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选取划为自然保护区的国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比例为环境质量的代理变量。保护区占比作为度量环境质量的指标有其特殊优势。利用中国各省1993~2014年自然保护区面积的历史数据,文章通过计算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 系数对中国保护区占比地区差异进行测算,并基于收敛的横截面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保护区占比的收敛性。
关键词:环境质量;自然保护区;?茁收敛;?滓收敛
一、 引言
经济收入(产出)在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收敛性一直是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问题。经济收入(产出)和环境质量都是影响人们福利的重要方面,在经济收入超过一定的阈值之后,人们对环境质量会越来越重视。因此,继经济收入(产出)收敛性研究之后,研究者将关注点转向了环境质量在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收敛性问题。跟随和参考国外研究,在这一研究领域涌现出一批国内文献,例如许广月(2010)研究了中国1995年~2007年省际碳排放的收敛性,研究表明中国人均碳排放量存在条件收敛,同时东、中和西部存在俱乐部收敛;刘亦文等(2016)构建并测算了各地区的污染物排放强度这一综合指标,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中国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及收敛性,研究表明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存在 收敛,但各地区的污染物排放均不存在明显的绝对 收敛,在引入相关控制变量后,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均存在明显的条件 收敛。
环境问题的多面性使得构建类似于GDP这样的综合性指标来反应环境质量困难重重。现存的国内研究一般都选取人均或单位GDP污染物排放或碳排放等流量变量作为环境质量的代理变量。不同于以往研究,本文选取划为自然保护区的国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比例(以下简称保护区占比)为环境质量的代理变量。建立自然保护区是(现场)保护生物、文化和历史多样性的最有效方式之一。自然保护国际联盟将保护区定义为陆地上或海洋里用于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文化资源的专门区域(IUCN,1994)。相对于人均或单位GDP污染物排放或碳排放,选择保护区占比作为环境质量的代理变量具有以下几个优势:其一保护区占比是一个存量指标,它具有累积效应和饱和水平,因此将渐进收敛于一个稳态,它更能反映环境问题的累积效应和滞后效应;其二环境质量具有公共品的属性,在人均或单位GDP的污染物排放或碳排放降低的情况下,污染物或碳排放总量仍可能不变甚至增加,而真正影响人们福利的是总量而不是人均量或排放强度,人均或单位GDP的污染物排放或碳排放不是环境质量的精确变量;其三污染物的排放或碳排放受到资源能源价格变动引起的技术变动和经济周期这两个外生因素的影响比较大,而自然保护区的设置受这两个外生因素的直接影响很小,自然保护区的设置主要是政治决策的结果,反应的是人们对环境质量和其他公私产品或服务偏好的变化以及政府对这种偏好变化的回应,因此保护区占比更能有效反应人们的环境质量需求和政府的环保政策。
本文将参考Bimonte(2009)关于保护区占比收敛的研究方法,收集中国28个省区市1993年~2014年自然保护区的历史数据,对中国各地区保护区占比是否存在 收敛和 收敛展开研究。
二、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 研究方法。
2. 数据来源与处理。所采用的数据集覆盖1993年~2014年这段时期。之所以选择1993年为初始年是因为从这一年开始才有各省份的保护区面积统计数据。1997年重庆从四川划出去,我们无法得到1997年及之前重庆和四川的保护区面积数据,因此这两个省市没有包括在样本中。海南大部分领土是海洋,有大量的海洋保护区和海岸保护区,与其他省份有很大不同,因此也被排除在样本之外。
各省份保护区面积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环境年鉴》。自然保护区有国家级、省级、市县级三种,本文所指的保护区包含这三种。各省陆地面积数据来自于国务院网站公布的各省陆地面积。之所以选择陆地面积数据是因为大部分的经济活动都是在陆地上进行的,将一部分土地划为保护区意味着放弃该土地经济发展的功能,面临着权衡取舍;大部分省份只有陆地部分,选陆地面积更具可比性。我们用保护区面积除以陆地面积得到保护区占比数据。
