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论道德运气

来源 :参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l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规范伦理学的道德判断大多局限于行动主体的可控范围内,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察觉不为行动者所控制的事态也会对主体产生影响。道德运气问题成为难以越过的事实。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被广泛看成是迄今为止德性伦理学最好的代表,他的思想对于运气问题有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其伦理思想的概念分析和范式研究,从生成、行为结果、外在环境三个方面论述亚里士多德的运气观,尝试论证适当的好运气能够确保我们幸福生活的整全性。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 德性伦理 道德运气
  一、幸福论框架下的运气观
  追求幸福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对古希腊人而言,幸福不是主观的满意感,而是客观的活得兴旺的状态。作为一种幸福主义的德性伦理学,希腊伦理学不同于近代伦理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即在于其中心关注的不是具体的行为,而是人生整体。它研究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一过的。“我怎么样才能活得好”并不是一个道德判断,其目的不是使人在道德上成为好人,而是究竟如何获得成功的问题。道德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亚里士多德幸福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有着丰厚的理论渊源,至善与幸福是他伦理学研究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就开始讨论至善与幸福的问题,该书的末卷又回归到至善和幸福问题的探讨。亚里士多德是从对“善”的定义开始论证“幸福”的,“一切技艺,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善乃万事万物所追求的目的,人的好的生活即幸福是最高的善。在他看来,幸福完满且自足,出于自身原因而为人所追求,对其他东西的追求不过是实现幸福的手段。“人生的目的固然是追求至善,但这个至善不是抽象的、神秘的理念,而是现实的幸福”,即“活得好和做得好”,过让人羡慕而非称赞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灵魂的一种合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可通过某种学习或努力获得。但灵魂符合德性的理性活动并不是幸福的全部内涵。他把善划分为三类,即灵魂的善(德性和德性的活动)、身体的善(如健康、力量、好的容貌)、外在于人的善(如金钱、朋友、子女、荣誉、地位等)。通常身体的善和外在于人的善结合起来称为外在善。这种外在善也叫作运气或幸运之善,它们不稳定且多变,超出主体的计划与推理。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外在善及道德运气问题是伦理学的一个重要主题。
  二、亚里士多德论道德运气
  主体先天拥有的特点、具有的倾向以及秉有的天赋是人无法掌控的,这种生成方面的运气提出了一个极端的问题:如果主体的自我构成都是被运气所左右,那么如何理解主体的行动及导致的事态。设想存在“自然善”和“自然恶”的行动者,二者人如其名,天生的具有某种秉性,只消按各人的本性来行动就会表现出被道德标准判定为截然相反的行为。这种不平等有违道德直觉,似乎表明不同行动者在道德领域内并不是平等的,存在与生俱来的优势或劣势。亚里士多德承认行动者在天分上的不同,这些不同也的确影响了行动与行动者德性的养成,但他不认为这种自然倾向本身就是德性。因为具有稳定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基础的德性还必须是“一种属于选择的品质,它按照我们所考量过的中庸并为理性所规定来选择”。德性是养成的倾向,行动者在自然倾向方面存在运气,并不意味着德性也依赖运气。“德性既非出乎自然也非违反自然,而是我们具有自然的天赋,把它接受到我们之内,然后通过习惯让这种天赋完善起来。”即便主体可能由于天赋而在践行某些德性上相对容易,但要成为一个有德之人,则必须在任何事情上都把握和运用好“明智”原则。
