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壮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但是,由于保护的技术和方法的滞后,壮剧面临失传的危险。文章通过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三方面探讨壮剧数据库的建设研究,以期促进壮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壮剧;数据库;建设
【作者简介】农雅琪(1982-),女,壮族,广西靖西人,广西百色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壮英对比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一般项目《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记忆与翻译研究》(编号KY2016YB412)研究成果之一;本文为2016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立项项目《南路壮剧及英译研究》(编号KY2016LX328)研究成果之一。
作为壮族代表性的戏剧剧种,壮剧集歌、舞、说、杂耍、器乐、化妆等艺术形式于一体,是壮民族智慧的结晶和壮族文化及精神的代表。根据流行地区和方言、音乐唱腔、表演風格等的不同,壮剧可分为南路壮剧、北路壮剧和壮族师公戏三类。2006年5月20日壮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研究背景
对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已经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学术界及民间组织的关注。现代化数字信息技术可以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最为保真的形式保存,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方式的一种新型的方法。
随着国家“非遗”保护工作的有力推进,自治区对壮剧发掘、抢救、保护给予高度重视,并在资金、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专款专用。学界、民间也对壮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更为重视,但壮剧传承保护研究依然滞后,并未用数字化技术探索具体的方法和路径。
过去对壮剧的保护和传承主要通过传统的摄影录像、口传心授、曲谱传承、班社传承等方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技术保护手段获得的资料由于自身的材料限制而存在音像复制失真、录像带老化生霉等缺陷,难以长期保存。同时,由于受到西方文化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壮剧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失传危险。建设壮剧数据库无疑是对壮剧加以保护的一种新型方法和路径。然而,从非物质文化数据库建设研究看,壮剧数据库建设研究目前依然处于空白或起步阶段。
二、研究内容
借助数字化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对与壮剧相关的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及三维数据信息进行数字化保存、组织和存储,建设壮剧数据库。
1.数据库设计。
(1)壮剧数据库建设三个一级子库:南路壮剧子库、北路壮剧子库及壮族师公戏子库。
(2)每个一级子库下设三个二级子库:平面实物子库、三维文物子库及音视频子库。
(3)平面实物子库包含剧本、戏剧服饰、道具、面具、脸谱、传承谱系等;三维文物子库包含演出场所(舞台、剧场)、乐器、雕塑、工艺品等;音视频子库包含传承人(访谈、表演、授徒等)、演出习俗、戏剧表演等动态艺术文化。
2.数据收集与采录。
(1)平面实物子库主要采用像数大、精度高的数码相机和平面扫描仪对实物进行拍摄并扫描,转化为数字信息,生成二维图像。
(2)三维文物子库主要采用高精度三维彩色扫描仪与数码相机平面多角度拍摄获取相关的数字信息。
(3)音视频子库主要采用数字录音摄影技术进行记录、收集和整理。
3.数据加工与校对。
(1)运用各种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处理软件对所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处理。
(2)建立数字信息档案,分类保存,然后进行人工校对。
三、研究意义
完成对现有的壮剧资源的数据收集、采录、加工及校对,建成壮剧数据库,一方面,不仅有利于对壮剧文化资源进行采集、存储和保护,还可为民族语言、文化、文学等领域的比较研究提供信息检索服务,便于专家学者对壮剧相关信息进行查询、了解及使用;另一方面,改变传统的保护和传承模式,对于传承壮族文化、增进民族文化自觉、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目前,对壮剧的数字化保护依然很滞后,全面系统的壮剧数据库建设研究亟待推进,因此壮剧数据库建设研究具有开拓创新的意义。此外,数据库具有内容全、库容大、开放性、便捷性等特点,是进行语言、文化、文学比较研究和翻译研究的基础平台。通过数据库建设手段对壮剧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能为今后壮剧艺术的研究、观赏及开发利用提供准确的数字化信息,并服务于民族语言、文化、文学比较研究和翻译研究。
参考文献:
[1]陈会安.SQL Server 2012数据库设计与开发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陈文颖.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壮剧的保护与传承[D].广西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壮剧;数据库;建设
【作者简介】农雅琪(1982-),女,壮族,广西靖西人,广西百色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壮英对比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一般项目《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记忆与翻译研究》(编号KY2016YB412)研究成果之一;本文为2016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立项项目《南路壮剧及英译研究》(编号KY2016LX328)研究成果之一。
作为壮族代表性的戏剧剧种,壮剧集歌、舞、说、杂耍、器乐、化妆等艺术形式于一体,是壮民族智慧的结晶和壮族文化及精神的代表。根据流行地区和方言、音乐唱腔、表演風格等的不同,壮剧可分为南路壮剧、北路壮剧和壮族师公戏三类。2006年5月20日壮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研究背景
对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已经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学术界及民间组织的关注。现代化数字信息技术可以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最为保真的形式保存,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方式的一种新型的方法。
随着国家“非遗”保护工作的有力推进,自治区对壮剧发掘、抢救、保护给予高度重视,并在资金、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专款专用。学界、民间也对壮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更为重视,但壮剧传承保护研究依然滞后,并未用数字化技术探索具体的方法和路径。
过去对壮剧的保护和传承主要通过传统的摄影录像、口传心授、曲谱传承、班社传承等方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技术保护手段获得的资料由于自身的材料限制而存在音像复制失真、录像带老化生霉等缺陷,难以长期保存。同时,由于受到西方文化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壮剧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失传危险。建设壮剧数据库无疑是对壮剧加以保护的一种新型方法和路径。然而,从非物质文化数据库建设研究看,壮剧数据库建设研究目前依然处于空白或起步阶段。
二、研究内容
借助数字化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对与壮剧相关的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及三维数据信息进行数字化保存、组织和存储,建设壮剧数据库。
1.数据库设计。
(1)壮剧数据库建设三个一级子库:南路壮剧子库、北路壮剧子库及壮族师公戏子库。
(2)每个一级子库下设三个二级子库:平面实物子库、三维文物子库及音视频子库。
(3)平面实物子库包含剧本、戏剧服饰、道具、面具、脸谱、传承谱系等;三维文物子库包含演出场所(舞台、剧场)、乐器、雕塑、工艺品等;音视频子库包含传承人(访谈、表演、授徒等)、演出习俗、戏剧表演等动态艺术文化。
2.数据收集与采录。
(1)平面实物子库主要采用像数大、精度高的数码相机和平面扫描仪对实物进行拍摄并扫描,转化为数字信息,生成二维图像。
(2)三维文物子库主要采用高精度三维彩色扫描仪与数码相机平面多角度拍摄获取相关的数字信息。
(3)音视频子库主要采用数字录音摄影技术进行记录、收集和整理。
3.数据加工与校对。
(1)运用各种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处理软件对所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处理。
(2)建立数字信息档案,分类保存,然后进行人工校对。
三、研究意义
完成对现有的壮剧资源的数据收集、采录、加工及校对,建成壮剧数据库,一方面,不仅有利于对壮剧文化资源进行采集、存储和保护,还可为民族语言、文化、文学等领域的比较研究提供信息检索服务,便于专家学者对壮剧相关信息进行查询、了解及使用;另一方面,改变传统的保护和传承模式,对于传承壮族文化、增进民族文化自觉、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目前,对壮剧的数字化保护依然很滞后,全面系统的壮剧数据库建设研究亟待推进,因此壮剧数据库建设研究具有开拓创新的意义。此外,数据库具有内容全、库容大、开放性、便捷性等特点,是进行语言、文化、文学比较研究和翻译研究的基础平台。通过数据库建设手段对壮剧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能为今后壮剧艺术的研究、观赏及开发利用提供准确的数字化信息,并服务于民族语言、文化、文学比较研究和翻译研究。
参考文献:
[1]陈会安.SQL Server 2012数据库设计与开发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陈文颖.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壮剧的保护与传承[D].广西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