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你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和知识结构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也给师资培训提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最近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对于我们山区农村学校,校本教研作为一种“以学校为基础,在学校中开展,为了学校的发展”的教研方式,是学校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改革实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校本教研是在传统教研方式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
1、教研目标上的突破
校本教研的实践使我们对传统意义上的学校功能产生了新的认识:学校办学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这里的“人”,既包含学生,也包含教师。学校教育要使学生成才,先要使教师成才,校本教研成为培养教师成才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校本教研,达成对教师的“三维目标”的培养:通过让教师参与、经历教学研究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研究的乐趣,培养教师形成正确的教学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团队精神,培养教师学科教学的良好素质,提高教学技能。在教研中变以往只重教师业务能力、轻教师的教学情感与学科素养为将教师引导到一条从事教学研究的道路上来,品味教研的价值与乐趣,反思自我,超越自我。
在这里,参与式教研很好地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参与,教师有了体验,认识到研究的必要性,从而比较自觉地进行学习、反思、实践活动;通过参与,提升了教师的学习意识,感到必须不断学习,才能具备进一步研究的能力;通过参与,教师的教学研究的价值提高了。我们把教师的优秀的研究成果——论文、个案、札记及时地在全校研讨、推广,使教师对研究树立了自信,提升了研究热情。学校在教师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建议并进行指导,形成“教师自己的反思——学校为教师创设交流的平台——教师交流互动——学校帮助教师提升出新的成果或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的教研模式,使教研成果落到实处。
2、教研内容上的发展
在教研内容上,保留了传统教研中的教材分析、集体备课,并增加了信息交流、课程资源开发,进行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探索,进行教学反思的交流和研讨等,拓展了教研内容,丰富了教研内涵。
信息交流提倡教师多方获取教学信息。教师将专著学习、上网学习、外出学习等多种途径获取的信息,以及自己的认识与感受在教研中进行交流。教研中教师们经常会对一个问题、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与认识,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从不同的见解中汲取“精华”,批判地接受。
课程资源开发,很多教师认为是自己“不可能做”的工作,通过校本教研,教师多渠道查阅资料获取信息以及独立研究设计开放性练习,弥补了部分学科教材教学内容不足、内涵不深的欠缺。语文学科教师将收集来的与课文背景有关的信息材料、作家作品的介绍以及自己设计的摹写、练笔、开放性问题补充到课文的学习中;数学学科教师将收集的概念以及自己设计的问题、开放性练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补充到教学中;其他学科教师将收集的与学习内容有关的知识信息、学科教学资源库、动手小实验以及书籍等内容向学生推荐,丰富了学科的学习,深化了学科内涵,提升了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
进行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探索,结合各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研究制订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具体指导方法,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并提高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益。进行教学反思的交流和研讨,推出优秀的反思个案进行交流、学习,引导教师对教学进行深入的思考。
通过教研内容的丰富和发展,教师对校本教研持一种“依赖”的心理,教研成为教师贯通实践与理论、行动与方法、自我与群体、问题与答案的“一座桥”,帮助教师更好地走教学研究之路。
3、教研形式上的创新
在教研活动的组织方式上,我们打破了以往单一的组织模式,变过去运动式、理论灌输式的教研形式为案例分析式、反思式、资源共享式、专家教师互动式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提高教师参与教研的兴趣,为教师提供具有可操作性、指导性、启发性、发展性的技术支持,提升教研的价值。
案例分析式校本教研——以“直击课堂问题”为主题,根据教师制订的教研计划和实际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以教学研究课为案例,现场听课后集体评议,在评课中不求面面俱到,教师可以针对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自己的观点,百家争鸣,共同提高。
反思式校本教研——以“我讲我发展的故事”为主题,教师将自己教学实践中的故事记录下来或交流自己的反思札记,针对自己的实践、学习、反思、再实践的过程,谈自己的反思经历与体验,交流方法与成果,共享成长的体验与感受。
信息交流式校本教研——以“学习促反思”为主题,教师将多种渠道获取的信息进行交流,达到导读式学习,资源共享。教师往往针对同一主题获取的不同的学习材料和信息进行交流、研讨,达到批判地接受和获得。
通过校本教研形式的创新,引导教师敢于走上研讨、辩论的讲台,提高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在教研中,要求教师要带着问题来,积极参与,善于质疑、解疑,实现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二、校本教研有利于学校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改革实验
新课程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性,给广大教师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教师不适应新课程的问题也凸现出来。传统的教学观念、陈旧的教学方式严重阻碍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成为实施新课程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只有在研究教学问题中,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实现转变,才能实现创新,才能创造性地落实新课程的要求。
