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9-0-01
摘要:作为目前卫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应根据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加强五方面的改革,一是学生可根据计算机测试水平结果,选取合理的修读方式;二是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三是加强实践训练,提高学习效率;四是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培养创新能力;五是考核形式多样化,注重实践能力检测。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 教学 实践 创新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目前卫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已经成为当代中专生的必备素质。为达到教好的教学水平,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门应用型学科,本文结合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五个方面的改革思路和方法。
一、学生可根据计算机测试水平结果,选取合理的修读方式
新生在进校前,由于各地经济和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学生所具备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水平差异性很大。而这种学生之间基础水平的差异性,势必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基础好的学生,感觉课程内容重复、枯燥,无兴趣的学习情绪也会影响到课堂教学氛围;基础差的学生,感觉跟不上进度,学习吃力。
针对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参差不齐,可由开课系(部)首先设计一个计算机基础水平测试题库,由学生在开课前,提出申请,进行基础水平测试。通过测试达到合格的同学,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取合理的修读方式。1、通过测试,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的同学,可以免修理论和上机课;2、通过测试,认为自己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有一定了解,但操作并不熟练的同学,可以免修理论课。而对于测试不合格的同学,就只能从零开始,参加整门课程的详细学习。
二、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内容已基本定型,主要包括:计算机基本组成、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Access数据库、Powerpoint演示文稿和Internet基础知识等。很多软件的基本使用,学生在中学时代就接触过,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能仅局限于课本内容的照本宣科和某种软件的逐项讲解、示范演示等。
计算机文化基础应该作为一门技术更新较快的课程,通过学习一种应用软件,使学生繁衍到相关及流行软件的掌握上,注重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学科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技能的理解和自学能力。例如在讲解Windows操作系统时,除了介绍Windows操作系统基本功能和操作,可以增添诸如Linux等相关操作系统的介绍;学习Word文字处理软件时,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能掌握Word多个版本、WPS等文字处理软件和Office系列其它软件的基本用法。此外,还可以结合课本内容,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例如多媒体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最新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和发展、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和使用等。
三、加强实践训练,提高学习效率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实践性教强的课程,通过上机操作练习,学生才能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巩固知识。通常,许多学生会忽视上机课的重要性,上机课就是聊QQ、看网页、打游戏,或者进行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后便是无事可做。
针对上机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可以使用一堂一练,给学生提出明确目标和任务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每堂理论课后,精心设计出相关的实验内容,每个实验都附有相应的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和操作提示等,在上机课时要求学生按进度完成,课后通过邮箱提交实验成果和实验小结。另外,教师亦可以把所有实验内容归纳成一本针对性教强的实验上机指导手册,方便日常教学需要。通过加强实践训练,在有效衔接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同时,又提高了上课效率。
四、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当前,在各卫校的人才培养中注重对学生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可以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所谓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例如,在结束Office系列软件的课程后,教师可以预先设定好题目,通过有目的地设置内容、格式要求和问题,让学生采用相关软件,按照任务要求,在规定学时,设计和呈交出作品。教师通过给学生布置相关知识的综合性、设计性任务,可以诱发学生主动思考,采取相互交流、网上查阅资料等方法,设计出具有个性创造力的作品。在学习、总结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考核形式多样化,注重实践能力检测
传统的考核方式都是以理论笔试为主,总评成绩以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相结合进行考核。这样的结果使得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弱,只要死记硬背理论知识的学生就能轻松过关,从而不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强弱。
为了提高对学生的能力考核,加强学生对计算机技能水平的掌握,可采取以下三项措施:1、建立考试试题库。试题库覆盖课本全部内容,题型除了选择题、填空题外,还要包括实际操作题。试题库对学生全开放,学生在网上就可以练习操作;2、运用网络考试系统进行考核,每个学生的试卷都是随机生成的;3、总评成绩以平时实验成绩20%、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成绩20%和网络系统考试成绩60%相结合进行考核。考核形式的多样化,其根本目的在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理解的基础上,注重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技能。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技术更新较快的课程,其教学体系仍在不断完善与发展当中。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要与时俱进,及时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作出调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使教学水平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黄福员.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继续教学研究,2009,(4)
[2]张国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
[3]周世兵.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探究[J].江南大学学报,2008,(2).
