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霍尔奇金矿属于阿荣旗霍尔奇镇管辖。文章通过对该地区地球物理特征进行系统研究,认真分析该地区点发特征,总结了其与成矿之间的关键。希望对该地区寻找此类型矿床提供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霍尔奇;地球物理特征;电发
1.区域地质
工作区位于大兴安岭北段南东坡,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兴安地槽褶皱系,东乌珠穆沁旗早华力西地槽褶皱带北段,鄂伦春—头道桥深断裂带的东部。成矿区带属大兴安岭东坡多金属成矿带之次级扎兰屯—阿荣旗金铜成矿亚带的中段,成矿条件较为有利。
1.1地层
研究区地层属北疆—兴安地层大区,兴安地层区,东乌—呼玛地层分区。区内出露的地层有:新元古代-早寒武世倭勒根岩群,古生界晚志留统-中泥盆统泥鳅河组、上二叠统林西组、中生界为白垩系下统甘河组及白垩系上统孤山镇组,分布广泛。新生界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
1.2构造
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准噶尔-内蒙古-兴安岭褶皱区内,大兴安岭火山喷发带与松嫩微地块相接部位。根据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及构造变动特征等,将本区划分6个构造分区,分别为:VI、新生代松嫩盆地分区;V、中生代构造分区;V2、白垩世火山断陷盆地;V1、侏罗世花岗岩;III、中华力西期-晚华力西早期构造花岗岩带;II、晚加里东-中华力西晚期构造分区;II2、早石炭世花岗岩带;II1、晚老留-中泥盆世裂陷海盆;I、早加里东陆缘增生带。
1.3岩浆岩
区域内的侵入岩主要有早中二叠世粗中粒含黑云母正长花岗岩、细中粒含黑云母正长花岗岩、早侏罗世石英二长闪长岩、早侏罗世中粒花岗闪长岩柳毛沟、中粒含黑云母碱长花岗岩、早白垩世马河石英二长斑岩。
2.研究区地球物理特征
2.1电场特征
测定及统计结果表明,该区岩石按产生激电效应的强弱排序依次为铅锌矿(化)岩石、黄铁矿化类岩石、强硅化构造角砾岩,其余普通岩石标本反映的激电效应微弱。而各岩(矿)石标本测定的电阻率值主要与岩石硅化程度、电子导电矿物的富集程度及岩石蚀变强度有直接关系。
(1)本区铅锌矿(化)岩石多为黄铁矿与方铅矿、闪锌矿相伴生,三者相互叠加引起的激电效应使得此类岩石在本区具有最强的激电效应,测得的极化率值也最高(均值10.6%),电子导电矿物的富集使得此类岩石具有明显的低电阻率(均值877Ω·m)特征。
(2)单一黄铁矿化类岩石标本中黄铁矿主要以浸染状、细脉形式赋存,具有较高的极化率值(均值4.38%),但明显低于铅锌矿化矿化类岩石标本(均值10.6%),因此此类岩石在测区内主要表现为大面积的矿化背景异常,难以形成局部激电异常。
(3)单一黄铁矿化类岩石的电阻率测定结果表明,此类岩石中具有低阻高极化特征的标本普遍存在裂隙发育、強蚀变的现象,具有高阻高极化特征的标本则主要与岩石的强硅化及石英细脉的产处有关。
(4)其他普通岩石普遍表现为不高的激电效应(小于2.0%),测得的电阻率值根据各标本不同的硅化程度及结构、构造特征具有较明显的高低差异,但大体表现为中等电阻率(3000Ω·m~8000Ω·m)特征。
(5)强硅化构造角砾岩测得的电阻率均值23415Ω·m,变化范围14474Ω·m~32355Ω·m,具有明显的特高电阻率特征。
2.2电场空间分布特征
该区电场特征分区明显,地层与岩体、金属矿化蚀变区与未矿化蚀变区电场特征差异较大;断裂(裂隙)上电场特征明显。
(1)电阻率分成三个区低阻区:分别位于电法工作区的北东角和北西角,电阻率值小于600Ω·m,对应岩性是晚志留系-中泥盆系地层和第四系。其电阻率特征一方面与地层本身电阻率值不高有关;另一方面与第四系覆盖较厚和河漫滩的影响有关。
高阻区:位于电法工作区的中部和中南部,电阻率值大于1500Ω·m,多在1500Ω·m~3500Ω·m之间,局部大于3500Ω·m,形成高阻异常,推断为高阻高阻矿物富集体或含水差的破碎带引起。高阻区对应岩性是二迭系花岗岩。
