性的生命体[6]。空间的生产不是指空间内部的物质生产,而是指空间本身的生产[7]。随后空间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和丰富,拓展到社会学、城市学、文化学、建筑学等诸多学科,为研究图书馆空间再造和服务再造提供了新思路和方向。图书馆空间得到高度重视,进一步被赋予种种经济、社会、文化上的意义[8]。空间又是一种力量,反过来影响、指引和限定人类在世界上的行为和方式的各种可能性[9]。 空间建设被普遍列入众多图书馆的战略规划,并得到广泛的实践和推广。见图1。
(二)图书馆空间建设的现状和趋势
1. 藏阅合一
图书馆的结构最初受限制于书库的承重大荷载,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结构荷载强度的整体得到提升,图书馆书库可以灵活布置,整体阅览环境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能形成稳定的维护界面,舒适性指标不再需要以阅览室独立房间的形式维持,传统图书馆藏阅分离的做法被打破,藏书空间和阅览空间日益融合,空间边界模糊,形成藏阅一体的阅览和交流空间。并可以和露天环境、公共门厅、走廊空间、休闲区域等结合起来,演变出丰富多样的物理形态。新型阅览空间的品质和舒适性成为评价图书馆水准和实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
2. 密集存储
图书馆的总体发展趋势使纸质资源的比重逐渐减少,数字资源快速增加。对于当前阶段的图书馆来说,空间再造的主流就是更少的图书、更多的空间,但是纸质资源还是图书馆的重要信息基础,将长期存在,如何有效保存已有及未来购置的纸质资源,实现10年甚至20年左右的馆藏良性发展,图书馆需要解决库存容量与现有纸质资源空间比例的问题。密集存储成为缩减书架,释放空间的一种有效方式。常见做法是建设密集书库,立体存储成为后起之秀。
3. 特色空间多元化
除藏阅一体化空间之外,其他特色空间多元化呈现,如在数字资源趋同性的情况下,多渠道进行纸质特藏空间建设,是保持高校图书馆资源独特性和彰显度的重要举措。如各种图书馆经典阅读空间的兴起,在此基础上举办形式丰富的阅读推广活动为场景空间赋能。
此外图书馆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两种空间的融合演化出多种被赋予了诸多社会意义内涵的信息空间形态,如第三空間、信息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创客空间、智慧空间等。试图将有限的实体空间融入到网络、通信、数字资源等构成的无限新空间中,实现信息共享,跨空间交流。
二、总分馆视角下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注意事项
(一)配合学校校区定位和发展理念,合理规划图书馆空间布局
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定位不仅带有图书馆的共有属性,还应与大学的使命和发展目标相一致。紧跟学校的发展目标与步伐,与时俱进,在进行转型空间规划布局时,从空间建设理念与实践上要能够融合大学正在实践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通过信息和空间资源,以信息服务彰显空间的独特价值。
(二)总分馆空间建设均衡发展
加强总分馆整体视角,将读者需求加以细化区分,合理规划总分馆空间建设,将相关的资源、设备、服务内容、管理、布局规划好。使得图书馆的服务能够更有针对性且更加深入。让每个图书馆空间与服务相适应,发展均衡,有共性也有个性。
(三)注重空间内涵建设
除了信息服务职能外,教育职能也是图书馆的主要职能。图书馆空间建设不必妄自菲薄、人云亦云,不能随波逐流、照搬照抄,需要关注空间内涵建设。通过学术馆藏资源、空间资源来实现其服务价值,使得图书馆表达出书香文化,传达学术精神。要致力于读者阅读习惯的养成,培养终生阅读者,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空间建设和服务有助于读者人文修养、科学伦理的养成。
(四)注重传统文化氛围建设
文化需要代际间的传承,而学校是传承和发扬文化的理想场所。图书馆是校园文化最具文化特质的场所和地标。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有着天然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图书馆需要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价值和作用,在空间建设和阅读活动中应将优秀传统文化应该作为一个永恒的核心主题。
(五)注重馆员空间
许多图书馆都把最好的空间留给读者,一切为了读者。但是也不能忽略了图书馆馆员的空间,比如采编部在阴暗朝北不通风的空间里,比如往往分馆只做书库管理和信息服务,书库大开间,一览无余,没有安排书库馆员内务和交流空间。长此以往不利于馆员自身的成长和归属感。
三、总分馆视角下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空间建设实践
(一)一校三馆功能定位
华南理工大学同城有三个校区,五山校区、大学城校区、广州国际校区,三个校区分别建有图书馆,采用总分馆制,五山图书馆是总馆,其他两个馆为分馆。
