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大学和谐校园建设

来源 :经济与法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01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文化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与社会文化相互沟通与交融,并始终保持着自身的批判精神和独立性。大学校园是多元文化最为集中的场所,在大学校园里,不同的文化能相互认同,相互融合,共生共容。大学应当在尊重不同文化个性的基础之上,通过民主与法制、认同与融合、公平与公正、诚心与友爱、人与自然等制度和文化建设,实现大学校园的和谐。
  关键词:社会文化 大学文化 文化融合 和谐校园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明确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间做出的英明决策和伟大战略。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新思想,新文化,新思潮的重要发源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因此构建大学和谐校园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集中体现,更是大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文化与大学文化
  文化(或者社会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一般来说,人们认为文化有层次和类型之分。有的将文化分为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意识文化等类型。有的则将文化分为大文化,中文化,小文化三个层次。所谓大文化,即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物质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及其成果来体现的人类文化,如建筑、道路、文物、机器、设备等一切已经人化的自然;而精神文化,则是通过人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来体现,或者是在物质活动中产生的。主要表现在精神层面的人类文化。这大致相当于中文化。中文化再分,又包括语言文字文化、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理性文化,、文学艺术文化、社会习俗文化以及制度体系文化等不同的类型。至于小文化,主要指语言文化,文学艺术文化等,它的范围就要小一些。[1]
  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一所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过程中经过历史的积淀,多元文化的激荡交融,自身的努力和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是大学精神文化、大学物质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和大学环境文化的总和,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包括凝聚力、教育力、创造力和影响力,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和全面承担重大社会责任的根本。[2]
  社会文化与大学文化始终处于相互沟通与交融之中。从文化的角度看,大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其文化与社会文化经历了一个相互隔绝到相互渗透和相互依存的过程,其发展过程与大学功能演变有密切关系。大学的社会功能在大学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表现不一样,也就是说,世界大学经历了从单纯的教学发展到教学与科研的统一,再则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统一的变化。大学的发展历程和变化说明了大学在其发展历史上经历了从与社会相隔离并处于边缘地位的历史到逐渐地与社会相结合并走向社会中心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社会文化与大学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密切,一方面是因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学自身的发展对现代社会的需要,两者互为依存,互为影响。也正是这种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使大学才逐渐由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大学与社会的这种密切关系为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双向互补和良性互动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
  现代大学的国际化也为社会文化和大学文化的融合与沟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平台。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多元文化融合的需要,二是国际社会需要更好的处理好多元文化的相处与融合。大学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它具有继承、传播、选择和创造文化的功能,因此,大学的国际化将有助于促进异质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进而推动多元文化的融合。同时国际之间、校际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不同领域全方位开放也为大学文化和社会文化有机的对接和良性的互动提供了平台。
  大学文化对社会文化应保持自身的、相对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的沟通和交融,与大学对社会所保持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是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没有大学文化和社会文化的沟通与交融,就不存在大学文化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而大学文化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又必须以大学文化和社会文化的沟通和交融为基础。[3]大学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总是以其固有的智性和批判精神,审视、吸收社会文化,时时表现出独立性和批判性。这是因为大学文化往往是先进文化的代表,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大学文化的构建吸收了各种社会文化,包括政治文化、科技文化、经济文化、民族文化、娱乐文化等,并将这些文化整合为以先进文化为主导,以时代精神为核心,以科技文化为特色,并以政治和伦理文化为保障的统一的文化系统。
