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邻居家的孩子读小学二年级。有一次,拿着一张被语文老师已经批阅过的单元练习题到我家。练习题的最后一题是看图写几句话,相当于高年级的看图写作文。
画面比较简单,一个孩子和她卧病在床的母亲在对话,窗户里有一轮半圆之月。孩子写的几句话中,其中有一句“月亮听见了”,却被老师在文字下面重重地划了道横线,并打了个大大的“×”,“×”下面还附有简单的评语:不符合题意。
有偶无独。一位老师讲地理公开课。拿出地图来问学生,像什么?有的同学说像公鸡,有的同学说像山羊。没想到那位地理老师第二次问那些说像山羊的同学:“你们再看看像什么?”同学们依然回答说像山羊。那位老师认为在他的公开课上竟然出现这种荒谬的答案是丢他的脸,便再问:“你们再看看真的像山羊吗?”他把“再”字说得震天响。那些说像山羊的学生再也不敢坚持,胆怯地说:“像公鸡。”当老师再次提高嗓门问全班:“这张地图像什么?”全班异口同声地回答:“像公鸡!”授课老师满意地笑了。
我仔细端详了一番,惊讶地发现,说这张地图像一只有胡子的山羊也对呀。我不由得对说像山羊的同学多了几分赞许和敬意。就像那位上小学二年级的孩子,能从他掌握的有限的文字表达中,写出“月亮听见了”,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呀。孩子的想象力和诗性表达,应该保护才对。
美国一个权威咨询机构调查结果显示:孩子1岁时,想象力、创造力高达96%,可这种情况在7岁上学以后发生逆转。到10岁时,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只剩下4%。因此,当孩子对身边事物以他们特有的想象力用诗意的方式去表达时,正是对这个世界的美好看法,我们应当加以鼓励才是,千万不要用我们成年人的手和所谓的“标准答案”去折断他们想象的翅膀。
从某种意义上说,想象力的表达就是诗意的表达。我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这样说一点都不为过。每一寸土地上蛰伏着诗的精灵,每一方空间都飘荡着诗的因子。“一川烟草”“人面桃花”“月迷津渡”等一个个永远让人心旌摇荡的意境,如果没有高超的想象力,何以能产生持续千古的艺术张力?《世说新语》中有个故事:东晋著名的政治家谢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晚辈们讲论诗文。忽然下起鹅毛大雪,谢安一时兴起,说:“白雪纷纷何所似?”大侄子胡儿说:“撒盐空中差可拟。”谢安轻轻摇了摇头。轮到还是孩童的小侄女谢道韫,只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后大笑,对这句话大为赞赏。后来,谢安倍加注重对谢道韫的栽培,谢道韫最终成为一代著名女诗人。“咏絮之才”也从此成为一个成语,更是千古文坛的一段佳话。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成功的教育是让知识变成学生思考的工具,而不是束缚思维的枷锁。有这样一则教学案例:一语文老师举行了一節关于想象作文的公开课。当他说到想象要独特新颖才会有感染力时,接着便问:“比如,我们可以把老师比作什么?
面对这个再熟悉、再简单不过的问题,课堂上顿时小手如麻。有的学生还激动地要站了起来,一股跃跃欲试的兴奋。看到这情形,老师满意地笑了,一个一个把学生叫起来。
“老师像蜡烛”“老师像园丁”“老师像春蚕”“老师像……”
学生的这些回答都是多年来我们司空见惯的套话,并不是老师所期望的。老师抱着一线希望,叫起最后一位举手的女生:“你说说看,老师像什么?”
“老师要像汉堡包……”那个女生怯生生地说。
“汉堡包?”教室里一片哗然。
老师不解地问:“你为什么把老师比作汉堡包呢?”
