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让笔者找到了一条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小路,那便是就文取材的“随文练笔”。新课程背景下,“随文练笔”要让学生从单纯的技能操练中摆脱出来,融入文本的角色之中,打破固定的模式。将个性化的解读感悟流淌于笔尖。
一、在玩昧词语中练笔,激活形象
课文中有些重点词语,是语言形象、语言技法、语言情感的集中点,引导学生想象挖掘词语的形象内涵,感悟理解词语的情感内涵,通过小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例如,教学苏教版课文《第八次》时,教师将阅读的重点指向“他躺在山上的一间磨坊里,不断地唉声叹气”和“布鲁斯感动极了。他猛地跳起来,喊道:‘我也要干第八次!’”这两段话,抓住“唉声叹气”和“感动极了”这两个词语,联系生活实际,揣摩人物心理,促使学生深入故事主人公——布鲁斯王子的内心世界,体验其思想感情,并与之产生心灵感应,情感共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言语,一定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学生只有凭借有形的文字进行深入的思考、推敲、揣摩,才能实现对文本的深层理解和领会。
二、在语段感悟中练笔,展现形象
课文是学生学习的范本。课文的结构、对话描写、抒情手法等这些都是学生模仿的范例。
如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可模仿第二大段写一段总分关系的话;学习《天安门广场》,可按第三自然段的方位顺序,以小导游的身份,用上方位词写一处景点;学习《草原》动态和静态的写作方法,也来写一处熟悉的景物。片断训练篇幅可长可短,内容学生自取,形式模仿加创造,日积月累,自见功效。
三、在文章空白处练笔,凸现形象
当孩子静心地体味文本、提笔记录时;当利用课文的空白,让孩子凭借课文的内容发挥想象,创造性写话时……我们能感受到他们思想与灵性。因此,我们应把握问题的倾向和思考文本的空白点,捕捉随机生成的教学资源和信息让学生练笔。
(一)空白处填补,实现阅读期待
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手法,在整幅画中留下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这种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作画如此,语文教学亦如此。有时候,作者由于构思炼意、布局谋篇的需要,常常在叙述事情发展过程时戛然而止,留有空白。此时,教师应在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个性补白,充实情节内容,丰满人物形象。
(二)结尾处想象,升华情感体验
好文章的结尾往往是意犹未尽。此时。指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进行想象式练笔。如,笔者在教学《黄鹤楼送别》一课,讲到课文最后,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友人的船渐行渐远,最后终于消失在了蓝天的尽头。一个省略号,那恰恰就是李白的心声啊。此时此刻。假如你就是李白,面对这滚滚的长江水,你在想些什么呢?动笔写一写。(播放《关山月》背景音乐)
笔者提供两个句式(任选其一)让学生展开想象,当堂练笔。
1 滚滚的长江水啊,你可知道……
2 想当初……而如今……盼以后…
这就给学生营造一个想象和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在空白处放飞思绪,捕捉情感的蓄积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同时也升华了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四、文本转换式练笔。丰满形象
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重新表达,既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或理解的准确程度和深度,又创造了语言运用的训练机会,强化了语言的训练力度。
同一题材,换一换表现手法,进行合理的创造性表述,与原作比比谁棒,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习作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如,把《新型玻璃》改写成童话;把古诗改写成写景或叙事的现代文,如《赠汪伦》可以改写一篇以“送别”为内容的叙事文章。
课堂上,怎样才能出现心潮涌动的练笔格局呢?在教学中,老师如果能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让孩子同文本真真切切地对话,寻觅一个最佳的结合点进行练笔;如果能紧扣课文精彩处,找准课文生长点,让学生练笔,那学生获得的将是激情的勃发,这是他们对生命的感悟。
一、在玩昧词语中练笔,激活形象
课文中有些重点词语,是语言形象、语言技法、语言情感的集中点,引导学生想象挖掘词语的形象内涵,感悟理解词语的情感内涵,通过小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例如,教学苏教版课文《第八次》时,教师将阅读的重点指向“他躺在山上的一间磨坊里,不断地唉声叹气”和“布鲁斯感动极了。他猛地跳起来,喊道:‘我也要干第八次!’”这两段话,抓住“唉声叹气”和“感动极了”这两个词语,联系生活实际,揣摩人物心理,促使学生深入故事主人公——布鲁斯王子的内心世界,体验其思想感情,并与之产生心灵感应,情感共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言语,一定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学生只有凭借有形的文字进行深入的思考、推敲、揣摩,才能实现对文本的深层理解和领会。
二、在语段感悟中练笔,展现形象
课文是学生学习的范本。课文的结构、对话描写、抒情手法等这些都是学生模仿的范例。
如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可模仿第二大段写一段总分关系的话;学习《天安门广场》,可按第三自然段的方位顺序,以小导游的身份,用上方位词写一处景点;学习《草原》动态和静态的写作方法,也来写一处熟悉的景物。片断训练篇幅可长可短,内容学生自取,形式模仿加创造,日积月累,自见功效。
三、在文章空白处练笔,凸现形象
当孩子静心地体味文本、提笔记录时;当利用课文的空白,让孩子凭借课文的内容发挥想象,创造性写话时……我们能感受到他们思想与灵性。因此,我们应把握问题的倾向和思考文本的空白点,捕捉随机生成的教学资源和信息让学生练笔。
(一)空白处填补,实现阅读期待
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手法,在整幅画中留下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这种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作画如此,语文教学亦如此。有时候,作者由于构思炼意、布局谋篇的需要,常常在叙述事情发展过程时戛然而止,留有空白。此时,教师应在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个性补白,充实情节内容,丰满人物形象。
(二)结尾处想象,升华情感体验
好文章的结尾往往是意犹未尽。此时。指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进行想象式练笔。如,笔者在教学《黄鹤楼送别》一课,讲到课文最后,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友人的船渐行渐远,最后终于消失在了蓝天的尽头。一个省略号,那恰恰就是李白的心声啊。此时此刻。假如你就是李白,面对这滚滚的长江水,你在想些什么呢?动笔写一写。(播放《关山月》背景音乐)
笔者提供两个句式(任选其一)让学生展开想象,当堂练笔。
1 滚滚的长江水啊,你可知道……
2 想当初……而如今……盼以后…
这就给学生营造一个想象和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在空白处放飞思绪,捕捉情感的蓄积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同时也升华了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四、文本转换式练笔。丰满形象
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重新表达,既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或理解的准确程度和深度,又创造了语言运用的训练机会,强化了语言的训练力度。
同一题材,换一换表现手法,进行合理的创造性表述,与原作比比谁棒,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习作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如,把《新型玻璃》改写成童话;把古诗改写成写景或叙事的现代文,如《赠汪伦》可以改写一篇以“送别”为内容的叙事文章。
课堂上,怎样才能出现心潮涌动的练笔格局呢?在教学中,老师如果能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让孩子同文本真真切切地对话,寻觅一个最佳的结合点进行练笔;如果能紧扣课文精彩处,找准课文生长点,让学生练笔,那学生获得的将是激情的勃发,这是他们对生命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