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信息技术课由于在很多地区和学校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发展面临困境。因此,时常有人建议将信息技术课纳入高考范围。如今,随着新课程的实施,部分省份已经将信息技术课纳入了高考方案。如果将信息技术课列入高考,它就真的能远离不温不火的境地吗?
高考是剂良方 药量却费思量
在目前情况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考不能不算是解决信息技术课程不被重视的一剂良方。其实,考试这种药方并非是第一次开出。中考、会考、等级考试这些药方也曾在很多地方加以服用,然而疗效并不明显。
中考的组织相对严格,可以作为高考的参考。从笔者本地多年中考经验来看,极易出现教学内容缩水、课时集中、以练代讲等弊端。这很容易理解,因为考试无论采取笔试还是机试,在一定的时间内基本知识、基本操作都是点对点完成的,这种考试形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以考为纲。因此,为了提高考试的效果,选学内容自然会很容易地被抛弃不讲。再说,信息技术课本来就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训练自然是少不了的,所以大量的记忆性强化训练成为备考特色,尤其是操作路线单一的虚拟考试系统更加剧了机械式学习套路的形成。这对信息素养的形成不能不说有很大损害。至于会考及各部门组织的等级考试,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其作用也很有限。
中考、会考并不能帮助信息技术课摆脱不受重视的困境,于是不少教师开始寄希望于高考这剂猛药。目前,山东、海南初步出台了2007年高考方案或草案,计划把信息技术等科目纳入高考。但是其分值多大才是有效剂量呢?毕竟,高考的科目已经非常多,再过多增加科目和分数会相应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把技术(包括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美术、体育、音乐、综合实践等都纳入高考,也只能是各自有个10分左右的体现而已。这对信息技术课一门必修课和五门选修课的结构而言,这10分能意味着什么呢?受到重视是当然的,但是重视的程度难以达到理想状态——如果学校都针对这10分去上课,则有可能回到单纯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去。
用药应当科学 副作用需预防
有病服药当遵医嘱。高考本身也在改革,我们要珍视高考改革已经取得的成绩。对于有意将信息技术纳入高考的地方来讲,医嘱是非常重要的,专家的会诊也是必要的。从以往的会考和等级考试命题、考试等环节来看,好像并没有很多的国家级专家参与会诊,以至于会出现一些偏题、怪题和难题,从而造成信息技术课为考而教,“对药生病”,而考试的作用是“对症下药”式,以考促教。所以,高考命题是不是体现新课程,高考形式是不是体现新课标,这些都关乎高考于信息技术课这门技术性强、实践性强的课程的生命力。
除去高考分值这个“剂量”因素之外,我们更需要关心高考这个良药的“服法”。随着高考的改革,高校自主招生的实施是一个方面,日常的学分认定及对高考的参考是一个方面,考试采取笔答还是机答是一个方面,考题内容的客观性、创新性和灵活性也是一个方面——只有把各种可能导致高考带来副作用的因素降到最低,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发挥高考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积极作用。当然,应考永远是考试的衍生物,而应考的结局就是为了应对考题而不为了应对课程内容。所以,副作用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只能尽可能减轻其副作用,扬其长而避其短。有病用药治是理所当然的,不断提高药之质量、药之疗效则更加不容忽视。
多锻炼少吃药方能健康成长
一个课程的成熟往往是由各种因素决定的,如果只寄托于一个方面,必然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早期的哲学发展是建立在社会应用的基础之上的,至少是建立在人类对智慧爱好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哲学得到了繁荣。在哲学广泛被用于考试后,其创造性并没有空前高涨。近现代有很多科学技术并没有纳入考试范围,然而其价值却备受人们推崇,并因此衍生出很多非常重要的学科。这就像人的身体一样,长期靠药物治疗往往会造成药物依赖而丧失自我调节的能力。打铁还须自身硬,对信息技术教育者而言是这样,对信息技术教育专家也是这样。
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的发展和优化,更需要我们扎扎实实地不断去试验、推进、完善,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工作去建设这门课程,让我们的教学于社会、于国家更加有益,甚至于学生个体也显著有益。这才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的健身之道。相反,萎靡不振、自怨自艾,甚至于乱投医、胡用药,这样即使苦心得到一个个的药方,那又能怎样?本来解决高考带来的问题正是国家启动新课程的原因之一,我们为什么又奢望高考成为拯救信息技术课程的救世主呢?