摘要:作为目前卫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应根据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加强五方面的改革,一是学生可根据计算机测试水平结果,选取合理的修读方式;二是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三是加强实践训练,提高学习效率;四是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培养创新能力;五是考核形式多样化,注重实践能力检测。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 教学 实践 创新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目前卫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已经成为当代中专生的必备素质。为达到教好的教学水平,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门应用型学科,本文结合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五个方面的改革思路和方法。
一、学生可根据计算机测试水平结果,选取合理的修读方式
新生在进校前,由于各地经济和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学生所具备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水平差异性很大。而这种学生之间基础水平的差异性,势必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基础好的学生,感觉课程内容重复、枯燥,无兴趣的学习情绪也会影响到课堂教学氛围;基础差的学生,感觉跟不上进度,学习吃力。
针对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参差不齐,可由开课系(部)首先设计一个计算机基础水平测试题库,由学生在开课前,提出申请,进行基础水平测试。通过测试达到合格的同学,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取合理的修读方式。1、通过测试,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的同学,可以免修理论和上机课;2、通过测试,认为自己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有一定了解,但操作并不熟练的同学,可以免修理论课。而对于测试不合格的同学,就只能从零开始,参加整门课程的详细学习。
二、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内容已基本定型,主要包括:计算机基本组成、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Access数据库、Powerpoint演示文稿和Internet基础知识等。很多软件的基本使用,学生在中学时代就接触过,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能仅局限于课本内容的照本宣科和某种软件的逐项讲解、示范演示等。
计算机文化基础应该作为一门技术更新较快的课程,通过学习一种应用软件,使学生繁衍到相关及流行软件的掌握上,注重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学科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技能的理解和自学能力。例如在讲解Windows操作系统时,除了介绍Windows操作系统基本功能和操作,可以增添诸如Linux等相关操作系统的介绍;学习Word文字处理软件时,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能掌握Word多个版本、WPS等文字处理软件和Office系列其它软件的基本用法。此外,还可以结合课本内容,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例如多媒体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最新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和发展、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和使用等。
三、加强实践训练,提高学习效率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实践性教强的课程,通过上机操作练习,学生才能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巩固知识。通常,许多学生会忽视上机课的重要性,上机课就是聊QQ、看网页、打游戏,或者进行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后便是无事可做。
针对上机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可以使用一堂一练,给学生提出明确目标和任务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每堂理论课后,精心设计出相关的实验内容,每个实验都附有相应的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和操作提示等,在上机课时要求学生按进度完成,课后通过邮箱提交实验成果和实验小结。另外,教师亦可以把所有实验内容归纳成一本针对性教强的实验上机指导手册,方便日常教学需要。通过加强实践训练,在有效衔接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同时,又提高了上课效率。
四、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当前,在各卫校的人才培养中注重对学生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可以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所谓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例如,在结束Office系列软件的课程后,教师可以预先设定好题目,通过有目的地设置内容、格式要求和问题,让学生采用相关软件,按照任务要求,在规定学时,设计和呈交出作品。教师通过给学生布置相关知识的综合性、设计性任务,可以诱发学生主动思考,采取相互交流、网上查阅资料等方法,设计出具有个性创造力的作品。在学习、总结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考核形式多样化,注重实践能力检测
传统的考核方式都是以理论笔试为主,总评成绩以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相结合进行考核。这样的结果使得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弱,只要死记硬背理论知识的学生就能轻松过关,从而不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强弱。
为了提高对学生的能力考核,加强学生对计算机技能水平的掌握,可采取以下三项措施:1、建立考试试题库。试题库覆盖课本全部内容,题型除了选择题、填空题外,还要包括实际操作题。试题库对学生全开放,学生在网上就可以练习操作;2、运用网络考试系统进行考核,每个学生的试卷都是随机生成的;3、总评成绩以平时实验成绩20%、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成绩20%和网络系统考试成绩60%相结合进行考核。考核形式的多样化,其根本目的在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理解的基础上,注重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技能。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技术更新较快的课程,其教学体系仍在不断完善与发展当中。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要与时俱进,及时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作出调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使教学水平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黄福员.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继续教学研究,2009,(4)
[2]张国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
[3]周世兵.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探究[J].江南大学学报,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