本文借鉴王小鲁和樊纲(2004)的区域划分方法,将研究样本中的28个省份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区。其中东部地区包括京、津、冀、辽、沪、江、浙、闽、鲁、粤10省市;中部包括晋、吉、黑、皖、赣、豫、鄂、湘8省;西部包括蒙、桂、黔、云、藏、陕、甘、青、宁、疆10省区。
三、 经验研究
1. 全国和各地区的保护区占比统计特征。比较全国和各地区在1993年和2014年的保护区占比平均值,我们可以发现:在1993年,东、中、西部地区保护区占比的平均值依次为2.07、2.88和6.52,东部和中部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保护区占比远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在2014年,东、中、西部地区保护区占比的平均值依次为8.76、7.88和14.02,东部和中部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保护区占比仍远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在1993年~2014年保护区占比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包括西藏、新疆、辽宁、吉林四个省区,保护区占比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包括北京、河北、山西、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贵州、陕西、宁夏14个省区市。
2. 收敛分析。
(1)整体分析。本文使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 系数三种方法,分别测算1993年~2014年地区间保护区占比的总体差异,以相互验证。为了更直观地呈现研究样本区间内中国地区间保护区占比差异的变动趋势,我们将计算出来的各类系数绘于图1。从图1可以看出,中国各地区保护区占比的差异一直都比较显著。从图1也可以看出,用三种系数表示的各地区保护区占比差异变化趋势基本相似:用三种系数表示的各地区保护区占比差异在2005年之前呈快速缩小的趋势,在2005年之后基本稳定。通过考察各地区保护区占比的历史数据可以发现,西部地区各地的保护区占比初始值都比较大,东、中部地区各地的保护区占比初始值都比较小。在2005年之前全国各地的保护区占比都呈现出增长趋势,但是东、中部地区各地的保护区占比增长速度比西部地区快很多,这导致全国各地区保护区占比差异在2005年之前呈缩小的趋势。在2005年之后全国各地的保护区占比都比较稳定,与之相对应,在2005年之后全国各地区保护区占比差异基本稳定。
关键词:环境质量;自然保护区;?茁收敛;?滓收敛
一、 引言
经济收入(产出)在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收敛性一直是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问题。经济收入(产出)和环境质量都是影响人们福利的重要方面,在经济收入超过一定的阈值之后,人们对环境质量会越来越重视。因此,继经济收入(产出)收敛性研究之后,研究者将关注点转向了环境质量在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收敛性问题。跟随和参考国外研究,在这一研究领域涌现出一批国内文献,例如许广月(2010)研究了中国1995年~2007年省际碳排放的收敛性,研究表明中国人均碳排放量存在条件收敛,同时东、中和西部存在俱乐部收敛;刘亦文等(2016)构建并测算了各地区的污染物排放强度这一综合指标,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中国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及收敛性,研究表明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存在 收敛,但各地区的污染物排放均不存在明显的绝对 收敛,在引入相关控制变量后,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均存在明显的条件 收敛。
