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状况与发展趋势研究

来源 :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zh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热切关注的课题。在我国,这一课题处于起步阶段。近些年来,我国对于图书馆数字资源的管理发展迅速,并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在实践方面,我国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依然存在着分布不平衡以及整体结构性缺陷等不足。但即便如此,这一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依然有着十分诱人的前景,而建立跨地区的数字图书馆联盟和激励个人数字图书馆将是这一课题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4)06-045-04
  
  
  所谓数字资源,是文献信息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以数字形式发布、存取、利用的信息资源总和。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图书馆的资源管理也进入了数字化时代。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也成为更有效率地获取知识的关键因素之一。
  1 图书馆数字资源管理现状
  1.1 国外图书馆数字资源管理
  为了使人们能够充分运用图书馆数字资源,首先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数字资源管理体系,而这又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图书馆数字资源管理平台的建立起步较早,同时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虽然每一个国家的情况会有所不同,但是总体说来不外乎以下三个特点:
  1.1.1政府的大力支持。在一些西方国家,虽然财政预算控制得非常严格,但是对于建立数字图书馆的投入却是不遗余力。在澳大利亚,政府将图书馆数字资源的管理与健全上升到国家策略的层面上;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于2004年出资400万欧元资助数字信息长期保存系统(KOPAC)项目;而在美国,国会更是通过特别立法授权,促成了公共与私立组织的合作项目“国家数字信息基础结构及保存”(NDIIPP),而对于该项目联邦政府投资近1亿美元。
  1.1.2 建立科学、可持续的管理理念。在许多西方国家,对于数字资源的管理注重循环利用,电子数据的录入与保存并不是最后的环节,而是作为整个系统中一直在发挥作用的一个部分。例如英国的数字资源管理就采取生命周期理论,构建出了“建立—收集—管理—使用—知识产权管理及法律问题”这样一套完整的体系。
  1.1.3 与高科技的信息技术公司进行合作。虽然西方各国政府对于图书馆数字资源管理投入很大,但是这一任务并非是政府主导型的,更多的情况下是通过民间半商业性质的合作而达成的。荷兰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荷兰不仅参与了欧洲国家图书馆合作项目“网络化欧洲储藏图书馆”,还与IBM公司、ELSEVIER公司以及KLUWER公司签订了正式的电子图书馆合作协议;而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图书馆、哥廷根科技数字处理集团和德国IBM合作,开发了数字信息存档系统(DIAS)。
  1.2 书馆数字资源管理现状
  我国图书馆资源的数字化起步较晚,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才刚刚开始;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近年来在信息技术领域逐渐跟上了世界发展的潮流,因此发展速度也非常惊人。从现今我国图书馆数字资源管理的现状来看,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其中最主要的包括国家数字图书馆、中国知网以及各大高校的图书馆数字资源数据库。
  1.2.1 国家数字图书馆。我国馆藏资源数字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末。1987年,国家图书馆开始进行中文书目数据库的建设和光盘数据库的引进;2000年开始进行馆藏资源数字化工作。2005年10月,我国正式成立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总投资超过4亿元人民币。截至2007年,国家数字图书馆共收录中文电子图书20万种、中文电子全文期刊1.2万种、西文电子图书33.8万种(7000多万页)、西文电子全文期刊7000种、中外学位论文113.6万种以及中文PDF报纸113种;另外还包括了中外文数据库88个、专题资源库18个和政府网站2万多个。
  1.2.2 中国知网。中国知网是我国现今最权威、也是涵盖面最为广泛的知识资源数据库。在学术研究方面,也是国内学者查找与下载中文文献资料使用最多的数据库。
  总体说来,中国知网的资源总库分为六个部分:(1)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收录了包括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哲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9035种期刊,共2600万篇;(2)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CDMD),现有博士论文7900多篇,硕士论文560000多篇;(3)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CCND),包括2000年以来国家2级以上学会、协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学术机构等单位的论文集,年更新量超过10万篇,累计达80多万篇;(4)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CCPD),收录了2000年以来国内重要报纸刊载的学术性、资料性文献;(5)中国年鉴全文数据库,拥有体现国内各行业动态的年鉴1590种,共12635本;(6)中国工具数据库,包括各种辞典、百科全书、图鉴2000多种。
  此外,中国知网拥有比较优秀的文献搜索系统,能够使研究者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文献,加之现在各大高校均购买了中国知网的使用权限,也使在校学生能够比较便捷地使用这一数据库。
  1.2.3各大高校图书馆电子数据库。我国的各大高校可以说是图书馆数字资源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平台,由于大学学术性研究的需要,大部分的高校对于自己图书馆电子数据库的建设都较为重视。有学者对我国485所高校进行了统计调查,结果发现在485所高校图书馆中共有数据库18565个,其中中文数据库6184个,占总数的33.3%;外文数据库6783个,占总数的36.5%;试用数据库4094个,占22.1%;自然数据库1504个,占总数的8.1%。
  另外,从内容上来看,一些国内外著名的数据库也基本上被各大高校所引入。据统计,在377个中文数据库中,被引进次数比较多的有中国期刊网、中外科技期刊数据库、超星电子书、万方数据库、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方正Apabi数字图书馆和书生之家7个数据库,它们均被200个以上的高校图书馆引进。在645个外文数据库中,被引进次数比较多的有施普林格的电子期刊和电子图书Springer Link、EBSCO公司生产的Academic Source Premier和Business Source Premier、ProQuest的博士学位论文、Elsevier Science、OCLC First Search、Engineering Index Compende、World SciNet和CALIS西文期刊目次数据库等9个数据库,它们被引进的次数也均超过100次。
  2我国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状况及不足
  2.1对数字资源的利用现状
  近年来,我国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这与我国网络化的普及与图书馆资源数字化进程加快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我国大型城市的中心图书馆已经基本形成了数字资源数据库,首都北京的国家图书馆和上海的上海图书馆就是其中的典型。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一些一线城市的经济发达程度与生活质量已经接近或者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这在一方面为建设数字图书馆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反应了人们充实精神财富的需求。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要求人们像以前那样在图书馆花上一整天的时间寻找自己需要的资料无疑是一种奢侈,而网上一般的搜索引擎无法满足专业性较强的研究者,因此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就成为了最佳的途径。
