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介绍南陵县双孢蘑菇栽培过程中使用的4种栽培方式,分析每种栽培方式的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
关键词 双孢蘑菇;栽培方式;改进方法;安徽南陵
中图分类号 S646.1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101-02
南陵县是安徽最大的双孢蘑菇生产基地,2014年产量2.4万t,规划到2016年达2.8万t。为了进一步加快食用菌的发展速度,近年来南陵县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当地的生产实际,设计了几种不同的栽培方式,并将目前国内外双孢菇的流行栽培方式在生产实践中进行对比。笔者对此做了跟踪研究、分析,试图探索出一条更加适合沿江地区推广的栽培模式,该文对研究结果进行综合评述。
1 南陵县目前使用的栽培方式及其特点
1.1 草棚
这是南陵目前栽培面积最大的一种方式,在1994年由福建菇农引进。架床用毛竹扎成,分为7层11架,一般为1 100 m2,层间距离55~60 cm,外覆盖农膜和草帘保温,设计有门、窗、拔风筒等辅助控温控湿设施。利用草棚栽培双孢蘑菇的优点是:搭建的材料在本地易得,建造成本较低(2007年为2.5万元左右),管理方便,通风、保温、保湿效果都好,并且该棚体已有20多年的种植史,生产技术比较成熟。缺点是每年需要维修、更换部分架材,草帘、农膜年年更换,卫生条件不易控制,病虫害较多,耗费的人力、财力较大,年均成本高。
1.2 周年化菇房
菇房为泡沫夹心板结构,顶部为彩钢瓦,设计标准菇房使用面积600 m2。架床由钢板焊接而成,为4架5层,其中菇床宽1.3 m、长19.5 m,架层间距75 cm,床间距85 cm。配置加热系统(由镀锌管道与锅炉相连,采用蒸汽加热的方式)、制冷系统(大型制冷机组)、排气系统等,菇房为水泥硬化地面。利用周年化菇房栽培双孢菇的优点是生产周期长,双孢蘑菇等食用菌可以周年不间断地生产,生产中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较高,使用人工较少,产品的价格相对较高;生产过程中更容易通过标准化措施来控制产品质量,这比较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缺点是一次性投资很大,生产的成本较高,消耗的能源较多,不能普遍推广使用,特别是经济条件不发达的地区难以示范[1-2]。
1.3 砖混菇棚
菇房500 m2左右,一般9架8层(也有7架7层)。长18 m、宽8 m、高5~6 m,床架床宽1.2 m、长6.5 m(上面4层8 m,平均7 m左右)。并设有门、窗、拔风筒等结构。利用砖混菇棚栽培双孢蘑菇的优点是一次投入、数年收益、年损耗较少、棚内地面为水泥硬化地面、卫生条件好、消毒灭菌效果佳。缺点是最初设计的窗口通风操作很不便利、棚体的保温效果差、上下层间温差大、菌丝生长发育受到一定影响,进而影响单产[3]。
1.4 小拱棚(地菇)
小拱棚是农民最熟悉的一种简易蔬菜栽培设施,但用来栽培双孢蘑菇时,它对土壤肥力土质条件没有特别的要求。小拱棚根据土地情况,可以自由改建,一般设计长40~60 m、宽2.5 m、拱高1.5 m。床面宽1 m左右,中间留40~50 cm作走道,走道深40 cm,要求背风向阳、地势高燥,以便于冬季保温,排灌方便。小拱棚易受外界气候影响,对适宜的栽培季节选择较为严格,南陵县一般在7月底至8月底堆料,8月中旬至9月底播种,10—12月收获。品种选择耐低温的品种。利用小拱棚栽培双孢菇的优点:一次投入少,年损耗较少,节省人力物力,利用地面小拱棚形成的小气候,保温保湿效果好,而且操作便利,生产的灵活性强,生物的转化率高。且气象因子部分可以人为调节,技术相对简单,缺点:遇阴雨天气,操作管理不方便,受天气因素制约较大,产量、质量不稳定,病虫害较多,管理要求严格。
2 4种栽培方式产量的对比
