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课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s72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个人都有迫切感受到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影响的愿望。因此,我们小学教师从小就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通过科学的教育方式,使学生逐步热爱科学,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科学课堂教学坚持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它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我们教师应通过创设行之有效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环境,使学生从提出问题出发,通过实验,观察,收集、分析实验数据,培养自己的探究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获取科学知识,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探究能力。那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该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呢?
  一、发挥主体参与,培养探究精神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多给学生创设时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真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以饱满地精神状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他们自主地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养成勇于探究的精神。这样,教师给学生创设了充分表现的舞台,教师不做法官,不当裁判长,让学生自己评说,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争议的局面,使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充分的调动,有利于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对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大有益处。
  二、鼓励质疑问难,激发探究欲望
  疑问是思维的源泉,是创造的基石。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创设符合学情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进行质疑,使他们在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领下,学会挑战。只有“疑”才能“思”,只有“思”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在教学“校园植物调查”这堂课时,首先,我通过进行周密的观察,对校园内的植物数量、种类、分布和用途进行了分类整理,自己首先做到了心中有数,这样就能很好地保证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活动。然后,我将全班同学进行分组,每个组小组长要充分要付起责任,对整个小组的成员的行动管理做到位,并组织小组中的成员对校园植物进行调查,填写调查记录表,把调查过程中遇到的不认识植物用相机拍下来,或取适当的标本。学生在“怀疑”中产生问题,在“质疑”中就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把学习新知识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这样的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1)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发散地思考问题。例如在教学观察“蜗牛”时,因为蜗牛身体的观察内容相当丰富,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观察蜗牛身体的颜色开始,并重点观察蜗牛头部、腹部、尾部和头部的眼睛、触角、嘴,通过结构特征思考功能特征。(2)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迁移。蜗牛吃什么?蜗牛有牙齿吗?蜗牛怎样吃食物?蜗牛喜欢吃什么?在周围有好几种食物的时候,蜗牛会选择什么食物?蜗牛是怎样发现和找到食物的?……教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观察蜗牛,从蜗牛吃食物的观察进展到蜗牛与环境的联系、蜗牛与食物的相互作用层面,在新的层面提出更多的问题,发现更多的问题。在这个层面上,还有诸如蜗牛与温度、蜗牛与水、蜗牛与光等许多观察研究的内容。蜗牛怎样吃食物?这个问题指向蜗牛的嘴和齿舌、蜗牛吃食物动作的观察和描述。
  四、重视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探究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创新,不要在传统思维和教学模式的拘束下处理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的目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可以促进思维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教学实践也证明,在实际操作中,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所操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进行抽象和概括,才能较深入地理解和懂得概念。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许多成功的案例说明,有的放矢地让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科学课学习质量的有效策略之一。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没有恰当地把握操作时机,追求操作活动的表面化的过程,非但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阻碍学生的学习进程,影响学生的探索热情和操作效果。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发现规律性知识,才能在发展学生思维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因为小学生以具体思维为主,因而在认识过程中很难直接从教师的讲授和得出的结论中获取其中蕴含思想、方法和思维品质,所以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验证,在生活中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养。学生只有在这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心智才能得到开发。教师只有让学生有时间、有条件去接触,参加实践,才能锻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发现规律,总结经验。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其他同学交流,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既能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又能让好学生交流不同的学习方法,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群体优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动手操作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性表达,使动手、动脑、动口构成相辅相成的交互作用过程,使操作、思维、表达融为一体,有效地推动智力活动的内化过程。
  科学课是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门新型学科,我们要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目的,充分利用科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探究的能力,就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尤其是要给他们足够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开放思维、掌握理论,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多思、敢问、敢做,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就一定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责编 高伟)
其他文献
中学外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英语教师应该将情感因素渗透于英语课教学之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本文笔者依据十几年中学英语教学经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地方志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数量之巨,种类之多,地域之广,内容之丰富,在世界历史上是罕见的,不愧为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我国编纂地方志,起于西周,迄今已有二千八百余年的历史。
解放十年来,眼见祖国建设除旧布新,蒸蒸日上。以前是满目破烂,今天则耀眼辉煌。尤其令人鼓舞的,是全国人民的健康普遍增进,道德普遍提高,劳动为人热爱,好学成为风尚。
我于1932年至1934年在北平图书馆(今北京图书馆的前身)工作时,曾为该馆所收藏的地方志编了一部馆藏方志目录,以后就再也没有对地方史或地方志做过什么整理或研究工作了。但我是一个历史地理学工作者,在几十年来的历史地理研究工作中,却随时要接触和使用地方史、地方志,
我们党在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斗争中,提出了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的方针。全国上下积极响应,“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深入持久地展开,文明礼貌蔚然成风。这对根本扭转被“四人帮”败坏了的社会风气起了有益的作用。
马克思与黑格尔哲学决裂,转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进程,是从1843年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开始的。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详尽地批判了黑格尔国家学说的谬误,提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如何正确评价马克思这一思想成果,历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的一个难题。
茅盾的小说创作以长篇著称,短篇的数量不多,总计仅五十余篇,约六十余万言。茅盾说:“至于短篇小说,我写得不多。因为我觉得写短篇小说并不是容易的事,或许比写长篇还难些。”由此可以见出作者谨严、慎重的创作态度。正是基于此,茅盾在短篇创作中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笔者通过对钢纤维混凝土梁三点弯曲试验探讨了钢纤维体积率、长径比等对抗弯曲性能的影响,运用阻裂理论建立了正截面强度的计算模式,在综合分析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
刘国光同志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的专著。全书42万字,容纳8部分25章。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席刊顾问韩儒林同志,于1983年4月7日,在南京病逝,终年80岁。