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中西医误会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weijie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次,一个十几岁孩子的母亲问我:“是不是孩子病得特别重的时候,就去看西医,孩子病得比较轻的时候,就看中医呢?”
  我问她:“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她回答:“不是说西医刺激性大、副作用大吗?孩子病情急的时候,没有选择,只能看西医了。等孩子病情轻了,就看比较缓和的中医。中医顺应人体,副作用小。”
  我赶紧打断她:“恰恰相反,如果是普通的感冒,那么病情缓和的时候应该看的是西医,而不是中医。这种情况下,西医的副作用更小。”
  西医并非蛮汉
  西医是怎么看待感冒的呢?西医认为,大部分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感冒病毒这个东西,虽然西医有药物可以治疗(比如“病毒灵”),但是疗效不明显,又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一般是不用的。
  那西医用什么治感冒呢?什么都不用。因为西医认为,治疗感冒,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人体自己的抵抗力打败病毒。多休息,多喝水,多吃有营养的食物,就可以提高抵抗力了。所以,对于身体不是特别虚弱的患者,西医治疗轻度感冒的办法很简单:多休息,密切观察症状。如果患者一直没好转(超过三天症状没有明显缓解),或者出现比较重的症状(发烧、严重咳嗽、流脓鼻涕、耳鸣等),这说明入侵人体的不光是感冒病毒了,还有其他细菌乘虚而入。对于细菌,西医可就有办法了,而且效果明显好得多——用抗生素。
  所谓的“西医不顺应人体”,其实是一个错误的印象。西医当然也注意降低治疗的副作用,比如“病毒灵”这种西药虽然能治感冒,但是疗效一般,副作用却大,就不主张用。西医并不是假想中的蛮汉,只知道粗暴地治疗人体,很多时候西医是一个温柔的姐姐,也知道如何安抚、顺应人体的需要。
  两种常见误解
  有一位退休的语文老师找我看病,大概因为我是中医大夫,他就跟我说,退休以后他特别喜欢研究中医,对《黄帝内经》很有心得。《黄帝内经》中有一句有名的话,叫作“凡治病必察其下”。他说,这句话是《黄帝内经》里最关键的一句,特别是其中这个“下”字,历代学者的解释很多,吴昆解释为“二便”,薛生白解释为“二阴”,又有谁谁谁解释成什么。
  接着,就听这位老师告诉我:“这些解释全都不对。”他说,《黄帝内经》是战国时候的书,在战国时候,“下”字的含义和现在的含义是不同的。在看病的过程中,他絮絮叨叨,一直在旁征博引这个“下”字的意思,最后还说,现在好多中医大夫都不看古书,不通古文,连《黄帝内经》都看不懂,这样中医的文化怎么能传承下来?他边说边摇头。
  这时我已经看完了他的病,开好了药单:“您刚才说得太好了。您去取药吧,阿司匹林吃一礼拜,一天一次,一次一片。”
  我记得他当时的脸色可不太好看。
  这个语文老师在患者中很有代表性。在这些人看来,一个中医大夫,不好好研究《黄帝内经》《伤寒论》,怎么能算是真正的中医呢?而在另一些反对中医的人看来,中医言必称《黄帝内经》《伤寒论》,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把几千年前的古书当宝典,这不分明是迷信吗?
  这两种观点,都是对中医常见的误解,都是错的。中医从来没有固守传统,也没有不思进取。
  中医不拘传统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假如中医真的是固守传统的话,那么从《黄帝内经》以后,就不应该再有中医名著了。因为凡是能称得上名著的,称得上名医的,必然是对前人的理论有所反驳,在前人不足的地方有所建树。如果每个中医名家都言必称古人,不敢反驳古人的话,那后人怎么可能有自己的建树呢?
  中医人常说《本草纲目》,可《本草纲目》是什么时代的?明代的。比《本草纲目》更早的药学书有的是,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的《神农本草经》。假如中医崇拜古人的话,不是应该崇拜《神农本草经》吗?其实,中医之所以常说《本草纲目》,就是因为《本草纲目》对古人的错误改得最多,改得最实事求是,《本草纲目》代表的是进步而不是守旧。
  有些人拿《本草纲目》中一些诸如上吊的绳子、床脚下的土之类的药方来攻击中医荒谬迷信。其实,现代的中医医生不会认为《本草纲目》是完美無缺的,都承认其中有很多错误。今天的中医医生没人会再用上吊的绳子、床脚下的土之类的东西入药。《本草纲目》说得对的要学习,《本草纲目》以及其他医书说错的内容,早就被弃之不用了。
  现在的中医大夫,上学的时候一样要考英语,学习现代化的药理学和有机化学,他们会看最新的学术论文,会看外文期刊,懂得最前沿的医学知识。他们只会告诉患者:“我采取的医疗方案有最新的统计数据和最前沿的医学文献为依据,是经过安全验证的,所以请你信任我。”
  (摘自《哪些病适合看中医,哪些病适合看西医》广东科技出版社)
其他文献
“只要每天做好吃的饭菜,丈夫就不会凌晨才回家,孩子也不会变成不良少年.”T对自己的厨艺充满自信,“吃到可口饭菜的幸福感能让人变得温柔,不管多么烦躁的心情都会消失无踪.