  同样的行为意图会因行动者控制之外的因素导致不同结果,该结果影响对主体行为的评价,这就产生了行为结果方面的运气问题。亚里士多德讨论了非自制的行为。因外在强迫或自身无知而发出的行为,其动因外在于行动者。“不自愿的事情,显得是出于强迫或无知而发生的。受到强迫或强暴的事情,其动因是外在的,行为人如同被飓风裹挟,不知将他带往何方,或者对胁迫他的人施加不了任何影响”。在他看来,不自愿的行为就是出于外在的强迫或无知而做的行为,行为的动因不在行动者那里。苏格拉底说,“德性即知识”,无人有意作恶。柏拉图反对他的老师的观点,承认意志薄弱的存在。亚里士多德综合了二人的观点,认为对具体处境中细节的无知,会导致不自愿的行动,行动者对其行为无需负责,甚至可以被同情和怜悯,但对选择本身或行动对象与目标的无知则理应感到痛苦和懊悔。简言之,行为结果虽可能超出可控范围,但受主体控制的行为所反映的德性特征才是道德评价的对象,这一点不受道德运气的影响。
  就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来看,环境方面运气的作用根据德性发展的阶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对亚里士多德来说,德性的发展是一个从非自制状态到自制状态,再由自制状态达到德性状态的逐渐上升的过程。真正有德和明智之人,有对生活进行决断的能力和稳定持续的行为倾向,因而能够承受运气的变数,面对重大而频繁的厄运仍践行有德之事。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必然要体现于行动中,但是否在一个人的生活中出现展现某种德性的处境不是他能控制的,德性之人并不能完全摆脱环境方面的运气的影响。他既不像后来的康德那样认为人具有一种自律的理性,也不像完全的决定论者那样同意道德生活完全受制于物质世界,而是在这两者之间采取了中间和经验的立场。正如在德性上持守中道反对过度与不及一样,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具有理性能力,即便身处于外在限制下,也能够施行这种理性能力。
  三、结论
  古希腊传统的观点认为,幸福完全是一种机遇与运气。“eudaimonia”一词本义是吉星高照、诸神保佑,是偶然的、机遇的,人无法靠自己的力量获得。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出了两点反对理由:第一,通过运气得来的东西并不是人的最佳自然状态,把最重大最高尚的事托付给运气极不合适;第二,幸福仰仗运气的话,人自身的努力也就失去了意义,不必去修养自己的德性。
  苏格拉底将幸福等同于美德,认为德性是幸福的充分必要条件。他主张人要关注自己的灵魂,使其处于最好的状态,外在善在增进人的幸福方面毫无用处。苏格拉底将只要有德性就会得到幸福的观点推到极端。亚里士多德力图纠正这种“德性充足论”,关于外在善在幸福中的具体地位,他的立场是,除了工具性的作用以外,外在善也为德性的活动提供非工具性的必要条件。此外,不少外在善的缺乏本身即造成生活的痛苦。
  亚里士多德强调运气的重要性,同时又保留了希腊哲学上的理性传统,认为灵魂的德性活动是幸福的主要方面。他的伦理学体现了折衷的性质,是充满理性的乐观主义精神的关于人的哲学。成功的生活需要某种程度的好运,“这并不意味着成功与好运是等同的,也不意味着成功需要大量的好运”。一个人的幸福首先是由他参与合乎德性的行动来决定的,因而应该享有人的生命所能允许的稳定性。“真正好的明智的人会很好地利用一切机会,从现有条件出发,永远做得尽可能的好”。这并不意味着亚里士多德自相矛盾,而是揭示出了通常意见中蕴涵的矛盾。总之,即便是扮演极小的角色,幸运仍是确保幸福整全性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余纪元.亚里士多德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美]伯格.尼各马可伦理学义梳——亚里士多德与苏格拉底的对话[M].柯小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美]理查德·克劳特.布莱克维尔《尼各马可伦理学》指南[M].刘玮,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刘姣,女,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2014级外国哲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古希腊哲学)(责任编辑 薛雨)
其他文献
云南虎跳峡  涛声如怒水如狂,一线磐石锁大江。  万片银花拍古岸,半截白衣映夕阳。  栈道逶迤无捷径,云梯尽头有天光。  莫辞漫漫攀登路,到得绝顶始苍茫。  张家界  山雨幽幽盈空谷,草木焕然翠色新。  乌龙九曲穿绝壁,云梯一步摘星辰。  且行索桥任飘荡,莫逗野猴袭血痕。  闲云无意遮人眼,不觉夕阳渐西沉。  深圳看海  巨石悬浮成孤岛,极目千里碧轴长。  浊浪排空咸风涌,涛声如怒水茫茫。  海边
期刊
你若无心我便休  你若无心我便休,逝水东去不可留。  夜半惊觉枕席重,明月有情亦泪流。  佳期只向梦中求,你若无心我便休。  湖光星影付一叹,燕子衔来许多愁。  名花不解蝴蝶意,轻摆羽翼迎风泣。  你若无心我便休,终日碌碌又何必。  君是纸鸢信天游,侬是蜡炬火光幽。  蚀骨成灰有何用,你若无心我便休。  自题小像(三)  落魄半年已半疯,挺尸西苑喝西风。  一条青龙来下饭,更有肥头白菜虫。  痛饮