总之,现在没有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高考的地区的教师们应该认识到,不考也会有机遇让这门原本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焕发生机,比如教学督导、规范检查等;预备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高考的地区的教师们也要认识到,高考这剂良药也要配好、用好,力求以药之生津、补气等功能,来调整、促进信息技术课程的健康蓬勃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唐山滦南县滦南一中)
高考是剂良方 药量却费思量
在目前情况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考不能不算是解决信息技术课程不被重视的一剂良方。其实,考试这种药方并非是第一次开出。中考、会考、等级考试这些药方也曾在很多地方加以服用,然而疗效并不明显。
中考的组织相对严格,可以作为高考的参考。从笔者本地多年中考经验来看,极易出现教学内容缩水、课时集中、以练代讲等弊端。这很容易理解,因为考试无论采取笔试还是机试,在一定的时间内基本知识、基本操作都是点对点完成的,这种考试形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以考为纲。因此,为了提高考试的效果,选学内容自然会很容易地被抛弃不讲。再说,信息技术课本来就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训练自然是少不了的,所以大量的记忆性强化训练成为备考特色,尤其是操作路线单一的虚拟考试系统更加剧了机械式学习套路的形成。这对信息素养的形成不能不说有很大损害。至于会考及各部门组织的等级考试,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其作用也很有限。
中考、会考并不能帮助信息技术课摆脱不受重视的困境,于是不少教师开始寄希望于高考这剂猛药。目前,山东、海南初步出台了2007年高考方案或草案,计划把信息技术等科目纳入高考。但是其分值多大才是有效剂量呢?毕竟,高考的科目已经非常多,再过多增加科目和分数会相应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把技术(包括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美术、体育、音乐、综合实践等都纳入高考,也只能是各自有个10分左右的体现而已。这对信息技术课一门必修课和五门选修课的结构而言,这10分能意味着什么呢?受到重视是当然的,但是重视的程度难以达到理想状态——如果学校都针对这10分去上课,则有可能回到单纯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去。
用药应当科学 副作用需预防
有病服药当遵医嘱。高考本身也在改革,我们要珍视高考改革已经取得的成绩。对于有意将信息技术纳入高考的地方来讲,医嘱是非常重要的,专家的会诊也是必要的。从以往的会考和等级考试命题、考试等环节来看,好像并没有很多的国家级专家参与会诊,以至于会出现一些偏题、怪题和难题,从而造成信息技术课为考而教,“对药生病”,而考试的作用是“对症下药”式,以考促教。所以,高考命题是不是体现新课程,高考形式是不是体现新课标,这些都关乎高考于信息技术课这门技术性强、实践性强的课程的生命力。
除去高考分值这个“剂量”因素之外,我们更需要关心高考这个良药的“服法”。随着高考的改革,高校自主招生的实施是一个方面,日常的学分认定及对高考的参考是一个方面,考试采取笔答还是机答是一个方面,考题内容的客观性、创新性和灵活性也是一个方面——只有把各种可能导致高考带来副作用的因素降到最低,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发挥高考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积极作用。当然,应考永远是考试的衍生物,而应考的结局就是为了应对考题而不为了应对课程内容。所以,副作用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只能尽可能减轻其副作用,扬其长而避其短。有病用药治是理所当然的,不断提高药之质量、药之疗效则更加不容忽视。
多锻炼少吃药方能健康成长
一个课程的成熟往往是由各种因素决定的,如果只寄托于一个方面,必然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早期的哲学发展是建立在社会应用的基础之上的,至少是建立在人类对智慧爱好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哲学得到了繁荣。在哲学广泛被用于考试后,其创造性并没有空前高涨。近现代有很多科学技术并没有纳入考试范围,然而其价值却备受人们推崇,并因此衍生出很多非常重要的学科。这就像人的身体一样,长期靠药物治疗往往会造成药物依赖而丧失自我调节的能力。打铁还须自身硬,对信息技术教育者而言是这样,对信息技术教育专家也是这样。
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的发展和优化,更需要我们扎扎实实地不断去试验、推进、完善,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工作去建设这门课程,让我们的教学于社会、于国家更加有益,甚至于学生个体也显著有益。这才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的健身之道。相反,萎靡不振、自怨自艾,甚至于乱投医、胡用药,这样即使苦心得到一个个的药方,那又能怎样?本来解决高考带来的问题正是国家启动新课程的原因之一,我们为什么又奢望高考成为拯救信息技术课程的救世主呢?
总之,现在没有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高考的地区的教师们应该认识到,不考也会有机遇让这门原本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焕发生机,比如教学督导、规范检查等;预备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高考的地区的教师们也要认识到,高考这剂良药也要配好、用好,力求以药之生津、补气等功能,来调整、促进信息技术课程的健康蓬勃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唐山滦南县滦南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