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养心殿看大清的盛衰兴亡

来源 :读者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b198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养心殿,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历经了明清两代的兴衰沉浮。明朝嘉靖帝在此炼丹,万历皇帝在此埋银,清朝顺治帝病逝于此,康熙帝在这里学习西学……自雍正帝起,清朝有8位皇帝在养心殿居住并处理政务。养心殿,见证了清朝康乾盛世的繁荣鼎盛,目睹了两度垂帘的衰败乱象,最终,在养心殿里,奏出了封建帝制的终结之音……
  故宫·养心殿 供图/视觉中国

中正仁和,彰显大清王朝的治国理政观


  明间位于养心殿前殿正中,是皇帝召见大臣、商讨政务和引见官员的地方。明间室内装修金碧辉煌、浓墨重彩,与紫禁城中轴线上的太和殿、乾清宫相似。天花板正中的藻井里,悬挂着天子独有的装饰——轩辕镜,象征着帝王至高无上的威严。由雍正皇帝御笔亲书的“中正仁和”匾额高悬于明间正中。此四字各有渊源和深意,中:源于《尚书·大禹谟》之“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古人云:“圣人之道,中而已矣”;正:不偏不倚,合于法则;仁:源于孔子“仁”的思想,仁者爱人,施仁政,爱子民;和:和谐平静。“中正仁和”四字点明了清王朝治国理政的理念。匾额下方的诗文屏风上嵌的乾隆皇帝御制诗和对联,是他西师平准、固疆拓土后志得意满、盛世风华的见证。这套屏风是为养心殿量身打造,屏心处嵌乾隆皇帝御制诗《新正养心殿》,从中也可以看出自雍正以来,养心殿作为理政中心在宫中所处的独特地位。   养心门尽显清朝皇家风范 摄影/周坤

勤政亲贤,养心殿西暖阁


  雍正皇帝确实做到了勤政,他创立了军机处,创立了密折制度,他常常不分昼夜召见军机大臣商讨政事,夜以继日批阅密折。乾隆时,西暖阁西门上张贴各省文官督抚以下、知府以上,武官将军以下、总兵以上的官员姓名,西壁上张贴全国各地缺分繁简的单子,标注某地政务的繁简程度,以便选用官吏。
  在養心殿西暖阁北墙正中,悬挂着雍正皇帝御笔的“勤政亲贤”匾,意思是皇帝要勤于政事,亲近贤能的臣子。乾隆在《养心殿四箴序》里说:“我皇考圣训日:敬天法祖,勤政亲贤,事只四端,义该万理。自古帝王莫不守此以治,违此以乱。”可以看出乾隆皇帝认为敬天法祖、勤政亲贤是极为重要的四件事,皇帝均应照此治理国家和约束自己,否则国家就会走向动乱。因此可以说,“勤政亲贤”四个字是清代多位皇帝的座右铭。
  乾隆皇帝的书房——三希堂 摄影/周坤
  三希堂是养心殿前殿南窗最西面的一间,虽名为“堂”,却只有4.8平方米。三希堂原名温室,是乾隆帝读书、写字的地方。乾隆十二年(1747年),鉴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殉《伯远帖》为稀世珍宝,乾隆皇帝下令将其贮于紫禁城养心殿内西侧一间小小的雅室,并因之赐名为“三希堂”,为的是让“墨迹经数千百年治乱兴衰、存亡离合之余适然荟萃于一堂”。三希堂内悬挂有乾隆帝御笔“三希堂”匾,以及“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的联语,这是乾隆帝鉴赏古物、读书恰情之处,也是最能体现乾隆帝对汉族文化的热爱的地方。

