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当前世界各经济体普遍面临增长乏力及经济震荡等问题,如何解释这种不稳定现象的根源、实现长期相对稳定的增长是宏观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后凯恩斯学者在批判萨伊定律的基础上,围绕哈罗德不稳定原理对此类问题进行了系统考察.本文对后凯恩斯学派具有代表性的三种增长理论进行了批判性综述:首先,文章梳理了三种理论关于不稳定性产生的根源以及如何调节以实现稳定等问题的观点;其次,文章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角对三种增长理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批判,指出由于没有抓住资本积累的矛盾运动规律,仅将产生不稳定性的原因归结于流通领域的资本家行为和
【机 构】
:
清华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008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世界各经济体普遍面临增长乏力及经济震荡等问题,如何解释这种不稳定现象的根源、实现长期相对稳定的增长是宏观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后凯恩斯学者在批判萨伊定律的基础上,围绕哈罗德不稳定原理对此类问题进行了系统考察.本文对后凯恩斯学派具有代表性的三种增长理论进行了批判性综述:首先,文章梳理了三种理论关于不稳定性产生的根源以及如何调节以实现稳定等问题的观点;其次,文章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角对三种增长理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批判,指出由于没有抓住资本积累的矛盾运动规律,仅将产生不稳定性的原因归结于流通领域的资本家行为和预期,因此三种理论均未能成功解决哈罗德不稳定性问题.本文认为,尽管后凯恩斯学派关于消除经济不稳定性的尝试是失败的,但其在需求不足、收入分配以及投资/储蓄等方面的研究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性.
其他文献
财政与党的使命具有不可分割的共生性,党的发展壮大及践行历史使命的过程,也是财政由小到大、服务保障党的事业的过程.一百年来,财政着力发挥党在治国理政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为促进革命胜利、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大局稳定作出了应有贡献.纵观百年党史,财政的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财政是巩固壮大党的长期执政的"奠基石";第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财观是党赢得民心的"解码器";第三,财政改革是防范化解党的执政风险的"稳定器";第四,严肃财经纪律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防腐剂".百年党史与财政演进给予我们诸多启示:
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安全观的百年探索,逐步实现了从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到总体国家安全的历史演进.党对国家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日益丰富,国家安全的要素从多元走向系统,海外利益安全和共同安全日益凸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始终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领导,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政治安全和人民安全的有机统一,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必须做到统筹发展和安全,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有力保证.
"他者"作为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在学科发展的不同时空语境下有不同的所指,中国社会人类学近百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可视为对"他者"的探索历程.20世纪20年代,第一代留学归国学者从学科目标、关键概念、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奠定了中国社会人类学的发展基石;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社会人类学界开展了规模宏大的民族大调查,完成了民族识别及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的任务;改革开放之后直至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人类学扎根田野并且更加紧密地与国际社会人类学界相联系.从中国社会人类学的发展历程来看,不同阶段的中国社会人类学发展根植于特定的时
第三方市场合作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机制性建设对于"一带一路"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第三方市场合作已初步形成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的合作机制平台,本着包容性、开放性、高效性、共同性的参与原则,其机制性发展大体呈现出市场合作的多边性、合作方的优势互补性、合作模式的灵活性、市场需求的多元性、合作利益的多赢性等特点,并已经发展出五种合作模式;未来将根据国际投资市场的有关规律,探索更多的合作模式.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27条初步确立了我国公务行为终身负责制的制度框架,此条排除了监察机关政务处分的适用,规定可以进行立案调查.但是立案调查的性质需要界定,立案调查后的法律责任也需要明晰.“去官不免”是中国古代官制运行保障制度体系中对于完善公务行为终身负责制具有借鉴意义的制度,该制度在宋代得以成熟和完善,主要适用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维护私权、促进司法公正等领域.“去官不免”规制蕴含的国家治理资源,启示当前要进一步明确公务行为终身负责制的内容,完善公务行为终身负责制的其他配套法律制度,
马克思主义空间政治经济学蕴含着探寻和破解空间治理难题的逻辑和方法,市域社会治理内含着解决空间性问题的现实诉求,两者具有内在的逻辑相洽.在马克思主义空间政治经济学视域中,我国市域社会治理中的空间性问题主要表现为城乡空间发展不平衡、城市更新中的生态矛盾、公共空间资源供需失衡、居住空间主体分异四个方面,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应从价值、重心和方法三个维度规划策略路径.
“生产的人”是马克思考察人的本质的一个基础性形象.处在资本主义体系当中的“生产的人”进行着异化的生产,因此,以“生产的人”为分析起点,有助于更完整地理解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技术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外化产物,标识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它在一定社会结构中规定着人的生产样式,所以技术既是“生产的人”的本质的塑造因素,又在资本逻辑下构成了对“生产的人”的统治力量,这种双向运动成为马克思论述技术与“生产的人”的核心.海德格尔与埃德加·莫兰对于马克思的“生产的人”与技术的关系的论述,是理解马克思思想内
作为最高人民法院近六年来首次依法以行政调解方式审结的典型行政案件,“林建国案”宣示了司法调解所具有的促进行政争议实质性解决功能.当下我国人民法院在行政争议实质性解决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协调和解路径偏好,应当在新行政诉讼法的体系化解释中予以解构.行政争议实质性解决是一个以依法判决为主导、以司法调解和协调和解为补充、以其他辅助机制为配套的基本构造,司法调解因具有可视正义而处于优先适用地位.行政审判实践中司法调解补充性机制的失灵,源于法律文本规定自身的局限、行政审判考评的现实压力和当事人双方复杂的社会心态.为了激活
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理念基础上提出的.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明确其基本原则,这只能从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理念中寻找.其中,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国内国际形势,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现实依据;新发展理念则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指导思想.具体可以提炼出六大基本原则,即安全发展、共享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和开放发展.其中,前三大基本原则更多是一种愿景,可认为是目标性原则;而后三大原则更多体现了新发展格局的动力源泉,更多属于动力性原则范畴.围绕六大基本原则,可以进一步详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原则."十三五"时期以来,我国坚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结构快于经济发展阶段、区域发展差距依然显著、能源结构亟待绿色转型、开放竞争新优势重新构建、实现共同富裕任重道远等问题.新发展理念中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各有侧重、相辅相成、融会贯通、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践行新发展理念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往往在于偏重一方,欠缺互联机制.面向"十四五"时期及新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