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分层次”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表明,将“分层次”教育管理模式应用到高职学生教育管理中来,不仅可以避免教育管理“一刀切”的弊端,还更能提高教育管理的成效,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工作,更有效地实现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劳动者、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进程。
【关键词】高职学生;分层次;教育管理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11-0124-01
一、“层次”与“分层次”管理
整个世界万事万物的存在和发展变化在客观上存在着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发展变化过程中,事物属性之间存在的可被人类知识的差异性即为层次。
分层次管理就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为实现管理的目标,对各管理对象进行合乎目的的精细分层,并根据各自层次的管理需要,设计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协调、指挥、用人等管理职能层次与之相对应,系统协调地整合管理资源,实现各层次对象管理的最优化,以尽可能少的要素投入,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出的过程。
二、实施高职学生“分层次”教育管理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任何事物的成长过程都有始终两极,在这两极中间可分为众多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层次需要不同的管理思想、模式、方法和策略,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管理的优化整合效能。如果不分层次的进行“一刀切”式统一管理,不但有可能无法有效管理,促进发展,而且当管理技术及方法与管理对象不相适应时,管理手段甚至会对管理对象的发展变化起“促退作用”。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高职院校的最终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但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经过大一、大二、大三三个阶段,而在这三个不同的阶段,高职学生的课程设置、学习任务、成长目标和经历、心理特点、认知能力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同一个年级,不同的班级之间,以及同一个班级里不同的同学之间都存在很多的不同之处。将“分层次”教育管理模式应用到高职学生教育管理中来,不仅可以避免教育管理“一刀切”的弊端,还更能提高教育管理的成效,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工作,更有效地实现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劳动者、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进程。
三、高职学生“分层次”教育管理模式实施路径探索与实践
根据管理理论,分层次管理包含三个构成要素:第一,管理对象的层次性。在管理系统中,各管理对象客观上存在层次性;其次,其发展变化过程中会产生层次性,以管理对象为划分标准,又可以分为三种划分角度,即:以空间范围大小划分管理对象与方法、以数量规模尺度划分管理对象与方法和以质量等级划分管理与方法。
第二,管理技术、手段的层次性。受管理目的和视野限制,不同的管理者所采用的管理技术、手段、方法,虽然没有绝对的优劣,但是客观上存在层次性。
第三,分层次管理最终反映的管理效果也是不同的,其管理效果可以分别进行测评,其差异性可以被识别。
根据“分层次”管理构成要素的理论,综合各构成要素,在高职学生“分层次”教育管理过程中,主要从3个方面去探索和实践:
第一,根据大一、大二、大三三个阶段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针对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教育管理方式、方法。
具体而言,大一的学生主要进行适应性教育。大一学生刚刚进入大学,对大学没有形成科学、正确的认识,也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度过一个美好、成功的大学生活。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针对大一学生的这些特点,着重从适应大学生活、制定学习和成长成才计划、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和融入全新的大学生活,找准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目标,为接下来的学习和成长打下扎实的基础。
对大二的学生则主要强调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为就业和从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一阶段还要特别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大对学生语言表达、沟通、协调、组织、领导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为学生顺利的就业和成功地发展事业做好充分地准备。另外,在这个阶段要开始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让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做到有的放矢。
对于大三的学生,主要考虑到学生停留在学校的时间不到三个月,而在这三个月里,学生不仅要继续学习未学完的专业课程,确保顺利毕业,还要为实习和就业做准备,学生时间紧,压力大,如果不理清头绪,分清主次,就会遇到很多困难,甚至会影响到身心健康,在这一阶段,主要从督促学生继续完成专业课学习,就业和择业观引导,指导学生完成个人形象设计、简历等个人自荐材料准备,应聘技巧和礼仪掌握等几个方面着手,帮助学生为顺利毕业和成功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二,根据同一班级里同学之间知识和能力基础的差异,将班上学生分成先进、中等和落后三个层次。根据目前所带班级情况来看,“先进”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一般不存在多大问题,对于这一层次的学生教育和培养的重点主要应放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上。一方面通过班委建设和团学工作等路径为学生搭建学习和锻炼的平台;另一方面鼓励、指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寻找和创造机会锻炼自己,把他们培养成又红又专的复合型人才。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则主要从督促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将其培养成专门型人才,为顺利就业和事业的成功发展做准备。对于“落后”层次的少部分学生,则主要是下大力气督促和帮助他们遵守校纪校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顺利完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顺利完成学业和实现就业。
不同层次之间虽然存在很大差异,但不同层次之间又相互依靠、紧密联系,充分利用不同层次之间的联系,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大一、大二、大三分阶段的“分层次”教育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大二带大一,大三带大二的“传帮带”的方式,更好地“分层次”教育管理模式良好成效的最大化。同时,在同一个班级里,采用“先进带落后,落后促先进”的教育管理方法,实现整体优化。
通过以上“分层次”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成效显著。目前所带班级平均每个班级都获得过校级、市级“先进班级集体”和“优秀团支部”荣誉称号,每个年级都有3—4个学生参加国家级的专业技能竞赛并获奖,每个班级都有学生获得市级及以上的先进荣誉。其中有一个班级共30名同学,有10多名同学是优秀的团学干部,加上班委成员,该班有20多名同学都是学生干部,这些学生干部在督促和帮助班上“落后”层次学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成功就业方面也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已成为全系学生学习的模范。
参考文献:
[1]杜鹃.《分层次管理:普通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3,(4).
[2]李勇,刘爱国.《高职学生分层次管理模式的探索》[J].学理论,2009,(15).