期刊
各有差异rn英国国民医疗服务(以下简称NHS)是一个完全公共的“社会化医疗”系统.美国则完全不同,其医疗系统是由私立医疗服务机构和保险公司拼凑而成.rn两种医疗体系,我分别
期刊
许多学日语的中国人都认识小森步,因为她曾经在电视台上讲授过《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声音清脆,笑容可爱,赢得了不少粉丝的喜爱。  一次采访时,我们有机会在录制前一起聊天。于是,我问她结婚了没有。她说,早就结了,而且已经做了妈妈。我问她到底嫁给了谁,小森步笑着说:“你猜一猜?”我猜不出来。她告诉我,老公是做寿司的,在上海的古北开了一家小小的寿司店。  小森步是属于人见人爱的美女,中文也说得很棒。按
期刊
母亲对吃没有兴趣.rn整体治疗师野口先生说,身体衰弱的时候,不吃,正是身体所欲,是为了恢复健康,如果不吃,就会激起渴望,产生要求,涌现求生的气力.在那个时代能说出这番道理,
期刊
我对小镇是有情结的,奥维尔几乎具有我梦想中的小镇应该有的绝大多数配置。而当我在巴黎的街头手足无措的时候,朋友一句“我们去看麦田吧”,把我从棘手的现实拉到了奇幻的天堂。  麦田里现在只是一望无垠的荒草。在烈日下,荒草干枯得好像身材健硕而脾气暴烈的老头儿,有种惹不起的气势。我跟在朋友身后,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着,偶尔举起相机便是满满的自信,知道那被收录的定是色彩饱和的影像。  奥维尔小镇里设置了26幅凡·
期刊
提肛,顾名思义,就是提收肛门。提肛运动不仅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还能有效地预防痔疮等肛周疾病。对于女性锻炼骨盆底的肌肉软组织,按摩骨盆穴位也是有益的;对于男性,能通过提肛运动对前列腺软组织部位进行按摩,能够很好地促进会阴部的静脉血液回流,使前列腺充血减轻、炎症消退。  具體做法是,先将肛门上提,然后放松,接着再上提,如此反复进行。此法可在任何情况下实施,简单易行,据史料记载,乾隆就喜欢在上朝时做此
期刊
古语道:“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我小时虽非老病号,但感冒、咳嗽之类的小病在所难免。我与上下邻地的孩子一样,从未打过针、吃过西药,靠的是草药。  其实,当时的人们并非排斥西医,而是环境使然。我出生在偏僻孤村,到大队的赤脚医生那儿来回要半天,到医院得一天,还要披星戴月。因而小病就不去费时费钱看医生,到山上采些草药对付一下就行。  夏天,常见病有发痧、拉肚子、皮肤痒之类,对此,乡邻们都有自己的治疗办
期刊
14年前,伊丽莎白·西尔在一次派对上再次表演百老汇舞蹈,把一条腿抬起跟身体呈180度角时,在一旁的维多利亚·卡恩斯就说:“我知道自己找到了一个终身的朋友.”那时伊丽莎白是
期刊
妈妈说我小时候就是个病秧子,不是这儿疼,就是那儿难受,没消停过。  在我记忆里也如此,不是门前燎火驱鬼,就是敲锣叫魂。请一尊神安顿在家里,就说明病已经很严重了。那个时候农村缺医少药,偶尔有游医郎中一手擎幌子,一手摇虎撑,转一圈就走了,看不了大病、急病。有了病就只能硬撑着,听天由命。  成一个人不容易,村外埋的死娃多得很,有些埋得浅,让狗都刨出来吃了。中国人特别看重“十二”这个数字,一天十二个时辰,
期刊
当汽车还未驶进横街小巷里,尤其是平房还未建成高楼的时候,最能体会“街坊邻里”四个字。像这般初夏季节,人们开始将生活场地搬到家门外,一个电风扇是稀罕物、人们在节约电费的时候。  挪到街上来,纳一点清风,没了门限之分,邻里相处不是电梯里头,一二十秒的照面,也不是隔着铁门里,偶尔眼睛投下的一瞥,邻里可以成了你的父母亲或祖父母,他们会在你给大人责骂的时候,加把嘴规劝,或者在遭责打时,拉住执着藤条愤怒的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