  二、大学文化的多元性
  大学(university)这个词从其本义来说就是“普通”,“整个”,“世界”,“宇宙”。大学从它诞生之日起,其精神气质就是海纳百川和多元文化的交融,大学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中不断地向前发展着。[4]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必然加强,不同文化出现在同一时空是我们大家必然要面对的局面。而一种文化就如同一个人,由于生长的环境和条件不同,如地域、人种、习俗、历史、职业、身份等的不同,每种文化都有体现其民族特征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合理内核,构成文化的生命力。在大学校园里,无论地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无论是主流文化还是非主流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空间,不能用主流文化或者本土文化去替换它、挤占它。我们必须承认大学校园里文化的多元性。
  从文化的发展来看,文化的多元性也是必要的。如果在大学校园里,文化变成了单一形式,失去了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必然是一种死气沉沉而非活泼的局面。没有新鲜血液的融入,大学文化发展也必然成为空话。多元文化的共存与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巨大动力,大学要汲取各种文化的有益成分,实现校园的和谐共荣。
  大学校园里,多元文化相互认同、融合、共生共荣是完全可能的。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共同的和普遍的原则,如对人的尊严的重视,对民主法制和公正的推崇,对自由、和平的向往等,而多元的区别在于它实现和表现的具体方式不同。正因为文化之间有共同基础,使各种文化相互学习和借鉴,互为补充和吸收,融为一体才成为可能。
  校园文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积的一面。构建和谐校园,必须不断培养积极的先进的校园主流文化,先进的主流文化能给大学人以强大的深远影响。体现在:第一,持久的导向作用。大学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校园精神的历史沉淀,是经过多少代校园人呕心沥血和匠心独运而逐渐形成、发展和稳定下来的,它立足校情,面向全体校园人。学校的历史越悠久,其文化沉淀就越深厚,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就越深刻而久远。第二,强烈的感染作用。大学校园文化如同社会其它文化一样,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作用。第三,巨大的凝聚作用。作为有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的校园人所创造的大学校园文化,其中的行为规范、准则、价值观体系都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同,因而能够凝聚同一类校园人。
  大学校园里文化是多样的,多样的文化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它们有共同的契合点,多元文化要在不断的文化融合中寻找契合点。而这个契合点既要符合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规律,又要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高校学生精神风貌的培养以及和谐校园的构建。
  三、和谐校园建设
  和谐是指事物的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和谐校园主要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即学校各方面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建立和谐校园是大学的重要战略目标,是促进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增强校园创造力的现实需要,是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条件,也是实现校园安定有序的现实需要。[5]构建大学和谐校园必须要在尊重各种文化个性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认同与融合
  文化需要认同、融合,认同是前提,融合是认同的具体体现。融合就是在保证各种文化个性的基础上促进文化的发展,共同繁荣。认同是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心理基础、情感基础和文化基础。它具有凝聚力,是一个团队,一个组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无形力量。[6]因此,在多元的大学文化不断融合过程中,大力开展认同工作,增强校园师生的认同感和认同度,对构建和谐校园显得十分重要。
  认同包括很多方面,如团体认同、制度认同、学术认同等,尤为重要的是文化认同。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稳定性和极强的凝聚力。一个学校的文化传统一经形成,必然会持久地支配着每个师生的思想和行为,塑造某种共同的行为模式、心理倾向和精神结构,表现为某种共同的特征。
  大学校园文化的融合表现在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上。任何一所大学,特别是有较长办学历史的学校往往会形成自己的特有文化,主流文化。这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其它大学的标志之一。不同文化融合的实质是立足于本校,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在融合中创新,形成新的校园文化。大学校园文化的“新”,在于它融进了更多的优良传统,融进了最新的时代特征,凝聚了更高的追求和希望。
  2.民主与法治
  大学校园秩序的法治化就是通过确立符合校园和谐与利益平衡的权利与义务,并通过保障权利人利益的实现和义务人义务的履行来达到校园和谐所要求的秩序状态。法治追求内在的制度性和谐,并以此为基础化解矛盾,消除冲突,形成共同的价值观、道德追求,实现行为选择的协调。以法治为基础的和谐关系,并不意味着没有冲突和纠纷,而是指在以法治原则建立起来的校园和谐关系模式中存在着现实和谐的制度性保障。
  民主是现代法治的基础,是法制精神的一个本质性内涵。校园需要学术自由,要求和而不同,其制度性保障就是民主。没有民主,公正的制度性保障,公正、正义不会自动实现;没有公正,正义就不会有真正的诚信友爱。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侵权行为得不到纠正,安定有序的和谐关系就是一句空话。所以现代大学管理应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之上,通过对话和协商,促进不同的诉求、主张甚至对立情绪互相靠拢,相互融合,使持不同意见的人们走到一起,使每个人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相互协调,实现校园和谐。
