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养心殿,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历经了明清两代的兴衰沉浮。明朝嘉靖帝在此炼丹,万历皇帝在此埋银,清朝顺治帝病逝于此,康熙帝在这里学习西学……自雍正帝起,清朝有8位皇帝在养心殿居住并处理政务。养心殿,见证了清朝康乾盛世的繁荣鼎盛,目睹了两度垂帘的衰败乱象,最终,在养心殿里,奏出了封建帝制的终结之音……
故宫·养心殿 供图/视觉中国
明间位于养心殿前殿正中,是皇帝召见大臣、商讨政务和引见官员的地方。明间室内装修金碧辉煌、浓墨重彩,与紫禁城中轴线上的太和殿、乾清宫相似。天花板正中的藻井里,悬挂着天子独有的装饰——轩辕镜,象征着帝王至高无上的威严。由雍正皇帝御笔亲书的“中正仁和”匾额高悬于明间正中。此四字各有渊源和深意,中:源于《尚书·大禹谟》之“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古人云:“圣人之道,中而已矣”;正:不偏不倚,合于法则;仁:源于孔子“仁”的思想,仁者爱人,施仁政,爱子民;和:和谐平静。“中正仁和”四字点明了清王朝治国理政的理念。匾额下方的诗文屏风上嵌的乾隆皇帝御制诗和对联,是他西师平准、固疆拓土后志得意满、盛世风华的见证。这套屏风是为养心殿量身打造,屏心处嵌乾隆皇帝御制诗《新正养心殿》,从中也可以看出自雍正以来,养心殿作为理政中心在宫中所处的独特地位。 养心门尽显清朝皇家风范 摄影/周坤
雍正皇帝确实做到了勤政,他创立了军机处,创立了密折制度,他常常不分昼夜召见军机大臣商讨政事,夜以继日批阅密折。乾隆时,西暖阁西门上张贴各省文官督抚以下、知府以上,武官将军以下、总兵以上的官员姓名,西壁上张贴全国各地缺分繁简的单子,标注某地政务的繁简程度,以便选用官吏。
在養心殿西暖阁北墙正中,悬挂着雍正皇帝御笔的“勤政亲贤”匾,意思是皇帝要勤于政事,亲近贤能的臣子。乾隆在《养心殿四箴序》里说:“我皇考圣训日:敬天法祖,勤政亲贤,事只四端,义该万理。自古帝王莫不守此以治,违此以乱。”可以看出乾隆皇帝认为敬天法祖、勤政亲贤是极为重要的四件事,皇帝均应照此治理国家和约束自己,否则国家就会走向动乱。因此可以说,“勤政亲贤”四个字是清代多位皇帝的座右铭。
乾隆皇帝的书房——三希堂 摄影/周坤
三希堂是养心殿前殿南窗最西面的一间,虽名为“堂”,却只有4.8平方米。三希堂原名温室,是乾隆帝读书、写字的地方。乾隆十二年(1747年),鉴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殉《伯远帖》为稀世珍宝,乾隆皇帝下令将其贮于紫禁城养心殿内西侧一间小小的雅室,并因之赐名为“三希堂”,为的是让“墨迹经数千百年治乱兴衰、存亡离合之余适然荟萃于一堂”。三希堂内悬挂有乾隆帝御笔“三希堂”匾,以及“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的联语,这是乾隆帝鉴赏古物、读书恰情之处,也是最能体现乾隆帝对汉族文化的热爱的地方。
养心殿东暖阁曾经悬挂着康熙帝和雍正帝的圣训,在雍正时期,有“惟仁”二字之匾,对联为“诸恶不忍做,众善必乐为”。从雍正朝开始,这里是举行元旦开笔仪式的地方,称为“明窗开笔”。雍正朝以后,历朝皇帝均沿袭此典,遂成清代定制。