  其次,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愈发频繁。正如前文所提及的,大学作为学术发展的重要基地,其图书馆资源的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中国的许多高校为了给学生提供更便捷的研究学习环境,不惜出资购买最权威、最完整的电子数据库。例如,许多学校不仅购买了中国知网的使用权限,还引入许多外文数据库,Westlaw与Justor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在引入在这中外文数据库后,在校学生就可以在图书馆中从上述数据库中免费下载专业论文,这种快速便捷的方法又反过来激发了对数字资源的利用。
  2.2 我国在利用图书馆数字资源中的不足
  虽然我国图书馆资源数字化的进程发展迅速,但是由于起步晚、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各异等原因,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造成这些缺陷的原因部分是因为人们的观念存在差距,但更重要的则是结构与分配性的问题。
  2.2.1 我国图书馆数字资源分布不均匀。资源分布的不均匀必然导致利用的不均匀,而这种不均匀又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资源本身内容的不均匀。据统计,在各大高校图书馆电子数据库的总数中,有60.5%属于东部沿海地区,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则分别只占21.8%和17.7%。我国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了各地利用数字资源比率的不平衡。此外文理学科内容的比例为1:1.37,中外数据库的比例为1:1.71,同样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里尤其需要说明的是中外数据库的比例,虽然表面上看外文数据库的数量还要高于中文数据库,但是绝大多数外文数据库均为英文,如果将英文剔除出去,其他语言数据库所占比例可以说是少得可怜。现今中国研究群体语言能力提高很快,仅仅依靠中文与英文数据库恐怕已经无法满足今后研究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这样的分布不平衡可能会对今后数字图书馆的发展造成消极的影响。
  第二,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实际利用率还是相对较低。除了各大高校之外,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在实践中并没有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对于社会上的图书馆,大部分的资源找寻仍然停留在比较传统的方式上。例如,浙江图书馆曾经与2006年6月对到馆读者进行了一项随机的抽样调查。在这次调查中,一共发放了908份调查表,回收了865份,回收率为95.3%。调查结果显示:在“经常使用的网站栏目”项中,选择数字资源的读者占17.2%;在“目前使用的图书馆网上服务”项中,选择使用数据库检索的读者占22.2%;在“读者选择使用栏目”项中,选择专业数据库的读者占47.4%。可见,要想让读者使用图书馆数字资源成为一种常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地域资源分布不合理与保障性措施的缺失。尽管我国图书馆数字资源发展迅猛,但是在注重数量累计的情况下却忽视了结构性合理的考虑。各地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的不同,其图书馆资源管理的能力也不同,这就需要各地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数据库进行有效的合作;但是现在各地图书馆多数情况下依然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由这种地域差异导致的资源分布差异,造成了利用资源的不平衡性。
  另外,我国对于图书馆数字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还不够有力。由于数字资源具有便捷、快速、容易取得等特点,因此更需要法律健全知识产权的保护。我国的《著作权法》和《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已经对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做出了规定,但是对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保护并没有具体规定,这就造成了知识产权被侵犯的隐患,而那些采取措施自行保护自身知识产权的个体又因为做法各异而没有统一的社会标准。例如,中国知网对于保护自身版权非常重视,除购买使用权的各大高校外,一般人要下载上面的资料必须支付较为昂贵的费用(现在是0.5元/页),这不仅打击许多使用者的积极性,而且也与某些核心期刊杂志发生了利益冲突,从而导致在数据库中无法涵盖一些国家级核心期刊的资料。
  3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发展趋势
  在我国,图书馆的资源数字化依然处于快速的发展阶段,仍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必须正视在发展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根据我国地缘差异、资源分布不均、使用率较低等特点,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利用应该向地域合作与个体发展的方向发展。
  3.1构建联盟,实现资源共享
  在构建我国图书馆数字资源体系时,应该避免实行“大锅饭”的政策,每个地区根据自身经济文化大发展状况应该有选择性建立内容各异的数据库。一线大城市或者各省经济发达城市由于处于发展中心位置,汇集了各种各样的知识型人才,因此这些地方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应体现出综合性,内容涵盖面应该相对广泛,以符合人们的需求。而在二、三线城市的图书馆,考虑到人口数量及需求等因素,则宜偏重于休闲、科普类内容,这样做也能够有效避免资源的重复与浪费。
  在合理分布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将个体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以数字图书馆联盟的形式实现文献资源的共享,无论身处何地均能通过网络找寻到自己想要的资料。现今在国内也已经有了这样的尝试,比较成功的有:SCALIS四川高校文献保障体系、TALIS文献信息网、宁波数字图书馆和湖南数字图书馆。这些案例表明,将来完全有可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通过统一的服务入口无缝地访问图书馆所有的信息资源和服务。
  3.2 鼓励建立个人数字图书馆
  所谓个人数字图书馆,是指个人为了读书治学的目的,在自己的计算机上采用免费的或基本免费的全文数据库软件,将有关的网上信息和自创的数字化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存储、使之成为有组织的信息集合,以供个人有效利用。
  在网络化时代的今天,许多人都通过个人网站、博客等形式进行交流与互动;与此同时,现代社会在团队合作之余更加注重个性的发展。个人数字图书馆利用OA资源为个人的学习、研究提供了更迅捷、更丰富的资料,同时也更加有利于数字资源的广泛传播。虽然各人数字图书馆所包含的资源有限,但是一旦普及将会成为不可小觑的力量。
  总体来说,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仍然是一个新兴的课题,尤其在我国更是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有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作为辅助手段,图书馆资源的数字化必然会加快前进的步伐。当然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不少的问题,就我国而言,资源分布的不平衡以及整体结构性缺陷是急需解决的难题。但是,随着跨地区图书馆的合作以及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兴起,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必将有着非常美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王小林.国内外图书馆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探讨.数字与缩微影像,2010(3).
