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医保局近日发布的《长期处方管理规范(试行)》中指出,长期处方适用于临床诊断明确、用药方案稳定、依从性良好、病情控制平稳、需长期药物治疗的慢性病患者。首次开具长期处方前,医生应当对患者的既往史、现病史、用药方案、依从性、病情控制情况等进行全面评估,在确定当前用药方案安全、有效、稳定的情况下,方可开具。根据患者诊疗需要,长期处方的处方量一般在4周内;根据慢性病特点,病情稳定的,处方时间可适当延长,最长不超过12周。超过4周的长期处方,医师应当严格评估,强化患者教育,并在病历中记录,患者需要签字确认。需要说明的是,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易制毒药品、麻醉药品、第一类和第二类精神药品、抗微生物药物(治疗结核病等慢性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药物除外),以及对储存条件有特殊要求的药品,不得用于长期处方。
我国每年有超过1200万人被犬咬伤
国家卫生健康委最近发布的《常见动物致伤诊疗规范(2021年版)》指出,全世界每年有近亿人次被犬咬伤;我国是世界上犬只数量最多的国家,每年被犬咬伤人数超过 1200万。犬咬伤是狂犬病病毒最主要的传播方式,狂犬病的病死率几乎是 100%。近几年狂犬病一直居我国 37 种法定报告传染病死亡数前列。从世界范围看,每年因狂犬病死亡人数约 5.9 万人,99%的人狂犬病病例是由犬只传播的,少部分通过野生动物传播(如狐狸、狼、豺狼、蝙蝠、浣熊、臭鼬或猫鼬等)。虽然近年来我国人狂犬病病例数逐年下降,但我国仍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狂犬病高风险国家之一。专家指出,被动物咬伤、抓伤后,尤其是有破皮、出血者,应及时用流动的清水或肥皂水冲洗伤口,同时要尽早就医,接受规范治疗,包括接种狂犬病疫苗等。
接种疫苗后,仍须坚持戴口罩
2021年7月以来,境外输入引发的本土聚集性疫情已先后波及多个省份,德尔塔变异株传播速度快、体内复制快、转阴时间长,疫情传播风险进一步增大。同时,公众及相关从业人员防护意识减弱,存在“接种疫苗后就不用认真戴口罩”等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为此,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最近特别发布了《公众和重点职业人群戴口罩指引 (2021年8月版)》。
普通公众在以下场景需要戴口罩:处于商场、超市、电影院、会场、展馆、机场、码头和酒店公用区域等室内人员密集场所时;乘坐厢式电梯,以及飞机、火车、轮船、长途车、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时;处于人员密集的露天广场、剧场、公园等室外场所时;医院就诊、陪护时,接受体温检测、查验健康码、登记行程信息等健康检查时;出现鼻咽不适、咳嗽、打喷嚏和发热等症状时;在餐厅、食堂处于非进食状态时。
口罩选择及注意事项:选用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防护级别口罩;正确佩戴口罩,确保口罩盖住口鼻和下巴,鼻夹要压实;口罩出现脏污、变形、损坏、异味时需及时更换,每个口罩累计佩戴时间不超过8小时;在跨地区公共交通工具或医院等环境使用过的口罩不宜重复使用;需重复使用的口罩在不使用时宜悬挂于清洁、干燥、通风处;戴口罩期间如出现憋闷、气短等不适,应立即前往空旷通风处摘除口罩;外出要携带备用口罩,存放在原包装袋或干净的存放袋中,避免挤压变形,废弃口罩归为其他垃圾处理;建议家庭存留少量颗粒物防护口罩、医用防护口罩备用。
健康生活方式是防病、治病“良药”
近期,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立明、吕筠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揭示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及共病发生、发展不同阶段的影响。研究关注的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包括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和2型糖尿病,将心血管代谢性共病定义为同时患有两种及以上上述疾病。研究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数据,纳入研究对象46万余人,平均随访11.2年。观察内容包括不健康生活方式,如吸烟、过量饮酒、不良饮食习惯、缺乏体力活动,以及不健康的体重和体型(BMI<18.5或≥28.0千克/米2,或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
研究发现,不健康生活方式对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及共病的发生、发展均有重要影响,但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例如,不健康生活方式对“首发”(第一次发生)疾病的影响,大于从“首发”发展到“共病”;每多一个不健康生活方式,“首发”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20%,从“首发”发展到“共病”的风险增加14%。
该研究强调将综合生活方式干预纳入健康和疾病管理的重要性,以及患者得病后单纯依靠药物治疗远远不够,还需要改善生活方式。
低钠盐:可兼顾美味与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宜超过5克。然而事实上,我国是世界上食盐摄入量最高的国家之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平均每日盐摄入量为10.5克,东北地区居民平均每日盐摄入量高达18克以上,远超国内外平均水平。“高盐”饮食会增加多种疾病的发生风险,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卒中等。
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武阳丰教授团队牵头对中国北方地区有卒中史及6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开展的研究表明,食用“低钠盐”可显著降低卒中、心脏病和过早死亡风险。该研究共纳入21000人,将参与者平均随机分配到干预组(食用低钠盐,其中含有75%的氯化钠和25%氯化钾)与对照组(食用普通食盐),不限制两组每日食用盐总量。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发生卒中的风险降低14%,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降低13%,过早死亡的风险降低12%。
改善前列腺炎和骨盆疼痛,不妨试试针灸
前列腺炎为泌尿外科常见疾病,可分为4型。其中,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CP/CPPS)占90%,是一种涉及躯体和精神因素的复杂疾病,临床表现为骨盆区域长期、反复疼痛,排尿不适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使用抗菌药、α受体阻滞剂等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但疗效有限,且长期使用可能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目前,针灸作为缓解各种急慢性疼痛较有前景的治疗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尚缺乏证实其对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疗效的高质量、大样本研究证据。
近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刘志顺教授联合全国10家三级甲等医院,在《内科学年鉴》(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发表了一项多中心随机试验研究成果。与对照组相比,针灸治疗组患者在8周时间内进行20次针灸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患者的症状有明显改善,且在治疗后24周内疗效仍然持续。
(本版內容由本刊编辑部综合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