由表1可以看出,地菇、砖混菇棚中的双孢蘑菇生产技术水平不稳定,效益不是很大,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和发展。
3 4种栽培方式改进方法
3.1 草棚
冬季采用内外双膜覆盖的办法,遇到特别寒冷的气候辅助用燃料加温,这样3~7 d就可以出菇,此时菇价较高,经济效益很好;在结菇期间要根据菇床的架层来针对性处理:上层料要薄,调水要勤、重;中层比较稳定,要促进通风;下层温度低,易积聚高浓度的二氧化碳,通风也很重要。采取“土洋结合”的方式生产效果好,就是使用隧道式后发酵技术,再运用传统方法种植,可以节省大量人力,降低劳动强度,而且缩短发菌时间,提高了产量。长期以来,南陵的双孢蘑菇产量相对于发达的福建、浙江要低,在交流中发现,他们的培养料管理比较到位,而且料层较厚,经过测算,料层达到20 cm厚时产量可以普遍提高45%以上,投入产出比在1∶5以上[4-5]。
3.2 周年化菇房
为了发挥棚体的作用,最好是在反季节时使用,如果和其他棚体同时栽培,则因价格较低,该棚使用的燃料、电力等能源较大,一般都会出现亏损,失去示范的意义;在第2次堆料时,采取隧道式发酵的办法,利用大型铲车翻抖草料,大大缩短了二次发酵的时间,节省了人工,同时双孢蘑菇在棚中长势一致,出菇集中,非常适合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测算,每个棚可以节省费用6 000元,產量提高10%~15%;此外,还要注意品种的选择,在小区试验中,利用澳洲的褐色菇、高温菇(新登96)、低温菇(F56)进行反季节栽培,获得了较好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在生产中为了获得高产,需要组装配套一些技术:反季节温湿度的综合调控技术、混合秸秆培养料深度发酵技术、空气消毒灭菌、立体种植技术、通风条件的改善等。
高标准的菇房是工厂化生产蘑菇的基础,出菇室内除加热、降温系统外,还要添置空气加湿器、强制通风换气系统、采菇平台等,一年中如生产3~4次,则不仅是利用率的提高,更是技术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3.3 砖混菇棚
建设初期因为没有考虑顶部建筑材料的保温问题,致使使用中出现了大量菌丝坏死的现象,这主要是顶部的石棉瓦不能有效隔热造成的,经9月10—15日测定,14:00床架最上层温度达到42 ℃左右,整个棚体长势都很差,改进后,棚型全部改成泡沫夹心板,其耐低温、高温能力都大大提高,也未出现上下床架温差明显的现象。生产中采取砻糠细土、发酵土,结合使用蘑菇增温发酵剂可以改善培养料的发菌环境,大大提高发菌质量。在出菇的转潮期,喷施蘑菇生长促进剂,可以显著提高产量。这种棚体非常适合种草菇等其他食用菌,可以根据市场变化,设计长季节、多品种接茬栽培[6]。
3.4 地菇
由于设施简陋,必须考虑当地的气象因素,合理安排生产季节;在使用发酵培养料过程中,尽量发酵熟点;要经常观察,及时加大通风量,并防止光线直接照射到料面上,损伤菌丝;为了采收时方便,过道可以垫一些草,避免泥土粘在菇体上。
所有的菇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都可以将几种菇按照计划周年接茬栽培,如金针菇—草菇—双孢菇—秀珍菇、菇—瓜—菜等模式,实现生产常年不间断,时时有菇出,而且生产的原料可以得到多次使用和再利用,实现循环经济,达到持续的目标。
4 参考文献
[1] 黄毅.食用菌栽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 陈士瑜.食用菌栽培新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3] 钱玉夫.蘑菇实用栽培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4] 李勇.怎样提高蘑菇种植效益[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6.