清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的岁末都有一个封笔仪式。然后在新年元旦,举行“明窗开笔”仪式。仪式是这样的:大年初一子时,皇帝在东暖阁明窗设案,置寓意大清疆土、政权永固的金瓯永固杯,朱漆浮雕的云龙盘上放着古铜吉祥炉和古铜香炉。先往金瓯永固杯里注入屠苏酒,接着皇帝亲手点燃玉烛,手握笔端称“万年青管”、笔管刻“万年枝”的专用笔,在吉祥炉和香炉上熏炙片刻,然后开始写吉祥字语。 先用朱墨写“福”字,再用墨笔写吉语,以祈求新年物阜民丰、四海安宁。之后侍臣将本年的时宪书(即历书)进呈皇帝,皇帝认真地浏览一遍,以寓授时省岁之意。明窗开笔结束后,所有的用具都由皇帝亲手料理,并令管理人员收好。写好的吉字则放入专门的黄匣内封存,任何人不能拆看,每年如此,一直到这位皇帝去世,他所写的元旦开笔吉语都要完整地封存在匣内,包括皇帝的子孙都不许開看。有趣的是,雍正和乾隆朝前期,所写吉语都还颇具创意,此后便陈陈相因,一成不变。一纸吉语,似乎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一个王朝的活力。“明窗开笔”仪式的结束,标志着新一年的开始。
此外,乾隆皇帝还在元旦这一天坐在明窗前,恭敬地抄写《心经》一册。如果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明窗开笔”可以反映一个皇帝在某一段时间内的烦心事。雍正元年(1723年),第一次举行明窗开笔仪式,雍正挥毫写下:一入新年,万事如意,五谷丰登,天下太平,民安乐业,边尘永息,大吉大吉。康熙晚年对西北的用兵一直处于僵持状态,没有完全解决边疆问题,因此到雍正这里,“边尘永息”成了他心头最大的挂碍。
康熙年间,东暖阁是专门制作御用物品的工匠工作间。雍正以后变成了理政、召见臣工和皇帝斋居的场所。到了清末,东暖阁成为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场所。东墙下设有两宫皇太后的御座,御座前方为皇帝宝座,御座与宝座之间隔着纱帘。这就是晚清“垂帘听政”的场所。同治、光绪两位皇帝在亲政之前都象征性地坐在前面的宝座上,而政务最终由坐在纱帘后面的两宫皇太后——确切地说是慈禧皇太后裁决。垂帘听政在同治、光绪两朝共持续了27年。展览中的东暖阁原比例实景再现了垂帘听政的历史瞬间。
中国最后一位皇帝宣统帝溥仪曾回忆:“有一天在养心殿东暖阁,隆裕太后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绢擦眼睛。面前地上的红毡垫上跪着一个粗胖的老头,满脸泪痕。我坐在太后的右边,非常纳闷,不明白两个大人为什么哭……胖老头很响地一边抽缩着鼻子一边说话,说的什么我全不懂。”不久之后,隆裕太后率宣统皇帝在养心殿发布了退位诏书,宣告清朝统治的结束。可知当时在东暖阁,隆裕太后已经被迫接受了袁世凯让清帝退位的条件。
侣61年,咸丰帝病故于承德避暑山庄,年仅6岁的载淳继位。随后,慈安、慈禧和恭亲王奕_沂发动了辛酉政变,除掉了辅佐小皇帝的8位顾命大臣,自此开始了晚清太后垂帘、亲王辅政的时代。同治十三年(1874年),亲政不足1年的同治帝去世了,年仅3岁的光绪帝入继皇位。这时,慈禧太后以“新君年幼”为由再度垂帘听政。慈禧太后垂帘听政长达27年,实际掌权达48年,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晚清的命运。
通过东暖阁的场景复原,让我们一起了解垂帘听政的历史场景。东暖阁里,面向西设皇帝御座,后方设太后御座,两座之间垂挂8扇黄色的纱帘。垂帘听政的情形是这样的:通常情况下恭亲王奕_沂站在皇帝御座左侧,醇亲王站在右侧,大臣的处理意见和两宫太后的意见都通过奕訢传达。两宫太后垂帘20年后,慈安去世(1881年),慈禧将奕訢赶下台,成为养心殿里唯一的主人,所有的决策都由纱帘后的慈禧太后做出。
展览中展示的紫檀木嵌碧玉雕龙宝座,就是当年同治和光绪两位皇帝坐过的。这个宝座的大小和形制比其他宝座要小很多,是特地为小皇帝量身打造的。但小皇帝爬上去之后,脚仍然悬在半空,所以内廷特地给小皇帝准备了脚踏,当小皇帝的脚落在脚踏上的时候,垂帘听政就开始了。