  3.公平与公正
  公正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石。没有公正,人心不会平静;没有公正,各种矛盾就会滋生和蔓延;没有公正,学校就不得安宁。因此,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要始终把公正作为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尺度。建设和谐校园的公平体制,应做到:一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重点,进一步健全公平机制,公平的规则和公平的环境,营造公平正义的校园,使每一位师生员工都有一个公平的发展空间,公平的竞争机会,公平的生活待遇,真正使他们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各享其成,做到政策上统一政令,学术上一视同仁,服务上统筹兼顾。二是要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妥善处理激发活力与形成合力的关系,使学校各方面处于一种协调、稳定、平衡的发展趋势。三是要从根本上将“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与新的平均主义,新的大锅饭思想区别开来,坚持按劳取酬,优劳优酬,进一步激励先进,激发办学活力。要牢固树立“师生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切实解决师生的实际困难,关心他们的成长,解决他们的困难,维护他们的合法权利,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和关怀。
  4.诚信与友爱
  和谐校园应当是诚信校园。诚信是和谐社会的道德和制度基础,也必然是和谐校园的最主要的基本条件,因为唯有在诚信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才能真诚相待,坦然相处,友爱互助,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7]
  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中,教育领域的诚信问题带有基础性、根本性,因为教育领域是培养人的地方,是社会信用的源头,如果教育领域的诚信出了问题,就等于从源头弄脏了水流。[8]要建设大学和谐校园,必须在大学内部形成诚信友爱之风。首先教师要成为诚信友爱的表率,要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身边的学生。目前在大学校园里,部分教师只顾经济效益,降低学术要求,或者把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引入校园以及学术上的造价等不良现象,无形中会扭曲学生心灵,败坏教师形象,不利于城信教育的开展。其次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不间断的诚信教育,对学生实施诚信教育是任何一所大学,每一位教师的义务。学校要不断搭建教育平台,为实施诚信教育创造条件。
  5.人与自然
  一所大学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体,生活在这个自然体中的广大师生要与校园的其它元素和睦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是基于对人类自身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和自然的关系从依附到对立再到和谐,每一进步都体现着人类对自身本质的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人的和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方面,和谐的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只有校园主体的和谐,校园才能实现和谐。构建和谐大学需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因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事实证明,和谐大学的构建离不开对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培养,教职员工与学生和谐发展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和谐大学与和谐社会能否构建成功。
  在当今大学校园里,部分教师和学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教育急功近利以及心态浮躁的影响,许多人只重视竞争而忽视合作;重视知识而忽视德性。这种现象应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如果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不是和谐全面发展的人,而是一种缺乏人文关怀,工具理性发达,价值理性贫乏的不和谐的人,和谐大学的构建是无法实现的。[9]
  校园中,物质形态的和谐建设也是创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方面。创建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广大师生健康心理和良好习惯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师生们工作、学习在整洁、和谐、优美的学校环境中,可以使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因此,大学校园里各项物质形态建设都要有合理的布局,即要便于使用,又要互不干扰,和谐统一;要注意校园的绿化,使校园四季如春,充满生机与活力;要树立环境卫生意识,净化校园环境;要建立体现和谐校园标志牌以及各种宣传设施。通过上述物质文化形态的建设,可以营造出和谐校园的文化氛围,形成活泼、明朗、积极向上的气势。
  
  参考文献:
  [1] 李忠杰.论建设和谐文化[N].光明日报. 2006-10-9
  [2] 王冀生.绿色、人文、科技、和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
  [3] 廖小平.论大学文化的三种关系[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5).
  [4] 王冀生.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J]. 高等教育研究, 2005 , (10).
  [5] 盖志毅,苏双平,温春卉.从学校文化视野看和谐校园建设[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3).
  [6][7][8] 张文显.谈构建和谐校园[J].河南教育(高教版),2006, (3).