  2 李勤刚.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载《河南省科技情报事业创建五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
  3 庞海燕.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分布与利用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4吴蕙.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探讨》.图书馆界,2005(2).
  5吴晶晶,黄如花.利用开放存取资源建立个人图书馆.图书情报工作,2008(12).
  6杨芳.浅谈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5).
  7马海群.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需要更高效的著作权法律制度的支撑.
  图书馆建设,2006(5).
  8 肖铮.新环境下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整合与实践.厦门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根据石油企业特点和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现实需要,从“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积极打造队伍素质优势;不断完善精细管理措施,积极打造队伍实战优势;努力提高服务保障水平,积极打造护卫品牌优势”三个方面的创新实践进行研究,为精心铸造护卫铁军,建设平安油田做了有益的探索研究工作。  关键词:石油企业;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实践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
期刊
摘 要: 通过分析图书馆人才队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图书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培养和造就人才的高度解决人才的发展问题,从而达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目地、。而实现人才队伍创新则是公共图书馆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事实证明,只有拥有大量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812-2485
期刊
摘 要:文章通过对体育精神内涵的分析和研究,认为技工院校体育精神培养的内容包括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顽强拼搏和敢于竞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培养遵纪守法观念和意识;提出体育精神的培养要和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  关键词:技工院校;体育教学;培养;体育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14)
期刊
摘 要:充分认识少儿阅览室的服务对象特征,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小读者;  关键词:少儿阅览室;服务探索  中图分类号:G25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4)06-046-02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工作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近来年,世界各国都把提倡阅读风气、提升阅读能力列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在青少年中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谈农家书屋的建设意义和管理服务,以及它对农村提高文化素质的推动作用,是完善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时代要求。  关键词:农家书屋;建设意义;管理服务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4)06-044-03       农家书屋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家书屋建设是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看书
期刊
摘 要: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九年义务教育小语教材将《预习》编入课例,使预习成为小学语文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实际教学中,通过“预习”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重视预习的个体差异,强化训练、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尝试学习,自读自悟,使主体地位得到落实,自学能力得到培养,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预习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科学化,改进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局面,对学生
期刊
摘 要:英语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创设活泼的课堂氛围,在精讲精练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热情,才能增强自信,感受进步,体验成功,才能分析解决问题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中学生;英语语法;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14)06-038-03       初中英语是为英语听力,写作和语法打好
期刊
摘 要:高校辅导员工作在学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辅导员工作却日益繁重琐碎,工作的内容地不断的增加和变化,因此要做好辅导员工作就需要善于在日常繁重琐碎的工作中总结,找出规律,从而更好的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为党和国家,学校培养更多更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心得  中图分类号:G6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6-
期刊
摘 要:艺术教育是一种美的教育,能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的情绪,完善人格,联结社会情感,促进身心和谐。本文在分析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艺术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的优化作用,并提出了在大学生中开展艺术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健康心理;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6-004-002  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
期刊
摘 要:积极德育是提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迫切要求,也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及其模式的深刻反思。积极德育体系的构建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并调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基本要素形成合力。积極德育的实施在当前还面临着诸多困境,但展望德育未来走向,积极德育是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的一种崭新模式。  关键词:积极德育;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