图书馆紧跟学校“双一流”建设步伐,统筹三校区图书馆进行顶层设计,总体建设目标是建设成为学校的知识资源中心、学习服务中心、文化交流中心、创新研究中心。三馆根据其校区的历史、位置、学科分布以及校区办学特色等多种因素在功能定位上形成较为明显的分馆特色。五山图书馆定位为研究型图书馆及职能管理中心;大学城图书馆定位为互动学习型图书馆;广州国际校区图书馆定位为具有国际特色的交流型图书馆。见图2。
(二)各馆特色空间建设实践
各馆以图书馆整体建设目标为指导进行了空间建设规划,见图3。
1. 五山图书馆特色空间
五山图书馆融合了几代设计师的心血和理念,既有厚重的历史感,也有新潮的现代感,作为图书馆职能管理中心,担负着总馆的责任。全面修缮时与时俱进,减少了书库面积,增加了阅览座位,改藏阅分离为藏阅一体,增设了共享信息空间、特藏室等特色空间,随后又建设了研习书院。
共享信息空间共设有18间大小不一的研修室,是支持读者学习研究、交流共享的新型空间,配置计算机、网络、有线电视、投影仪等设施及常用的专业软件,师生通过预约系统自助预约使用。
特藏室收藏传统文化特藏类图书,包含著名教授的相关赠书、《中华再造善本》《万有文库》《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珍本初集》《丛书集成初编》等丛书特藏。
研习书院是融合了中国传统书院教育模式的多功能阅读空间和主题空间。见图4。依托馆藏红色文化资源,涵盖阅读书籍、研究探讨、展览教育、文化讲座等多重文化功能。 2. 大学城图书馆
大学城校区以文科学院和本科生为主,建设了14间大小不一的小组研讨间,先到先得原则。特色空间包括研墨学堂、诗经小座。
研墨学堂,是传统文化体验空间。空间集珍本典藏,布书画雅韵,列精美展品。配有常规阅览区、书法绘画及古乐器等日常体验区以及展览区,集阅读、欣赏、体验、展示和交流功能于一体,发挥“以艺承脉,以文育人”的文化教育功能,重视体验。
诗经小座,在部分阅览室靠窗增设了半私密单人阅览桌,桌上有台灯、电源和网口,以诗经中的诗句装饰座位隔板,营造雅致的润物细无声的传统文化氛围。
3. 广州国际校区图书馆
校区由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及学校四方签署共建,构建“中方为主、国际协同”在地国际化办学新模式,提供沉浸式国际化成长环境。学科布局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部新工科学科部署。在后疫情时代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应用推广前景。特色空间包括中华文化馆、国际特藏馆、高科技体验厅、音乐坊。对应契合校区建设理念。见图5。
中华文化馆以中华文化为底色,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为纽带,以中华文化符号为标识,中华文化精神为引领,展示典籍里的中国、典籍里的中华文化,打造集藏、读、阅、研、传为一体的中华文化研究与文化交流空间。
国际特藏馆展示中西文化交汇的起点和节点,重点揭示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中国文化對世界文化影响的方方面面。同时保障在地国际化教学和科研的学术文献需求,架构国际学术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高科技体验厅,常态化展示校区新工科建设科技成果,沉浸式AR/VR展示科普和科创。
音乐坊,是培养新工科大学生音乐素养的空间。
4. 存储书库
统一规划建设图书馆联合仓储空间,用于收藏利用率相对较低的纸质资源,密集排架,节省藏书空间。在此基础上使一校三馆具备一定的空间可拓展性和多元空间发展功能。
5. 馆员空间
在三个馆中都设置了馆员空间,便于馆员之间的交流和进步。
6. 营造零散文化氛围空间
当代年轻读者是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容易接受科技理念及新生事物,同时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距离感。图书馆利用零散空间,关注细节,全面营造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氛围。如五山校区图书馆中庭中增添景观石和养真亭。大学城图书馆中庭设置长期藏书章展示,国际校区图书馆设立文化长廊等。将字画作品点缀在馆舍空间中,在图书馆主要通道及醒目位置设置常设展柜展出珍贵典籍、实物藏品、电子屏、借阅机、书法机、朗读亭等。
四、结束语
图书馆空间具有生长着的有机体属性,在图书馆这个独特空间不断创造、生成的过程中,图书馆实现着服务的持续和创新。图书馆空间在新时代里将被赋予更多的社会历史意义,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社会价值。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是新时代高校图书馆面临的重要变革和转型方向。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从总分馆视角统一统筹规划,配合校区发展理念管理模式,一体发展,协同发展。注重内涵建设、文化建设,于微之处见精神。使图书馆成为大学精神和文化价值的守护者、知识殿堂和心灵港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EB/OL].[2021-8-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36/s3886/201601/t20160120_2
28487.html.
