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改革开放30多以来,中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的特点引起全球的关注。经过30多年的深入探索和不懈努力,中国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性转变。本文从理论创新的角度对改革进行回顾与反思,主要从经济改革理论的三大基石上进行了阐述,即《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十六大经济理论的创新与突破。
关键词 经济改革 理论创新 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Reform Theory
——The Three Cornerstones of Economic Reform Theory
ZHANG Hongxia
(Departm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Nanchong, Sichuan 637000)
Abstract For more than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China's sustained economic steady growth characteristics caused global attention. After 30 years of in-depth exploration and unremitting efforts, China successfully achieved from the planned economy to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he fundamental shift of this article from the Angle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to review and reflection of reform, mainly from the three cornerstones of economic reform theory expounded, namely,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bout the decision of the economic system reform", socialist primary stage theory, the 16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economic theory of innovation and breakthrough.
Key words economic reform; theory innovation; socialism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大成功之处,就是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过程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对新体制的探索阶段(1978-1984):这一阶段是一种自下而上、自发、局部的改革,是试验性的、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改革,改革的内容主要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体制的建立阶段(1984-1992):这一阶段是自上而下的、在全国性开展的、有系统理论指导的改革,特点是乡镇企业兴起,改革的重点在税收方面;新体制的完善阶段(1992-现在):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破旧立新”。30多年的改革,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改革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30多年的改革在“姓资姓社”争论中,是不断排除左倾错误的过程,也是解放思想的过程。伴随着渐进式的改革,不但收获了经济成果,还有我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创新和发展。
1 基石一:《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私有制的产生是简单商品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简单商品经济以私有制为基础,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才算真正进入了商品经济社会。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后,一直追求的是计划产品经济。产生在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上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经济实际相结合的结晶,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突破了长期形成的不切实际的观念,从理论上做出新的概括,回答了经济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理论创新和突破在于肯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具体表现为:第一,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78年之前,我国把计划经济视为一种经济形态,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通过,承认了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之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具有兼容性。第二,在公有制基础上建立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时期,社会发展只讲“指令性计划”,经济运行靠的是行政手段,而不是经济、法律、行政、科技手段并用。计划经济为主不等于指令性计划为主,社会主义国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也必须自觉遵循价值规律:产品的生产,社会的经济活动都要由指令性计划为主转变为市场调节为主,并适当扩大指导性计划调节的范围,缩小指令性计划调节的范围。第三,将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开,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社会主义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国营企业中的“国营”二字,把国企等同于国家机构,赋予企业更多的政治属性,弱化了其经济性和企业性,使得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受到压抑。把“国营”改为“国有”之后,国家只是代表全体国民对企业享有所有权,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企业成为独立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第四,在全民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国家也应当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第五,分析了平均主义的弊端,阐明了共同富裕的涵义以及先富与后富的辩证关系。 2 基石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较大比重,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重,转变为人口素质全面提高的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全面小康的阶段;是由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通过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区等发展战略,逐步缩小差距的阶段;是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发展体制的阶段;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下,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背景,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过程,实现这一历史进程中的一系列转变,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1987年,中共十三大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纠正了一系列“左”的错误,把国家的重心转变到经济发展上来。
3 小平《南巡讲话》: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第一,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建立后,发展生产力不是问题,问题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会产生量上的不相适应,这就需要改革,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经济体制,也就是“破旧立新”。而判断一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否相适应,主要是看其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的生产力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实践证明:即使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如果超越了初级阶段,超越了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而与生产力的发展相矛盾。而非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如非公有制经济,只要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也应允许其存在和发展。第二,改革要敢闯敢冒。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充斥着“左”的思想。1978年12月-1984年,我国经济虽然取得了高速发展,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不够。1988年,我国经济出现过热,实现“硬着陆”,因此,1988-1989年国家对经济实行全面整顿,1990年中国经济进入最困难时期:经济下滑、“经济疲软”、 西方对我国实行经济制裁,与此伴随的还有西方的和平演变。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把我国经济引入“快车道”, 1995年和1996年成为我国经济第二个高速发展的五年。第三,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资本主义选择了市场,社会主义选择了计划,但是二者自身都存在不足和缺陷,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必然要求二者的有机结合。小平同志把这一标准概括为“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这是根本标准;是否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第四,改革开放是防止和平演变的重要措施。苏联,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经济的崩溃,西方国家也正是运用经济手段和所谓的“民主”来演变社会主义国家的。第五,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公有制、按劳分配、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我们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第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80%靠的是科技的进步,科技是我国贡献率最大的投资。所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要从科技、教育入手,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七,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精神建设则保证社会主义方向,两者不可偏废。
4 基石四:十六大经济理论的创新与突破
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十六大则把“以非公有制为补充”改为“非公有制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确立了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以公有制为主导;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把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统一于社会主义建设中;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确立了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十六届三中全会在经济理论和经济方针上取得重大突破。
一是在经济指导方针上的突破。十六大提出的新的指导方针是“五个坚持”即:坚持社会主义改革的方向,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二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观上的突破。总的可以概括为“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发展,统筹经济社会的发展,统筹国际和国内的发展。也就是“科学发展观”。三是在所有制及其产权领域的重大突破和创新。首先,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其次,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践形式,并得到大力发展。再次,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领域。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中国改革的成功关键和成本[J].宏观经济,2010.3.
[2] 郭今萃.经济改革30年有关问题研究观点综述[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9(5).