中组区:低阻区和高阻区以外的其他区域,电阻率值在600Ω·m~1500Ω·m之间,对应岩性是晚志留系-中泥盆系和侏罗系地层及第四系。
在中、低阻区,分布有相对本区而言的高阻异常带、低阻异常带、高低相伴的串珠状异常带和电阻率梯度带,呈北东和近南北向展布,多与磁测推断的断裂位置和展布方向吻合。其成因与断裂中高阻脉岩充填、低阻矿物局部富集、断裂中的含水程度等诸多因素有关。与矿体关系密切的应是其中的中低阻异常。
(2)极化率分成三个区
背景区:极化率值小于3%的广大区域,极化率值普遍在2%左右变化,幅值波动不大,对应岩性主要为晚志留系-中泥盆系地层、侏罗系地层、第四系和花岗岩。
区内有一处弱异常,位于侏罗系地层中F2断裂上,此处为推断脉岩体处,与AP3元素异常位置吻合。
过渡区:极化率值在3%~4%之间,其所在地质环境和展布特征体现出了高背景区的发展趋势,其场的特征又与高背景区有较大差异。对应岩性主要为晚志留系-中泥盆系地层和第四系。
高背景区:极化率值大于4%的区域,分为I、II、III三个区。II、III两个区,分别位于电法工作区的北西和南东两处,北东和近南北向展布;极化率值在4%~6%之间,内有局部异常存在;两区分别位于F2和F8两条推断断裂上,有元素组合异常存在。
I区位于电法工作区的北东部位,面积较大,约5km2左右,在F3断裂东侧近南北向展布;极化率值多在4%~6%之间,内有多处近南北走向的局部异常;靠近该区北侧中部面积约1km2左右,极化率值明显增高,在6%~11%之间,并形成几处局部异常。 I区内分布有多处近南北走向的局部异常,其中,位于其中部的局部异常,由北至南断续出现,呈北北东向纵贯全区,与推断F15断裂位置吻合。
高背景区所对应的电阻率值普遍低于1000Ω·m,为中低阻区。局部异常多位于低阻异常带上。
相对背景区和过渡区而言,高背景区本身就是异常。受勘探深度影响,厚覆盖区和埋深较大的极化体激电异常并不强,需加以识别。电法工作区内的元素异常(除AP3)均位于高背景区内,目前所发现的矿(化)体、矿化蚀变带均位于该区,据此并结合物性资料,将高背景区定为矿化蚀变区。高背景区分布在晚志留系-中泥盆系地层中,反映出晚志留系-中泥盆系地层是工作区内主要含矿地层。
2.3电场的构造特征
该区构造在电场上的反映视构造的性质和构造中物资成分、结构构造、含水性等而不同,具体表现为电阻率(极化率)梯度带、串珠异常带、电阻率异常带及异常被扭曲错断等。
3.地球物理特征与成矿关系
通过激电中梯扫面,圈定视极化率高背景区三处,局部异常7处,电阻率异常带8条。视极化率高背景区与元素组合异常区吻合,因此将其定名为矿化背景区。测区东部大面积矿化背景区内的局部异常经验证均由矿体或矿化体所引起,极化率局部异常的平面特征,可大致反映出浅部矿化蚀变带的分布范围和走向特征。極化率和电阻率断面等值线密集带及扭曲、突变特征,反映出矿化体受构造控制,并常见后期改造。平面图上的局部异常为浅部矿化体的反应,而沿垂向深部还有矿化体存在,围绕局部异常并沿走向展布的高值带应为深部矿化体场效应在地表的综合反应。矿化体在深部的具体位置,可通过测深断面图大致确定;激电等深度异常图对极化体在不同深度上场的特征反映更加明显,可参照该成果帮助确定矿体深部走向及产出状态。在III剖面上的CSAMT测量发现的三条电阻率异常带,进一步证实了F2、F3、F12断裂的存在,并初步掌握了断裂构造在深部的产出特征。III剖面上的频谱激电测量,在深部(300m~500m)发现了三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激电异常,异常特征与已知矿致异常相似,根据其产出的地质和地球化学背景环境,推断异常为矿致异常。激电测深发现深部(300m以下)仍有极化体存在;频谱激电测量,在深部(300m~500m)发现了三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激电异常,个别钻孔在深部打到了铅锌矿体,因此认为该区深部有一定的找矿潜力。
参考文献:
[1]刘恒刚,陈贺,周传勤,郑廷,李太阳.青城子矿田金凤金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J].黄金,2009,30(04):17-21.