[2]于良芝.图书馆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0-21.
[3]刘炜,周德明.从被颠覆到颠覆者:未来十年图书馆技术应用趋势前瞻[J].图书馆杂志,2015(1):4-12.
[4](美)兰开斯特.电子时代的图书馆和图书馆员[M].巧登理,陈珍成,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5.
[5]王福.《2050年高校图书馆尸检报告》引发的若干思考[J].情报资料工作,2020,41(5):32-34.
[6]鲍甬婵.图书馆:城市的“第三空间”[J].图书馆论坛,2011(5):16-18+26.
[7]闫小斌.从空间中的生产到空间的生产——图书馆服务转型的新趋势[J].图书馆论坛,2015(5):27-31.
[8]李鹤松,熊伟.当代公共图书馆流动空间再造与用户服务升级[J].图书馆论坛,2017(12):12-19.
[9]杨有庆,范建刚.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及其影响[J].甘肃高师学报,2011,16(6):124-127.
关键词:空间再造;总分馆;高校图书馆;特色空间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7-0080-04
Abstract: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library space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will be endowed with more social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irreplaceable unique social valu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ultiple libraries in one university,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space of university library is in the ascendant.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reas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space construction and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an overall plan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ain branch library, cooperate with the management mode of development concept of the campus, develop in one body and lay stress on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space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Library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s done a job in functional positioning through the top-level design of one university and three libraries, and carried out the practice of space constr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campuses.
Keywords: space reconstruction; central-branch library system; university library; characteristic space
一、高校圖书馆特色空间建设缘由及趋势
(一)空间理论对图书馆空间建设的影响
我国上个世纪90年代涌现了高校合并和扩建新校区的热潮,一校多区成为国内高校的常见办学格局和模式。在此背景下,一校多馆成为普遍的现象。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提供组织和支持高质量专业的文献及信息服务,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撑。其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是学校建设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1]。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图书馆处于以纸质文献为核心的传统服务向以用户为核心的服务转变时期。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目前是个热点,是图书馆转型的重要方向。
图书馆学是研究知识与信息的组织整理方法,以及通过图书馆这一机构或服务实现知识与信息传递的学问[2]。图书馆的概念是一直与物理场所或实体机构不可分割且息息相关的,空间是其重要的存在形式。习总书记提出:“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也是重点突出了图书馆的空间和场所价值。
图书馆的空间和场所价值在当前得到高度的重视,重要原因之一是源于空间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传统图书馆学将图书馆建筑空间当作图书馆业务和服务的背景和容器,关注的是空间内的对象和相关活动,这在实体纸质资源为中心的时代是合理的,因为彼时资源、空间和服务是三位一体的[3]。随着云端数字资源的急速增加,图书馆在信息时代初期没有了过去拥有纸质资源和独揽信息的存储、整理和传播优势,数字资源的获取完全可以绕过图书馆。图书馆本身的概念与反映非物理世界的术语如数字化、无墙、虚拟等常常连用,数字图书馆、无墙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等定位和概念令业已形成的对图书馆概念的理解无所适从[2]。当空间价值没有体现,图书馆的实体空间从理论上推演可能会走向消亡。如1978年兰开斯特在《电子时代的图书馆和图书馆员》中认为现在的图书馆可能完全消失[4]。2011年《2050年高校图书馆尸检报告》中作者将图书馆消亡期限界定在2050年[5]。
