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樂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
几年来,我经过实践人教版音乐新课程标准,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音乐审美为核心,陶冶高尚情操
美来自人类社会实践所引起的外在自然的人化,美感则来自人类社会实践所引起的内在自然的人化。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无不是创作者、表演者、欣赏者情感的交汇中心。人们在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进行着心灵的撞击,品味着人生的酸甜苦辣;人们沉浸、陶醉在饱含情感意味的音乐中使自己的情感受到洗涤、陶冶,直到体验到超越功利欲念的、深邃的审美情感。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因此,教师在创设“美”的情境时,注意教学内容与相关的人文内涵、相关文化、生活体验相联系,创设有关“美”的画面(课件)、“美”的声音(音乐)、“美”的故事、“美”的语言。
例如,教学《森林里》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小动物的喜悦,我让学生布置一个小森林:将教室看作一个动物乐园,自己动手画树木、贴小动物等。学生通过共同努力,把教室布置得很像一个美丽、热闹的小森林。学生在这个小森林里欣赏《动物狂欢节》,在音乐中体验与小动物联欢的喜悦,同时又提高了动手实践的能力。教室的场面美、音乐的旋律美、音响美、音乐与动作的协调美,感染了整个教学环境,使学生进入了音乐学科特有的艺术氛围。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语言更能体现音乐教师的素质。歌曲的表现力是很强的,如高山流水,又如细水涓涓;有气势磅礴,又有秀丽隽永……语文教师拥有的素质,音乐教师也应具备。我国丰富的语言表现力和抑扬顿挫的语调,在整个音乐教学中得以体现,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兴趣爱好为动力,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教师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是知识的萌芽。”只有当学生对学习音乐怀有浓厚的兴趣时,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地、不怕困难地学习音乐。如一次复习课,教师让学生模仿“熊猫京京历险记”的玩法,设计一条寻找家园图,参加者必须一步一步完成图中所规定内容(敲击节奏、模仿发声、听辨音乐,边唱边舞等),最终闯过“九关”,帮助京京找到家园。每一位学生都饶有兴趣地参与到“找家园”的游戏中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踊跃,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又促使学生认识到音乐的趣味性,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三、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教师应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创设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用多彩的笔勾画出绚丽的彩虹,努力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在艺术实践中,教师更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例如,在表现音乐的形式上不拘一格,多种多样,有唱、奏、舞、绘画、剪纸等,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成功感、自信心。
四、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不要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同一首歌,可以有多种处理方法;同一个练习,可能有多种答案;同一个乐曲,可能有多种理解,教师应重视音乐实践中的创造过程,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同时,音乐教学与不同的领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记得在一堂《音乐与生活》课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联系了生活中的音乐,分礼仪音乐、影视音乐、背景音乐、伴奏音乐,使学生提高综合的表现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
几年来的实践使我看到了较满意的教学效果,增强了教学信心。新世纪课改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与时俱进,深入课改,手拉手一起迎接更加辉煌的明天。
(责编杜华)
几年来,我经过实践人教版音乐新课程标准,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音乐审美为核心,陶冶高尚情操
美来自人类社会实践所引起的外在自然的人化,美感则来自人类社会实践所引起的内在自然的人化。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无不是创作者、表演者、欣赏者情感的交汇中心。人们在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进行着心灵的撞击,品味着人生的酸甜苦辣;人们沉浸、陶醉在饱含情感意味的音乐中使自己的情感受到洗涤、陶冶,直到体验到超越功利欲念的、深邃的审美情感。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因此,教师在创设“美”的情境时,注意教学内容与相关的人文内涵、相关文化、生活体验相联系,创设有关“美”的画面(课件)、“美”的声音(音乐)、“美”的故事、“美”的语言。
例如,教学《森林里》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小动物的喜悦,我让学生布置一个小森林:将教室看作一个动物乐园,自己动手画树木、贴小动物等。学生通过共同努力,把教室布置得很像一个美丽、热闹的小森林。学生在这个小森林里欣赏《动物狂欢节》,在音乐中体验与小动物联欢的喜悦,同时又提高了动手实践的能力。教室的场面美、音乐的旋律美、音响美、音乐与动作的协调美,感染了整个教学环境,使学生进入了音乐学科特有的艺术氛围。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语言更能体现音乐教师的素质。歌曲的表现力是很强的,如高山流水,又如细水涓涓;有气势磅礴,又有秀丽隽永……语文教师拥有的素质,音乐教师也应具备。我国丰富的语言表现力和抑扬顿挫的语调,在整个音乐教学中得以体现,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兴趣爱好为动力,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教师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是知识的萌芽。”只有当学生对学习音乐怀有浓厚的兴趣时,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地、不怕困难地学习音乐。如一次复习课,教师让学生模仿“熊猫京京历险记”的玩法,设计一条寻找家园图,参加者必须一步一步完成图中所规定内容(敲击节奏、模仿发声、听辨音乐,边唱边舞等),最终闯过“九关”,帮助京京找到家园。每一位学生都饶有兴趣地参与到“找家园”的游戏中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踊跃,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又促使学生认识到音乐的趣味性,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三、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教师应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创设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用多彩的笔勾画出绚丽的彩虹,努力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在艺术实践中,教师更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例如,在表现音乐的形式上不拘一格,多种多样,有唱、奏、舞、绘画、剪纸等,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成功感、自信心。
四、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不要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同一首歌,可以有多种处理方法;同一个练习,可能有多种答案;同一个乐曲,可能有多种理解,教师应重视音乐实践中的创造过程,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同时,音乐教学与不同的领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记得在一堂《音乐与生活》课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联系了生活中的音乐,分礼仪音乐、影视音乐、背景音乐、伴奏音乐,使学生提高综合的表现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
几年来的实践使我看到了较满意的教学效果,增强了教学信心。新世纪课改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与时俱进,深入课改,手拉手一起迎接更加辉煌的明天。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