[3] 逄锦聚.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J].江淮论坛,2009.5.
[4] 严旭,武博.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增长特征的经济学解读[J].孝感学院学报,2010.3.30(2).
关键词 经济改革 理论创新 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Reform Theory
——The Three Cornerstones of Economic Reform Theory
ZHANG Hongxia
(Departm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Nanchong, Sichuan 637000)
Abstract For more than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China's sustained economic steady growth characteristics caused global attention. After 30 years of in-depth exploration and unremitting efforts, China successfully achieved from the planned economy to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he fundamental shift of this article from the Angle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to review and reflection of reform, mainly from the three cornerstones of economic reform theory expounded, namely,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bout the decision of the economic system reform", socialist primary stage theory, the 16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economic theory of innovation and breakthrough.
Key words economic reform; theory innovation; socialism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大成功之处,就是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过程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对新体制的探索阶段(1978-1984):这一阶段是一种自下而上、自发、局部的改革,是试验性的、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改革,改革的内容主要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体制的建立阶段(1984-1992):这一阶段是自上而下的、在全国性开展的、有系统理论指导的改革,特点是乡镇企业兴起,改革的重点在税收方面;新体制的完善阶段(1992-现在):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破旧立新”。30多年的改革,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改革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30多年的改革在“姓资姓社”争论中,是不断排除左倾错误的过程,也是解放思想的过程。伴随着渐进式的改革,不但收获了经济成果,还有我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创新和发展。
1 基石一:《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私有制的产生是简单商品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简单商品经济以私有制为基础,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才算真正进入了商品经济社会。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后,一直追求的是计划产品经济。产生在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上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经济实际相结合的结晶,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突破了长期形成的不切实际的观念,从理论上做出新的概括,回答了经济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理论创新和突破在于肯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具体表现为:第一,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78年之前,我国把计划经济视为一种经济形态,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通过,承认了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之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具有兼容性。第二,在公有制基础上建立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时期,社会发展只讲“指令性计划”,经济运行靠的是行政手段,而不是经济、法律、行政、科技手段并用。计划经济为主不等于指令性计划为主,社会主义国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也必须自觉遵循价值规律:产品的生产,社会的经济活动都要由指令性计划为主转变为市场调节为主,并适当扩大指导性计划调节的范围,缩小指令性计划调节的范围。第三,将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开,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社会主义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国营企业中的“国营”二字,把国企等同于国家机构,赋予企业更多的政治属性,弱化了其经济性和企业性,使得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受到压抑。把“国营”改为“国有”之后,国家只是代表全体国民对企业享有所有权,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企业成为独立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第四,在全民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国家也应当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第五,分析了平均主义的弊端,阐明了共同富裕的涵义以及先富与后富的辩证关系。 2 基石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较大比重,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重,转变为人口素质全面提高的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全面小康的阶段;是由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通过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区等发展战略,逐步缩小差距的阶段;是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发展体制的阶段;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下,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背景,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过程,实现这一历史进程中的一系列转变,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1987年,中共十三大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纠正了一系列“左”的错误,把国家的重心转变到经济发展上来。
3 小平《南巡讲话》: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第一,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建立后,发展生产力不是问题,问题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会产生量上的不相适应,这就需要改革,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经济体制,也就是“破旧立新”。而判断一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否相适应,主要是看其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的生产力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实践证明:即使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如果超越了初级阶段,超越了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而与生产力的发展相矛盾。而非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如非公有制经济,只要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也应允许其存在和发展。第二,改革要敢闯敢冒。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充斥着“左”的思想。1978年12月-1984年,我国经济虽然取得了高速发展,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不够。1988年,我国经济出现过热,实现“硬着陆”,因此,1988-1989年国家对经济实行全面整顿,1990年中国经济进入最困难时期:经济下滑、“经济疲软”、 西方对我国实行经济制裁,与此伴随的还有西方的和平演变。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把我国经济引入“快车道”, 1995年和1996年成为我国经济第二个高速发展的五年。第三,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资本主义选择了市场,社会主义选择了计划,但是二者自身都存在不足和缺陷,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必然要求二者的有机结合。小平同志把这一标准概括为“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这是根本标准;是否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第四,改革开放是防止和平演变的重要措施。苏联,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经济的崩溃,西方国家也正是运用经济手段和所谓的“民主”来演变社会主义国家的。第五,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公有制、按劳分配、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我们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第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80%靠的是科技的进步,科技是我国贡献率最大的投资。所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要从科技、教育入手,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七,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精神建设则保证社会主义方向,两者不可偏废。
4 基石四:十六大经济理论的创新与突破
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十六大则把“以非公有制为补充”改为“非公有制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确立了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以公有制为主导;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把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统一于社会主义建设中;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确立了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十六届三中全会在经济理论和经济方针上取得重大突破。
一是在经济指导方针上的突破。十六大提出的新的指导方针是“五个坚持”即:坚持社会主义改革的方向,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二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观上的突破。总的可以概括为“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发展,统筹经济社会的发展,统筹国际和国内的发展。也就是“科学发展观”。三是在所有制及其产权领域的重大突破和创新。首先,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其次,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践形式,并得到大力发展。再次,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领域。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中国改革的成功关键和成本[J].宏观经济,2010.3.
[2] 郭今萃.经济改革30年有关问题研究观点综述[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9(5).
[3] 逄锦聚.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J].江淮论坛,2009.5.
[4] 严旭,武博.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增长特征的经济学解读[J].孝感学院学报,2010.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