此宝座与紫禁城其他宝座有区别,其他宝座上龙的数量是奇数,气势上昂扬向上、有张力,而此座正面碧玉上雕两条龙,一大一小,类似“教子升天”,扶手碧玉上两边各雕两条龙,而且龙作回首状,体现了在东暖阁的空间里面小皇帝和太后之间的主次之分。帘子两侧装饰的挂画,也是慈禧喜欢的兰花题材,体现了太后在这个空间里面绝对的话语权。慈禧权力欲望极强,屡次做出有悖养心之道的事情,实在有违“养心殿”三字的含义。
光绪十五年(1889年),载、艏亲政,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甲午中日战争,清朝战败,光绪痛定思痛,希望能够凭借变法以图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帝听从维新派建议,实行“戊戌变法”,但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光绪帝打算依靠袁世凯牵制住以慈禧太后为首的这一股势力,但反被袁世凯出卖,整个维新不过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之后大权再次落入慈禧太后手中,这时慈禧太后不再需要帘子,而是与光绪并坐,谓之训政。慈禧坐在宝座上,光绪坐在她左边一个小得多的座位上。慈禧座前设一张铺着黄缎的长桌,座后两侧有孔雀毛制成的长柄宫扇。凡大臣觐见,都跪在慈禧前面的长案前,面向慈禧奏事。之后不久,慈禧对外宣称光绪帝罹病不能理事,实际上将他幽禁于西苑瀛台,最终光绪郁郁而终。
展览展出的241件(套)故宫养心殿相关文物,涵盖玉器、珐琅、陶瓷、家具、法书、绘画、碑帖、文房、织绣、玻璃、雕刻、漆器、生活、宗教、玺印、古建筑等多个门类,如铜镀金珐琅四明钟、画珐琅牡丹勾莲纹葵花式盘、红漆皮奏折匣等精美文物,反映出养心殿由造办处向权力中枢的职能转变;“亲贤爱民”“为君难”“十全老人之宝”“三希堂精鉴玺”“慈禧皇太后之宝”等出自养心殿的玺印,仿佛将康乾盛世到清帝逊位之间的一个个历史片段、瞬间娓娓道来……在向公众全面展示养心殿的实景与历史故事的同时,展览还融入了现代科技元素,展厅中特别设置了“养心殿VR互动区”,观众可以带上VR眼镜,亲身体验一回当皇帝的感觉。
上图:康熙款画珐琅勾莲纹菱花式盘 供图/故宫博物院
故宫·养心殿 供图/视觉中国
中正仁和,彰显大清王朝的治国理政观
明间位于养心殿前殿正中,是皇帝召见大臣、商讨政务和引见官员的地方。明间室内装修金碧辉煌、浓墨重彩,与紫禁城中轴线上的太和殿、乾清宫相似。天花板正中的藻井里,悬挂着天子独有的装饰——轩辕镜,象征着帝王至高无上的威严。由雍正皇帝御笔亲书的“中正仁和”匾额高悬于明间正中。此四字各有渊源和深意,中:源于《尚书·大禹谟》之“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古人云:“圣人之道,中而已矣”;正:不偏不倚,合于法则;仁:源于孔子“仁”的思想,仁者爱人,施仁政,爱子民;和:和谐平静。“中正仁和”四字点明了清王朝治国理政的理念。匾额下方的诗文屏风上嵌的乾隆皇帝御制诗和对联,是他西师平准、固疆拓土后志得意满、盛世风华的见证。这套屏风是为养心殿量身打造,屏心处嵌乾隆皇帝御制诗《新正养心殿》,从中也可以看出自雍正以来,养心殿作为理政中心在宫中所处的独特地位。 养心门尽显清朝皇家风范 摄影/周坤
勤政亲贤,养心殿西暖阁
雍正皇帝确实做到了勤政,他创立了军机处,创立了密折制度,他常常不分昼夜召见军机大臣商讨政事,夜以继日批阅密折。乾隆时,西暖阁西门上张贴各省文官督抚以下、知府以上,武官将军以下、总兵以上的官员姓名,西壁上张贴全国各地缺分繁简的单子,标注某地政务的繁简程度,以便选用官吏。
在養心殿西暖阁北墙正中,悬挂着雍正皇帝御笔的“勤政亲贤”匾,意思是皇帝要勤于政事,亲近贤能的臣子。乾隆在《养心殿四箴序》里说:“我皇考圣训日:敬天法祖,勤政亲贤,事只四端,义该万理。自古帝王莫不守此以治,违此以乱。”可以看出乾隆皇帝认为敬天法祖、勤政亲贤是极为重要的四件事,皇帝均应照此治理国家和约束自己,否则国家就会走向动乱。因此可以说,“勤政亲贤”四个字是清代多位皇帝的座右铭。