[3]陈士元.《高职学生分层次教育管理初探》[J].文教资料,2005,(36).
【关键词】高职学生;分层次;教育管理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11-0124-01
一、“层次”与“分层次”管理
整个世界万事万物的存在和发展变化在客观上存在着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发展变化过程中,事物属性之间存在的可被人类知识的差异性即为层次。
分层次管理就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为实现管理的目标,对各管理对象进行合乎目的的精细分层,并根据各自层次的管理需要,设计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协调、指挥、用人等管理职能层次与之相对应,系统协调地整合管理资源,实现各层次对象管理的最优化,以尽可能少的要素投入,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出的过程。
二、实施高职学生“分层次”教育管理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任何事物的成长过程都有始终两极,在这两极中间可分为众多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层次需要不同的管理思想、模式、方法和策略,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管理的优化整合效能。如果不分层次的进行“一刀切”式统一管理,不但有可能无法有效管理,促进发展,而且当管理技术及方法与管理对象不相适应时,管理手段甚至会对管理对象的发展变化起“促退作用”。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高职院校的最终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但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经过大一、大二、大三三个阶段,而在这三个不同的阶段,高职学生的课程设置、学习任务、成长目标和经历、心理特点、认知能力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同一个年级,不同的班级之间,以及同一个班级里不同的同学之间都存在很多的不同之处。将“分层次”教育管理模式应用到高职学生教育管理中来,不仅可以避免教育管理“一刀切”的弊端,还更能提高教育管理的成效,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工作,更有效地实现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劳动者、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进程。
三、高职学生“分层次”教育管理模式实施路径探索与实践
根据管理理论,分层次管理包含三个构成要素:第一,管理对象的层次性。在管理系统中,各管理对象客观上存在层次性;其次,其发展变化过程中会产生层次性,以管理对象为划分标准,又可以分为三种划分角度,即:以空间范围大小划分管理对象与方法、以数量规模尺度划分管理对象与方法和以质量等级划分管理与方法。
第二,管理技术、手段的层次性。受管理目的和视野限制,不同的管理者所采用的管理技术、手段、方法,虽然没有绝对的优劣,但是客观上存在层次性。
第三,分层次管理最终反映的管理效果也是不同的,其管理效果可以分别进行测评,其差异性可以被识别。
根据“分层次”管理构成要素的理论,综合各构成要素,在高职学生“分层次”教育管理过程中,主要从3个方面去探索和实践:
第一,根据大一、大二、大三三个阶段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针对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教育管理方式、方法。
具体而言,大一的学生主要进行适应性教育。大一学生刚刚进入大学,对大学没有形成科学、正确的认识,也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度过一个美好、成功的大学生活。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针对大一学生的这些特点,着重从适应大学生活、制定学习和成长成才计划、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和融入全新的大学生活,找准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目标,为接下来的学习和成长打下扎实的基础。
对大二的学生则主要强调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为就业和从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一阶段还要特别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大对学生语言表达、沟通、协调、组织、领导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为学生顺利的就业和成功地发展事业做好充分地准备。另外,在这个阶段要开始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让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做到有的放矢。
对于大三的学生,主要考虑到学生停留在学校的时间不到三个月,而在这三个月里,学生不仅要继续学习未学完的专业课程,确保顺利毕业,还要为实习和就业做准备,学生时间紧,压力大,如果不理清头绪,分清主次,就会遇到很多困难,甚至会影响到身心健康,在这一阶段,主要从督促学生继续完成专业课学习,就业和择业观引导,指导学生完成个人形象设计、简历等个人自荐材料准备,应聘技巧和礼仪掌握等几个方面着手,帮助学生为顺利毕业和成功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二,根据同一班级里同学之间知识和能力基础的差异,将班上学生分成先进、中等和落后三个层次。根据目前所带班级情况来看,“先进”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一般不存在多大问题,对于这一层次的学生教育和培养的重点主要应放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上。一方面通过班委建设和团学工作等路径为学生搭建学习和锻炼的平台;另一方面鼓励、指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寻找和创造机会锻炼自己,把他们培养成又红又专的复合型人才。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则主要从督促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将其培养成专门型人才,为顺利就业和事业的成功发展做准备。对于“落后”层次的少部分学生,则主要是下大力气督促和帮助他们遵守校纪校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顺利完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顺利完成学业和实现就业。
不同层次之间虽然存在很大差异,但不同层次之间又相互依靠、紧密联系,充分利用不同层次之间的联系,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大一、大二、大三分阶段的“分层次”教育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大二带大一,大三带大二的“传帮带”的方式,更好地“分层次”教育管理模式良好成效的最大化。同时,在同一个班级里,采用“先进带落后,落后促先进”的教育管理方法,实现整体优化。
通过以上“分层次”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成效显著。目前所带班级平均每个班级都获得过校级、市级“先进班级集体”和“优秀团支部”荣誉称号,每个年级都有3—4个学生参加国家级的专业技能竞赛并获奖,每个班级都有学生获得市级及以上的先进荣誉。其中有一个班级共30名同学,有10多名同学是优秀的团学干部,加上班委成员,该班有20多名同学都是学生干部,这些学生干部在督促和帮助班上“落后”层次学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成功就业方面也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已成为全系学生学习的模范。
参考文献:
[1]杜鹃.《分层次管理:普通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3,(4).
[2]李勇,刘爱国.《高职学生分层次管理模式的探索》[J].学理论,2009,(15).
[3]陈士元.《高职学生分层次教育管理初探》[J].文教资料,200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