[5] 杨国良.蘑菇生产全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6] 孔祥君,王泽生.中国蘑菇生产[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关键词 双孢蘑菇;栽培方式;改进方法;安徽南陵
中图分类号 S646.1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101-02
南陵县是安徽最大的双孢蘑菇生产基地,2014年产量2.4万t,规划到2016年达2.8万t。为了进一步加快食用菌的发展速度,近年来南陵县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当地的生产实际,设计了几种不同的栽培方式,并将目前国内外双孢菇的流行栽培方式在生产实践中进行对比。笔者对此做了跟踪研究、分析,试图探索出一条更加适合沿江地区推广的栽培模式,该文对研究结果进行综合评述。
1 南陵县目前使用的栽培方式及其特点
1.1 草棚
这是南陵目前栽培面积最大的一种方式,在1994年由福建菇农引进。架床用毛竹扎成,分为7层11架,一般为1 100 m2,层间距离55~60 cm,外覆盖农膜和草帘保温,设计有门、窗、拔风筒等辅助控温控湿设施。利用草棚栽培双孢蘑菇的优点是:搭建的材料在本地易得,建造成本较低(2007年为2.5万元左右),管理方便,通风、保温、保湿效果都好,并且该棚体已有20多年的种植史,生产技术比较成熟。缺点是每年需要维修、更换部分架材,草帘、农膜年年更换,卫生条件不易控制,病虫害较多,耗费的人力、财力较大,年均成本高。
1.2 周年化菇房
菇房为泡沫夹心板结构,顶部为彩钢瓦,设计标准菇房使用面积600 m2。架床由钢板焊接而成,为4架5层,其中菇床宽1.3 m、长19.5 m,架层间距75 cm,床间距85 cm。配置加热系统(由镀锌管道与锅炉相连,采用蒸汽加热的方式)、制冷系统(大型制冷机组)、排气系统等,菇房为水泥硬化地面。利用周年化菇房栽培双孢菇的优点是生产周期长,双孢蘑菇等食用菌可以周年不间断地生产,生产中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较高,使用人工较少,产品的价格相对较高;生产过程中更容易通过标准化措施来控制产品质量,这比较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缺点是一次性投资很大,生产的成本较高,消耗的能源较多,不能普遍推广使用,特别是经济条件不发达的地区难以示范[1-2]。
1.3 砖混菇棚
菇房500 m2左右,一般9架8层(也有7架7层)。长18 m、宽8 m、高5~6 m,床架床宽1.2 m、长6.5 m(上面4层8 m,平均7 m左右)。并设有门、窗、拔风筒等结构。利用砖混菇棚栽培双孢蘑菇的优点是一次投入、数年收益、年损耗较少、棚内地面为水泥硬化地面、卫生条件好、消毒灭菌效果佳。缺点是最初设计的窗口通风操作很不便利、棚体的保温效果差、上下层间温差大、菌丝生长发育受到一定影响,进而影响单产[3]。
1.4 小拱棚(地菇)
小拱棚是农民最熟悉的一种简易蔬菜栽培设施,但用来栽培双孢蘑菇时,它对土壤肥力土质条件没有特别的要求。小拱棚根据土地情况,可以自由改建,一般设计长40~60 m、宽2.5 m、拱高1.5 m。床面宽1 m左右,中间留40~50 cm作走道,走道深40 cm,要求背风向阳、地势高燥,以便于冬季保温,排灌方便。小拱棚易受外界气候影响,对适宜的栽培季节选择较为严格,南陵县一般在7月底至8月底堆料,8月中旬至9月底播种,10—12月收获。品种选择耐低温的品种。利用小拱棚栽培双孢菇的优点:一次投入少,年损耗较少,节省人力物力,利用地面小拱棚形成的小气候,保温保湿效果好,而且操作便利,生产的灵活性强,生物的转化率高。且气象因子部分可以人为调节,技术相对简单,缺点:遇阴雨天气,操作管理不方便,受天气因素制约较大,产量、质量不稳定,病虫害较多,管理要求严格。
2 4种栽培方式产量的对比
由表1可以看出,地菇、砖混菇棚中的双孢蘑菇生产技术水平不稳定,效益不是很大,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和发展。