[2]李军旗,杜树林,鲍金红.卢氏县小南沟矿区金银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浅析[J].矿产与地质,2011,25(05):360-364.
关键词:霍尔奇;地球物理特征;电发
1.区域地质
工作区位于大兴安岭北段南东坡,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兴安地槽褶皱系,东乌珠穆沁旗早华力西地槽褶皱带北段,鄂伦春—头道桥深断裂带的东部。成矿区带属大兴安岭东坡多金属成矿带之次级扎兰屯—阿荣旗金铜成矿亚带的中段,成矿条件较为有利。
1.1地层
研究区地层属北疆—兴安地层大区,兴安地层区,东乌—呼玛地层分区。区内出露的地层有:新元古代-早寒武世倭勒根岩群,古生界晚志留统-中泥盆统泥鳅河组、上二叠统林西组、中生界为白垩系下统甘河组及白垩系上统孤山镇组,分布广泛。新生界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
1.2构造
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准噶尔-内蒙古-兴安岭褶皱区内,大兴安岭火山喷发带与松嫩微地块相接部位。根据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及构造变动特征等,将本区划分6个构造分区,分别为:VI、新生代松嫩盆地分区;V、中生代构造分区;V2、白垩世火山断陷盆地;V1、侏罗世花岗岩;III、中华力西期-晚华力西早期构造花岗岩带;II、晚加里东-中华力西晚期构造分区;II2、早石炭世花岗岩带;II1、晚老留-中泥盆世裂陷海盆;I、早加里东陆缘增生带。
1.3岩浆岩
区域内的侵入岩主要有早中二叠世粗中粒含黑云母正长花岗岩、细中粒含黑云母正长花岗岩、早侏罗世石英二长闪长岩、早侏罗世中粒花岗闪长岩柳毛沟、中粒含黑云母碱长花岗岩、早白垩世马河石英二长斑岩。
2.研究区地球物理特征
2.1电场特征
测定及统计结果表明,该区岩石按产生激电效应的强弱排序依次为铅锌矿(化)岩石、黄铁矿化类岩石、强硅化构造角砾岩,其余普通岩石标本反映的激电效应微弱。而各岩(矿)石标本测定的电阻率值主要与岩石硅化程度、电子导电矿物的富集程度及岩石蚀变强度有直接关系。
(1)本区铅锌矿(化)岩石多为黄铁矿与方铅矿、闪锌矿相伴生,三者相互叠加引起的激电效应使得此类岩石在本区具有最强的激电效应,测得的极化率值也最高(均值10.6%),电子导电矿物的富集使得此类岩石具有明显的低电阻率(均值877Ω·m)特征。
(2)单一黄铁矿化类岩石标本中黄铁矿主要以浸染状、细脉形式赋存,具有较高的极化率值(均值4.38%),但明显低于铅锌矿化矿化类岩石标本(均值10.6%),因此此类岩石在测区内主要表现为大面积的矿化背景异常,难以形成局部激电异常。
(3)单一黄铁矿化类岩石的电阻率测定结果表明,此类岩石中具有低阻高极化特征的标本普遍存在裂隙发育、強蚀变的现象,具有高阻高极化特征的标本则主要与岩石的强硅化及石英细脉的产处有关。
(4)其他普通岩石普遍表现为不高的激电效应(小于2.0%),测得的电阻率值根据各标本不同的硅化程度及结构、构造特征具有较明显的高低差异,但大体表现为中等电阻率(3000Ω·m~8000Ω·m)特征。
(5)强硅化构造角砾岩测得的电阻率均值23415Ω·m,变化范围14474Ω·m~32355Ω·m,具有明显的特高电阻率特征。
2.2电场空间分布特征
该区电场特征分区明显,地层与岩体、金属矿化蚀变区与未矿化蚀变区电场特征差异较大;断裂(裂隙)上电场特征明显。
(1)电阻率分成三个区低阻区:分别位于电法工作区的北东角和北西角,电阻率值小于600Ω·m,对应岩性是晚志留系-中泥盆系地层和第四系。其电阻率特征一方面与地层本身电阻率值不高有关;另一方面与第四系覆盖较厚和河漫滩的影响有关。
高阻区:位于电法工作区的中部和中南部,电阻率值大于1500Ω·m,多在1500Ω·m~3500Ω·m之间,局部大于3500Ω·m,形成高阻异常,推断为高阻高阻矿物富集体或含水差的破碎带引起。高阻区对应岩性是二迭系花岗岩。
中组区:低阻区和高阻区以外的其他区域,电阻率值在600Ω·m~1500Ω·m之间,对应岩性是晚志留系-中泥盆系和侏罗系地层及第四系。