在新课程实验中,教师们在日常的教学反思中经常自问:我这样进行教学行吗?应该怎么做?教学中如何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我作为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有了这样的研究心态,有了这样的反思精神,教学中便处处需要研究,时时需要研究,而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教师们便需要组织起来校本教研,相互切磋、研讨教学问题,从而使校本教研成为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种需要,使教师自觉自愿地参与到校本教研当中。
因此,校本教研是教师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发现、分析、解决的过程,是教师针对自己在教学中的问题与同伴进行对话、交流、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群体共同学习、研究、改革、创新的过程。我们认为它是教师群体在新课程实施中对教学工作的一种科学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的实践。
三、校本教研的实践,促进了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
1、学习培训为先,形成二级学习制度
针对我校校本教研的现状,必须加强学习和培训,解决“人的观念决定人的行为”的问题。我们分别进行以教研组长、全体教师为对象的校本教研专题讲座,并进行研讨、交流。将校本培训与课外自学相结合、专著学习与上网学习相结合、校内学习与外出学习相结合,学习效果要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
2、制度促落实,建立起以学校、教研组、教师组成的三级教研网络
一级——学校校本教研工作制度,即学校全面制订学校教研工作规划,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制订学校教科研课题,并逐级落实。负责全校的教研流程管理,加强对学校教师的教研指导和管理,及时检查各项教研工作的进展、落实情况,及时总结校本教研工作情况。
二级——教研组校本教研工作制度,即积极开展学科教学研究活动,根据教学实际,围绕学校教科研课题确定教研组和个人每学期的研究课题,有计划地开展研究与交流汇报,组织教学研究课、公开展示课,积极进行学科建设。
三级——教师校本教研工作制度,引领教师走“研究型教师”之路,善于反思教学实践中生成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引导教师将教学工作的过程规划为教学研究的过程,做到科学、高效、创新,实现教师工作的优质轻负,提升教师工作的价值与意义。
3、教师为主体,直击课堂问题,形成共同研讨的氛围
构筑“周三业务学习会”教研平台,针对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交流研讨,坚持带着问题参加教研,并把问题形诸文字,在教研过程中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求同存异,达到资源共享。
树立“直击课堂问题”的反思意识,以问题为切入点,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反思,利用校本教研共同研讨,及时、恰当地处理课改中的各种问题。
总之,校本教研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是对于传统教研方式的一种“再创造”。只要我们用发展的理念去研究、探索、创新,抓住“校本”设计主题,在实践中完善校本教研制度,一定能实现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作者联通:411200湖南省湘潭县花石镇石坝中学)
一、校本教研是在传统教研方式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
1、教研目标上的突破
校本教研的实践使我们对传统意义上的学校功能产生了新的认识:学校办学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这里的“人”,既包含学生,也包含教师。学校教育要使学生成才,先要使教师成才,校本教研成为培养教师成才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校本教研,达成对教师的“三维目标”的培养:通过让教师参与、经历教学研究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研究的乐趣,培养教师形成正确的教学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团队精神,培养教师学科教学的良好素质,提高教学技能。在教研中变以往只重教师业务能力、轻教师的教学情感与学科素养为将教师引导到一条从事教学研究的道路上来,品味教研的价值与乐趣,反思自我,超越自我。
在这里,参与式教研很好地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参与,教师有了体验,认识到研究的必要性,从而比较自觉地进行学习、反思、实践活动;通过参与,提升了教师的学习意识,感到必须不断学习,才能具备进一步研究的能力;通过参与,教师的教学研究的价值提高了。我们把教师的优秀的研究成果——论文、个案、札记及时地在全校研讨、推广,使教师对研究树立了自信,提升了研究热情。学校在教师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建议并进行指导,形成“教师自己的反思——学校为教师创设交流的平台——教师交流互动——学校帮助教师提升出新的成果或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的教研模式,使教研成果落到实处。
2、教研内容上的发展
在教研内容上,保留了传统教研中的教材分析、集体备课,并增加了信息交流、课程资源开发,进行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探索,进行教学反思的交流和研讨等,拓展了教研内容,丰富了教研内涵。
信息交流提倡教师多方获取教学信息。教师将专著学习、上网学习、外出学习等多种途径获取的信息,以及自己的认识与感受在教研中进行交流。教研中教师们经常会对一个问题、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与认识,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从不同的见解中汲取“精华”,批判地接受。
课程资源开发,很多教师认为是自己“不可能做”的工作,通过校本教研,教师多渠道查阅资料获取信息以及独立研究设计开放性练习,弥补了部分学科教材教学内容不足、内涵不深的欠缺。语文学科教师将收集来的与课文背景有关的信息材料、作家作品的介绍以及自己设计的摹写、练笔、开放性问题补充到课文的学习中;数学学科教师将收集的概念以及自己设计的问题、开放性练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补充到教学中;其他学科教师将收集的与学习内容有关的知识信息、学科教学资源库、动手小实验以及书籍等内容向学生推荐,丰富了学科的学习,深化了学科内涵,提升了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