乾隆皇帝的书房——三希堂 摄影/周坤
三希堂是养心殿前殿南窗最西面的一间,虽名为“堂”,却只有4.8平方米。三希堂原名温室,是乾隆帝读书、写字的地方。乾隆十二年(1747年),鉴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殉《伯远帖》为稀世珍宝,乾隆皇帝下令将其贮于紫禁城养心殿内西侧一间小小的雅室,并因之赐名为“三希堂”,为的是让“墨迹经数千百年治乱兴衰、存亡离合之余适然荟萃于一堂”。三希堂内悬挂有乾隆帝御笔“三希堂”匾,以及“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的联语,这是乾隆帝鉴赏古物、读书恰情之处,也是最能体现乾隆帝对汉族文化的热爱的地方。
寓意吉祥——明窗开笔
养心殿东暖阁曾经悬挂着康熙帝和雍正帝的圣训,在雍正时期,有“惟仁”二字之匾,对联为“诸恶不忍做,众善必乐为”。从雍正朝开始,这里是举行元旦开笔仪式的地方,称为“明窗开笔”。雍正朝以后,历朝皇帝均沿袭此典,遂成清代定制。
清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的岁末都有一个封笔仪式。然后在新年元旦,举行“明窗开笔”仪式。仪式是这样的:大年初一子时,皇帝在东暖阁明窗设案,置寓意大清疆土、政权永固的金瓯永固杯,朱漆浮雕的云龙盘上放着古铜吉祥炉和古铜香炉。先往金瓯永固杯里注入屠苏酒,接着皇帝亲手点燃玉烛,手握笔端称“万年青管”、笔管刻“万年枝”的专用笔,在吉祥炉和香炉上熏炙片刻,然后开始写吉祥字语。 先用朱墨写“福”字,再用墨笔写吉语,以祈求新年物阜民丰、四海安宁。之后侍臣将本年的时宪书(即历书)进呈皇帝,皇帝认真地浏览一遍,以寓授时省岁之意。明窗开笔结束后,所有的用具都由皇帝亲手料理,并令管理人员收好。写好的吉字则放入专门的黄匣内封存,任何人不能拆看,每年如此,一直到这位皇帝去世,他所写的元旦开笔吉语都要完整地封存在匣内,包括皇帝的子孙都不许開看。有趣的是,雍正和乾隆朝前期,所写吉语都还颇具创意,此后便陈陈相因,一成不变。一纸吉语,似乎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一个王朝的活力。“明窗开笔”仪式的结束,标志着新一年的开始。
此外,乾隆皇帝还在元旦这一天坐在明窗前,恭敬地抄写《心经》一册。如果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明窗开笔”可以反映一个皇帝在某一段时间内的烦心事。雍正元年(1723年),第一次举行明窗开笔仪式,雍正挥毫写下:一入新年,万事如意,五谷丰登,天下太平,民安乐业,边尘永息,大吉大吉。康熙晚年对西北的用兵一直处于僵持状态,没有完全解决边疆问题,因此到雍正这里,“边尘永息”成了他心头最大的挂碍。
特殊的朝政——垂帘听政
康熙年间,东暖阁是专门制作御用物品的工匠工作间。雍正以后变成了理政、召见臣工和皇帝斋居的场所。到了清末,东暖阁成为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场所。东墙下设有两宫皇太后的御座,御座前方为皇帝宝座,御座与宝座之间隔着纱帘。这就是晚清“垂帘听政”的场所。同治、光绪两位皇帝在亲政之前都象征性地坐在前面的宝座上,而政务最终由坐在纱帘后面的两宫皇太后——确切地说是慈禧皇太后裁决。垂帘听政在同治、光绪两朝共持续了27年。展览中的东暖阁原比例实景再现了垂帘听政的历史瞬间。
中国最后一位皇帝宣统帝溥仪曾回忆:“有一天在养心殿东暖阁,隆裕太后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绢擦眼睛。面前地上的红毡垫上跪着一个粗胖的老头,满脸泪痕。我坐在太后的右边,非常纳闷,不明白两个大人为什么哭……胖老头很响地一边抽缩着鼻子一边说话,说的什么我全不懂。”不久之后,隆裕太后率宣统皇帝在养心殿发布了退位诏书,宣告清朝统治的结束。可知当时在东暖阁,隆裕太后已经被迫接受了袁世凯让清帝退位的条件。