寓意吉祥——明窗开笔


  养心殿东暖阁曾经悬挂着康熙帝和雍正帝的圣训,在雍正时期,有“惟仁”二字之匾,对联为“诸恶不忍做,众善必乐为”。从雍正朝开始,这里是举行元旦开笔仪式的地方,称为“明窗开笔”。雍正朝以后,历朝皇帝均沿袭此典,遂成清代定制。
  清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的岁末都有一个封笔仪式。然后在新年元旦,举行“明窗开笔”仪式。仪式是这样的:大年初一子时,皇帝在东暖阁明窗设案,置寓意大清疆土、政权永固的金瓯永固杯,朱漆浮雕的云龙盘上放着古铜吉祥炉和古铜香炉。先往金瓯永固杯里注入屠苏酒,接着皇帝亲手点燃玉烛,手握笔端称“万年青管”、笔管刻“万年枝”的专用笔,在吉祥炉和香炉上熏炙片刻,然后开始写吉祥字语。   先用朱墨写“福”字,再用墨笔写吉语,以祈求新年物阜民丰、四海安宁。之后侍臣将本年的时宪书(即历书)进呈皇帝,皇帝认真地浏览一遍,以寓授时省岁之意。明窗开笔结束后,所有的用具都由皇帝亲手料理,并令管理人员收好。写好的吉字则放入专门的黄匣内封存,任何人不能拆看,每年如此,一直到这位皇帝去世,他所写的元旦开笔吉语都要完整地封存在匣内,包括皇帝的子孙都不许開看。有趣的是,雍正和乾隆朝前期,所写吉语都还颇具创意,此后便陈陈相因,一成不变。一纸吉语,似乎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一个王朝的活力。“明窗开笔”仪式的结束,标志着新一年的开始。
  此外,乾隆皇帝还在元旦这一天坐在明窗前,恭敬地抄写《心经》一册。如果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明窗开笔”可以反映一个皇帝在某一段时间内的烦心事。雍正元年(1723年),第一次举行明窗开笔仪式,雍正挥毫写下:一入新年,万事如意,五谷丰登,天下太平,民安乐业,边尘永息,大吉大吉。康熙晚年对西北的用兵一直处于僵持状态,没有完全解决边疆问题,因此到雍正这里,“边尘永息”成了他心头最大的挂碍。