期刊
祭奠  夜晚的灯暗淡了,  今夜只为你点灯,  我不是你的掘墓人……  我掬一抔艳骨  为你滴尽余生的泪,  你阵阵地飘飞,  落在黄土造就的坟冢  我在冢前为你点灯,  做一生的守候……  最后一支送葬的队伍  飞舞的蝴蝶轻啄你,  飘飞的面颊,  像在轻啄一口胭脂,  飞舞的唇飞向远方……  临死前你才和他相恋,  傲骨不在,如轻丝一片,  柔情赋予晚风飘远……  月光酿造成鼓,  花瓣随风飘
期刊
如梦令·游泳  溽暑昏沉漫漫,何处清凉无汗。  世事且闲抛,浮身任它翻转。  渐倦,渐倦,依旧风清云淡。  如梦令·备考  尽日南风鸣燥,凭栏星空浩渺。  掩卷心茫然,年来尘梦纷扰。  痴笑,痴笑,匆匆一载终了。  蝶恋花·大礼堂  空谷长啸听余响,长袖翻飞,掩卷思绪惘。  昔时自负书声朗,恨恨疏狂早离场。  低徊不见乾坤广,唯忖当日,伊人曾吟唱。  彩云如锦凭遐想,繁星隐没添惆怅。  卜算子·红
期刊
摘要:在高中语文课程中,语文必修一的开篇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这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纯正文学趣味,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本文主要通过对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诗歌赏析,来让学生充分体会该诗歌的开阔意境,让学生能够感受和学习毛泽东的广阔胸襟和伟大情怀,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毛泽东 《沁园春?长沙》 赏析  从古至今,有不少文人志士,常常在登高放眼天地之间时
期刊
摘要:《红楼梦》是我国四大经典名著之一,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为主线,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其中,《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之作,表达了其对自身遭遇以及未知命运的哀叹。本文通过描述《葬花吟》中的场景,分析《葬花吟》中的画面塑造以及意境表现,有利于加深读者对《红楼梦》的了解。  关键词:《红楼梦》 《葬花吟》 画面塑造 意境表现  《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诗词,要想加深对《红楼梦》的理解,
期刊
摘要:《伊利亚特》与《特洛伊战争》两者虽有从属关系,但后者较前者而言,多了思想与人性的光芒,展现出了完美英雄的意识,让后人更能体会到力与美、刚与柔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人性 时代 完美 爱情 价值取向  随着电影的产生,《伊利亚特》一身戎装,手执利剑,登上了银屏——《特洛伊战争》:影视展现了古战场的人喊马嘶、群雄争斗、刀光剑影、血雨腥风。这一幕幕惊天动地、气势如虹的战争场面,本身就是展现英雄的诗
期刊
摘要:本文以《兄弟》《第七天》为例,探讨余华近年来的小说创作转型及文化思考。  关键词:余华 转型 文化  余华的小说创作大致经历了先锋叙事、传统写实、都市大众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蕴和情感表现,如先锋时期的文化内蕴是反叛传统,追求当代人类生存状态的意义和价值;传统写实阶段的文化内蕴是回归民间,体验底层人民的苦难文化和人性善恶;都市大众阶段的文化内蕴是荒诞游离,批判城市化和商业化社会
期刊
弱弱的转机  她叫弱弱。这可真是名符其实。弱弱是个年轻女孩,二十三岁,个子不高,一米六一,大学刚刚毕业,正在找工作。她非常聪明,提前一年上的学,学习成绩一直优秀,但就是体格弱弱的,身子单单的,细细的,瘦瘦的,正应了那句词语:弱不禁风。弱弱的羸瘦,来自于她小时候的偏食与挑剔,只有喜欢的几种蔬菜和面食,其他的一律禁止入口。从小,妈妈在她的身上可没少操心,但不管采取什么办法,她就是不吃别的东西,说是一进
期刊
摘要:在小说创作过程中,面对源语言以及目标读者,为实现作品创作的交际价值和美学价值,文化缺省必不可少。在翻译中,面对译语文化,译者有必要进行必要的翻译补充。然而,作为自译者,在翻译中很难意识到其作品中的文化缺省成分,造成疏漏,从而影响了译本的接受度。自译作品《金锁记》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关键词:文化缺省 自译者 《金锁记》  翻译活动作为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同时也是对于两种文化的转化。特别是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