  [9] 王继珊.论和谐大学的构建[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 (5).
其他文献
摘要:不作为犯,尤其是不纯正的不作为犯在刑法理论界历来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介绍了我国刑法学界关于不作为犯罪的义务存在的不同三种学说,并对三种学说进行分析。我国不作为犯罪的司法认定中,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应当包括:法律上明文规定的义务、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并对相关司法实践认定问题进行相应的探讨与分析。  关键字:不作为;义务来源;
期刊
摘要:随着新形势下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及当代大学生生涯规划意识的相对缺乏,加上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有系统、有目的“职业生涯教育”和辅导已日渐成为广大高校学生工作者的共识。本文从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定义、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和问题、以及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三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压力 职业生涯规划 教育    目前我国高等教
期刊
随着我国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现有的公共文化设施和群众文化活动逐渐不适配群众文化需要,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需要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国家从顶层设计发力,研究当下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方式和整体局面,着力解决服务效能低下、供需不平衡和供给形式内容单一的问题。由此全国各地在领会国家政策导向的基础上,纷纷结合自身情况与群众需求,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将有质量有体量的公共文化服务覆盖进省市县各级,需要政府在政策标准和财政规划上做出倾斜,同时也需要政府以及文化事业单位将文化服务细分,将服务精准下
摘要:乡镇负债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产生的一种现象。很多乡镇成为“吃饭财政”甚至“讨饭财政”,日益严重的乡镇负债, 不仅严重影响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更关系到农村社会稳定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乡镇负债的原因很多,本文从历史和制度层面分析了乡镇负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化解机制。  关键词:乡镇负债 动因分析 化解机制    一、乡镇负债分类及现状  乡镇财政负债是一定时期内自
期刊
摘 要:引入惩罚和奖励机制的礼物交换博弈实验,研究惩罚和奖励是否会影响人们的合作行为,进而判断利用惩罚和奖励是否真的可以达到预期激励效果。通过基准实验局、惩罚实验局、奖励实验局、惩罚奖励实验局四种不同实验的对比分析,证实了惩罚和奖励确实影响人们的合作行为。研究发现: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企业拥有惩罚权利时,更愿意提供较高的工资;相比于单纯的惩罚或奖励机制,同时拥有惩罚和奖励双重机制时,企业提供的工资水
期刊
摘要: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了心理因素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在体育教学中创设与优化良好的心理因素来实现运动参与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并遵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因素 创设 优化    一、问题引出  教育部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了课程的五大目标:运
期刊
近来,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其实质正如95年英国多家公司联合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所称:“那些在将来处于优胜地位的公司不仅仅把眼睛盯在为股东赚钱上,不仅仅用财务指标衡量公司业绩,而是在思考和讨论公司的目的和表现时,综合考虑公司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现代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关系到企业的使命和目标定位,从而涉及到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竞争优势,因此是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  一、争论的实质  经
期刊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应用已十分广泛,不仅以它崭新的语言给舞美领域带来了一场革命,还促使人们的审美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在全球数字一体化的进程中,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舞美领域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其应用范围广,发展前景大,这就需要我们寻找艺术与科学新的契合点。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舞美 虚拟现实技术    一、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舞美领域的必要性  多媒体技术就是通过
期刊
摘要:本文论述了如何运用开放——整合式教学模式进行英语科研写作教学。开放指教室、教法和教材的开放,整合则是从教学目标、教学理论、教学环境,教学主体,教学内容五个方面进行的整合。    写作教学一向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而科技英语写作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更是奢侈之谈。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随着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日益激烈,国家对于科技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就使科技英语写作教
期刊
摘要:统计显示,我国自2002年以来稳步推进QFII制度试点,目前,52家QFII现持有证券资产市值近2000亿元人民币,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但是,由于中国证券市场是“新兴传统”的市场,证券市场政策法制面临一系列挑战。最近“外资围剿股指期货” “外资阴谋说”等引起对QFII制度完善的反思。因此,在引入的过程中,如何通过建立和完善制度,从源头上切断潜在风险的发生,进而解决存量的不规范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