特殊的朝政——垂帘听政


  康熙年间,东暖阁是专门制作御用物品的工匠工作间。雍正以后变成了理政、召见臣工和皇帝斋居的场所。到了清末,东暖阁成为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场所。东墙下设有两宫皇太后的御座,御座前方为皇帝宝座,御座与宝座之间隔着纱帘。这就是晚清“垂帘听政”的场所。同治、光绪两位皇帝在亲政之前都象征性地坐在前面的宝座上,而政务最终由坐在纱帘后面的两宫皇太后——确切地说是慈禧皇太后裁决。垂帘听政在同治、光绪两朝共持续了27年。展览中的东暖阁原比例实景再现了垂帘听政的历史瞬间。
  中国最后一位皇帝宣统帝溥仪曾回忆:“有一天在养心殿东暖阁,隆裕太后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绢擦眼睛。面前地上的红毡垫上跪着一个粗胖的老头,满脸泪痕。我坐在太后的右边,非常纳闷,不明白两个大人为什么哭……胖老头很响地一边抽缩着鼻子一边说话,说的什么我全不懂。”不久之后,隆裕太后率宣统皇帝在养心殿发布了退位诏书,宣告清朝统治的结束。可知当时在东暖阁,隆裕太后已经被迫接受了袁世凯让清帝退位的条件。
  侣61年,咸丰帝病故于承德避暑山庄,年仅6岁的载淳继位。随后,慈安、慈禧和恭亲王奕_沂发动了辛酉政变,除掉了辅佐小皇帝的8位顾命大臣,自此开始了晚清太后垂帘、亲王辅政的时代。同治十三年(1874年),亲政不足1年的同治帝去世了,年仅3岁的光绪帝入继皇位。这时,慈禧太后以“新君年幼”为由再度垂帘听政。慈禧太后垂帘听政长达27年,实际掌权达48年,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晚清的命运。
  通过东暖阁的场景复原,让我们一起了解垂帘听政的历史场景。东暖阁里,面向西设皇帝御座,后方设太后御座,两座之间垂挂8扇黄色的纱帘。垂帘听政的情形是这样的:通常情况下恭亲王奕_沂站在皇帝御座左侧,醇亲王站在右侧,大臣的处理意见和两宫太后的意见都通过奕訢传达。两宫太后垂帘20年后,慈安去世(1881年),慈禧将奕訢赶下台,成为养心殿里唯一的主人,所有的决策都由纱帘后的慈禧太后做出。
  展览中展示的紫檀木嵌碧玉雕龙宝座,就是当年同治和光绪两位皇帝坐过的。这个宝座的大小和形制比其他宝座要小很多,是特地为小皇帝量身打造的。但小皇帝爬上去之后,脚仍然悬在半空,所以内廷特地给小皇帝准备了脚踏,当小皇帝的脚落在脚踏上的时候,垂帘听政就开始了。
  此宝座与紫禁城其他宝座有区别,其他宝座上龙的数量是奇数,气势上昂扬向上、有张力,而此座正面碧玉上雕两条龙,一大一小,类似“教子升天”,扶手碧玉上两边各雕两条龙,而且龙作回首状,体现了在东暖阁的空间里面小皇帝和太后之间的主次之分。帘子两侧装饰的挂画,也是慈禧喜欢的兰花题材,体现了太后在这个空间里面绝对的话语权。慈禧权力欲望极强,屡次做出有悖养心之道的事情,实在有违“养心殿”三字的含义。
  光绪十五年(1889年),载、艏亲政,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甲午中日战争,清朝战败,光绪痛定思痛,希望能够凭借变法以图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帝听从维新派建议,实行“戊戌变法”,但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光绪帝打算依靠袁世凯牵制住以慈禧太后为首的这一股势力,但反被袁世凯出卖,整个维新不过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之后大权再次落入慈禧太后手中,这时慈禧太后不再需要帘子,而是与光绪并坐,谓之训政。慈禧坐在宝座上,光绪坐在她左边一个小得多的座位上。慈禧座前设一张铺着黄缎的长桌,座后两侧有孔雀毛制成的长柄宫扇。凡大臣觐见,都跪在慈禧前面的长案前,面向慈禧奏事。之后不久,慈禧对外宣称光绪帝罹病不能理事,实际上将他幽禁于西苑瀛台,最终光绪郁郁而终。
  展览展出的241件(套)故宫养心殿相关文物,涵盖玉器、珐琅、陶瓷、家具、法书、绘画、碑帖、文房、织绣、玻璃、雕刻、漆器、生活、宗教、玺印、古建筑等多个门类,如铜镀金珐琅四明钟、画珐琅牡丹勾莲纹葵花式盘、红漆皮奏折匣等精美文物,反映出养心殿由造办处向权力中枢的职能转变;“亲贤爱民”“为君难”“十全老人之宝”“三希堂精鉴玺”“慈禧皇太后之宝”等出自养心殿的玺印,仿佛将康乾盛世到清帝逊位之间的一个个历史片段、瞬间娓娓道来……在向公众全面展示养心殿的实景与历史故事的同时,展览还融入了现代科技元素,展厅中特别设置了“养心殿VR互动区”,观众可以带上VR眼镜,亲身体验一回当皇帝的感觉。
  上图:康熙款画珐琅勾莲纹菱花式盘 供图/故宫博物院
其他文献
2015年11月至12月苏州博物馆举办了《十洲高会—吴门画派之仇英特展》。策展人别出心裁,将展馆的二楼书画厅北厅以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1525-1590年)的书斋“天籁阁”命名。馆方介绍说,“仇英在此斋客居的时间最久,是他临摹前辈名家的绝佳所在,此次展出的《临宋人画》等佳作均出自此书斋”。确实,根据清代吴升所撰《大观录》,画家仇英晚年曾经客居项家很长一段时间。不过,根据徐邦达先生的考证,仇英于15