进行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探索,结合各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研究制订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具体指导方法,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并提高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益。进行教学反思的交流和研讨,推出优秀的反思个案进行交流、学习,引导教师对教学进行深入的思考。
通过教研内容的丰富和发展,教师对校本教研持一种“依赖”的心理,教研成为教师贯通实践与理论、行动与方法、自我与群体、问题与答案的“一座桥”,帮助教师更好地走教学研究之路。
3、教研形式上的创新
在教研活动的组织方式上,我们打破了以往单一的组织模式,变过去运动式、理论灌输式的教研形式为案例分析式、反思式、资源共享式、专家教师互动式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提高教师参与教研的兴趣,为教师提供具有可操作性、指导性、启发性、发展性的技术支持,提升教研的价值。
案例分析式校本教研——以“直击课堂问题”为主题,根据教师制订的教研计划和实际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以教学研究课为案例,现场听课后集体评议,在评课中不求面面俱到,教师可以针对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自己的观点,百家争鸣,共同提高。
反思式校本教研——以“我讲我发展的故事”为主题,教师将自己教学实践中的故事记录下来或交流自己的反思札记,针对自己的实践、学习、反思、再实践的过程,谈自己的反思经历与体验,交流方法与成果,共享成长的体验与感受。
信息交流式校本教研——以“学习促反思”为主题,教师将多种渠道获取的信息进行交流,达到导读式学习,资源共享。教师往往针对同一主题获取的不同的学习材料和信息进行交流、研讨,达到批判地接受和获得。
通过校本教研形式的创新,引导教师敢于走上研讨、辩论的讲台,提高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在教研中,要求教师要带着问题来,积极参与,善于质疑、解疑,实现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二、校本教研有利于学校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改革实验
新课程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性,给广大教师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教师不适应新课程的问题也凸现出来。传统的教学观念、陈旧的教学方式严重阻碍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成为实施新课程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只有在研究教学问题中,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实现转变,才能实现创新,才能创造性地落实新课程的要求。
在新课程实验中,教师们在日常的教学反思中经常自问:我这样进行教学行吗?应该怎么做?教学中如何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我作为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有了这样的研究心态,有了这样的反思精神,教学中便处处需要研究,时时需要研究,而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教师们便需要组织起来校本教研,相互切磋、研讨教学问题,从而使校本教研成为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种需要,使教师自觉自愿地参与到校本教研当中。
因此,校本教研是教师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发现、分析、解决的过程,是教师针对自己在教学中的问题与同伴进行对话、交流、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群体共同学习、研究、改革、创新的过程。我们认为它是教师群体在新课程实施中对教学工作的一种科学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的实践。
三、校本教研的实践,促进了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
1、学习培训为先,形成二级学习制度
针对我校校本教研的现状,必须加强学习和培训,解决“人的观念决定人的行为”的问题。我们分别进行以教研组长、全体教师为对象的校本教研专题讲座,并进行研讨、交流。将校本培训与课外自学相结合、专著学习与上网学习相结合、校内学习与外出学习相结合,学习效果要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
2、制度促落实,建立起以学校、教研组、教师组成的三级教研网络
一级——学校校本教研工作制度,即学校全面制订学校教研工作规划,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制订学校教科研课题,并逐级落实。负责全校的教研流程管理,加强对学校教师的教研指导和管理,及时检查各项教研工作的进展、落实情况,及时总结校本教研工作情况。
二级——教研组校本教研工作制度,即积极开展学科教学研究活动,根据教学实际,围绕学校教科研课题确定教研组和个人每学期的研究课题,有计划地开展研究与交流汇报,组织教学研究课、公开展示课,积极进行学科建设。
三级——教师校本教研工作制度,引领教师走“研究型教师”之路,善于反思教学实践中生成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引导教师将教学工作的过程规划为教学研究的过程,做到科学、高效、创新,实现教师工作的优质轻负,提升教师工作的价值与意义。
3、教师为主体,直击课堂问题,形成共同研讨的氛围
构筑“周三业务学习会”教研平台,针对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交流研讨,坚持带着问题参加教研,并把问题形诸文字,在教研过程中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求同存异,达到资源共享。
树立“直击课堂问题”的反思意识,以问题为切入点,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反思,利用校本教研共同研讨,及时、恰当地处理课改中的各种问题。
总之,校本教研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是对于传统教研方式的一种“再创造”。只要我们用发展的理念去研究、探索、创新,抓住“校本”设计主题,在实践中完善校本教研制度,一定能实现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作者联通:411200湖南省湘潭县花石镇石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