法国思想大师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认为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是具有可塑性和生产性的生命体[6]。空间的生产不是指空间内部的物质生产,而是指空间本身的生产[7]。随后空间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和丰富,拓展到社会学、城市学、文化学、建筑学等诸多学科,为研究图书馆空间再造和服务再造提供了新思路和方向。图书馆空间得到高度重视,进一步被赋予种种经济、社会、文化上的意义[8]。空间又是一种力量,反过来影响、指引和限定人类在世界上的行为和方式的各种可能性[9]。 空间建设被普遍列入众多图书馆的战略规划,并得到广泛的实践和推广。见图1。
(二)图书馆空间建设的现状和趋势
1. 藏阅合一
图书馆的结构最初受限制于书库的承重大荷载,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结构荷载强度的整体得到提升,图书馆书库可以灵活布置,整体阅览环境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能形成稳定的维护界面,舒适性指标不再需要以阅览室独立房间的形式维持,传统图书馆藏阅分离的做法被打破,藏书空间和阅览空间日益融合,空间边界模糊,形成藏阅一体的阅览和交流空间。并可以和露天环境、公共门厅、走廊空间、休闲区域等结合起来,演变出丰富多样的物理形态。新型阅览空间的品质和舒适性成为评价图书馆水准和实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
2. 密集存储
图书馆的总体发展趋势使纸质资源的比重逐渐减少,数字资源快速增加。对于当前阶段的图书馆来说,空间再造的主流就是更少的图书、更多的空间,但是纸质资源还是图书馆的重要信息基础,将长期存在,如何有效保存已有及未来购置的纸质资源,实现10年甚至20年左右的馆藏良性发展,图书馆需要解决库存容量与现有纸质资源空间比例的问题。密集存储成为缩减书架,释放空间的一种有效方式。常见做法是建设密集书库,立体存储成为后起之秀。
3. 特色空间多元化
除藏阅一体化空间之外,其他特色空间多元化呈现,如在数字资源趋同性的情况下,多渠道进行纸质特藏空间建设,是保持高校图书馆资源独特性和彰显度的重要举措。如各种图书馆经典阅读空间的兴起,在此基础上举办形式丰富的阅读推广活动为场景空间赋能。
此外图书馆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两种空间的融合演化出多种被赋予了诸多社会意义内涵的信息空间形态,如第三空間、信息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创客空间、智慧空间等。试图将有限的实体空间融入到网络、通信、数字资源等构成的无限新空间中,实现信息共享,跨空间交流。
二、总分馆视角下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注意事项
(一)配合学校校区定位和发展理念,合理规划图书馆空间布局
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定位不仅带有图书馆的共有属性,还应与大学的使命和发展目标相一致。紧跟学校的发展目标与步伐,与时俱进,在进行转型空间规划布局时,从空间建设理念与实践上要能够融合大学正在实践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通过信息和空间资源,以信息服务彰显空间的独特价值。
(二)总分馆空间建设均衡发展
加强总分馆整体视角,将读者需求加以细化区分,合理规划总分馆空间建设,将相关的资源、设备、服务内容、管理、布局规划好。使得图书馆的服务能够更有针对性且更加深入。让每个图书馆空间与服务相适应,发展均衡,有共性也有个性。
(三)注重空间内涵建设
除了信息服务职能外,教育职能也是图书馆的主要职能。图书馆空间建设不必妄自菲薄、人云亦云,不能随波逐流、照搬照抄,需要关注空间内涵建设。通过学术馆藏资源、空间资源来实现其服务价值,使得图书馆表达出书香文化,传达学术精神。要致力于读者阅读习惯的养成,培养终生阅读者,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空间建设和服务有助于读者人文修养、科学伦理的养成。
(四)注重传统文化氛围建设
文化需要代际间的传承,而学校是传承和发扬文化的理想场所。图书馆是校园文化最具文化特质的场所和地标。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有着天然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图书馆需要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价值和作用,在空间建设和阅读活动中应将优秀传统文化应该作为一个永恒的核心主题。
(五)注重馆员空间
许多图书馆都把最好的空间留给读者,一切为了读者。但是也不能忽略了图书馆馆员的空间,比如采编部在阴暗朝北不通风的空间里,比如往往分馆只做书库管理和信息服务,书库大开间,一览无余,没有安排书库馆员内务和交流空间。长此以往不利于馆员自身的成长和归属感。
三、总分馆视角下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空间建设实践
(一)一校三馆功能定位
华南理工大学同城有三个校区,五山校区、大学城校区、广州国际校区,三个校区分别建有图书馆,采用总分馆制,五山图书馆是总馆,其他两个馆为分馆。
图书馆紧跟学校“双一流”建设步伐,统筹三校区图书馆进行顶层设计,总体建设目标是建设成为学校的知识资源中心、学习服务中心、文化交流中心、创新研究中心。三馆根据其校区的历史、位置、学科分布以及校区办学特色等多种因素在功能定位上形成较为明显的分馆特色。五山图书馆定位为研究型图书馆及职能管理中心;大学城图书馆定位为互动学习型图书馆;广州国际校区图书馆定位为具有国际特色的交流型图书馆。见图2。
(二)各馆特色空间建设实践