摘要:旨在提出1种新的具有高灵敏度、特异性抗黄芪甲苷(AST)单克隆抗体的纯化方法,从而为制备具有类似活性基团的其他天然化合物的亲和层析树脂方法提供参考。用AST与环氧活化琼脂糖6B(EAS6B)偶联制备的免疫亲和柱从小鼠腹水中纯化抗AST的高敏单克隆抗体(mAbs),与用G-葡聚糖凝胶从小鼠腹水中纯化的抗AST单克隆抗体进行比较,通过间接ELIS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和间接竞争ELISA比较2种
江南可采莲  20世纪50年代,四川成都扬子山汉墓曾出土一件绘有莲池图景的汉代画像砖《弋射收获图》,此后,新都、德阳、彭州等地又陆续发现了数方绘有莲池图景的画像砖。这些造型古拙、线条质朴的文物,将目前所知以莲入画的年代上溯至汉代。  《弋射收获图》整个画面分成上下两部分,分别描绘了“莲池弋射”与“稻田收获”两个劳作场景。位于上方的“弋射图”中,右侧是一个水面开阔的莲池,莲花盛开,莲蓬挺立,莲叶浮于
高古莲曲  翻开中国艺术史,我们会发现,以莲点缀器物,或以莲为器形、以莲纹为装饰,发端于先秦,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不同的时代有着迥异的审美情趣,需要不同的装饰风格与时代精神相适应。春秋战国时期,莲纹多是作为器物主纹,庄重而瑰丽;魏晋时期,器物上的莲花形象流畅潇洒、清瘦飘逸;隋唐时期,瓷器和金银器上的莲花形态丰腴、线条饱满;宋代的莲花形象则素淡清雅;明清时期,器物上的莲纹繁缛精巧、美艳夺目。  早在
圣诞节前夕的平安夜,一个温馨的家庭里,丈夫韩尔茂刚刚升职为银行经理,妻子娜拉甜美可爱,圣诞树、苹果、圣诞帽……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玩偶之家》的舞台上一派喜庆而温馨的氛围。然而,音乐、舞美、灯光都在提醒观众危险的存在。那些树,枝節横生,头戴大楼模型的银行职员柯洛泰,正在动摇着这个看似和谐的家庭的根基。  或许这个家根本没有根基。一封信让自负、讲究体面的韩尔茂得知妻子娜拉多年前为自己治病疗养借下大笔钱款
一到十冬腊月,北平大街小巷就平添了一种市声,吆喝“画儿、买画儿了”。  在早年,无论贫富,家家都要买几张年画给小孩,有钱的人家,都贴在更房、门房、下房或是护窗板上,乡间人家就把年画贴在卧房炕头上,借以点缀年景,又可以哄哄孩子。    沿街叫卖年画,在清末民初的平津两地都极盛行。虽然全国各省都有这种木刻年画,可是风格俗雅,各有不同。华北地区最著名的年画产地,有天津西边的杨柳青、深州附近的武强县和山东
常玉的艺术,始于花卉而终于裸女,表面看来是受到20世纪巴黎艺坛的熏陶,其内在的精神气质却是东方文人素养的延伸。他身处中西文化碰撞最为激烈的时代,长期立足西方文化的核心,而始终亲近东方文化;流淌着传统血脉,也时刻体验时代新貌。如此东西古今,因缘融通。  1965年12月17日,常玉迎来他人生最后一次个展。他的挚交勒维夫妇,在家族位于巴黎蒙帕拿斯绿磨坊街的别墅隆重地为常玉举办展览。展览开幕当晚,中外好
在楚先民的精神生活中,无论是天神地祇还是人鬼,都是那么有血有肉、奇谲瑰丽,富有艺术魅力,这无疑为后来楚人文学创作奠定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基础。而音乐艺术也是这种艺术风格的产物。  《芈月传》片头的第一个镜头,就是芈月吹奏排箫的画面。在剧情中,小芈月被打发至王陵守陵时,在风冷夜寒的荒野之中,姑姑教会了她吹奏排箫。在之后的其他场景里,也多次出现芈月用排箫吹奏楚国情歌的场景。音色深沉的排箫,将人
拉神供奉盒乔林款竹根雕刻兰亭修禊图笔筒清 故宫博物院藏  “瓶碗官窑亦恒见,笔筒一握见殊常。宣和书画曾经伴,南渡兵戈幸未亡。火气全消文气蔚,今人如挹古人芳。不安铜胆插花卉,拈笔吟当字字香。”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的一天,73岁高龄的乾隆皇帝心情甚好,看到书案上的一只官窑粉青笔筒,紫口铁足,釉面莹润,底足修胎规矩,施酱釉,颇有宋瓷的风采,不免发思古之幽情,御题上述七言诗一首,事后还将其錾刻在笔筒
红绘式陶瓶(局部)古希腊  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源于古希腊的奥林匹亚竞技,最初是古希腊民众取悦众神的一种方式。古希腊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诸多小城邦的集合体。为了自身的利益,城邦之间会联合作战,也会互下黑手。城邦的规模都不大,对于城邦中的民众来说,战场是他们展现个人魅力的地方,就连其貌不扬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曾三次参军作战,当过重装步兵。  古希腊人崇尚健康的体魄,在每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运动员们便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