环境问题的多面性使得构建类似于GDP这样的综合性指标来反应环境质量困难重重。现存的国内研究一般都选取人均或单位GDP污染物排放或碳排放等流量变量作为环境质量的代理变量。不同于以往研究,本文选取划为自然保护区的国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比例(以下简称保护区占比)为环境质量的代理变量。建立自然保护区是(现场)保护生物、文化和历史多样性的最有效方式之一。自然保护国际联盟将保护区定义为陆地上或海洋里用于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文化资源的专门区域(IUCN,1994)。相对于人均或单位GDP污染物排放或碳排放,选择保护区占比作为环境质量的代理变量具有以下几个优势:其一保护区占比是一个存量指标,它具有累积效应和饱和水平,因此将渐进收敛于一个稳态,它更能反映环境问题的累积效应和滞后效应;其二环境质量具有公共品的属性,在人均或单位GDP的污染物排放或碳排放降低的情况下,污染物或碳排放总量仍可能不变甚至增加,而真正影响人们福利的是总量而不是人均量或排放强度,人均或单位GDP的污染物排放或碳排放不是环境质量的精确变量;其三污染物的排放或碳排放受到资源能源价格变动引起的技术变动和经济周期这两个外生因素的影响比较大,而自然保护区的设置受这两个外生因素的直接影响很小,自然保护区的设置主要是政治决策的结果,反应的是人们对环境质量和其他公私产品或服务偏好的变化以及政府对这种偏好变化的回应,因此保护区占比更能有效反应人们的环境质量需求和政府的环保政策。
本文将参考Bimonte(2009)关于保护区占比收敛的研究方法,收集中国28个省区市1993年~2014年自然保护区的历史数据,对中国各地区保护区占比是否存在 收敛和 收敛展开研究。
二、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 研究方法。

2. 数据来源与处理。所采用的数据集覆盖1993年~2014年这段时期。之所以选择1993年为初始年是因为从这一年开始才有各省份的保护区面积统计数据。1997年重庆从四川划出去,我们无法得到1997年及之前重庆和四川的保护区面积数据,因此这两个省市没有包括在样本中。海南大部分领土是海洋,有大量的海洋保护区和海岸保护区,与其他省份有很大不同,因此也被排除在样本之外。

各省份保护区面积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环境年鉴》。自然保护区有国家级、省级、市县级三种,本文所指的保护区包含这三种。各省陆地面积数据来自于国务院网站公布的各省陆地面积。之所以选择陆地面积数据是因为大部分的经济活动都是在陆地上进行的,将一部分土地划为保护区意味着放弃该土地经济发展的功能,面临着权衡取舍;大部分省份只有陆地部分,选陆地面积更具可比性。我们用保护区面积除以陆地面积得到保护区占比数据。
本文借鉴王小鲁和樊纲(2004)的区域划分方法,将研究样本中的28个省份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区。其中东部地区包括京、津、冀、辽、沪、江、浙、闽、鲁、粤10省市;中部包括晋、吉、黑、皖、赣、豫、鄂、湘8省;西部包括蒙、桂、黔、云、藏、陕、甘、青、宁、疆10省区。
三、 经验研究
1. 全国和各地区的保护区占比统计特征。比较全国和各地区在1993年和2014年的保护区占比平均值,我们可以发现:在1993年,东、中、西部地区保护区占比的平均值依次为2.07、2.88和6.52,东部和中部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保护区占比远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在2014年,东、中、西部地区保护区占比的平均值依次为8.76、7.88和14.02,东部和中部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保护区占比仍远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在1993年~2014年保护区占比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包括西藏、新疆、辽宁、吉林四个省区,保护区占比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包括北京、河北、山西、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贵州、陕西、宁夏14个省区市。
2. 收敛分析。
(1)整体分析。本文使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 系数三种方法,分别测算1993年~2014年地区间保护区占比的总体差异,以相互验证。为了更直观地呈现研究样本区间内中国地区间保护区占比差异的变动趋势,我们将计算出来的各类系数绘于图1。从图1可以看出,中国各地区保护区占比的差异一直都比较显著。从图1也可以看出,用三种系数表示的各地区保护区占比差异变化趋势基本相似:用三种系数表示的各地区保护区占比差异在2005年之前呈快速缩小的趋势,在2005年之后基本稳定。通过考察各地区保护区占比的历史数据可以发现,西部地区各地的保护区占比初始值都比较大,东、中部地区各地的保护区占比初始值都比较小。在2005年之前全国各地的保护区占比都呈现出增长趋势,但是东、中部地区各地的保护区占比增长速度比西部地区快很多,这导致全国各地区保护区占比差异在2005年之前呈缩小的趋势。在2005年之后全国各地的保护区占比都比较稳定,与之相对应,在2005年之后全国各地区保护区占比差异基本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