各馆以图书馆整体建设目标为指导进行了空间建设规划,见图3。
1. 五山图书馆特色空间
五山图书馆融合了几代设计师的心血和理念,既有厚重的历史感,也有新潮的现代感,作为图书馆职能管理中心,担负着总馆的责任。全面修缮时与时俱进,减少了书库面积,增加了阅览座位,改藏阅分离为藏阅一体,增设了共享信息空间、特藏室等特色空间,随后又建设了研习书院。
共享信息空间共设有18间大小不一的研修室,是支持读者学习研究、交流共享的新型空间,配置计算机、网络、有线电视、投影仪等设施及常用的专业软件,师生通过预约系统自助预约使用。
特藏室收藏传统文化特藏类图书,包含著名教授的相关赠书、《中华再造善本》《万有文库》《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珍本初集》《丛书集成初编》等丛书特藏。
研习书院是融合了中国传统书院教育模式的多功能阅读空间和主题空间。见图4。依托馆藏红色文化资源,涵盖阅读书籍、研究探讨、展览教育、文化讲座等多重文化功能。 2. 大学城图书馆
大学城校区以文科学院和本科生为主,建设了14间大小不一的小组研讨间,先到先得原则。特色空间包括研墨学堂、诗经小座。
研墨学堂,是传统文化体验空间。空间集珍本典藏,布书画雅韵,列精美展品。配有常规阅览区、书法绘画及古乐器等日常体验区以及展览区,集阅读、欣赏、体验、展示和交流功能于一体,发挥“以艺承脉,以文育人”的文化教育功能,重视体验。
诗经小座,在部分阅览室靠窗增设了半私密单人阅览桌,桌上有台灯、电源和网口,以诗经中的诗句装饰座位隔板,营造雅致的润物细无声的传统文化氛围。
3. 广州国际校区图书馆
校区由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及学校四方签署共建,构建“中方为主、国际协同”在地国际化办学新模式,提供沉浸式国际化成长环境。学科布局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部新工科学科部署。在后疫情时代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应用推广前景。特色空间包括中华文化馆、国际特藏馆、高科技体验厅、音乐坊。对应契合校区建设理念。见图5。
中华文化馆以中华文化为底色,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为纽带,以中华文化符号为标识,中华文化精神为引领,展示典籍里的中国、典籍里的中华文化,打造集藏、读、阅、研、传为一体的中华文化研究与文化交流空间。
国际特藏馆展示中西文化交汇的起点和节点,重点揭示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中国文化對世界文化影响的方方面面。同时保障在地国际化教学和科研的学术文献需求,架构国际学术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高科技体验厅,常态化展示校区新工科建设科技成果,沉浸式AR/VR展示科普和科创。
音乐坊,是培养新工科大学生音乐素养的空间。
4. 存储书库
统一规划建设图书馆联合仓储空间,用于收藏利用率相对较低的纸质资源,密集排架,节省藏书空间。在此基础上使一校三馆具备一定的空间可拓展性和多元空间发展功能。
5. 馆员空间
在三个馆中都设置了馆员空间,便于馆员之间的交流和进步。
6. 营造零散文化氛围空间
当代年轻读者是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容易接受科技理念及新生事物,同时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距离感。图书馆利用零散空间,关注细节,全面营造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氛围。如五山校区图书馆中庭中增添景观石和养真亭。大学城图书馆中庭设置长期藏书章展示,国际校区图书馆设立文化长廊等。将字画作品点缀在馆舍空间中,在图书馆主要通道及醒目位置设置常设展柜展出珍贵典籍、实物藏品、电子屏、借阅机、书法机、朗读亭等。
四、结束语
图书馆空间具有生长着的有机体属性,在图书馆这个独特空间不断创造、生成的过程中,图书馆实现着服务的持续和创新。图书馆空间在新时代里将被赋予更多的社会历史意义,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社会价值。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是新时代高校图书馆面临的重要变革和转型方向。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从总分馆视角统一统筹规划,配合校区发展理念管理模式,一体发展,协同发展。注重内涵建设、文化建设,于微之处见精神。使图书馆成为大学精神和文化价值的守护者、知识殿堂和心灵港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EB/OL].[2021-8-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36/s3886/201601/t20160120_2
28487.html.
[2]于良芝.图书馆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0-21.
[3]刘炜,周德明.从被颠覆到颠覆者:未来十年图书馆技术应用趋势前瞻[J].图书馆杂志,2015(1):4-12.
[4](美)兰开斯特.电子时代的图书馆和图书馆员[M].巧登理,陈珍成,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5.
[5]王福.《2050年高校图书馆尸检报告》引发的若干思考[J].情报资料工作,2020,41(5):32-34.
[6]鲍甬婵.图书馆:城市的“第三空间”[J].图书馆论坛,2011(5):16-18+26.
[7]闫小斌.从空间中的生产到空间的生产——图书馆服务转型的新趋势[J].图书馆论坛,2015(5):27-31.
[8]李鹤松,熊伟.当代公共图书馆流动空间再造与用户服务升级[J].图书馆论坛,2017(12):12-19.
[9]杨有庆,范建刚.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及其影响[J].甘肃高师学报,2011,16(6):12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