“汉堡包虽然也是面包,但中间夹了菜,味道更加美味诱人,我们都非常喜欢吃。我希望我们的老师把枯燥的知识讲得生动一些、有趣一些,把我们的思维放开一些,像汉堡包一样吸引我们。”
老师先是一愣,随后满意地笑了。学生和听课的老师们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教室里掌声响成一片。
心理学家指出:孩子的想象力是上天赐给他们的礼物,它直接决定了孩子的创造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好孩子的想象力、保护孩子们诗意的表达,就等同于保护了未来的创新与发明。
那就让我们做一个“汉堡包” 一样的老师,当我们再次看到听到孩子说“月亮听见了”“苹果切成了两半会看到星星”“雪化了变成了春天”时,请不妨尊重孩子的诗意表达,不仅还孩子一个童真的世界,还可能造就孩子一个诗意的未来。
(作者单位: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教研室;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许孟镇初级中学)
画面比较简单,一个孩子和她卧病在床的母亲在对话,窗户里有一轮半圆之月。孩子写的几句话中,其中有一句“月亮听见了”,却被老师在文字下面重重地划了道横线,并打了个大大的“×”,“×”下面还附有简单的评语:不符合题意。
有偶无独。一位老师讲地理公开课。拿出地图来问学生,像什么?有的同学说像公鸡,有的同学说像山羊。没想到那位地理老师第二次问那些说像山羊的同学:“你们再看看像什么?”同学们依然回答说像山羊。那位老师认为在他的公开课上竟然出现这种荒谬的答案是丢他的脸,便再问:“你们再看看真的像山羊吗?”他把“再”字说得震天响。那些说像山羊的学生再也不敢坚持,胆怯地说:“像公鸡。”当老师再次提高嗓门问全班:“这张地图像什么?”全班异口同声地回答:“像公鸡!”授课老师满意地笑了。
我仔细端详了一番,惊讶地发现,说这张地图像一只有胡子的山羊也对呀。我不由得对说像山羊的同学多了几分赞许和敬意。就像那位上小学二年级的孩子,能从他掌握的有限的文字表达中,写出“月亮听见了”,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呀。孩子的想象力和诗性表达,应该保护才对。
美国一个权威咨询机构调查结果显示:孩子1岁时,想象力、创造力高达96%,可这种情况在7岁上学以后发生逆转。到10岁时,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只剩下4%。因此,当孩子对身边事物以他们特有的想象力用诗意的方式去表达时,正是对这个世界的美好看法,我们应当加以鼓励才是,千万不要用我们成年人的手和所谓的“标准答案”去折断他们想象的翅膀。
从某种意义上说,想象力的表达就是诗意的表达。我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这样说一点都不为过。每一寸土地上蛰伏着诗的精灵,每一方空间都飘荡着诗的因子。“一川烟草”“人面桃花”“月迷津渡”等一个个永远让人心旌摇荡的意境,如果没有高超的想象力,何以能产生持续千古的艺术张力?《世说新语》中有个故事:东晋著名的政治家谢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晚辈们讲论诗文。忽然下起鹅毛大雪,谢安一时兴起,说:“白雪纷纷何所似?”大侄子胡儿说:“撒盐空中差可拟。”谢安轻轻摇了摇头。轮到还是孩童的小侄女谢道韫,只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后大笑,对这句话大为赞赏。后来,谢安倍加注重对谢道韫的栽培,谢道韫最终成为一代著名女诗人。“咏絮之才”也从此成为一个成语,更是千古文坛的一段佳话。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成功的教育是让知识变成学生思考的工具,而不是束缚思维的枷锁。有这样一则教学案例:一语文老师举行了一節关于想象作文的公开课。当他说到想象要独特新颖才会有感染力时,接着便问:“比如,我们可以把老师比作什么?
面对这个再熟悉、再简单不过的问题,课堂上顿时小手如麻。有的学生还激动地要站了起来,一股跃跃欲试的兴奋。看到这情形,老师满意地笑了,一个一个把学生叫起来。
“老师像蜡烛”“老师像园丁”“老师像春蚕”“老师像……”
学生的这些回答都是多年来我们司空见惯的套话,并不是老师所期望的。老师抱着一线希望,叫起最后一位举手的女生:“你说说看,老师像什么?”
“老师要像汉堡包……”那个女生怯生生地说。
“汉堡包?”教室里一片哗然。
老师不解地问:“你为什么把老师比作汉堡包呢?”
“汉堡包虽然也是面包,但中间夹了菜,味道更加美味诱人,我们都非常喜欢吃。我希望我们的老师把枯燥的知识讲得生动一些、有趣一些,把我们的思维放开一些,像汉堡包一样吸引我们。”
老师先是一愣,随后满意地笑了。学生和听课的老师们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教室里掌声响成一片。
心理学家指出:孩子的想象力是上天赐给他们的礼物,它直接决定了孩子的创造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好孩子的想象力、保护孩子们诗意的表达,就等同于保护了未来的创新与发明。
那就让我们做一个“汉堡包” 一样的老师,当我们再次看到听到孩子说“月亮听见了”“苹果切成了两半会看到星星”“雪化了变成了春天”时,请不妨尊重孩子的诗意表达,不仅还孩子一个童真的世界,还可能造就孩子一个诗意的未来。
(作者单位: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教研室;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许孟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