在中、低阻区,分布有相对本区而言的高阻异常带、低阻异常带、高低相伴的串珠状异常带和电阻率梯度带,呈北东和近南北向展布,多与磁测推断的断裂位置和展布方向吻合。其成因与断裂中高阻脉岩充填、低阻矿物局部富集、断裂中的含水程度等诸多因素有关。与矿体关系密切的应是其中的中低阻异常。
(2)极化率分成三个区
背景区:极化率值小于3%的广大区域,极化率值普遍在2%左右变化,幅值波动不大,对应岩性主要为晚志留系-中泥盆系地层、侏罗系地层、第四系和花岗岩。
区内有一处弱异常,位于侏罗系地层中F2断裂上,此处为推断脉岩体处,与AP3元素异常位置吻合。
过渡区:极化率值在3%~4%之间,其所在地质环境和展布特征体现出了高背景区的发展趋势,其场的特征又与高背景区有较大差异。对应岩性主要为晚志留系-中泥盆系地层和第四系。
高背景区:极化率值大于4%的区域,分为I、II、III三个区。II、III两个区,分别位于电法工作区的北西和南东两处,北东和近南北向展布;极化率值在4%~6%之间,内有局部异常存在;两区分别位于F2和F8两条推断断裂上,有元素组合异常存在。
I区位于电法工作区的北东部位,面积较大,约5km2左右,在F3断裂东侧近南北向展布;极化率值多在4%~6%之间,内有多处近南北走向的局部异常;靠近该区北侧中部面积约1km2左右,极化率值明显增高,在6%~11%之间,并形成几处局部异常。 I区内分布有多处近南北走向的局部异常,其中,位于其中部的局部异常,由北至南断续出现,呈北北东向纵贯全区,与推断F15断裂位置吻合。
高背景区所对应的电阻率值普遍低于1000Ω·m,为中低阻区。局部异常多位于低阻异常带上。
相对背景区和过渡区而言,高背景区本身就是异常。受勘探深度影响,厚覆盖区和埋深较大的极化体激电异常并不强,需加以识别。电法工作区内的元素异常(除AP3)均位于高背景区内,目前所发现的矿(化)体、矿化蚀变带均位于该区,据此并结合物性资料,将高背景区定为矿化蚀变区。高背景区分布在晚志留系-中泥盆系地层中,反映出晚志留系-中泥盆系地层是工作区内主要含矿地层。
2.3电场的构造特征
该区构造在电场上的反映视构造的性质和构造中物资成分、结构构造、含水性等而不同,具体表现为电阻率(极化率)梯度带、串珠异常带、电阻率异常带及异常被扭曲错断等。
3.地球物理特征与成矿关系
通过激电中梯扫面,圈定视极化率高背景区三处,局部异常7处,电阻率异常带8条。视极化率高背景区与元素组合异常区吻合,因此将其定名为矿化背景区。测区东部大面积矿化背景区内的局部异常经验证均由矿体或矿化体所引起,极化率局部异常的平面特征,可大致反映出浅部矿化蚀变带的分布范围和走向特征。極化率和电阻率断面等值线密集带及扭曲、突变特征,反映出矿化体受构造控制,并常见后期改造。平面图上的局部异常为浅部矿化体的反应,而沿垂向深部还有矿化体存在,围绕局部异常并沿走向展布的高值带应为深部矿化体场效应在地表的综合反应。矿化体在深部的具体位置,可通过测深断面图大致确定;激电等深度异常图对极化体在不同深度上场的特征反映更加明显,可参照该成果帮助确定矿体深部走向及产出状态。在III剖面上的CSAMT测量发现的三条电阻率异常带,进一步证实了F2、F3、F12断裂的存在,并初步掌握了断裂构造在深部的产出特征。III剖面上的频谱激电测量,在深部(300m~500m)发现了三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激电异常,异常特征与已知矿致异常相似,根据其产出的地质和地球化学背景环境,推断异常为矿致异常。激电测深发现深部(300m以下)仍有极化体存在;频谱激电测量,在深部(300m~500m)发现了三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激电异常,个别钻孔在深部打到了铅锌矿体,因此认为该区深部有一定的找矿潜力。
参考文献:
[1]刘恒刚,陈贺,周传勤,郑廷,李太阳.青城子矿田金凤金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J].黄金,2009,30(04):17-21.
[2]李军旗,杜树林,鲍金红.卢氏县小南沟矿区金银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浅析[J].矿产与地质,2011,25(05):360-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