侣61年,咸丰帝病故于承德避暑山庄,年仅6岁的载淳继位。随后,慈安、慈禧和恭亲王奕_沂发动了辛酉政变,除掉了辅佐小皇帝的8位顾命大臣,自此开始了晚清太后垂帘、亲王辅政的时代。同治十三年(1874年),亲政不足1年的同治帝去世了,年仅3岁的光绪帝入继皇位。这时,慈禧太后以“新君年幼”为由再度垂帘听政。慈禧太后垂帘听政长达27年,实际掌权达48年,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晚清的命运。
通过东暖阁的场景复原,让我们一起了解垂帘听政的历史场景。东暖阁里,面向西设皇帝御座,后方设太后御座,两座之间垂挂8扇黄色的纱帘。垂帘听政的情形是这样的:通常情况下恭亲王奕_沂站在皇帝御座左侧,醇亲王站在右侧,大臣的处理意见和两宫太后的意见都通过奕訢传达。两宫太后垂帘20年后,慈安去世(1881年),慈禧将奕訢赶下台,成为养心殿里唯一的主人,所有的决策都由纱帘后的慈禧太后做出。
展览中展示的紫檀木嵌碧玉雕龙宝座,就是当年同治和光绪两位皇帝坐过的。这个宝座的大小和形制比其他宝座要小很多,是特地为小皇帝量身打造的。但小皇帝爬上去之后,脚仍然悬在半空,所以内廷特地给小皇帝准备了脚踏,当小皇帝的脚落在脚踏上的时候,垂帘听政就开始了。
此宝座与紫禁城其他宝座有区别,其他宝座上龙的数量是奇数,气势上昂扬向上、有张力,而此座正面碧玉上雕两条龙,一大一小,类似“教子升天”,扶手碧玉上两边各雕两条龙,而且龙作回首状,体现了在东暖阁的空间里面小皇帝和太后之间的主次之分。帘子两侧装饰的挂画,也是慈禧喜欢的兰花题材,体现了太后在这个空间里面绝对的话语权。慈禧权力欲望极强,屡次做出有悖养心之道的事情,实在有违“养心殿”三字的含义。
光绪十五年(1889年),载、艏亲政,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甲午中日战争,清朝战败,光绪痛定思痛,希望能够凭借变法以图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帝听从维新派建议,实行“戊戌变法”,但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光绪帝打算依靠袁世凯牵制住以慈禧太后为首的这一股势力,但反被袁世凯出卖,整个维新不过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之后大权再次落入慈禧太后手中,这时慈禧太后不再需要帘子,而是与光绪并坐,谓之训政。慈禧坐在宝座上,光绪坐在她左边一个小得多的座位上。慈禧座前设一张铺着黄缎的长桌,座后两侧有孔雀毛制成的长柄宫扇。凡大臣觐见,都跪在慈禧前面的长案前,面向慈禧奏事。之后不久,慈禧对外宣称光绪帝罹病不能理事,实际上将他幽禁于西苑瀛台,最终光绪郁郁而终。
展览展出的241件(套)故宫养心殿相关文物,涵盖玉器、珐琅、陶瓷、家具、法书、绘画、碑帖、文房、织绣、玻璃、雕刻、漆器、生活、宗教、玺印、古建筑等多个门类,如铜镀金珐琅四明钟、画珐琅牡丹勾莲纹葵花式盘、红漆皮奏折匣等精美文物,反映出养心殿由造办处向权力中枢的职能转变;“亲贤爱民”“为君难”“十全老人之宝”“三希堂精鉴玺”“慈禧皇太后之宝”等出自养心殿的玺印,仿佛将康乾盛世到清帝逊位之间的一个个历史片段、瞬间娓娓道来……在向公众全面展示养心殿的实景与历史故事的同时,展览还融入了现代科技元素,展厅中特别设置了“养心殿VR互动区”,观众可以带上VR眼镜,亲身体验一回当皇帝的感觉。
上图:康熙款画珐琅勾莲纹菱花式盘 供图/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