3 4种栽培方式改进方法
3.1 草棚
冬季采用内外双膜覆盖的办法,遇到特别寒冷的气候辅助用燃料加温,这样3~7 d就可以出菇,此时菇价较高,经济效益很好;在结菇期间要根据菇床的架层来针对性处理:上层料要薄,调水要勤、重;中层比较稳定,要促进通风;下层温度低,易积聚高浓度的二氧化碳,通风也很重要。采取“土洋结合”的方式生产效果好,就是使用隧道式后发酵技术,再运用传统方法种植,可以节省大量人力,降低劳动强度,而且缩短发菌时间,提高了产量。长期以来,南陵的双孢蘑菇产量相对于发达的福建、浙江要低,在交流中发现,他们的培养料管理比较到位,而且料层较厚,经过测算,料层达到20 cm厚时产量可以普遍提高45%以上,投入产出比在1∶5以上[4-5]。
3.2 周年化菇房
为了发挥棚体的作用,最好是在反季节时使用,如果和其他棚体同时栽培,则因价格较低,该棚使用的燃料、电力等能源较大,一般都会出现亏损,失去示范的意义;在第2次堆料时,采取隧道式发酵的办法,利用大型铲车翻抖草料,大大缩短了二次发酵的时间,节省了人工,同时双孢蘑菇在棚中长势一致,出菇集中,非常适合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测算,每个棚可以节省费用6 000元,產量提高10%~15%;此外,还要注意品种的选择,在小区试验中,利用澳洲的褐色菇、高温菇(新登96)、低温菇(F56)进行反季节栽培,获得了较好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在生产中为了获得高产,需要组装配套一些技术:反季节温湿度的综合调控技术、混合秸秆培养料深度发酵技术、空气消毒灭菌、立体种植技术、通风条件的改善等。
高标准的菇房是工厂化生产蘑菇的基础,出菇室内除加热、降温系统外,还要添置空气加湿器、强制通风换气系统、采菇平台等,一年中如生产3~4次,则不仅是利用率的提高,更是技术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3.3 砖混菇棚
建设初期因为没有考虑顶部建筑材料的保温问题,致使使用中出现了大量菌丝坏死的现象,这主要是顶部的石棉瓦不能有效隔热造成的,经9月10—15日测定,14:00床架最上层温度达到42 ℃左右,整个棚体长势都很差,改进后,棚型全部改成泡沫夹心板,其耐低温、高温能力都大大提高,也未出现上下床架温差明显的现象。生产中采取砻糠细土、发酵土,结合使用蘑菇增温发酵剂可以改善培养料的发菌环境,大大提高发菌质量。在出菇的转潮期,喷施蘑菇生长促进剂,可以显著提高产量。这种棚体非常适合种草菇等其他食用菌,可以根据市场变化,设计长季节、多品种接茬栽培[6]。
3.4 地菇
由于设施简陋,必须考虑当地的气象因素,合理安排生产季节;在使用发酵培养料过程中,尽量发酵熟点;要经常观察,及时加大通风量,并防止光线直接照射到料面上,损伤菌丝;为了采收时方便,过道可以垫一些草,避免泥土粘在菇体上。
所有的菇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都可以将几种菇按照计划周年接茬栽培,如金针菇—草菇—双孢菇—秀珍菇、菇—瓜—菜等模式,实现生产常年不间断,时时有菇出,而且生产的原料可以得到多次使用和再利用,实现循环经济,达到持续的目标。
4 参考文献
[1] 黄毅.食用菌栽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 陈士瑜.食用菌栽培新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3] 钱玉夫.蘑菇实用栽培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4] 李勇.怎样提高蘑菇种植效益[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6.
[5] 杨国良.蘑菇生产全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6] 孔祥君,王泽生.中国蘑菇生产[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